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
關燈
小
中
大
色青入肝,不獨潛陽已也。
安波按:肝厥良由腎陰枯涸,肝陽上冒所緻。
是以輕則竅絡阻塞,甚則螈痙厥,故厥者必挾痙,往往若是。
輯錄 張仲篪翁息贲喘嗽 情志抑郁,原屬肝病,辛散酸收甘緩,俱厥陰正治之方。
屢投未應,竊思肝木不平,金失其剛,肺髒不能無患。
肺欲收,觀其胸痞,喘咳不得卧,豈非肺張不收。
卧則葉粘背俞,阻塞氣道之故乎。
經言諸氣郁,皆屬于肺。
喻氏發明秋傷于燥,冬生咳嗽之義,是知郁病可不專責于肝,而燥證則全關于肺也。
蓋肺主氣,居相傅之官,苟治節有權,則清肅下行,克稱其職。
病緣木郁生火,兼挾燥邪,金受火刑,令失清肅。
肺燥葉張,阻塞氣機,而為患矣。
倘果專屬肝病,而不涉肺,何至喘咳不能着枕耶?且肝病治肺,輔金制木,道猶不悖。
設令肺病不救,則煩冤逆滿,内閉外脫,更何如耶。
拟《千金》葦莖湯大意。
安波按:然氣閉欲死時,先總以開豁為主,或降氣,或豁痰,善後之法,不出《己任編》等方意義也。
又按:木叩金鳴,以《千金》葦莖湯治,大有深意。
輯錄 方竹坪翁頭痛 質虧煩勞證,經多日診脈,虛弦帶急,精神欠充,夜寐少逸。
詢其病初,并無寒熱,知非外因。
惟頭痛乍輕乍重,推求其故,東坦雲:内傷頭痛,時痛時止,究緣煩勞抑郁,水不涵木,肝風上擾,清空鼓動不定。
夫頭痛神煩,倏然而至,迅速莫如風火。
但身中陽化内風,非發散可解,寒涼可平,必須陽和,庶乎風熄。
經旨以下虛則上實,陰傷陽浮,冒上病療下,滋苗灌根,語可味也。
安波按:胃陽不潛,宜和陽以就陰,拟虎潛法。
輯錄 洪并鋒翁脾陽虛寒濕内伏重用溫補治法 夏月伏陰在内,當于寒濕中求之。
議以理中湯,溫理脾陽。
服藥瀉止嘔減,舌苔少退。
此由脾陽向虧,卑監之土,易于釀濕,陽氣不足,寒自内生,既無外邪幹之,本氣自能為病。
今既投機,隻可于方内增分兩,不必于方外求他味。
其所以不驟加陰藥者,蓋恐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日光不到之處,恒多濕生,土之薄也。
經又雲: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陽健可冀運矣。
昨方加增分兩有效,足見尚是病重藥輕,然當此盛暑參附大劑,服逾兩旬,病猶未卻,虛寒情狀,亦可畏矣。
安心穩守,功到自成。
安波按:華氏雲,低窳濕處,必須以烈日曬之,此病是也。
輯錄 洪庭光兄肝風眩暈證類猝中 病起偶然眩仆,醫謂急虛身中,猛進甘溫峻補,轉增胸脹嘔吐,不饑不便,有時浮陽上騰,面赤,唇口幹燥。
然脈尚和平,寝尚安穩,言語尚覺明白,求其所因,良由腎元下虛,水不生木,肝風鸱張,以緻發時,狀如中厥。
經謂諸風眩掉,皆屬于肝。
溫補藥重,激動肝陽,其胸脹嘔吐,不饑不便者,無非肝風擾胃,阻胃之降而然。
使果真陽飛越,雷龍不藏,則脈必浮大無根,證必煩躁,無暫安時。
且前服溫補諸方,豈有不效,而反病增之理。
所定制肝安胃,尚有商者,蓋肝陽沖逆,非介不足潛其威,木火沸騰,舍酸無可斂其焰。
拟于方内加牡蛎烏梅二味,更覺相宜。
痰涎頻吐,胃液必傷,再加赤斛蔗汁,益陰保液,尤為符合。
安波按:肝風症由肝陽吸耗腎水,緻水涸木熾,故上冒為仆,為痰迷,上泛為暈,為嘔,為驚悸,為不寐,為痙厥,為耳鳴。
種種惡候,變态不一。
庸流不識,以熱補助火緻斃者,何可勝計。
故錄出以為庸醫者解。
輯錄 葉振标翁證患似隔非隔 肝主怒,怒則傷肝。
脾主思,思則傷脾。
病緣情志不适,初患上焦痞悶嗳噫,此肝氣橫逆,阻其胃降而然。
醫者不察,浪投槟榔枳樸,損傷胃氣,轉緻胸脘脹痛,泛泛欲嘔,食面尚安,稍飲米湯,脘中即覺不爽,糾纏三載,似隔非隔,百計圖之,總不見效。
經雲:肝在地為木,其谷麥不能食谷而能食麥者,肝強胃弱之故也。
蓋胃弱故谷不安,肝強故麥可受耳。
安胃制肝法當不謬,但證屬情志内傷,未可全憑藥力。
