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
關燈
小
中
大
慶敬齋方伯耳鳴
經言腎氣通于耳,故人至中年以後,腎氣漸衰,每多耳鳴之患。
喻氏論之甚晰。
然不獨肝腎之陰氣上逆,必兼挾有内風乘虛上升。
夫風善入孔竅,試觀簾栊稍疏,風即透入。
人之清竅,本屬空虛,是以外感風邪,其息即鳴。
韓昌黎雲: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
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凡物之鳴,由于不得其平。
人身之陰失其平,陽失其秘,化風盤旋,上乾清竅,之聲,晝夜不息,其義亦然。
議與潛陽熄風,靜以制動之治。
安波按:耳為腎之主竅,心膽寄附,是以體虛失聰,心腎同責。
案内簾栊稍疏,風即透入之句,真是精議卓識。
輯錄 又公子痘證 見點九朝成漿之期,孩提先天禀薄,痘形陷伏,根腳不齊,漿清色白,便溏食少,嗜卧無神,一派氣血虛寒之象。
亟亟溫補内托,尚有生機,醫猶以為肌熱未退,火毒未消,藥仍清解,誤之甚矣。
夫痘證發熱,此其正候,蓋不熱則表不能透,标不能長,漿不能蒸,靥不能結,故痘證始終無不賴此熱力為之主持。
若欲盡攻其熱,罔顧戕損其元,元氣受傷,安能送毒歸窠,苗而不秀,能成實者鮮矣。
外科論癰疽,謂有膿則生,無膿則死,痘證亦然。
又傷寒有養汗之法,痘證有養漿之法,傷寒須七朝以前,邪氣未傳,尚可養得汗來,痘證須七朝以前,逆證未見,尚可養得漿來。
倘至七朝以外,生氣已離,再思養漿,亦猶傷寒邪氣已傳,再思養汗,其可得乎?無膿癢塌,勢所必至,十二險關,慮有風波。
勉議保元湯合參歸鹿茸一法,冀其堆沙發臭,或可僥幸圖成。
安波按:近時痘醫,辄以辛涼解毒,苦寒退熱,往往緻成敗證,束手無策。
良可歎也。
輯錄 齊方伯脅痛 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
情志不舒,木郁為病。
據谕恙起數年,左季脅下不時作痛,飲食入胃,其氣常注于左,不行于右。
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肝位居左,其氣常行于右,脾位居右,其氣常行于左。
左升右降,如環無端。
今氣偏注一隅,豈非升降失司,肝脾不和之所使然。
目前雖無大患,竊恐肝病日久,土困木橫,沖胃為嘔,攻脾為脹,可不早為曲突徙薪之計乎? 輯錄 福方伯哮嗽 哮嗽多年,原屬锢疾,往歲舉發尚輕,此番發劇,胸滿喘促,呼吸欠利,夜卧不堪着枕。
藥投溫通苦降,閉開喘定,吐出稠痰而後即安。
思病之頻發膈間,必有窠囊,痰飲日聚其中,盈科後進,肺為華蓋,位處上焦。
司清肅之職。
痰氣上逆,阻肺之降,是以喘閉不通。
務将所聚之痰,傾囊葉出。
膈間空曠,始得安堵。
無如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蓮子之嵌于蓬内,生長則易,剝落則難,不刈其根,患何由杜?考《金匮》分外飲治脾,内飲治腎,且曰:飲邪當以溫藥和之,議以早服腎氣丸,溫通腎陽,使飲邪不緻上泛。
晚用六君,變湯為散,默健坤元,冀其土能生金,兼可制水。
夫痰即津液所化,使脾腎得強,則日入之飲食,但生津液而不生痰。
痰既不生,疾自不作,上工治病,須求其本。
平常守服丸散,疾發間用煎劑搜逐。
譬諸宵小潛伏裡,乘其行動犯竊,易于拘執,剿撫并行,漸可杜患。
輯錄 台靜亭州尊陰陽兩虧傷及奇經 複診寒熱依然,神采更倦,前方初服,微見痰紅,疑系附子溫燥所緻。
續服五劑,紅不再吐,口并不渴。
仲聖雲:身大熱而反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且越人明以陽維為病,苦寒熱為訓,豈寒栗如此,經年累月,憔悴不堪,不從溫補,尚有何策可施耶?王太仆雲: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旨可悟矣。
雖内經有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之言,丹溪有治用清涼之案,然與此似乎不合。
無如補虛門中,歸脾、十全、補元煎、養營湯之屬,均已服過,即治奇經之鹿茸河車,亦無應驗。
殊為棘手。
但細詳脈證,總不外乎陰陽精氣兩虧,張介賓所謂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
