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錄
關燈
小
中
大
漸見嘔定肢溫,神蘇脈出。
予喜曰:可無憂矣。
令煎二渣與服。
次日複召,謂日兄曰:昨夕中寒急暴,幸賴參附湯挽回,今視其疽,形仍平塌,尚不知痛,昨同議之方,猶恐不濟。
商以大劑養榮湯,加附子。
再診更增枸杞、菟絲、巴戟天及河車、鹿茸血肉之屬,日漸知痛,腫起膿稠,腐化新生,治療月餘,瘡口始斂。
續錄 次兒光墀單腹脹奇驗 墀兒年逾弱冠,向無疾病,夏間偶患腹脹,以為濕滞,無關緊要,雖服藥餌,然飲食起居,失于謹慎。
糾纏兩月,腹形漸大,肌瘦食減,時作嘔吐,自療不愈。
就同道曹肖岩餘朗亭二公延醫,藥如和滲溫清消補,遍嘗無驗。
其時尚能勉力出戶,猶不介意。
予思既諸藥無功,諺雲:不藥得中醫。
遂令停藥。
迨至冬初,因事觸怒,病益增劇,食入旋嘔,卧即氣沖,二便欠利。
予憶經雲:肝主怒,怒則氣上,得無肝氣橫逆,阻胃之降。
是以為嘔為脹,與自拟越鞠逍遙,及安胃制肝方法,亦不應。
漸至腹大如鼓,堅硬如石,筋綻臍突,骨立形羸,行步氣促。
予技已窮,複邀同道諸公視之,皆稱證成中滿,消補兩難,有進專治鼓脹丸藥者,言其音如響,一下其腹即消。
予料彼藥乃巴黃霸劫之品,今恙久胃虛,如何能受。
即古治單脹,有用雞矢醴一方,顧斯畏食嘔吐,氣味亦不相投,晝夕躊躇,無策可畫。
俄延至臘,忽睹梅梢蕊放,見景生情,旋摘數十枝,令以湯泡代茶,日啜數次。
機關勘破,觸類旁通,家有藏釀,用木瓜橘餅各三錢,另以村醪煎熟,與藏釀對沖,晚飲兩杯。
以前腹脹否塞,絕不響動。
如此啜飲三日,腹中微鳴,不時天氣,堅硬稍軟,迨至旬餘,脹勢減半,二便覺爽,食入不嘔,夜能安卧,匝月後腹脹全消。
當時脹甚腹如抱甕,疑謂何物邪氣?若此之盛,及其脹消,大便并無穢惡遺出,可知即此身之元氣,與此身為難首耳。
兒病愈後,鹹以為奇。
友人問予所用梅花治脹,出于何書。
予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會心偶中,無古可師。
大概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其氣芳香,故能舒肝醒脾。
橘皮調和諸氣。
肝以斂為瀉,木瓜酸柔,能于土中瀉木,更藉酒力,是以得效。
友人喟然曰:子良工也。
公郎之疾,固雖有術起之于後,尚且無法療之于前。
此醫之難也。
然使此證患于不明醫理之家,當其迫切之際,未有不随下藥而斃者。
此又醫之不可不知也。
予聆斯語,不覺悚然。
安波按:膨證一候,世乏良方。
細繹此子得愈之由,緣年正方剛,血氣甚盛,雖病久形衰,而根蒂尚固。
更兼年輕無知,郁怒未深,并非冤沉海底,大怒不解,日就憂抑者同日而語。
不然臘殘春回,木升當陽,其病日增之不暇,豈藉梅花微末之材,可能卻病乎?餘見是證,不治者甚衆,其年均在四五六左右,三十以外,尚未之聞也。
餘生也晚,不然責之杏翁,以為然乎否乎。
續錄 巴聲茂生布痘閉險逆一劑救轉 巴生居近比鄰,尊公秉昭翁,早子俱殇于痘。
是春痘令盛行,兒多夭折,生年數齡,尚未出痘,翁以為憂。
一夕忽發熱嘔吐,卧寐不安。
比曉迓予,望其頰赤唇幹,扪其身熱指冷,煩渴舌黃,細驗周身标點,隐隐夾有紫,顧謂翁曰:此布痘閉,險逆之證也。
服藥消痘透,庶可無虞。
方定羌活散湯,加石膏燈心,午後複視,雲服頭渣藥後,熱盛悶亂,頭搖肢掣。
予曰:此欲作驚。
令服複渣,薄暮煩熱益甚,昏谵渴飲,舌吐唇外,掉弄不休,痘仍不透。
反增多。
其熱頗劇,舉家倉皇。
旁議劑中石膏過涼,冰伏為害。
予辭焉。
秉翁堅求拯治,因在鄰居素契,且此子又從次兒受業,情難固卻,複告之曰:方書雖有痘初宜于升發,忌用清涼,恐其冰伏之說。
特此證乃心胃火毒壅遏,緻成閉,不清其火,何由消?痘何由透,前方清藥力輕,故不勝任,于是重用石膏為君,佐以犀角、酒炒黃連、元參、升麻、連翹、赤芍、牛蒡、紫草之屬。
燈心尖為引,每服另沖無比散,取其大熱,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義。
方已寫就,思舌為心苗,今舌吐弄不休,内服煎藥,須外用紫雪塗之,奈此物吾鄉甚罕,乞諸其鄰,所與些微,亦不濟事。