張雞峰以為神思間病,當内觀靜養,惟逃禅二字甚妙。
夫禅而名之曰逃,其心境為何如哉?安波按:安胃制肝法,想如半夏、廣皮、炒香荷葉蒂、茯苓、杵頭糠等以安胃,如烏梅、白芍、綠萼梅、木蝴蝶、棗兒、槟榔之類以制肝。
需以清香潔絡,松靈不鈍,使橫逆之氣下行,而胃陽疏動矣。
輯錄 洪星門翁吐血 脈大不斂,陽虛,體質兼多煩勞,舊病喘汗,服溫補煎丸相安。
月前偶感咳嗽,續見鼻衄痰紅,日來吐多不止,口苦食減,頭昏氣促。
若論尋常吐血,不過肝肺之火,藥股清降,火平,其血自止。
尊體精氣本虛,一陽初複,形神交勞,水火不交,氣随血脫,病關根本,再投清降損真,則陰陽離決矣。
先哲有見血休治血之語,可味也。
議從黑歸脾湯,培養心脾,佐以生脈保金,攝納腎氣。
服藥三劑,血止脈斂。
經雲:人四十而陰氣自半。
平素質虧多病,今複大失其血,生生不繼,髒真耗傷,灌溉栽培,尤非易事,夫血雖生于心,藏于肝,實則統于脾。
古人治血證,每以胃藥收功,良有以也。
再按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由于脾。
《内經》以痰多為白血,此果痰也,果精血也,豈精血之外,别有稱痰者耶。
故昔賢又有見痰休治痰之論,參五陰煎,水土金先天一氣化源也。
安波按:方義精妙入神,吐血以歸脾法治,大不易事。
學人須審究的确,否則禍不旋踵矣。
輯錄 龔西崖兄咳血 向患血證,發将匝月,醫用血脫益氣之法,未為不是。
惟嫌脈數不靜,肌肉咽幹,嗆咳莫能正偃,咳甚則血來,咳止血亦止。
血去陰陽,陰不戀陽,水不制火,刻值金燥秉權,肺被火刑,金水不相施化。
《醫貫》雲:不投甘寒以降火,驟用參以補陽,此非醫誤,不知先後着也。
自述胸脘乍覺煩冤,即咳頻血溢,按沖為血海,其經起于氣街,挾臍上行至胸中,沖脈動則諸脈皆動,豈非下焦陰火上逆,血随火升之故耶。
火在丹田以下曰少火,出丹田以上曰壯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欲止其血,須止其嗽。
欲止其嗽,須熄其火。
然非尋常清火止嗽之藥所能奏功,務使下焦陰火斂藏,火不上逆,金不受刑,嗽止血自止矣。
安波按:拟一陰煎,加青鉛山萸,收納沖脈之逆。
輯錄 吳曜泉翁乃媳痙厥變幻證治之奇 前議安胃制肝,嘔吐稍止,脘仍痞痛,大便未圊,手抖目竄,齒唇幹,舌黃肌熱,肝風痙厥,狀已顯著。
據述病因情懷郁勃,夾食而起。
郁則傷肝,食則傷胃。
木郁宜達,腑病宜通。
昨宗仲聖厥應下例,便解結糞數枚,中宮痞形稍軟,飲入不嘔,惟肝風未熄,痙厥仍發,肌熱口渴,面赤齒幹,胸脘嘈雜,病由肝木抑郁,腑氣阻閉,變化火風,下焦腑氣雖通,上脘火猶未降。
姑議平肝熄風,舒郁清熱。
諸厥屬肝,肝為風木之髒,相火内寄,體陰用陽。
肝氣上逆,胃當其沖,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古稱寒熱之氣,相結于心下而成痞,相阻于心下而成格。
又雲:厥陰為病,氣上沖心,心中熱疼,饑不能食。
仿半夏瀉心減去守中之品。
肝郁逆胃,阻胃之降,中焦痞塞,不食不便,連日肝風勢平,脘熱亦減,惟胸痞未寬,不思飲食,前用潤下,微解結糞,昨晚兩番欲便,未得解出,似有宿滞未淨,胃宜通,肝宜涼,乃病治之法則。
郁抑夾食,激動肝風,神昏肢掣,煩熱胸痞,不饑不便,曾投承氣瀉心獲效,加怒病複,連日延醫,證猶未減。
自言脘中熱悶,口渴唇幹,頭筋抽痛,有時氣沖,厥暈即發,大便欲出不解。
病久反複,誠難想法。
然揚湯止沸,不若仍用釜底抽薪,陽明腑氣一通,厥陰風木自平。
但成敗利鈍,雖武侯之明,亦難逆睹也。
便通複閉,脘痞依然,按之尚痛,食不阻塞不行。
然下法用經兩次,燥糞已圊,所有熱滞,亦應推蕩,何至牢锢若此,遷延兩旬,言微形倦,似未可以再攻。
奈痞結不開,補之不納,仍宗土郁奪之,實有羸狀之義。
安波按:凡病之變幻不一,在病家之賢愚耳。