古人複起,不易斯言。
輯錄 長中堂病機治法 經雲: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水為陰,火為陽。
是病機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
試觀天有四時,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髒,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髒所患不同,要不外乎心腎。
此陰陽窟宅,水火根基。
恙緣夙夜煩勞,心腎不交,水火失濟。
夫營衛二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
若衛氣不得入陰,則但寤而無寐矣。
醫用補心丹、養心湯,安神定志,未為不善,要知心為虛靈之髒,草木無情,非假物類之靈以引之,焉能望效?拟以純甘加入龜闆虎睛龍齒琥珀珍珠,諒當有應。
安波按:此議誠言人所未言,拟再參入磁石,取其黑色通腎,上交于心,靈情活潑,上應虛靈之髒,未識與先生合拍否。
輯錄 馬朗山制軍公子中寒陽脫急救不及 診脈沉伏模糊,證見肢厥聲鼾,口鼻氣冷,人事迷惑。
處由真元内戕,陰寒直中,陽氣外脫,勢屬危殆。
内經以陽氣者,若天與日。
今則冱寒凝泣,陽霾用事,使非重陽見,何以複其散失之元乎?夫人身之真陽,譬之鳌山走馬燈,拜舞飛走,無一不具,其間惟是一點火耳。
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舞飛走之軀殼,未嘗不存也。
方用參附二味,重加分兩,晝夜頻進。
本草言人參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附子為斬關奪門之将。
潭底日紅陰怪滅,分陽未盡則不死。
但脈證敗壞如斯,欲圖斷鳌立極之功,亦難之難矣。
安波按:此症亡陽也,急用附片墊氣海,關元炙數百壯,或可挽。
輯錄 溫景僑制軍飲傷脾胃商善後之策 脈沉細緩,外腴内虛,飲多谷少。
恙經三載。
發時脘痞嗳噫,小便欠利,年來戒飲,其疾雖平,然精神起居,未能如昔。
飲食稍有失調,脘中猶覺不快,慮其病根複萌,商圖善後之策,此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也。
夫脾胃清和,始能生化氣血。
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悍,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故緻患若此。
今病雖愈,而倉廪之官,未得驟反清和之舊。
計惟調養脾胃,以資運化。
考古治病,有煎膏丸散之别,心肺病在上焦,宜用煎膏。
肝腎病在下焦,宜用丸。
脾胃病在中焦,宜用散,審其緻疾之因,投藥自中肯矣。
輯錄 周都憲咳久醫誤治用溫肺滌邪 岐伯雖言五髒六腑,皆令人咳,然其所重,全在于肺。
蓋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胃脈上至于肺則肺寒。
肺寒則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是咳之不離乎肺,猶瘧之不離乎少陽。
據谕病緣夏熱,曉起感冒涼風,更兼飲冷,始而微咳,漸至咳甚,服藥月餘,咳仍不已。
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
此緻病之大端。
醫者隻知天時之氣熱,不察人身之髒寒,頻投滋潤,希冀清火止咳,适燕指南,無怪藥愈服而咳愈頻也。
蓋肺為嬌髒,性雖畏熱,然尤畏寒,金被火刑固為咳,金寒水冷亦為咳。
五行之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金固生水者也。
然金寒則水冷,使非火克金,則金不能生水矣。
譬諸水冰地坼,猶以霜雪壓之,其能堪乎?診脈沉細,口不幹渴,時當盛暑,背猶怯風,使非溫中滌邪,何以春回谷。
倘再因循贻誤,寒邪不解,久咳肺傷,更難為計,拟溫肺湯一法。
安波按:咳嗽一症,治之最難。
昔徐靈胎醫究三十年,始能治嗽,難怪庸流一見咳症,就以沙參麥冬從事,贻害良深,可歡可恨。
