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關燈
辄行氣。

    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

     十六、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随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其三氣時來,亦有偏多偏少。

    而風濕之氣偏多者,名風濕痹也。

     人腠理虛者,則由風濕氣傷之,搏于血氣,血氣不行,則不宣,真邪相擊,在于肌肉之間,故其肌膚盡痛。

    然諸陽之經,宣行陽氣,通于身體,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痹。

    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痹而複身體手足不随也。

     十七、風痹手足不随候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風多者為風痹。

    風痹之狀,肌膚盡痛。

    諸陽之經,盡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體。

    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為痹,後傷陽經,随其虛處而停滞,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馳縱,故風痹而複手足不随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左右拱兩臂,不息九通。

    治臂足痛,勞倦風痹不随。

     十八、風半身不随候 風半身不随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

    脾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潤養身體。

    脾胃既弱,水谷之精潤養不周,緻血氣偏虛,而為風邪所侵,故半身不随也。

     診其寸口沉細,名曰陽内之陰。

    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臂偏不舉。

     又寸口偏絕者,則偏不随;其兩手盡絕者,不可治也。

     十九、偏風候 偏風者,風邪偏客于身一邊也。

    人體有偏虛者,風邪乘虛而傷之,故為偏風也。

    其狀,或不知痛癢,或緩縱,或痹痛是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

    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風。

     又雲:一足踏地,一手向後長舒努之,一手捉湧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時極勢。

    左右易,俱二七。

    治上下偏風、陰氣不和。

     二十、風曳候 風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

    人以胃氣養于肌肉經絡也。

    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于筋而使曳也。

     二十一、風不仁候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于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

    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

    不仁,脈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赤松子曰:偃卧,展兩胫、兩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

    除死肌、不仁、足寒。

     又雲:展兩足,上。

    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二十二、風濕痹候 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濃,或肌肉酸痛。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

    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痹也。

    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

    久不瘥,入于經絡,搏于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随。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任臂,不息十二通。

    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痹痛。

    又正卧,疊兩手着背下,伸兩腳,不息十二通,愈足濕痹,不任行,腰脊痛痹。

    有偏患者,患左壓右足,患右壓左足。

    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滿十方止。

     又雲: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卧,蜷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治痹濕不可任,腰脊痛。

     二十三、風濕候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

    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也。

    若地下濕,複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值暖,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

    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愦。

    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随,入髒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真诰》雲:栉頭理發,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栉,更番用之。

     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