如今時之人,病有一變,群醫華集,或論寒,或道熱,贻誤者焉可勝算。
如先生之相信終不更醫,亦時也,運也,命也。
為之廢書一歎。
大約為醫一途,命中必要為天醫星者,何彼多遇而此不遇耶。
輯錄 葉震先兄肝風眩暈 肝者,将軍之官,罷極之本。
其藏血,其主筋,肝病則血病,筋失所養,眩掉強直,諸證生焉。
要知此乃肝家自生之風,非外中之風也,治肝之法,可不以為先着耶?但東方木生于北方水,使無此水,何以生之。
使水不足,何以涵之。
虛則補母,厥有深意。
平昔嗜飲醪醴傷陰,足間常患流火,行步振掉,皮肉幹瘠,春來漸有眩暈之象,肝風勃勃内動,加以陰絡之血,又從痔孔内溢,淋漓不已,将何以榮筋澤肉乎。
斯恙由來有自矣。
目下年紀尚壯,猶可撐持,過此以往,欲求良治,不可得也。
輯錄 吳雙翹兄幼女目疾 目得血而能視,黑輪上戴,日久澀癢羞明,弦爛流淚。
眼科苦寒消散,屢服無功。
可知無形之火,原非苦寒可折。
王太仆雲: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小兒純陽,從錢氏六味地黃湯治法。
囊緣血虛肝燥,目痛羞明,苦寒消散,陰氣益弱。
今年厥陰司天,風木氣王,秋深燥氣倍張。
肝藏血,其榮在爪,觀其爪甲枯槁剝落,肝血内涸顯然。
前議壯水,以平厥陽沖逆之威,繼佐芍甘培土,酸味入陰,甘緩其急,交冬腎水主事,木得水涵,庶可冀安。
哭泣躁煩,究由髒燥。
肝在竅為目,肺在聲為哭。
地黃滋腎生肝,二冬清肺潤燥,所加黑羊膽汁引之者,蓋肝位将軍,膽司決斷,膽附肝葉之下,肝燥膽亦燥矣。
故取物類膽汁以濟之,同氣相求之義也。
安波按:羊膽味苦,恐蹈前轍,不若以磁珠丸之磁石,其性能引鐵制金,平木之義可知也。
設肝膽得以有制,則其勢不暇他顧,隻可足以自守本位,濟之以補益涵養。
俾渴者得飲而燥者潤,沖逆之威下潛,則目疾釋矣。
輯錄 汪式如兄陰暑感證轉為瘅瘧前後治法不同 證經七朝,兩投溫解,寒熱退而複發,幹嘔不渴,舌膩頭疼。
病緣本質不足,因熱貪涼,感受陰暑之邪,怯者着而為病。
方訂理陰煎,冀其雲蒸雨化,邪從少陽轉樞,歸于瘧途則吉。
寒熱如期,呵欠,指甲變色,似走瘧途,證因陰暑逗留,非開手正瘧可比。
仍宜壯中溫托,參以姜棗和解。
現下寒來,且看晚間熱勢若何,明日再議。
寒熱仍來,邪犯未解,口仍不渴,體猶怕風,時當盛夏,姜附服至四劑,并無火象,使非陰暑,安能勝任。
不問是瘧非瘧,總屬正虛邪留,輔正即所以祛邪,強主即所以逐寇。
昨發熱至五更,汗出始退,今日午初又至,嘔惡呵欠,前次尚有微寒,此番并無寒意,脈見弦急,由阻轉陽之機。
大凡陰證得以轉陽為順,證既轉陽,溫藥當退,中病則已,過恐傷陰。
病經多日,正氣受虧,輔正驅邪為是。
汗出熱退,頭痛稍減,脈仍弦急,舌苔轉黃,瘡刺俱見,寒邪化熱無疑。
恐其熱盛傷陰,酌以補陰益氣煎出入。
質虧感證經十二朝,單熱無寒,午初起勢,黎明汗出退涼,确系伏暑為病,較之傷寒,其狀稍緩,較之正瘧,寒熱又不分明。
經雲:少陽為樞,陰暑伏邪,得從樞轉,尚屬好機,不然則邪正溷淆,如白銀中參入鉛銅,不成銀色矣。
夫傷寒一汗可解,溫暑數汗不除。
蓋暑濕之邪,伏匿膜原,所以驅之不易。
今寒邪既化,似可清涼,惟嫌受病之原,終從陰分而來,甫經轉陽,苦寒未便驟進。
昨用養陰和解,夜熱稍輕,頭痛稍減,脈急稍平,窺其大局,守過二候,當可獲效。
熱來稍晏,勢覺和平,黎明退涼,渴飲較多。
汗至午時,尚未收靜。
夫暑汗與虛汗不同,經言暑當與汗,皆出勿止,脈急漸緩,頭痛漸輕,小便漸淡,邪剩無多。
今将二候,愈期不遠,按純熱無寒,曰瘅瘧,瘅即陽亢之名,用藥自應轉手。
昨熱作止,勢猶仿佛,脈急已平,神采稍好,惟舌根尚有黃苔,口猶作渴,仍屬伏暑餘波,今明兩日,熱難驟止,好在發作有時,上瘅瘧同例。
内經以為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參加減一陰煎。
昨熱仍作,其勢較輕,證屬瘅瘧,因系伏暑,了無遺義。