翁雲:吾有紫雪藏之久矣。
取出稱有三錢,快甚。
即令蜜調塗舌,并速煎藥與服,次早翁來雲:昨夕遵谕服藥,塗舌至半夜,熱緩收,瀉止躁定,似有轉機。
再煩一看,果諸證悉平,消痘透。
予曰生矣。
詢其紫雪隻剩三分,餘皆塗去。
予笑謂翁曰:此證雖仗藥力挽回,然非如許紫雪,亦無此速效。
今火勢既平,藥當褪松,酌以十神解毒湯,仍稍用石膏犀角,清其餘火,轉用太乙保和湯,人參易沙參,加天蟲、白芷、貝母鮮鱗。
漿成之後,補脾利水,清涼解毒,漸次收功。
此等險證,幸在比鄰,朝夕看視,藥随病轉,得以保全。
使病家與醫居隔遠,倉卒變幻,硬鞭長莫及,欲圖慶成,不亦難乎。
安波按:方議精妙入神,讀者不可忽過。
續錄 答鮑北山翁詢伊芳郎飲證治始末并商善後之策 飲證名載《内經》,特經文專論。
運氣司天在泉,勝複之義,僅啟大端。
仲聖于金匮玉函中,闡發病機,詳辨治法,條分縷析,後世有所遵循,可稱幸甚。
經雲: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水為陰,火為陽,足見飲為陰類,緻病之由,必其人之元氣虧乏,陰盛陽衰,津液凝滞,不能輸布,留于胸中,則清者悉變為濁矣。
使果真氣充足,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何患之有;經又雲:陽化氣,陰成形。
夫氣即水也,水即氣也。
氣可化水,水可化氣。
今則陰翳彌漫,水精凝聚,得無陽衰,氣無以化之故乎?人身之陽有三:一曰膻中之陽。
如離照當空,纖雲不掩,膻中陽虛,則濁陰上幹,竊踞陽位,所謂濁氣在上,則生脹也。
一曰腎中之陽。
如釜底之火,熟腐水谷,腎中陽虛,則釜底無火。
物終不熟。
所謂戊癸少化火之機,命陽無蒸變之力也。
一曰膀胱之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腹内,膀胱氣化,則膻中之氣得以下行,膀胱陽虛,則氣不化,失其通調水道之職矣。
童年既無色欲之戕,又鮮情志之擾,其膻中腎命膀胱之陽,從何而虧,飲病從何而起,得無水果生冷所傷之咎與。
軒歧于病治之後,尚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非謂水果不可食也,惟食之有節,無使過之。
過則傷矣。
童質禀薄,素嗜水果胃陽受傷,緻成飲。
夫蔗性寒清胃,詩稱大官還有蔗漿寒者此也。
舊夏日啖蔗漿,緻發宿疾,胸膈支滿,漉漉有聲,愦然無奈,嘔吐冷水,成碗成盆。
投以苓桂術甘理中,六君之屬,通陽滌飲。
服至月餘,始得獲效。
複訂溫健脾胃丸方,并囑戒食生冷,冀杜病根。
仲秋病複召診。
詢知丸藥未服,複食梨菱,此則自誤,非醫咎也。
窺其病狀,較前加甚,不但嘔吐水冷,并且脘中喉口俱冷如冰,食姜不辣,溲色如泔。
經雲:中氣不足。
溲便為變。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初則胃陽之傷,繼及膀胱腎命,一寒至此,誠為可畏。
姜椒桂附,屢投不應,思商硫黃丸,大熱純陽,差堪有濟,此藥吾鄉苦無市處,無已,每日方内附子加至五錢,連進十二劑,才見春回谷。
細揣此病,定有窠囊附于膈間,如賊寇根據山傍險,結成巢穴,出沒不常。
窠囊之說,許叔微論之于前,喻嘉言詳之于後。
師古而非杜撰。
前番勢輕,病後隻須治脾。
此番勢重,病後務須治腎。
因仿腎氣丸方法,令其上緊制服,并囑水果不可沾唇,即菜蔬性寒之品,均不可食。
讵意旁人少所見,多所怪,因見方内附子分兩加重,咻為有毒,不可多服,緻令藥已奏功,反生疑畏。
又将所立丸方,付未達不敢嘗之例。
無如病雖暫愈,其根猶在,交春萌動,一夕吐水半桶。
夫水之為物,不盈科不行,積之日久,故複傾囊而出。
不明窠囊之因,反诋溫藥之過。
嗟呼。
周禮冬至采毒藥以供醫事,凡攻疾之藥,俱是有毒,不獨附子為然。
但有病病當,彼性攻寒不逮,何暇留連作毒。
如兵者,毒物也。
然剿賊必須用之。
若無故用兵,則受其毒矣。
倘用兵以剿賊,剿賊以安民,則不惟不見其毒,而反受其益,故第論用之當不當,不必問其毒不毒。
苟用之不當,即無毒亦轉為大毒,用之得當,即有毒亦化為無毒。