輯錄 方耒青制軍便瀉溲數 經雲:中氣不足,溲便為變。
人之二便,全藉中氣為之轉輸,故不失其常度。
腎氣虛則關門不固,脾氣虛則倉廪失藏,便瀉溲數之病生焉。
方定補中益氣湯,升舉脾元,四神丸固攝腎氣。
二藥合投,并行不悖。
加枸兔佐蔻萸之功,增蓮芡輔參術之力,方則脾腎分施,病則溲便并治矣。
安波按:腎開竅于二陰,腎氣虛則失其司,脾氣弱則運失其旋,故以脾腎雙補治。
然此公大約多年,或久瀉溲數。
如新瀉溺短,則大相徑庭矣。
輯錄 曾賓谷中丞痢疾 痢疾古名滞下,然此滞字,非單指飲食停滞之謂,言其暑濕内侵,腑氣阻遏而為滞耳。
長夏感受暑邪,伏于腸胃,新秋患痢,腹痛後重,赤白稠粘,日夜頻次。
考古賢治痢,不外通澀兩法。
大都初痢宜通,久痢宜澀。
夫暑濕邪熱,客于營衛則生瘡疖,入于腸胃則為瀉痢。
痢之紅白,如疖之膿血,膿血不淨疖不收,紅白不淨痢不止。
證在初起,治貴乎通。
經曰:通因通用。
然此通字,亦非專指攻下之謂,言其氣機流行而無壅滞,乃為通耳。
丹溪以河間發明滞下證治,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實盲者之日月,聾者之雷霆。
特其方法,每用芩連槟枳,苦寒攻伐,藜藿洵屬合宜,膏粱恐難勝任。
敝郡汪氏蘊谷書稱,痢疾即時疫,濁邪中下,名曰滞。
亦雜氣之所乘,故多傳染于人。
其自定黃金湯一方,藥雖平淡無奇,然于逐邪解毒之義,頗為切當。
谷食不減,胃氣尚強,約期二候,可以奏功。
安波按:黃金湯者,用黃土、金銀花、扁豆肉、扁豆花、茯苓、谷芽、黑豆、甘草、生白芍、五谷蟲、生姜也。
餘治噤口痢甚效,已驗之數人矣。
輯錄 張觀察如夫人經期不調 先天禀薄,情志欠舒,心脾抑郁?診脈細澀,細為氣少,澀主血虛。
問寝食如常,惟月事失調,每值經期,灑淅寒熱,腰膂酸疼。
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交通,乃能有子。
脈證若此,即無他患,恐難孕育。
間進加味歸脾湯,調養心脾血氣之源,常服毓麟珠,補益沖任,陰陽和協,沖任調勻,則合浦珠還,藍田玉茁,可預必也。
安波按:沖脈為經水之本,故内經言太沖脈盛則月事以時下。
茲以毓麟珠等藥以補益沖任,正合其旨。
輯錄 龔暗齋觀察令媳瘵證 軒歧論五郁,首究乎肝。
肝主春生之氣,春氣不生則長養收藏之令息矣,而欲其無災害者幾希。
夫病端雖始于肝,久則滋蔓他髒。
膚淺見血投涼,因咳治肺者,固無足論。
即知求本而不審諸陰陽消長之理,依然隔膜。
所謂補陰補陽,義各有二。
芩連知柏,有形之水也。
麥味地黃,無形之水也。
以無形之水,制無形之火,如盞中加油,其燈自明。
幹姜桂附,溫烈之溫也。
參甘草,溫存之溫也。
以溫存之溫,煦虛無之氣,如爐中複灰,其火不熄。
日内咳頻,痰猶帶血,似須先投甘寒以降火,未可驟用參以補陽耳。
醫貫雲:凡人肺金之氣,夜卧則歸藏于腎水之中,腎水幹枯,無可容之地,故複上逆而為患矣。
病始不得隐曲,漸至不月,風消喘咳息贲,莫能正偃。
所以然者,雖雲火熾之相煎,實由水虧之莫濟。
夫火空則發,使非填實其空,炎焰何能斂納。
王太仆雲: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誠見道之論。
昨論便溏,多恐脾元下陷,夜來便圊數次,煩熱少寐。
夫土為物母,心肝肺腎,若四子焉,子虛尚可仰給母氣,苟土母傾頹,中無砥柱矣。
古人論脾肺兩虧之證,最難措置,方欲培土強脾,恐燥劑有妨于陰液,方欲濡燥生津,恐潤劑有礙于中州,惟上嗽熱而下不便溏,下便溏而上不嗽熱者,方好施治耳。
今日用藥,當以扶脾為急。
昔士材先生治虛勞,嘗雲今日肺病,多保肺藥中兼佐扶脾。
明日脾病,多扶脾藥中兼保肺。
亦因時制宜法也。
但髒真損傷已極,藥餌恐難圖成。
輯錄 吳春麓儀曹不寐眩暈 經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腎為坎卦,一陽居二陰之間,故須陰得其平,然後陽藏于密,童年知識已開,陰精早洩,此緻病之大端。
及壯,血氣方剛,尚不覺其所苦,人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日衰,精神不充,蟬聯疾作。
診脈尺虛細澀,寸關大于平時,按尺為腎部,脈見細澀,腎虛奚疑。
寸關大于平時,陰弱陽浮之象耳。
夫醫之治病,不以用補為難,而以分别水火氣血為難。
馮氏書雲:小病治氣血,大病治水火。
蓋氣血者,後天有形之陰陽也。