喻氏論瘅瘧,會《内經》、《金匮》微旨,從飲食消息,調以甘藥二語悟入,主用甘寒保陰存液,《指南醫案》治用梨蔗,亦此意也。
推諸病狀,似與秋時晚發之證相類,氣候稍有不符,情形不略則一。
必須兩三候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屆期可許霍然。
安波按:秋時伏氣之疾,考方書惟《己任編》另出心裁,論之甚晰。
迄今以來,葉氏獨得其妙,此外無幾人矣。
輯錄 又乃嫂喉痛清藥過劑變證 恙經兩旬,起初喉痛,清涼疊進,喉痛雖好,變出舌強語澀,食少形疲,頭昏足麻,虛裡跳動,一派虛象。
切防肝風變幻。
若恐餘燼未熄,亦當壯水養陰,斷無再用苦寒之理。
舌乃心苗,腎脈系舌本,當于心腎兩家,求其水火既濟之道。
早診言防肝風變幻,午後突然口眼歪斜,心悸肢掣,此腎真下虛,水不涵木,以緻内風鼓動,更怕痙厥之險。
經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祖千金複脈方法。
連日肝風已平,食少欲嘔,人以胃氣為本,病久正虧,全仗飲食扶持,胃氣不旺,藥難奏功。
究緣前患喉證,煎吹二藥,清涼過度,脾胃受傷,不必慮其有火,且恐變為虛寒。
脾開竅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
口冷不渴,豈非脾胃虛寒之明驗。
與溫養脾陽,仿理中六君方意。
服藥兩劑,嘔止胃安,虛裡跳動,舌強口歪,諸證尚未見效,虛風不息,谷少胃虛,固當扶助脾元,建其中氣。
第土由火生,既虛且寒,更須兼補其母。
安波按:拟景嶽四味回陽飲合六味異功煎法。
輯錄 又患伏暑危證拯治原委 日前診視,拟屬質虧,受暑熱傷胃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
商仿黃土稻花湯,養胃滌邪。
服藥嘔減熱緩,惟舌膩未退,脈急未和,寐仍欠逸,心煩體躁,正虛邪留,輔正兼理餘波。
治法固雖不謬,所嫌熱久嘔多,形倦不支,目阖少神,不獨傷陰,亦複傷氣。
不患邪之不除,而患正之不守。
未可以嘔減小效,恃而不恐。
昨夜仍不安寐,今日巳刻,陡然神昏齒噤,狀類痙厥,舌苔黃膩,反甚于前。
證雖多朝,伏邪未透,本體向虧。
況經三候之久,驅輔兩難,暑喜傷心,風喜傷肝,入心則昏迷,入肝則螈,其危若此。
姑訂甘露飲,合幹一老人湯,養正滌邪,穩持不變,庶可轉危為安。
夏暑内伏,秋時晚發,前見熱勢鸱張,不得不為清涼,複慮正氣不勝,兼佐養陰固本,以杜痙厥,脫變其熱,朝輕暮重,口渴心煩,舌黃欲黑,足征内熱燔灼。
若非急為徙薪,必緻焦頭爛額,幸得熱退,方許坦途。
質虧伏暑,病經多朝,邪熱雖減,正氣更虛。
自雲心中焦煩,口渴嗜冷,固知邪熱未清。
然形倦如此,清涼又難再進,前案所謂不患邪之不除,而患正之不守,洵非虛謬。
原知邪實正虛,未敢直行蕩掃,無知邪熱蘊熾,舌苔欲焦,神迷欲厥,所商養陰固正,清熱滌邪,睹斯證狀,邪未淨而正欲傾,将何圖治耶。
複脈生脈合參,再望幸成。
昨訂亟固真元以拯危殆,夜來狂叫暈汗,黎明神識漸蘇,脈大稍斂,面赤略退,舌苔仍黃,口仍作渴,頭額手心尚有微熱,倦怠依然。
惟詢問病原,略能應對,較昨昏沉形狀稍好,質虧載邪,糾纏四候,正虛固不待言,餘燼似乎未熄,苦寒雖不可投,甘寒尚可佐用。
證将匝月,危而複蘇,雖屬伏邪粘着,迅速難驅,亦由正氣不充,無力托達。
凡治質虧加感之病,起初最難着手,不比壯實之軀,發表攻裡,邪去病除之為易也。
神明清爽,似屬轉機,然肌熱未退,大便欲圊不解,固非實熱為殃,亦緣虛焰不熄,仍議育陰固正,濡液存津,陰血下潤,便自通耳。
養陰濡潤,便仍未圊,熱仍未淨,病患自言心煩口渴,喜吃生冷,總屬熱久陰傷,津液被劫,雖仲景有急下存津之法,現下正氣動搖,焉能商進?考諸張介賓及高鼓峰前輩,所論傷寒溫暑,熱甚傷陰,舌黑便閉之候,悉用左歸六味甘露等方,以代白虎承氣,見效雖遲,穩當過之,謹宗其旨。