仲聖傷寒方中,如四逆湯,回陽救急,生附俱用一枚,今時種附力薄,況經童便甘草制透,其力更緩,方将虛其無毒以攻疾,何至慮其有毒以傷人乎?試思一月之中,附子服過斤許,設不對證,早已禍起蕭牆,何以病後毫無喉痛口瘡之恙,安得視為砒鸩,執迷不悟耶。
果疑溫藥非是,盍請他醫療之。
醫來案稱胃寒氣痛,藥用吳萸丁香,雜以枳樸蘆根石斛,仆原素契,不忍緘口,複實告以證屬寒凝,飲積且發,經數次吐多胃傷,豈特不可寒涼,即枳樸消耗真氣,亦屬不合。
此次病發,得以勢輕,未始非仗從前溫藥回陽之力。
觀其吐後即渴,《金匮》飲證條中,以渴者為欲解也。
愈期非遙,不藥亦可。
但窠囊不除,終為後患耳。
如言停藥,數日即安,谕商善後之策,所雲五氣朝元丹,仆前原思及此,惟是此番疾作,寒象既已減輕,溫藥亦應稍損。
純陽剛愎。
似可無需,矧窠囊之疾,非迅速可以蕩掃。
藥性過悍,久防增氣,且前僅用附子,衆鹹诋其有毒,今若再進硫黃,更駭聽聞,莫若仍從外飲治脾,内飲治腎,不偏不倚,中正和平,禹之治水,行所無事,病去元氣不傷,斯為盡善。
再按治飲用溫,固屬無難,要知其病,雖由虛而成,非同全實,可以直行攻消。
然亦非同全虛,可以專行溫補。
酌予溫藥中少加開導,俾飲邪不至逗留,合乎溫而和之之旨。
考諸《金匮》雲: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心下有支飲,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原痰飲之作,不外脾胃陽虛,濁陰凝聚。
而施治之法,亦不外燥土升陽,驅導飲邪。
蓋胃寒則痰生,胃暖則痰消,脾濕則飲留,脾燥則飲去。
二方雖治支飲,然用之于諸飲,亦無不行。
并考許叔微《本事方》,專用蒼術一味,療痰飲之囊。
喻氏《寓意草》中,有華太夫人餌術方法,效驗彰彰。
聖域賢關,心心相印,外飲治脾,當如是也。
金匮又雲: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蓋治飲雖以升陽燥土為第一義,然從小便去之,尤為先務,苓桂術甘,亦導水利小便之劑也。
設其人腎陽不充,則難勝任,故又主之以腎氣丸,以桂附加入六味補腎藥中,益火之原,蒸暖中焦之陽,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運,則飲邪自無伏留之患矣。
況方内苓澤原有淡滲水邪之能,亦本溫而和之之意,較他溫補諸方,相去徑庭。
奈世無好桂,而種附力複淺薄,雖以枸兔佐之,猶恐不逮。
再假斑龍血肉,純陽溫煦奇經,以補玉堂關下之阙。
方内減丹皮者,恐其清瀉相火故也。
内飲治腎,不亦宜乎。
安波按:可稱盡善盡美。
續錄 許玉書翁大郎腹痛吐瀉危證拯治之奇 玉翁大郎,童年曾患頭昏,諸藥不愈。
予作肝風治,疏歸芍地黃湯。
佥謂頭昏是有風寒,童子不可輕服熟地。
翁排衆議,根據方多服而瘳。
次春又患腹痛,嘔吐便瀉,延診,藥用溫中調氣,兩服未愈,家人着急,令更他醫,日請數人。
或以為蟲,或以為血,或以為火,治總不驗,淹纏旬餘,痛甚不止,嘔瀉不停,寝食俱廢。
複邀診視,脈細面青,呻吟疲憊。
予思病勢增劇,玉翁固雖相信,然旁議紛紛,難與着手,轉薦同道餘朗亭先生延醫。
初投五苓散,續進真武湯,亦俱不應。
玉翁堅囑想法,予曰:非不欲為借籌,奈令郎病久,胃氣必空,輕劑諒不濟事,若背城借一,尊公愛孫如珍,見方駭然,焉肯與服。
翁沉吟雲:有一善策,今早友人談及鄰村有扶鸾治病者,家人欲往求方,予呵止之。
祈拟一方,予持語家人雲,是乩仙所開,自必信服。
予曰:策固善矣,治法尚難。
令郎之病,起初不過寒凝氣滞,本無大害,因求速效,諸治龐雜,痛久傷氣,吐多傷胃,瀉多傷脾,故困頓若此。
倘仍見病療病,必至土敗氣脫,計惟扶陽益氣,以拯其急。
愛議附子理中湯,米水煎飲。
氣固胃安,庶堪保守。
诘朝玉翁來舍,喜雲:曩服他藥,如水投石,昨服尊方,不但病減,并可啜粥。
家人信為神丹,相煩往視,懇為加減。
予曰:藥已對證,勿輕易轍。
今日照方仍服一劑,明日再為斟酌。
次早往診,病勢大轉,因其體素陰虛,方内除去附子,又服兩日。
更用參苓白術散,調理而痊。
是役也,非玉翁平素信心,兼施權變,安能圖成?志此以見醫家臨證,不特病情之難窺,而人情之難處尤甚也。
安波按:人情難處,近今為尤甚。