水火者,先天無形之陰陽也。
太極之理,無形而生有形,是治大病,可不以水火為首重耶。
請以不寐言之,人知其為心病,而不知其為腎病也。
心雖為神舍,而坎離尤貴交通。
越人以陽不入陰,令人不寐,豈非水火未濟,坎離失交之故乎,内經又有頭痛巅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之語。
形容厥暈,病機最切。
方書稱風、稱火、稱痰,漫無定見。
景嶽師其意,以為無虛不作眩,治當上病療下,滋苗灌根。
精矣精矣。
暫服煎劑,再訂丸方。
王道無近功,内觀頤養為要。
舊患眩暈,怔忡不寐,遺洩,本屬心腎兩虧,水火失濟,曾訂煎丸,服經十載。
茲診脈候平和,精神矍铄,此亦頤養之功,非全關草木之力也。
惟食多尚難運化,腰膂時痛,遺洩間或有之。
藥物所需,仍不可缺。
考古人用藥,有攻病保躬兩途,攻病則或涼或熱,當取其偏,保躬則适其寒溫,宜用其平。
蓋溫多恐助相火,精關不藏,潤多慮傷脾陽,坤元失健,如雲食蜜,便即溏瀉。
脾虛不勝潤滑之征。
青娥丸固能治腎虛腰痛,但故紙胡桃味辛性溫,久而增氣,恐其助火,且常服丸藥,亦須分别氣候。
夏令炎熱,遠剛近柔,以防金水之傷。
冬令嚴寒,遠柔近剛,以遂就溫之意。
将交夏至,一陰初變,元精不足之時,商以益陰保金,兼調脾胃,秋季再為斟酌。
輯錄 又少君水火失濟之證 水火之道,宜交而不宜分。
水上火下,名曰交。
交為既濟,不交為未濟。
由是觀之,水火之切于人身者大矣。
據脈與證,處由腎元下虧,水火失濟,以緻魄汗淋漓,玉關滑洩。
腰為腎腑,腎虛則腰膂多疼。
心為神舍,心虛則夜卧欠逸,面赤頸熱,虛陽上炎;體倦頭傾,髓海不足,且金乃生水之源,肺腎為子母之髒,子虛盜竅母氣,此喘咳之所由。
腎開竅于二陰,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移于小腸,此血淋之所自。
昔肥今瘦,虛裡跳動,種種見證,虛象奚疑。
不知持滿禦神,日啖草木無益,積精自剛,積氣自衛,積神自旺。
酸以收之,介以潛之,濃味以填之,水火交,精神治矣。
安波按:廣成子雲,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之言,誠為養身吃緊良方。
而世人一至有疾,徒以草木從事,其先天不自攝,恣意斫伐,忍心克剝,可歡可悲。
輯錄 胡觀察疝證 經雲:任脈為病,男子内結七疝,督脈為病,不得前後為沖疝。
是疝病雖屬于肝,而實沖任督三脈所生。
據證睾腫,少腹形堅痛甚,攻沖腰俞,病根深遠,愈發愈劇。
考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沖脈起于氣街,督脈統督諸脈,而為奇經之長。
葉氏雲:大凡沖氣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系沖任主病,治在厥陰。
揣諸病情,确為奇經受病無疑。
醫不中肯,是以藥治無功。
輯錄 郭松崖郡侯瘧疾 瘧雖小病,而内經論之最詳。
首稱夏傷于暑,藏于皮膚之内,腸胃之外,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可知瘧病由于暑風相搏而成。
然暑必兼濕,若無濕但為幹熱,非暑也。
即此推之,瘧病雖屬暑風相搏而成,又必挾有濕邪醞釀之所緻矣。
特六淫分發四時,暑之與濕氣雖異,而因則同。
有可分不可分之義也。
今歲太陰司天,濕土主事,其變驟注,其災霖潰,人在氣交之中,感而即病者,為霍亂、吐瀉,腫滿諸候,其不即病,邪伏膜原,内趨大腸則為痢,外走少陽則為瘧。
故瘧之寒熱往來,亦猶痢之赤白膠粘耳。
恙逾匝旬,瘧經五發,胸腹飽悶,嘔惡不渴,脈沉弦緩,顯系濕郁中焦,腑陽失運,幸得從樞外達,不至滞下疸滿,邪淨自瘳,無煩過慮。
輯錄 鮑莳春部曹尊堂血枯久傷奇經 産育多胎,沖任受虧,兼之自乳,陰血更耗。
恙經年遠,腰膂刺痛,轉側維艱,小便血淋,痛引少腹。
揣摩其故,非特血氣之傷,而且奇經亦損。
故歸地養陰,參益氣,均無靈效。
沖脈起于氣街,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淋痛諸候,必有所關,即寒熱一端,亦陽維為病耳。
病由血海空虛,損及奇經八脈,尋常藥餌,諒難奏功,宗《内經》血枯,治以四烏骨慮茹丸。
安波按:古言病久入八脈。
輯錄 周司馬痱風病後足膝軟弱 前患痱風,調治小愈。
案牍勞形,元虛未複,腰膂雖能轉側,足膝尚覺軟弱,肝腎真元下虧,八脈不司
