卷之二 風病諸候下(凡三十論)
關燈
小
中
大
内挽之,上下一時盡勢。
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
調肘膊骨筋急強。
兩手拓,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
手不動,将兩肘向上,極勢七。
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
去頸骨冷氣風急。
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三十七、風熱候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于肺也。
肺為五髒上蓋,候身之皮毛。
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
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候之三日内及五日内,目不精明者是也。
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内出,為善也。
若不出,則傷肺,變咳嗽唾膿血也。
三十八、風氣候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
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髒腑,而氣虛則受風。
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
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前拓使急,一手發乳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心開下散,疊互相換手,三七,始将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
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于會厭,傷于懸癰之所為也。
聲氣通發,事因關戶。
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
風冷客于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四十、中冷聲嘶候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于肺之所為也。
肺主氣,五髒同受氣于肺,而五髒有五聲,皆禀氣而通之。
氣為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
風冷為陰,陰邪搏于陽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四十一、頭面風候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
諸陽經脈,上走于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洩,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
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
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新沐頭未幹,不可以卧,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裡互相乘。
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雲:飽食仰卧,久成氣病頭風。
又雲:飽食沐發,作頭風。
又雲:夏不用露面卧,露下堕面上,令面皮濃,喜成癬。
一雲作面風。
又雲: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幹嘔。
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
熱食枕手卧,久成頭風目澀。
《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
左右換手皆然。
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
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又雲: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
以手複捋頭五,通脈也。
治頭風,令發不白。
又雲: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
除頭風。
又雲: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雲:抱兩膝,自棄于地,不息八通。
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雲:欲治頭痛,偃卧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又雲: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
去頭掖膊肘風。
四十二、風頭眩候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
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血氣與脈并于上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
又得陽維浮者,暫起目眩也。
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癫疾。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以兩手抱右膝,着膺,除風眩。
又雲:以兩手承辘轳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
愈頭眩風癫。
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大繩絆訖,拖辘轳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愈頭眩風癫。
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
又雲: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
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
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風。
又雲: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
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别二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内生瘡、牙齒
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
調肘膊骨筋急強。
兩手拓,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
手不動,将兩肘向上,極勢七。
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
去頸骨冷氣風急。
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三十七、風熱候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于肺也。
肺為五髒上蓋,候身之皮毛。
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
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候之三日内及五日内,目不精明者是也。
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内出,為善也。
若不出,則傷肺,變咳嗽唾膿血也。
三十八、風氣候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
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髒腑,而氣虛則受風。
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
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前拓使急,一手發乳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心開下散,疊互相換手,三七,始将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
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于會厭,傷于懸癰之所為也。
聲氣通發,事因關戶。
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
風冷客于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四十、中冷聲嘶候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于肺之所為也。
肺主氣,五髒同受氣于肺,而五髒有五聲,皆禀氣而通之。
氣為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
風冷為陰,陰邪搏于陽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四十一、頭面風候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
諸陽經脈,上走于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洩,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
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
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新沐頭未幹,不可以卧,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陰陽表裡互相乘。
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雲:飽食仰卧,久成氣病頭風。
又雲:飽食沐發,作頭風。
又雲:夏不用露面卧,露下堕面上,令面皮濃,喜成癬。
一雲作面風。
又雲: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幹嘔。
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
熱食枕手卧,久成頭風目澀。
《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
左右換手皆然。
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
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又雲: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
以手複捋頭五,通脈也。
治頭風,令發不白。
又雲: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
除頭風。
又雲: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雲:抱兩膝,自棄于地,不息八通。
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雲:欲治頭痛,偃卧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又雲: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
去頭掖膊肘風。
四十二、風頭眩候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
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血氣與脈并于上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
又得陽維浮者,暫起目眩也。
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癫疾。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以兩手抱右膝,着膺,除風眩。
又雲:以兩手承辘轳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
愈頭眩風癫。
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大繩絆訖,拖辘轳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愈頭眩風癫。
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
又雲: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
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
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風。
又雲: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
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别二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痹、口内生瘡、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