杏翁處嘉道盛世之際,而不見光緒醫生之吃苦乎。
今日之醫,必須一劑知,二劑已之技,否則另商他人矣。
可見人心不古,愈流愈下。
續錄 又次郎脾腎陽虛伏寒凝冱重用溫補而瘳 玉翁次郎,形貌豐腴,向無疾病,丁亥季秋望後,陡作寒熱,延予次兒光墀延醫。
藥投溫解,其熱即退。
嗣後單寒不熱,肢麻指涼,口吐冷涎,臍腹隐痛,便溏畏食。
知系伏寒凝冱,方換姜附六君附子。
初用八分,增至一錢,未見松動。
邀予商酌,切脈遲細無力,望色面白舌潤。
予曰:此正仲聖所謂無熱惡寒,發于陰也。
前方不謬,尚恐病重藥輕,附子加用二錢,更加吳萸、肉桂、砂仁、川椒。
次日複診,病狀仿佛,思火為土母,陽虛生寒,溫理脾陽不應,非補火生土不可。
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仿生生子壯原湯加吳茱萸、葫蘆巴、肉果、巴戟天,附子增至三錢,以為必效矣。
诘朝脈證依然,玉翁問故。
予曰無他,藥力未到耳。
蓋市中種附力薄,況經制透,其味更淡,可增四錢,再加鹿茸、枸兔峻補真陽。
自可春回谷。
根據法服之。
證仍如舊。
翁侄召成兄私詢予曰:舍弟之病,先生審屬陰寒,第用如許熱藥,毫不見功,理殊不解。
且附子大毒,今已服過數兩,久而增加,可無患否?予曰:其他勿論,時下秋燥,此等純陽之藥,若不對證,一匕亦不能堪,況其多乎。
夫攻病之藥皆有毒,無毒之品不能攻病。
凡傷寒中陰等證,非附子不能驅陰回陽,有病則病受之,何有餘性,遺留作毒,即使有毒而生,不勝于無毒而死乎。
仍守原方,附子加至五錢,維時旁議沸騰,幸玉翁信而不疑。
予告之曰:此證确屬沉寒痼冷,然煎劑溫藥止矣。
再得硫黃丸佐之,庶有裨益。
于是煎丸并進,漸見好機,熱藥稍減,參入熟地河車杜仲。
予與墀兒日為診視,兩閱月始得全愈。
共計服過附子一斤,硫黃丸二兩,幹姜六兩,鹿茸一架,黨參三斤,高麗人參共十餘兩,其他肉桂、吳萸、川椒等,不可勝計。
予生平治陰證用溫藥,未有若斯之多,而效驗亦無如此之遲也。
安波按:病家相信,醫家放膽,所以為醫一道,非易事也。
續錄 鮑宅京翁仆人中寒暴脫救轉之奇 宅翁令政,質虧恙久,是歲季春病劇,延診,投以大補之劑,諸證漸減,六月初旬,病人夜卧受涼,微覺怯寒體痛,其時宅翁往淮,公郎輝遠兄,遣仆相招。
予至視畢,謂曰此新感陰暑,但病軀不勝表散,暫進參附湯,得以邪從汗解,仍服本藥,比用人參二錢,附子錢半,各煎和就,正待與服,恰病患睡去。
少頃輝兄出,告曰:家母方才睡醒,身已有汗,體痛亦松,不甚怯寒,日内天暑,附子過溫,或可不用,即服本藥何如。
予曰:質虛偶感,邪原無多,标證既除,自應治本。
仍将舊方加減配藥,其所和之參附湯,留貯盞内置方幾上。
時值正午,輝兄留餐,甫将舉箸,忽仆人之婦,張皇奔入,泣雲:根據夫病在重危,叩求拯救。
予曰:爾夫早間迓我,随同歸來,并未見有病狀。
婦雲:陡然暈倒,不知所由。
輝兄本家莆田翁偕往,果見神昏汗冷,肢厥脈伏,初為躊躇,繼而猛省,笑顧莆翁曰:證固危殆,然有一大奇事,可望生機。
翁驚問故。
予曰:此證乃卒中陰寒,陽欲暴脫,而救脫必須人參,伊芳等焉能得此。
況安危呼吸,急不可待,頃輝兄乃堂所煎之參附湯未服,人參雖貴重之物,但和有附子在内,他人無此病,斷難服此藥,不意盛紀突遘斯疾,适與此藥吻合,豈非天造地設乎。
令婦跟至輝兄宅中,予道其詳,衆鹹稱異。
當将幾上參附藥盞付之持去,谕其稍溫與服,再看動靜。
下午其婦來雲:服藥超時,汗斂肢溫,人事漸蘇。
複診脈出神清,惟倦怠耳。
方疏參建中湯,仍加附子,囑向伊芳主人處乞高麗參四錢,分兩劑服,更見起色。
續增枸杞、山萸、當歸、杜仲,服之而瘳。
觀此可見,人之死生有數,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矣。
安波按:證似中暑,以參附回陽,非大識見不可。
續錄 許之兄齒痛 兄質虧多病,予為調治,所用藥劑,不外歸脾湯、補元煎之屬。
一日遣使相促,至時将薄暮,兄蜷卧榻上,起告予曰:早晨齒牙忽痛甚,不可耐,予至今不止,恐挾風熱外因,故停前藥。
相煩診視,暫解标邪,切脈沉細無力,見證形寒足冷,謂曰:此屬虛寒,非關外感,不徒用補,更須從溫,爰仿古方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一服痛已。
