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風病諸候上(凡二十九論)
關燈
小
中
大
分腠之間,宜溫卧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
診其胃脈沉大,心脈小牢急,皆為偏枯。
男子則發左,女子則發右。
若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
其年未滿二十者,三歲死。
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緻,憂慮所為。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
愈疽、疝、大風、偏枯、諸又雲:仰兩足指,五息止。
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
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挂礙又雲: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暝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
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
又雲: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痹、大風偏枯。
又雲: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并手盡急回,左右疊互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
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
足厥陰,肝之經也。
肝通主諸筋,王在春。
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于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
若筋屈不已,又遇于邪,則移變入肝。
其病狀,夜卧則驚,小便數。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手前後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
身氣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膊二七。
去膊井冷血。
筋急,漸漸如消。
又雲:兩手抱左膝,伸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胫中痛萎。
又雲:兩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雲: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着外。
除難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又雲: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
去膊内風,兩膊井内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又雲: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難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随候 風身體手足不随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于脾胃之經絡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脾與胃合。
足陽明為胃之經,胃為水谷之海也。
脾候身之肌肉,主為胃消行水谷之氣,以養身體四肢。
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谷之氣,緻四肢肌肉無所禀受;而風邪在經絡,搏于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随也。
診脾脈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
又心脈、腎脈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
腎脈來多,即死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極力左右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随。
振兩臀者,更互,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久行不已,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随,不覺痛癢,作種種形狀。
又雲:偃卧,合兩膝,布兩足,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
除壯熱疼痛,兩胫不随又雲:治四肢疼悶及不随,腹内積氣,床席必須平穩,正身仰卧,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
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
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
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
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
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
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
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
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悉不得
診其胃脈沉大,心脈小牢急,皆為偏枯。
男子則發左,女子則發右。
若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
其年未滿二十者,三歲死。
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則病惡風偏枯,此由愁思所緻,憂慮所為。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
愈疽、疝、大風、偏枯、諸又雲:仰兩足指,五息止。
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
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挂礙又雲: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暝心,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
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
又雲:正住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痹、大風偏枯。
又雲: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欹勢,并手盡急回,左右疊互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十四、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 此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
春遇痹,為筋痹,則筋屈,邪客關機,則使筋攣。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
足厥陰,肝之經也。
肝通主諸筋,王在春。
其經絡虛,遇風邪則傷于筋,使四肢拘攣,不得屈伸。
診其脈,急細如弦者,筋急足攣也。
若筋屈不已,又遇于邪,則移變入肝。
其病狀,夜卧則驚,小便數。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手前後遞互拓,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
身氣平,頭動,膊前後欹側,柔膊二七。
去膊井冷血。
筋急,漸漸如消。
又雲:兩手抱左膝,伸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胫中痛萎。
又雲:兩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難屈伸。
又雲:踞坐,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右足着外。
除難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又雲: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勢,一手向下如捺物,極勢,上下來去,換易四七。
去膊内風,兩膊井内冷血,兩掖筋脈攣急。
又雲:踞坐,伸左腳,兩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難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十五、風身體手足不随候 風身體手足不随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于脾胃之經絡也。
足太陰為脾之經,脾與胃合。
足陽明為胃之經,胃為水谷之海也。
脾候身之肌肉,主為胃消行水谷之氣,以養身體四肢。
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為胃通行水谷之氣,緻四肢肌肉無所禀受;而風邪在經絡,搏于陽經,氣行則遲,機關緩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随也。
診脾脈緩者,為風痿,四肢不用。
又心脈、腎脈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
腎脈來多,即死也。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極力左右振兩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随。
振兩臀者,更互,猶言厥,九通中間,偃伏皆為之,名蝦蟆行氣,久行不已,愈臀痛勞倦,風氣不随,不覺痛癢,作種種形狀。
又雲:偃卧,合兩膝,布兩足,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
除壯熱疼痛,兩胫不随又雲:治四肢疼悶及不随,腹内積氣,床席必須平穩,正身仰卧,緩解衣帶,枕高三寸,握固。
握固者,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兩腳豎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
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齒,然後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
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
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
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
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
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
大飽食後,喜怒憂恚,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