病候纏綿,變幻不測,刻診脈,形疲,氣墜,都
安波按:肝厥良由腎陰枯涸,肝陽上冒所緻。
是以輕則竅絡阻塞,甚則螈痙厥,故厥者必挾痙,往往若是。
輯錄 張仲篪翁息贲喘嗽 情志抑郁,原屬肝病,辛散酸收甘緩,俱厥陰正治之方。
屢投未應,竊思肝木不平,金失其剛,肺髒不能無患。
肺欲收,觀其胸痞,喘咳不得卧,豈非肺張不收。
卧則葉粘背俞,阻塞氣道之故乎。
經言諸氣郁,皆屬于肺。
喻氏發明秋傷于燥,冬生咳嗽之義,是知郁病可不專責于肝,而燥證則全關于肺也。
蓋肺主氣,居相傅之官,苟治節有權,則清肅下行,克稱其職。
病緣木郁生火,兼挾燥邪,金受火刑,令失清肅。
肺燥葉張,阻塞氣機,而為患矣。
倘果專屬肝病,而不涉肺,何至喘咳不能着枕耶?且肝病治肺,輔金制木,道猶不悖。
設令肺病不救,則煩冤逆滿,内閉外脫,更何如耶。
拟《千金》葦莖湯大意。
安波按:然氣閉欲死時,先總以開豁為主,或降氣,或豁痰,善後之法,不出《己任編》等方意義也。
又按:木叩金鳴,以《千金》葦莖湯治,大有深意。
輯錄 方竹坪翁頭痛 質虧煩勞證,經多日診脈,虛弦帶急,精神欠充,夜寐少逸。
詢其病初,并無寒熱,知非外因。
惟頭痛乍輕乍重,推求其故,東坦雲:内傷頭痛,時痛時止,究緣煩勞抑郁,水不涵木,肝風上擾,清空鼓動不定。
夫頭痛神煩,倏然而至,迅速莫如風火。
但身中陽化内風,非發散可解,寒涼可平,必須陽和,庶乎風熄。
經旨以下虛則上實,陰傷陽浮,冒上病療下,滋苗灌根,語可味也。
安波按:胃陽不潛,宜和陽以就陰,拟虎潛法。
輯錄 洪并鋒翁脾陽虛寒濕内伏重用溫補治法 夏月伏陰在内,當于寒濕中求之。
議以理中湯,溫理脾陽。
服藥瀉止嘔減,舌苔少退。
此由脾陽向虧,卑監之土,易于釀濕,陽氣不足,寒自内生,既無外邪幹之,本氣自能為病。
今既投機,隻可于方内增分兩,不必于方外求他味。
其所以不驟加陰藥者,蓋恐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日光不到之處,恒多濕生,土之薄也。
經又雲: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陽健可冀運矣。
昨方加增分兩有效,足見尚是病重藥輕,然當此盛暑參附大劑,服逾兩旬,病猶未卻,虛寒情狀,亦可畏矣。
安心穩守,功到自成。
安波按:華氏雲,低窳濕處,必須以烈日曬之,此病是也。
輯錄 洪庭光兄肝風眩暈證類猝中 病起偶然眩仆,醫謂急虛身中,猛進甘溫峻補,轉增胸脹嘔吐,不饑不便,有時浮陽上騰,面赤,唇口幹燥。
然脈尚和平,寝尚安穩,言語尚覺明白,求其所因,良由腎元下虛,水不生木,肝風鸱張,以緻發時,狀如中厥。
經謂諸風眩掉,皆屬于肝。
溫補藥重,激動肝陽,其胸脹嘔吐,不饑不便者,無非肝風擾胃,阻胃之降而然。
使果真陽飛越,雷龍不藏,則脈必浮大無根,證必煩躁,無暫安時。
且前服溫補諸方,豈有不效,而反病增之理。
所定制肝安胃,尚有商者,蓋肝陽沖逆,非介不足潛其威,木火沸騰,舍酸無可斂其焰。
拟于方内加牡蛎烏梅二味,更覺相宜。
痰涎頻吐,胃液必傷,再加赤斛蔗汁,益陰保液,尤為符合。
安波按:肝風症由肝陽吸耗腎水,緻水涸木熾,故上冒為仆,為痰迷,上泛為暈,為嘔,為驚悸,為不寐,為痙厥,為耳鳴。
種種惡候,變态不一。
庸流不識,以熱補助火緻斃者,何可勝計。
故錄出以為庸醫者解。
輯錄 葉振标翁證患似隔非隔 肝主怒,怒則傷肝。
脾主思,思則傷脾。
病緣情志不适,初患上焦痞悶嗳噫,此肝氣橫逆,阻其胃降而然。
醫者不察,浪投槟榔枳樸,損傷胃氣,轉緻胸脘脹痛,泛泛欲嘔,食面尚安,稍飲米湯,脘中即覺不爽,糾纏三載,似隔非隔,百計圖之,總不見效。
經雲:肝在地為木,其谷麥不能食谷而能食麥者,肝強胃弱之故也。
蓋胃弱故谷不安,肝強故麥可受耳。
安胃制肝法當不謬,但證屬情志内傷,未可全憑藥力。
張雞峰以為神思間病,當内觀靜養,惟逃禅二字甚妙。