續錄
予喜曰:可無憂矣。
令煎二渣與服。
次日複召,謂日兄曰:昨夕中寒急暴,幸賴參附湯挽回,今視其疽,形仍平塌,尚不知痛,昨同議之方,猶恐不濟。
商以大劑養榮湯,加附子。
再診更增枸杞、菟絲、巴戟天及河車、鹿茸血肉之屬,日漸知痛,腫起膿稠,腐化新生,治療月餘,瘡口始斂。
續錄 次兒光墀單腹脹奇驗 墀兒年逾弱冠,向無疾病,夏間偶患腹脹,以為濕滞,無關緊要,雖服藥餌,然飲食起居,失于謹慎。
糾纏兩月,腹形漸大,肌瘦食減,時作嘔吐,自療不愈。
就同道曹肖岩餘朗亭二公延醫,藥如和滲溫清消補,遍嘗無驗。
其時尚能勉力出戶,猶不介意。
予思既諸藥無功,諺雲:不藥得中醫。
遂令停藥。
迨至冬初,因事觸怒,病益增劇,食入旋嘔,卧即氣沖,二便欠利。
予憶經雲:肝主怒,怒則氣上,得無肝氣橫逆,阻胃之降。
是以為嘔為脹,與自拟越鞠逍遙,及安胃制肝方法,亦不應。
漸至腹大如鼓,堅硬如石,筋綻臍突,骨立形羸,行步氣促。
予技已窮,複邀同道諸公視之,皆稱證成中滿,消補兩難,有進專治鼓脹丸藥者,言其音如響,一下其腹即消。
予料彼藥乃巴黃霸劫之品,今恙久胃虛,如何能受。
即古治單脹,有用雞矢醴一方,顧斯畏食嘔吐,氣味亦不相投,晝夕躊躇,無策可畫。
俄延至臘,忽睹梅梢蕊放,見景生情,旋摘數十枝,令以湯泡代茶,日啜數次。
機關勘破,觸類旁通,家有藏釀,用木瓜橘餅各三錢,另以村醪煎熟,與藏釀對沖,晚飲兩杯。
以前腹脹否塞,絕不響動。
如此啜飲三日,腹中微鳴,不時天氣,堅硬稍軟,迨至旬餘,脹勢減半,二便覺爽,食入不嘔,夜能安卧,匝月後腹脹全消。
當時脹甚腹如抱甕,疑謂何物邪氣?若此之盛,及其脹消,大便并無穢惡遺出,可知即此身之元氣,與此身為難首耳。
兒病愈後,鹹以為奇。
友人問予所用梅花治脹,出于何書。
予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會心偶中,無古可師。
大概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其氣芳香,故能舒肝醒脾。
橘皮調和諸氣。
肝以斂為瀉,木瓜酸柔,能于土中瀉木,更藉酒力,是以得效。
友人喟然曰:子良工也。
公郎之疾,固雖有術起之于後,尚且無法療之于前。
此醫之難也。
然使此證患于不明醫理之家,當其迫切之際,未有不随下藥而斃者。
此又醫之不可不知也。
予聆斯語,不覺悚然。
安波按:膨證一候,世乏良方。
細繹此子得愈之由,緣年正方剛,血氣甚盛,雖病久形衰,而根蒂尚固。
更兼年輕無知,郁怒未深,并非冤沉海底,大怒不解,日就憂抑者同日而語。
不然臘殘春回,木升當陽,其病日增之不暇,豈藉梅花微末之材,可能卻病乎?餘見是證,不治者甚衆,其年均在四五六左右,三十以外,尚未之聞也。
餘生也晚,不然責之杏翁,以為然乎否乎。
續錄 巴聲茂生布痘閉險逆一劑救轉 巴生居近比鄰,尊公秉昭翁,早子俱殇于痘。
是春痘令盛行,兒多夭折,生年數齡,尚未出痘,翁以為憂。
一夕忽發熱嘔吐,卧寐不安。
比曉迓予,望其頰赤唇幹,扪其身熱指冷,煩渴舌黃,細驗周身标點,隐隐夾有紫,顧謂翁曰:此布痘閉,險逆之證也。
服藥消痘透,庶可無虞。
方定羌活散湯,加石膏燈心,午後複視,雲服頭渣藥後,熱盛悶亂,頭搖肢掣。
予曰:此欲作驚。
令服複渣,薄暮煩熱益甚,昏谵渴飲,舌吐唇外,掉弄不休,痘仍不透。
反增多。
其熱頗劇,舉家倉皇。
旁議劑中石膏過涼,冰伏為害。
予辭焉。
秉翁堅求拯治,因在鄰居素契,且此子又從次兒受業,情難固卻,複告之曰:方書雖有痘初宜于升發,忌用清涼,恐其冰伏之說。
特此證乃心胃火毒壅遏,緻成閉,不清其火,何由消?痘何由透,前方清藥力輕,故不勝任,于是重用石膏為君,佐以犀角、酒炒黃連、元參、升麻、連翹、赤芍、牛蒡、紫草之屬。
燈心尖為引,每服另沖無比散,取其大熱,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義。
方已寫就,思舌為心苗,今舌吐弄不休,内服煎藥,須外用紫雪塗之,奈此物吾鄉甚罕,乞諸其鄰,所與些微,亦不濟事。
翁雲:吾有紫雪藏之久矣。
取出稱有三錢,快甚。
即令蜜調塗舌,并速煎藥與服,次早翁來雲:昨夕遵谕服藥,塗舌至半夜,熱緩收,瀉止躁定,似有轉機。