喻氏論之甚晰。
然不獨肝腎之陰氣上逆,必兼挾有内風乘虛上升。
夫風善入孔竅,試觀簾栊稍疏,風即透入。
人之清竅,本屬空虛,是以外感風邪,其息即鳴。
韓昌黎雲: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
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凡物之鳴,由于不得其平。
人身之陰失其平,陽失其秘,化風盤旋,上乾清竅,之聲,晝夜不息,其義亦然。
議與潛陽熄風,靜以制動之治。
安波按:耳為腎之主竅,心膽寄附,是以體虛失聰,心腎同責。
案内簾栊稍疏,風即透入之句,真是精議卓識。
輯錄 又公子痘證 見點九朝成漿之期,孩提先天禀薄,痘形陷伏,根腳不齊,漿清色白,便溏食少,嗜卧無神,一派氣血虛寒之象。
亟亟溫補内托,尚有生機,醫猶以為肌熱未退,火毒未消,藥仍清解,誤之甚矣。
夫痘證發熱,此其正候,蓋不熱則表不能透,标不能長,漿不能蒸,靥不能結,故痘證始終無不賴此熱力為之主持。
若欲盡攻其熱,罔顧戕損其元,元氣受傷,安能送毒歸窠,苗而不秀,能成實者鮮矣。
外科論癰疽,謂有膿則生,無膿則死,痘證亦然。
又傷寒有養汗之法,痘證有養漿之法,傷寒須七朝以前,邪氣未傳,尚可養得汗來,痘證須七朝以前,逆證未見,尚可養得漿來。
倘至七朝以外,生氣已離,再思養漿,亦猶傷寒邪氣已傳,再思養汗,其可得乎?無膿癢塌,勢所必至,十二險關,慮有風波。
勉議保元湯合參歸鹿茸一法,冀其堆沙發臭,或可僥幸圖成。
安波按:近時痘醫,辄以辛涼解毒,苦寒退熱,往往緻成敗證,束手無策。
良可歎也。
輯錄 齊方伯脅痛 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
情志不舒,木郁為病。
據谕恙起數年,左季脅下不時作痛,飲食入胃,其氣常注于左,不行于右。
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肝位居左,其氣常行于右,脾位居右,其氣常行于左。
左升右降,如環無端。
今氣偏注一隅,豈非升降失司,肝脾不和之所使然。
目前雖無大患,竊恐肝病日久,土困木橫,沖胃為嘔,攻脾為脹,可不早為曲突徙薪之計乎? 輯錄 福方伯哮嗽 哮嗽多年,原屬锢疾,往歲舉發尚輕,此番發劇,胸滿喘促,呼吸欠利,夜卧不堪着枕。
藥投溫通苦降,閉開喘定,吐出稠痰而後即安。
思病之頻發膈間,必有窠囊,痰飲日聚其中,盈科後進,肺為華蓋,位處上焦。
司清肅之職。
痰氣上逆,阻肺之降,是以喘閉不通。
務将所聚之痰,傾囊葉出。
膈間空曠,始得安堵。
無如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蓮子之嵌于蓬内,生長則易,剝落則難,不刈其根,患何由杜?考《金匮》分外飲治脾,内飲治腎,且曰:飲邪當以溫藥和之,議以早服腎氣丸,溫通腎陽,使飲邪不緻上泛。
晚用六君,變湯為散,默健坤元,冀其土能生金,兼可制水。
夫痰即津液所化,使脾腎得強,則日入之飲食,但生津液而不生痰。
痰既不生,疾自不作,上工治病,須求其本。
平常守服丸散,疾發間用煎劑搜逐。
譬諸宵小潛伏裡,乘其行動犯竊,易于拘執,剿撫并行,漸可杜患。
輯錄 台靜亭州尊陰陽兩虧傷及奇經 複診寒熱依然,神采更倦,前方初服,微見痰紅,疑系附子溫燥所緻。
續服五劑,紅不再吐,口并不渴。
仲聖雲:身大熱而反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且越人明以陽維為病,苦寒熱為訓,豈寒栗如此,經年累月,憔悴不堪,不從溫補,尚有何策可施耶?王太仆雲: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旨可悟矣。
雖内經有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之言,丹溪有治用清涼之案,然與此似乎不合。
無如補虛門中,歸脾、十全、補元煎、養營湯之屬,均已服過,即治奇經之鹿茸河車,亦無應驗。
殊為棘手。
但細詳脈證,總不外乎陰陽精氣兩虧,張介賓所謂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
古人複起,不易斯言。
輯錄 長中堂病機治法 經雲: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水為陰,火為陽。