夫禅而名之曰逃,其心境為何如哉?安波按:安胃制肝法,想如半夏、廣皮、炒香荷葉蒂、茯苓、杵頭糠等以安胃,如烏梅、白芍、綠萼梅、木蝴蝶、棗兒、槟榔之類以制肝。
需以清香潔絡,松靈不鈍,使橫逆之氣下行,而胃陽疏動矣。
輯錄 洪星門翁吐血 脈大不斂,陽虛,體質兼多煩勞,舊病喘汗,服溫補煎丸相安。
月前偶感咳嗽,續見鼻衄痰紅,日來吐多不止,口苦食減,頭昏氣促。
若論尋常吐血,不過肝肺之火,藥股清降,火平,其血自止。
尊體精氣本虛,一陽初複,形神交勞,水火不交,氣随血脫,病關根本,再投清降損真,則陰陽離決矣。
先哲有見血休治血之語,可味也。
議從黑歸脾湯,培養心脾,佐以生脈保金,攝納腎氣。
服藥三劑,血止脈斂。
經雲:人四十而陰氣自半。
平素質虧多病,今複大失其血,生生不繼,髒真耗傷,灌溉栽培,尤非易事,夫血雖生于心,藏于肝,實則統于脾。
古人治血證,每以胃藥收功,良有以也。
再按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由于脾。
《内經》以痰多為白血,此果痰也,果精血也,豈精血之外,别有稱痰者耶。
故昔賢又有見痰休治痰之論,參五陰煎,水土金先天一氣化源也。
安波按:方義精妙入神,吐血以歸脾法治,大不易事。
學人須審究的确,否則禍不旋踵矣。
輯錄 龔西崖兄咳血 向患血證,發将匝月,醫用血脫益氣之法,未為不是。
惟嫌脈數不靜,肌肉咽幹,嗆咳莫能正偃,咳甚則血來,咳止血亦止。
血去陰陽,陰不戀陽,水不制火,刻值金燥秉權,肺被火刑,金水不相施化。
《醫貫》雲:不投甘寒以降火,驟用參以補陽,此非醫誤,不知先後着也。
自述胸脘乍覺煩冤,即咳頻血溢,按沖為血海,其經起于氣街,挾臍上行至胸中,沖脈動則諸脈皆動,豈非下焦陰火上逆,血随火升之故耶。
火在丹田以下曰少火,出丹田以上曰壯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欲止其血,須止其嗽。
欲止其嗽,須熄其火。
然非尋常清火止嗽之藥所能奏功,務使下焦陰火斂藏,火不上逆,金不受刑,嗽止血自止矣。
安波按:拟一陰煎,加青鉛山萸,收納沖脈之逆。
輯錄 吳曜泉翁乃媳痙厥變幻證治之奇 前議安胃制肝,嘔吐稍止,脘仍痞痛,大便未圊,手抖目竄,齒唇幹,舌黃肌熱,肝風痙厥,狀已顯著。
據述病因情懷郁勃,夾食而起。
郁則傷肝,食則傷胃。
木郁宜達,腑病宜通。
昨宗仲聖厥應下例,便解結糞數枚,中宮痞形稍軟,飲入不嘔,惟肝風未熄,痙厥仍發,肌熱口渴,面赤齒幹,胸脘嘈雜,病由肝木抑郁,腑氣阻閉,變化火風,下焦腑氣雖通,上脘火猶未降。
姑議平肝熄風,舒郁清熱。
諸厥屬肝,肝為風木之髒,相火内寄,體陰用陽。
肝氣上逆,胃當其沖,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古稱寒熱之氣,相結于心下而成痞,相阻于心下而成格。
又雲:厥陰為病,氣上沖心,心中熱疼,饑不能食。
仿半夏瀉心減去守中之品。
肝郁逆胃,阻胃之降,中焦痞塞,不食不便,連日肝風勢平,脘熱亦減,惟胸痞未寬,不思飲食,前用潤下,微解結糞,昨晚兩番欲便,未得解出,似有宿滞未淨,胃宜通,肝宜涼,乃病治之法則。
郁抑夾食,激動肝風,神昏肢掣,煩熱胸痞,不饑不便,曾投承氣瀉心獲效,加怒病複,連日延醫,證猶未減。
自言脘中熱悶,口渴唇幹,頭筋抽痛,有時氣沖,厥暈即發,大便欲出不解。
病久反複,誠難想法。
然揚湯止沸,不若仍用釜底抽薪,陽明腑氣一通,厥陰風木自平。
但成敗利鈍,雖武侯之明,亦難逆睹也。
便通複閉,脘痞依然,按之尚痛,食不阻塞不行。
然下法用經兩次,燥糞已圊,所有熱滞,亦應推蕩,何至牢锢若此,遷延兩旬,言微形倦,似未可以再攻。
奈痞結不開,補之不納,仍宗土郁奪之,實有羸狀之義。
安波按:凡病之變幻不一,在病家之賢愚耳。
如今時之人,病有一變,群醫華集,或論寒,或道熱,贻誤者焉可勝算。
如先生之相信終不更醫,亦時也,運也,命也。
為之廢書一歎。