再煩一看,果諸證悉平,消痘透。
予曰生矣。
詢其紫雪隻剩三分,餘皆塗去。
予笑謂翁曰:此證雖仗藥力挽回,然非如許紫雪,亦無此速效。
今火勢既平,藥當褪松,酌以十神解毒湯,仍稍用石膏犀角,清其餘火,轉用太乙保和湯,人參易沙參,加天蟲、白芷、貝母鮮鱗。
漿成之後,補脾利水,清涼解毒,漸次收功。
此等險證,幸在比鄰,朝夕看視,藥随病轉,得以保全。
使病家與醫居隔遠,倉卒變幻,硬鞭長莫及,欲圖慶成,不亦難乎。
安波按:方議精妙入神,讀者不可忽過。
續錄 答鮑北山翁詢伊芳郎飲證治始末并商善後之策 飲證名載《内經》,特經文專論。
運氣司天在泉,勝複之義,僅啟大端。
仲聖于金匮玉函中,闡發病機,詳辨治法,條分縷析,後世有所遵循,可稱幸甚。
經雲: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水為陰,火為陽,足見飲為陰類,緻病之由,必其人之元氣虧乏,陰盛陽衰,津液凝滞,不能輸布,留于胸中,則清者悉變為濁矣。
使果真氣充足,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何患之有;經又雲:陽化氣,陰成形。
夫氣即水也,水即氣也。
氣可化水,水可化氣。
今則陰翳彌漫,水精凝聚,得無陽衰,氣無以化之故乎?人身之陽有三:一曰膻中之陽。
如離照當空,纖雲不掩,膻中陽虛,則濁陰上幹,竊踞陽位,所謂濁氣在上,則生脹也。
一曰腎中之陽。
如釜底之火,熟腐水谷,腎中陽虛,則釜底無火。
物終不熟。
所謂戊癸少化火之機,命陽無蒸變之力也。
一曰膀胱之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
膻中位于膈内,膀胱位于腹内,膀胱氣化,則膻中之氣得以下行,膀胱陽虛,則氣不化,失其通調水道之職矣。
童年既無色欲之戕,又鮮情志之擾,其膻中腎命膀胱之陽,從何而虧,飲病從何而起,得無水果生冷所傷之咎與。
軒歧于病治之後,尚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非謂水果不可食也,惟食之有節,無使過之。
過則傷矣。
童質禀薄,素嗜水果胃陽受傷,緻成飲。
夫蔗性寒清胃,詩稱大官還有蔗漿寒者此也。
舊夏日啖蔗漿,緻發宿疾,胸膈支滿,漉漉有聲,愦然無奈,嘔吐冷水,成碗成盆。
投以苓桂術甘理中,六君之屬,通陽滌飲。
服至月餘,始得獲效。
複訂溫健脾胃丸方,并囑戒食生冷,冀杜病根。
仲秋病複召診。
詢知丸藥未服,複食梨菱,此則自誤,非醫咎也。
窺其病狀,較前加甚,不但嘔吐水冷,并且脘中喉口俱冷如冰,食姜不辣,溲色如泔。
經雲:中氣不足。
溲便為變。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初則胃陽之傷,繼及膀胱腎命,一寒至此,誠為可畏。
姜椒桂附,屢投不應,思商硫黃丸,大熱純陽,差堪有濟,此藥吾鄉苦無市處,無已,每日方内附子加至五錢,連進十二劑,才見春回谷。
細揣此病,定有窠囊附于膈間,如賊寇根據山傍險,結成巢穴,出沒不常。
窠囊之說,許叔微論之于前,喻嘉言詳之于後。
師古而非杜撰。
前番勢輕,病後隻須治脾。
此番勢重,病後務須治腎。
因仿腎氣丸方法,令其上緊制服,并囑水果不可沾唇,即菜蔬性寒之品,均不可食。
讵意旁人少所見,多所怪,因見方内附子分兩加重,咻為有毒,不可多服,緻令藥已奏功,反生疑畏。
又将所立丸方,付未達不敢嘗之例。
無如病雖暫愈,其根猶在,交春萌動,一夕吐水半桶。
夫水之為物,不盈科不行,積之日久,故複傾囊而出。
不明窠囊之因,反诋溫藥之過。
嗟呼。
周禮冬至采毒藥以供醫事,凡攻疾之藥,俱是有毒,不獨附子為然。
但有病病當,彼性攻寒不逮,何暇留連作毒。
如兵者,毒物也。
然剿賊必須用之。
若無故用兵,則受其毒矣。
倘用兵以剿賊,剿賊以安民,則不惟不見其毒,而反受其益,故第論用之當不當,不必問其毒不毒。
苟用之不當,即無毒亦轉為大毒,用之得當,即有毒亦化為無毒。
仲聖傷寒方中,如四逆湯,回陽救急,生附俱用一枚,今時種附力薄,況經童便甘草制透,其力更緩,方将虛其無毒以攻疾,何至慮其有毒以傷人乎?試思一月之中,附子服過斤許,設不對證,早已禍起蕭牆,何以病後毫無喉痛口瘡之恙,安得視為砒鸩,執迷不悟耶。