是病機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
試觀天有四時,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髒,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髒所患不同,要不外乎心腎。
此陰陽窟宅,水火根基。
恙緣夙夜煩勞,心腎不交,水火失濟。
夫營衛二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
若衛氣不得入陰,則但寤而無寐矣。
醫用補心丹、養心湯,安神定志,未為不善,要知心為虛靈之髒,草木無情,非假物類之靈以引之,焉能望效?拟以純甘加入龜闆虎睛龍齒琥珀珍珠,諒當有應。
安波按:此議誠言人所未言,拟再參入磁石,取其黑色通腎,上交于心,靈情活潑,上應虛靈之髒,未識與先生合拍否。
輯錄 馬朗山制軍公子中寒陽脫急救不及 診脈沉伏模糊,證見肢厥聲鼾,口鼻氣冷,人事迷惑。
處由真元内戕,陰寒直中,陽氣外脫,勢屬危殆。
内經以陽氣者,若天與日。
今則冱寒凝泣,陽霾用事,使非重陽見,何以複其散失之元乎?夫人身之真陽,譬之鳌山走馬燈,拜舞飛走,無一不具,其間惟是一點火耳。
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舞飛走之軀殼,未嘗不存也。
方用參附二味,重加分兩,晝夜頻進。
本草言人參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附子為斬關奪門之将。
潭底日紅陰怪滅,分陽未盡則不死。
但脈證敗壞如斯,欲圖斷鳌立極之功,亦難之難矣。
安波按:此症亡陽也,急用附片墊氣海,關元炙數百壯,或可挽。
輯錄 溫景僑制軍飲傷脾胃商善後之策 脈沉細緩,外腴内虛,飲多谷少。
恙經三載。
發時脘痞嗳噫,小便欠利,年來戒飲,其疾雖平,然精神起居,未能如昔。
飲食稍有失調,脘中猶覺不快,慮其病根複萌,商圖善後之策,此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也。
夫脾胃清和,始能生化氣血。
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悍,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故緻患若此。
今病雖愈,而倉廪之官,未得驟反清和之舊。
計惟調養脾胃,以資運化。
考古治病,有煎膏丸散之别,心肺病在上焦,宜用煎膏。
肝腎病在下焦,宜用丸。
脾胃病在中焦,宜用散,審其緻疾之因,投藥自中肯矣。
輯錄 周都憲咳久醫誤治用溫肺滌邪 岐伯雖言五髒六腑,皆令人咳,然其所重,全在于肺。
蓋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胃脈上至于肺則肺寒。
肺寒則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是咳之不離乎肺,猶瘧之不離乎少陽。
據谕病緣夏熱,曉起感冒涼風,更兼飲冷,始而微咳,漸至咳甚,服藥月餘,咳仍不已。
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
此緻病之大端。
醫者隻知天時之氣熱,不察人身之髒寒,頻投滋潤,希冀清火止咳,适燕指南,無怪藥愈服而咳愈頻也。
蓋肺為嬌髒,性雖畏熱,然尤畏寒,金被火刑固為咳,金寒水冷亦為咳。
五行之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金固生水者也。
然金寒則水冷,使非火克金,則金不能生水矣。
譬諸水冰地坼,猶以霜雪壓之,其能堪乎?診脈沉細,口不幹渴,時當盛暑,背猶怯風,使非溫中滌邪,何以春回谷。
倘再因循贻誤,寒邪不解,久咳肺傷,更難為計,拟溫肺湯一法。
安波按:咳嗽一症,治之最難。
昔徐靈胎醫究三十年,始能治嗽,難怪庸流一見咳症,就以沙參麥冬從事,贻害良深,可歡可恨。
輯錄 方耒青制軍便瀉溲數 經雲:中氣不足,溲便為變。
人之二便,全藉中氣為之轉輸,故不失其常度。
腎氣虛則關門不固,脾氣虛則倉廪失藏,便瀉溲數之病生焉。
方定補中益氣湯,升舉脾元,四神丸固攝腎氣。