大約為醫一途,命中必要為天醫星者,何彼多遇而此不遇耶。
輯錄 葉震先兄肝風眩暈 肝者,将軍之官,罷極之本。
其藏血,其主筋,肝病則血病,筋失所養,眩掉強直,諸證生焉。
要知此乃肝家自生之風,非外中之風也,治肝之法,可不以為先着耶?但東方木生于北方水,使無此水,何以生之。
使水不足,何以涵之。
虛則補母,厥有深意。
平昔嗜飲醪醴傷陰,足間常患流火,行步振掉,皮肉幹瘠,春來漸有眩暈之象,肝風勃勃内動,加以陰絡之血,又從痔孔内溢,淋漓不已,将何以榮筋澤肉乎。
斯恙由來有自矣。
目下年紀尚壯,猶可撐持,過此以往,欲求良治,不可得也。
輯錄 吳雙翹兄幼女目疾 目得血而能視,黑輪上戴,日久澀癢羞明,弦爛流淚。
眼科苦寒消散,屢服無功。
可知無形之火,原非苦寒可折。
王太仆雲: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小兒純陽,從錢氏六味地黃湯治法。
囊緣血虛肝燥,目痛羞明,苦寒消散,陰氣益弱。
今年厥陰司天,風木氣王,秋深燥氣倍張。
肝藏血,其榮在爪,觀其爪甲枯槁剝落,肝血内涸顯然。
前議壯水,以平厥陽沖逆之威,繼佐芍甘培土,酸味入陰,甘緩其急,交冬腎水主事,木得水涵,庶可冀安。
哭泣躁煩,究由髒燥。
肝在竅為目,肺在聲為哭。
地黃滋腎生肝,二冬清肺潤燥,所加黑羊膽汁引之者,蓋肝位将軍,膽司決斷,膽附肝葉之下,肝燥膽亦燥矣。
故取物類膽汁以濟之,同氣相求之義也。
安波按:羊膽味苦,恐蹈前轍,不若以磁珠丸之磁石,其性能引鐵制金,平木之義可知也。
設肝膽得以有制,則其勢不暇他顧,隻可足以自守本位,濟之以補益涵養。
俾渴者得飲而燥者潤,沖逆之威下潛,則目疾釋矣。
輯錄 汪式如兄陰暑感證轉為瘅瘧前後治法不同 證經七朝,兩投溫解,寒熱退而複發,幹嘔不渴,舌膩頭疼。
病緣本質不足,因熱貪涼,感受陰暑之邪,怯者着而為病。
方訂理陰煎,冀其雲蒸雨化,邪從少陽轉樞,歸于瘧途則吉。
寒熱如期,呵欠,指甲變色,似走瘧途,證因陰暑逗留,非開手正瘧可比。
仍宜壯中溫托,參以姜棗和解。
現下寒來,且看晚間熱勢若何,明日再議。
寒熱仍來,邪犯未解,口仍不渴,體猶怕風,時當盛夏,姜附服至四劑,并無火象,使非陰暑,安能勝任。
不問是瘧非瘧,總屬正虛邪留,輔正即所以祛邪,強主即所以逐寇。
昨發熱至五更,汗出始退,今日午初又至,嘔惡呵欠,前次尚有微寒,此番并無寒意,脈見弦急,由阻轉陽之機。
大凡陰證得以轉陽為順,證既轉陽,溫藥當退,中病則已,過恐傷陰。
病經多日,正氣受虧,輔正驅邪為是。
汗出熱退,頭痛稍減,脈仍弦急,舌苔轉黃,瘡刺俱見,寒邪化熱無疑。
恐其熱盛傷陰,酌以補陰益氣煎出入。
質虧感證經十二朝,單熱無寒,午初起勢,黎明汗出退涼,确系伏暑為病,較之傷寒,其狀稍緩,較之正瘧,寒熱又不分明。
經雲:少陽為樞,陰暑伏邪,得從樞轉,尚屬好機,不然則邪正溷淆,如白銀中參入鉛銅,不成銀色矣。
夫傷寒一汗可解,溫暑數汗不除。
蓋暑濕之邪,伏匿膜原,所以驅之不易。
今寒邪既化,似可清涼,惟嫌受病之原,終從陰分而來,甫經轉陽,苦寒未便驟進。
昨用養陰和解,夜熱稍輕,頭痛稍減,脈急稍平,窺其大局,守過二候,當可獲效。
熱來稍晏,勢覺和平,黎明退涼,渴飲較多。
汗至午時,尚未收靜。
夫暑汗與虛汗不同,經言暑當與汗,皆出勿止,脈急漸緩,頭痛漸輕,小便漸淡,邪剩無多。
今将二候,愈期不遠,按純熱無寒,曰瘅瘧,瘅即陽亢之名,用藥自應轉手。
昨熱作止,勢猶仿佛,脈急已平,神采稍好,惟舌根尚有黃苔,口猶作渴,仍屬伏暑餘波,今明兩日,熱難驟止,好在發作有時,上瘅瘧同例。
内經以為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參加減一陰煎。
昨熱仍作,其勢較輕,證屬瘅瘧,因系伏暑,了無遺義。
喻氏論瘅瘧,會《内經》、《金匮》微旨,從飲食消息,調以甘藥二語悟入,主用甘寒保陰存液,《指南醫案》治用梨蔗,亦此意也。