果疑溫藥非是,盍請他醫療之。
醫來案稱胃寒氣痛,藥用吳萸丁香,雜以枳樸蘆根石斛,仆原素契,不忍緘口,複實告以證屬寒凝,飲積且發,經數次吐多胃傷,豈特不可寒涼,即枳樸消耗真氣,亦屬不合。
此次病發,得以勢輕,未始非仗從前溫藥回陽之力。
觀其吐後即渴,《金匮》飲證條中,以渴者為欲解也。
愈期非遙,不藥亦可。
但窠囊不除,終為後患耳。
如言停藥,數日即安,谕商善後之策,所雲五氣朝元丹,仆前原思及此,惟是此番疾作,寒象既已減輕,溫藥亦應稍損。
純陽剛愎。
似可無需,矧窠囊之疾,非迅速可以蕩掃。
藥性過悍,久防增氣,且前僅用附子,衆鹹诋其有毒,今若再進硫黃,更駭聽聞,莫若仍從外飲治脾,内飲治腎,不偏不倚,中正和平,禹之治水,行所無事,病去元氣不傷,斯為盡善。
再按治飲用溫,固屬無難,要知其病,雖由虛而成,非同全實,可以直行攻消。
然亦非同全虛,可以專行溫補。
酌予溫藥中少加開導,俾飲邪不至逗留,合乎溫而和之之旨。
考諸《金匮》雲: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心下有支飲,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原痰飲之作,不外脾胃陽虛,濁陰凝聚。
而施治之法,亦不外燥土升陽,驅導飲邪。
蓋胃寒則痰生,胃暖則痰消,脾濕則飲留,脾燥則飲去。
二方雖治支飲,然用之于諸飲,亦無不行。
并考許叔微《本事方》,專用蒼術一味,療痰飲之囊。
喻氏《寓意草》中,有華太夫人餌術方法,效驗彰彰。
聖域賢關,心心相印,外飲治脾,當如是也。
金匮又雲: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蓋治飲雖以升陽燥土為第一義,然從小便去之,尤為先務,苓桂術甘,亦導水利小便之劑也。
設其人腎陽不充,則難勝任,故又主之以腎氣丸,以桂附加入六味補腎藥中,益火之原,蒸暖中焦之陽,使胃利于消,而脾快于運,則飲邪自無伏留之患矣。
況方内苓澤原有淡滲水邪之能,亦本溫而和之之意,較他溫補諸方,相去徑庭。
奈世無好桂,而種附力複淺薄,雖以枸兔佐之,猶恐不逮。
再假斑龍血肉,純陽溫煦奇經,以補玉堂關下之阙。
方内減丹皮者,恐其清瀉相火故也。
内飲治腎,不亦宜乎。
安波按:可稱盡善盡美。
續錄 許玉書翁大郎腹痛吐瀉危證拯治之奇 玉翁大郎,童年曾患頭昏,諸藥不愈。
予作肝風治,疏歸芍地黃湯。
佥謂頭昏是有風寒,童子不可輕服熟地。
翁排衆議,根據方多服而瘳。
次春又患腹痛,嘔吐便瀉,延診,藥用溫中調氣,兩服未愈,家人着急,令更他醫,日請數人。
或以為蟲,或以為血,或以為火,治總不驗,淹纏旬餘,痛甚不止,嘔瀉不停,寝食俱廢。
複邀診視,脈細面青,呻吟疲憊。
予思病勢增劇,玉翁固雖相信,然旁議紛紛,難與着手,轉薦同道餘朗亭先生延醫。
初投五苓散,續進真武湯,亦俱不應。
玉翁堅囑想法,予曰:非不欲為借籌,奈令郎病久,胃氣必空,輕劑諒不濟事,若背城借一,尊公愛孫如珍,見方駭然,焉肯與服。
翁沉吟雲:有一善策,今早友人談及鄰村有扶鸾治病者,家人欲往求方,予呵止之。
祈拟一方,予持語家人雲,是乩仙所開,自必信服。
予曰:策固善矣,治法尚難。
令郎之病,起初不過寒凝氣滞,本無大害,因求速效,諸治龐雜,痛久傷氣,吐多傷胃,瀉多傷脾,故困頓若此。
倘仍見病療病,必至土敗氣脫,計惟扶陽益氣,以拯其急。
愛議附子理中湯,米水煎飲。
氣固胃安,庶堪保守。
诘朝玉翁來舍,喜雲:曩服他藥,如水投石,昨服尊方,不但病減,并可啜粥。
家人信為神丹,相煩往視,懇為加減。
予曰:藥已對證,勿輕易轍。
今日照方仍服一劑,明日再為斟酌。
次早往診,病勢大轉,因其體素陰虛,方内除去附子,又服兩日。
更用參苓白術散,調理而痊。
是役也,非玉翁平素信心,兼施權變,安能圖成?志此以見醫家臨證,不特病情之難窺,而人情之難處尤甚也。
安波按:人情難處,近今為尤甚。
杏翁處嘉道盛世之際,而不見光緒醫生之吃苦乎。
今日之醫,必須一劑知,二劑已之技,否則另商他人矣。
可見人心不古,愈流愈下。