二藥合投,并行不悖。
加枸兔佐蔻萸之功,增蓮芡輔參術之力,方則脾腎分施,病則溲便并治矣。
安波按:腎開竅于二陰,腎氣虛則失其司,脾氣弱則運失其旋,故以脾腎雙補治。
然此公大約多年,或久瀉溲數。
如新瀉溺短,則大相徑庭矣。
輯錄 曾賓谷中丞痢疾 痢疾古名滞下,然此滞字,非單指飲食停滞之謂,言其暑濕内侵,腑氣阻遏而為滞耳。
長夏感受暑邪,伏于腸胃,新秋患痢,腹痛後重,赤白稠粘,日夜頻次。
考古賢治痢,不外通澀兩法。
大都初痢宜通,久痢宜澀。
夫暑濕邪熱,客于營衛則生瘡疖,入于腸胃則為瀉痢。
痢之紅白,如疖之膿血,膿血不淨疖不收,紅白不淨痢不止。
證在初起,治貴乎通。
經曰:通因通用。
然此通字,亦非專指攻下之謂,言其氣機流行而無壅滞,乃為通耳。
丹溪以河間發明滞下證治,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實盲者之日月,聾者之雷霆。
特其方法,每用芩連槟枳,苦寒攻伐,藜藿洵屬合宜,膏粱恐難勝任。
敝郡汪氏蘊谷書稱,痢疾即時疫,濁邪中下,名曰滞。
亦雜氣之所乘,故多傳染于人。
其自定黃金湯一方,藥雖平淡無奇,然于逐邪解毒之義,頗為切當。
谷食不減,胃氣尚強,約期二候,可以奏功。
安波按:黃金湯者,用黃土、金銀花、扁豆肉、扁豆花、茯苓、谷芽、黑豆、甘草、生白芍、五谷蟲、生姜也。
餘治噤口痢甚效,已驗之數人矣。
輯錄 張觀察如夫人經期不調 先天禀薄,情志欠舒,心脾抑郁?診脈細澀,細為氣少,澀主血虛。
問寝食如常,惟月事失調,每值經期,灑淅寒熱,腰膂酸疼。
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交通,乃能有子。
脈證若此,即無他患,恐難孕育。
間進加味歸脾湯,調養心脾血氣之源,常服毓麟珠,補益沖任,陰陽和協,沖任調勻,則合浦珠還,藍田玉茁,可預必也。
安波按:沖脈為經水之本,故内經言太沖脈盛則月事以時下。
茲以毓麟珠等藥以補益沖任,正合其旨。
輯錄 龔暗齋觀察令媳瘵證 軒歧論五郁,首究乎肝。
肝主春生之氣,春氣不生則長養收藏之令息矣,而欲其無災害者幾希。
夫病端雖始于肝,久則滋蔓他髒。
膚淺見血投涼,因咳治肺者,固無足論。
即知求本而不審諸陰陽消長之理,依然隔膜。
所謂補陰補陽,義各有二。
芩連知柏,有形之水也。
麥味地黃,無形之水也。
以無形之水,制無形之火,如盞中加油,其燈自明。
幹姜桂附,溫烈之溫也。
參甘草,溫存之溫也。
以溫存之溫,煦虛無之氣,如爐中複灰,其火不熄。
日内咳頻,痰猶帶血,似須先投甘寒以降火,未可驟用參以補陽耳。
醫貫雲:凡人肺金之氣,夜卧則歸藏于腎水之中,腎水幹枯,無可容之地,故複上逆而為患矣。
病始不得隐曲,漸至不月,風消喘咳息贲,莫能正偃。
所以然者,雖雲火熾之相煎,實由水虧之莫濟。
夫火空則發,使非填實其空,炎焰何能斂納。
王太仆雲: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誠見道之論。
昨論便溏,多恐脾元下陷,夜來便圊數次,煩熱少寐。
夫土為物母,心肝肺腎,若四子焉,子虛尚可仰給母氣,苟土母傾頹,中無砥柱矣。
古人論脾肺兩虧之證,最難措置,方欲培土強脾,恐燥劑有妨于陰液,方欲濡燥生津,恐潤劑有礙于中州,惟上嗽熱而下不便溏,下便溏而上不嗽熱者,方好施治耳。
今日用藥,當以扶脾為急。
昔士材先生治虛勞,嘗雲今日肺病,多保肺藥中兼佐扶脾。
明日脾病,多扶脾藥中兼保肺。
亦因時制宜法也。
但髒真損傷已極,藥餌恐難圖成。
輯錄 吳春麓儀曹不寐眩暈 經曰: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腎為坎卦,一陽居二陰之間,故須陰得其平,然後陽藏于密,童年知識已開,陰精早洩,此緻病之大端。
及壯,血氣方剛,尚不覺其所苦,人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日衰,精神不充,蟬聯疾作。
診脈尺虛細澀,寸關大于平時,按尺為腎部,脈見細澀,腎虛奚疑。
寸關大于平時,陰弱陽浮之象耳。
夫醫之治病,不以用補為難,而以分别水火氣血為難。
馮氏書雲:小病治氣血,大病治水火。
蓋氣血者,後天有形之陰陽也。
水火者,先天無形之陰陽也。
太極之理,無形而生有形,是治大病,可不以水火為首重耶。
請以不寐言之,人知其為心病,而不知其為腎病也。
心雖為神舍,而坎離尤貴交通。