推諸病狀,似與秋時晚發之證相類,氣候稍有不符,情形不略則一。
必須兩三候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屆期可許霍然。
安波按:秋時伏氣之疾,考方書惟《己任編》另出心裁,論之甚晰。
迄今以來,葉氏獨得其妙,此外無幾人矣。
輯錄 又乃嫂喉痛清藥過劑變證 恙經兩旬,起初喉痛,清涼疊進,喉痛雖好,變出舌強語澀,食少形疲,頭昏足麻,虛裡跳動,一派虛象。
切防肝風變幻。
若恐餘燼未熄,亦當壯水養陰,斷無再用苦寒之理。
舌乃心苗,腎脈系舌本,當于心腎兩家,求其水火既濟之道。
早診言防肝風變幻,午後突然口眼歪斜,心悸肢掣,此腎真下虛,水不涵木,以緻内風鼓動,更怕痙厥之險。
經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祖千金複脈方法。
連日肝風已平,食少欲嘔,人以胃氣為本,病久正虧,全仗飲食扶持,胃氣不旺,藥難奏功。
究緣前患喉證,煎吹二藥,清涼過度,脾胃受傷,不必慮其有火,且恐變為虛寒。
脾開竅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
口冷不渴,豈非脾胃虛寒之明驗。
與溫養脾陽,仿理中六君方意。
服藥兩劑,嘔止胃安,虛裡跳動,舌強口歪,諸證尚未見效,虛風不息,谷少胃虛,固當扶助脾元,建其中氣。
第土由火生,既虛且寒,更須兼補其母。
安波按:拟景嶽四味回陽飲合六味異功煎法。
輯錄 又患伏暑危證拯治原委 日前診視,拟屬質虧,受暑熱傷胃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
商仿黃土稻花湯,養胃滌邪。
服藥嘔減熱緩,惟舌膩未退,脈急未和,寐仍欠逸,心煩體躁,正虛邪留,輔正兼理餘波。
治法固雖不謬,所嫌熱久嘔多,形倦不支,目阖少神,不獨傷陰,亦複傷氣。
不患邪之不除,而患正之不守。
未可以嘔減小效,恃而不恐。
昨夜仍不安寐,今日巳刻,陡然神昏齒噤,狀類痙厥,舌苔黃膩,反甚于前。
證雖多朝,伏邪未透,本體向虧。
況經三候之久,驅輔兩難,暑喜傷心,風喜傷肝,入心則昏迷,入肝則螈,其危若此。
姑訂甘露飲,合幹一老人湯,養正滌邪,穩持不變,庶可轉危為安。
夏暑内伏,秋時晚發,前見熱勢鸱張,不得不為清涼,複慮正氣不勝,兼佐養陰固本,以杜痙厥,脫變其熱,朝輕暮重,口渴心煩,舌黃欲黑,足征内熱燔灼。
若非急為徙薪,必緻焦頭爛額,幸得熱退,方許坦途。
質虧伏暑,病經多朝,邪熱雖減,正氣更虛。
自雲心中焦煩,口渴嗜冷,固知邪熱未清。
然形倦如此,清涼又難再進,前案所謂不患邪之不除,而患正之不守,洵非虛謬。
原知邪實正虛,未敢直行蕩掃,無知邪熱蘊熾,舌苔欲焦,神迷欲厥,所商養陰固正,清熱滌邪,睹斯證狀,邪未淨而正欲傾,将何圖治耶。
複脈生脈合參,再望幸成。
昨訂亟固真元以拯危殆,夜來狂叫暈汗,黎明神識漸蘇,脈大稍斂,面赤略退,舌苔仍黃,口仍作渴,頭額手心尚有微熱,倦怠依然。
惟詢問病原,略能應對,較昨昏沉形狀稍好,質虧載邪,糾纏四候,正虛固不待言,餘燼似乎未熄,苦寒雖不可投,甘寒尚可佐用。
證将匝月,危而複蘇,雖屬伏邪粘着,迅速難驅,亦由正氣不充,無力托達。
凡治質虧加感之病,起初最難着手,不比壯實之軀,發表攻裡,邪去病除之為易也。
神明清爽,似屬轉機,然肌熱未退,大便欲圊不解,固非實熱為殃,亦緣虛焰不熄,仍議育陰固正,濡液存津,陰血下潤,便自通耳。
養陰濡潤,便仍未圊,熱仍未淨,病患自言心煩口渴,喜吃生冷,總屬熱久陰傷,津液被劫,雖仲景有急下存津之法,現下正氣動搖,焉能商進?考諸張介賓及高鼓峰前輩,所論傷寒溫暑,熱甚傷陰,舌黑便閉之候,悉用左歸六味甘露等方,以代白虎承氣,見效雖遲,穩當過之,謹宗其旨。
病候纏綿,變幻不測,刻診脈,形疲,氣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