續錄 又次郎脾腎陽虛伏寒凝冱重用溫補而瘳 玉翁次郎,形貌豐腴,向無疾病,丁亥季秋望後,陡作寒熱,延予次兒光墀延醫。
藥投溫解,其熱即退。
嗣後單寒不熱,肢麻指涼,口吐冷涎,臍腹隐痛,便溏畏食。
知系伏寒凝冱,方換姜附六君附子。
初用八分,增至一錢,未見松動。
邀予商酌,切脈遲細無力,望色面白舌潤。
予曰:此正仲聖所謂無熱惡寒,發于陰也。
前方不謬,尚恐病重藥輕,附子加用二錢,更加吳萸、肉桂、砂仁、川椒。
次日複診,病狀仿佛,思火為土母,陽虛生寒,溫理脾陽不應,非補火生土不可。
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仿生生子壯原湯加吳茱萸、葫蘆巴、肉果、巴戟天,附子增至三錢,以為必效矣。
诘朝脈證依然,玉翁問故。
予曰無他,藥力未到耳。
蓋市中種附力薄,況經制透,其味更淡,可增四錢,再加鹿茸、枸兔峻補真陽。
自可春回谷。
根據法服之。
證仍如舊。
翁侄召成兄私詢予曰:舍弟之病,先生審屬陰寒,第用如許熱藥,毫不見功,理殊不解。
且附子大毒,今已服過數兩,久而增加,可無患否?予曰:其他勿論,時下秋燥,此等純陽之藥,若不對證,一匕亦不能堪,況其多乎。
夫攻病之藥皆有毒,無毒之品不能攻病。
凡傷寒中陰等證,非附子不能驅陰回陽,有病則病受之,何有餘性,遺留作毒,即使有毒而生,不勝于無毒而死乎。
仍守原方,附子加至五錢,維時旁議沸騰,幸玉翁信而不疑。
予告之曰:此證确屬沉寒痼冷,然煎劑溫藥止矣。
再得硫黃丸佐之,庶有裨益。
于是煎丸并進,漸見好機,熱藥稍減,參入熟地河車杜仲。
予與墀兒日為診視,兩閱月始得全愈。
共計服過附子一斤,硫黃丸二兩,幹姜六兩,鹿茸一架,黨參三斤,高麗人參共十餘兩,其他肉桂、吳萸、川椒等,不可勝計。
予生平治陰證用溫藥,未有若斯之多,而效驗亦無如此之遲也。
安波按:病家相信,醫家放膽,所以為醫一道,非易事也。
續錄 鮑宅京翁仆人中寒暴脫救轉之奇 宅翁令政,質虧恙久,是歲季春病劇,延診,投以大補之劑,諸證漸減,六月初旬,病人夜卧受涼,微覺怯寒體痛,其時宅翁往淮,公郎輝遠兄,遣仆相招。
予至視畢,謂曰此新感陰暑,但病軀不勝表散,暫進參附湯,得以邪從汗解,仍服本藥,比用人參二錢,附子錢半,各煎和就,正待與服,恰病患睡去。
少頃輝兄出,告曰:家母方才睡醒,身已有汗,體痛亦松,不甚怯寒,日内天暑,附子過溫,或可不用,即服本藥何如。
予曰:質虛偶感,邪原無多,标證既除,自應治本。
仍将舊方加減配藥,其所和之參附湯,留貯盞内置方幾上。
時值正午,輝兄留餐,甫将舉箸,忽仆人之婦,張皇奔入,泣雲:根據夫病在重危,叩求拯救。
予曰:爾夫早間迓我,随同歸來,并未見有病狀。
婦雲:陡然暈倒,不知所由。
輝兄本家莆田翁偕往,果見神昏汗冷,肢厥脈伏,初為躊躇,繼而猛省,笑顧莆翁曰:證固危殆,然有一大奇事,可望生機。
翁驚問故。
予曰:此證乃卒中陰寒,陽欲暴脫,而救脫必須人參,伊芳等焉能得此。
況安危呼吸,急不可待,頃輝兄乃堂所煎之參附湯未服,人參雖貴重之物,但和有附子在内,他人無此病,斷難服此藥,不意盛紀突遘斯疾,适與此藥吻合,豈非天造地設乎。
令婦跟至輝兄宅中,予道其詳,衆鹹稱異。
當将幾上參附藥盞付之持去,谕其稍溫與服,再看動靜。
下午其婦來雲:服藥超時,汗斂肢溫,人事漸蘇。
複診脈出神清,惟倦怠耳。
方疏參建中湯,仍加附子,囑向伊芳主人處乞高麗參四錢,分兩劑服,更見起色。
續增枸杞、山萸、當歸、杜仲,服之而瘳。
觀此可見,人之死生有數,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矣。
安波按:證似中暑,以參附回陽,非大識見不可。
續錄 許之兄齒痛 兄質虧多病,予為調治,所用藥劑,不外歸脾湯、補元煎之屬。
一日遣使相促,至時将薄暮,兄蜷卧榻上,起告予曰:早晨齒牙忽痛甚,不可耐,予至今不止,恐挾風熱外因,故停前藥。
相煩診視,暫解标邪,切脈沉細無力,見證形寒足冷,謂曰:此屬虛寒,非關外感,不徒用補,更須從溫,爰仿古方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一服痛已。
續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