越人以陽不入陰,令人不寐,豈非水火未濟,坎離失交之故乎,内經又有頭痛巅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之語。
形容厥暈,病機最切。
方書稱風、稱火、稱痰,漫無定見。
景嶽師其意,以為無虛不作眩,治當上病療下,滋苗灌根。
精矣精矣。
暫服煎劑,再訂丸方。
王道無近功,内觀頤養為要。
舊患眩暈,怔忡不寐,遺洩,本屬心腎兩虧,水火失濟,曾訂煎丸,服經十載。
茲診脈候平和,精神矍铄,此亦頤養之功,非全關草木之力也。
惟食多尚難運化,腰膂時痛,遺洩間或有之。
藥物所需,仍不可缺。
考古人用藥,有攻病保躬兩途,攻病則或涼或熱,當取其偏,保躬則适其寒溫,宜用其平。
蓋溫多恐助相火,精關不藏,潤多慮傷脾陽,坤元失健,如雲食蜜,便即溏瀉。
脾虛不勝潤滑之征。
青娥丸固能治腎虛腰痛,但故紙胡桃味辛性溫,久而增氣,恐其助火,且常服丸藥,亦須分别氣候。
夏令炎熱,遠剛近柔,以防金水之傷。
冬令嚴寒,遠柔近剛,以遂就溫之意。
将交夏至,一陰初變,元精不足之時,商以益陰保金,兼調脾胃,秋季再為斟酌。
輯錄 又少君水火失濟之證 水火之道,宜交而不宜分。
水上火下,名曰交。
交為既濟,不交為未濟。
由是觀之,水火之切于人身者大矣。
據脈與證,處由腎元下虧,水火失濟,以緻魄汗淋漓,玉關滑洩。
腰為腎腑,腎虛則腰膂多疼。
心為神舍,心虛則夜卧欠逸,面赤頸熱,虛陽上炎;體倦頭傾,髓海不足,且金乃生水之源,肺腎為子母之髒,子虛盜竅母氣,此喘咳之所由。
腎開竅于二陰,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熱移于小腸,此血淋之所自。
昔肥今瘦,虛裡跳動,種種見證,虛象奚疑。
不知持滿禦神,日啖草木無益,積精自剛,積氣自衛,積神自旺。
酸以收之,介以潛之,濃味以填之,水火交,精神治矣。
安波按:廣成子雲,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之言,誠為養身吃緊良方。
而世人一至有疾,徒以草木從事,其先天不自攝,恣意斫伐,忍心克剝,可歡可悲。
輯錄 胡觀察疝證 經雲:任脈為病,男子内結七疝,督脈為病,不得前後為沖疝。
是疝病雖屬于肝,而實沖任督三脈所生。
據證睾腫,少腹形堅痛甚,攻沖腰俞,病根深遠,愈發愈劇。
考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上毛際循腹裡,沖脈起于氣街,督脈統督諸脈,而為奇經之長。
葉氏雲:大凡沖氣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系沖任主病,治在厥陰。
揣諸病情,确為奇經受病無疑。
醫不中肯,是以藥治無功。
輯錄 郭松崖郡侯瘧疾 瘧雖小病,而内經論之最詳。
首稱夏傷于暑,藏于皮膚之内,腸胃之外,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内外相搏,是以日作。
可知瘧病由于暑風相搏而成。
然暑必兼濕,若無濕但為幹熱,非暑也。
即此推之,瘧病雖屬暑風相搏而成,又必挾有濕邪醞釀之所緻矣。
特六淫分發四時,暑之與濕氣雖異,而因則同。
有可分不可分之義也。
今歲太陰司天,濕土主事,其變驟注,其災霖潰,人在氣交之中,感而即病者,為霍亂、吐瀉,腫滿諸候,其不即病,邪伏膜原,内趨大腸則為痢,外走少陽則為瘧。
故瘧之寒熱往來,亦猶痢之赤白膠粘耳。
恙逾匝旬,瘧經五發,胸腹飽悶,嘔惡不渴,脈沉弦緩,顯系濕郁中焦,腑陽失運,幸得從樞外達,不至滞下疸滿,邪淨自瘳,無煩過慮。
輯錄 鮑莳春部曹尊堂血枯久傷奇經 産育多胎,沖任受虧,兼之自乳,陰血更耗。
恙經年遠,腰膂刺痛,轉側維艱,小便血淋,痛引少腹。
揣摩其故,非特血氣之傷,而且奇經亦損。
故歸地養陰,參益氣,均無靈效。
沖脈起于氣街,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淋痛諸候,必有所關,即寒熱一端,亦陽維為病耳。
病由血海空虛,損及奇經八脈,尋常藥餌,諒難奏功,宗《内經》血枯,治以四烏骨慮茹丸。
安波按:古言病久入八脈。
輯錄 周司馬痱風病後足膝軟弱 前患痱風,調治小愈。
案牍勞形,元虛未複,腰膂雖能轉側,足膝尚覺軟弱,肝腎真元下虧,八脈不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