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集

關燈
寒瘟疫諸候,曾未見此舌苔之異,且診視五日,變幻如出五人,前賢諸書亦鮮言及,真匪夷所思也。

     諺雲:讀盡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洵非妄語。

     初集 農人某傷寒誤服涼藥舌見人字紋 農人某患傷寒,數日寒熱交作,自汗如雨,就予延醫。

    脈虛神倦,視其舌苔白滑,分開兩歧,宛如刀劃,考己任編中有陰證誤服涼藥,舌見人字紋之語。

    閱前方果然,予辭不治。

    渠懇拯救,先與六味回陽飲服之有效,繼進左右二歸飲數劑,舌苔漸退,諸恙續痊。

     初集 李某陰證傷寒見純紅舌 李某患傷寒,畏寒發熱,下體如冰,脈息沉細,飲沸湯猶不知熱,陰寒脈證悉具,藥當從溫無疑。

    然視其舌色如朱,方書雲:舌見純紅,熱蓄裡,與證不符,因其病初起,憑脈用藥,先與小劑理中湯探之,無礙,随用重劑六味回陽飲,數服病痊,舌色亦退。

    為詳其故,殆所謂腎水淩心,逼其心陽外越者欤。

     初集 鄭氏婦肝風頭痛 鄭婦年近三旬,質虧多郁,證患頭痛,上及巅頂,下連齒頰,醫稱太陽風邪,藥用羌防芎芷,痛劇而厥,嘔吐不食,經脈動惕。

    予曰:此肝風也。

    經雲: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下虛上實為厥巅疾。

    究由水虛不能涵木,怒木生風,勃勃欲動,誤投溫散,益助其威,鼓舞鸱張,漸變痙厥,誠可慮耳。

    方用地黃湯加菊花、鈎藤、白芍、甘草,數服稍應。

    思陽但上冒,陰不下吸,熄風務用鹹寒,潛陽必須介類。

    方加阿膠、雞子黃、牡蛎、龜闆,取用磁石為引,使其吸引肝腎之氣歸原,服之病釋。

     初集 汪某頭痛預見真髒脈 汪某中年質薄,且多斫喪,頭痛時作時止,夏間診脈弦急而枯。

    囑以脈象欠佳,速宜靜養,多服補藥,切勿因循。

    病者以疾雖時發,然寝食如常,猶不為意。

    逮冬至前二日,忽目花面赤,昏暈不支,延予至,勢已敗壞,且無力服參,因辭不治。

    逾日而逝。

    是病雖敗于冬,而真髒脈早見于夏,乃枝葉未害,本實先撥故也。

     初集 方氏婦目疾誤治變證 方氏婦本體血虛,偶患目疾,眼科認為實火,初用芩連清之,更用大黃下之。

    飲藥一盞,頃忽暈去,舌吐唇外,不能縮入,肢厥脈伏。

    時已薄暮,急延予診,謂曰:寒下耗傷真陽,陽氣暴脫,勢屬可畏,速投溫補,希冀挽回。

    方疏通脈四逆湯,藥熟不能下咽,令取艾火炙氣海關元數壯,身始動,舌始收,忙灌藥一盅,移時又厥,仍令再炙。

    厥回,複進前藥,守至黎明始蘇,續進左歸飲,及滋腎生肝諸劑,病痊目亦明矣。

     初集 闵某心脾虛脘痛 闵某處境艱難,向多憂慮,脘痛經歲,諸治不瘳。

    望色萎黃,切脈細弱,問痛喜按乎?曰然,得食痛緩乎?曰然。

    予曰:此虛痛也。

    古雲:痛無補法,此特為強實者言,非概論也。

    為訂歸脾湯,囑多服乃效。

    如言服廿劑有應,百劑獲痊。

    後一丐者患同,某檢方與之,服數十劑亦愈。

     初集 許細長食厥 許細長,石工也。

    病起少腹脹痛,堅硬如石,醫用消導藥,轉緻吐蛔,便溺俱閉,更醫目為寒凝厥陰,投以姜附吳萸,痛劇而厥,肢冷脈伏。

    急來延予,予以手按其少腹,見其眉攢難忍之狀,謂其婦曰:此食厥證也。

    婦曰:病果因食冷面而起,然已服過消導藥無效,或藥力不及,亦未可知。

    第停食小恙,何至厥逆吐蛔便溺俱閉。

    予曰:谷食下行,由少腹右角後出廣腸,今食積不下,故大便不通,直腸緊脹,撐迫膀胱,小溲因而不利,下既不通,氣反上行,故為嘔吐。

    嘔多胃逆,蛔必上攻,是以随嘔而出,務得大便一通,通則不痛,諸證自釋矣。

    但病經多日,凝冱已堅,非精銳之品,不能奏績。

    旋進備急丸三錢,頃之腹中雷鳴,下結糞數枚,再與錢半,複瀉十餘行,厥回脈出,痛減腹軟,觀者動色,驚有神助。

    後畏藥不服,将息而起。

     初集 商人某唇衄奇證奇治 唇衄之名,醫書未載,而予則親見之。

    證治之奇,理不可測。

    乾隆壬子秋,一商人求診,據述上唇偶起一瘡,擦破血出不止,或直射如箭,已經旬矣。

    求與止血之藥。

    按唇屬脾,必由脾熱上蒸,以故血流不止,補用清劑不效,因血流多,恐其陰傷,更用滋水養陰之劑,亦不效。

    及敷外科金瘡各種止血藥,又不效。

    挨至月餘,去血無算,形神羸憊,自分必死。

    忽夢其先亡語曰:爾病非醫藥能治,可用栗一枚,連殼燒灰,同硫黃等分研末和敷,自愈。

    醒後根據法敷之,血果止。

    商人親向予言,真咄咄怪事也。

     初集 汪氏婦鼻衄止衄奇法 汪氏婦,夏月初患齒衄,衄止旋吐血,血止鼻又衄,大流三日,諸治不應。

    診脈弦搏,知其肺胃火盛,非寒涼折之不可,乃用犀角地黃湯,取鮮地黃絞汁,和童便沖藥,外用熱酒洗足,獨蒜搗塗足心,一晝夜衄仍不止。

    因憶門人許生曾言:人傳止衄奇法,先用粗琴線數尺,兩頭各系錢百文,懸挂項下,再用手指掐定太溪穴(太溪穴在兩足内踝下動脈陷處,)神驗。

     外治之法,于病無傷,今既諸治罔效,姑一試之,衄竟止。

    惟神形疲困,頭昏少寐,思血去過多,真陰必傷,改用麥易地黃湯加龜闆、石斛、白芍、女貞、沙參、阿膠、旬日霍然。

    識此以廣見聞。

     初集 某婦胎動下血 昔聞先輩雲:補中益氣湯,乃安胎聖藥,予未深信。

    乾隆癸醜秋,某婦懷孕數月,腰腹俱痛,惡露行多,勢欲下堕,諸藥不應,投以此方,加阿膠即安,後屢用皆驗。

    下方中有參歸術,培補氣血,妙在升柴二味,升舉之力,俾胎元不至下陷,然後補藥得以奏功。

    血熱加黃芩,血虛加地黃尤妙。

     初集 呂婦産後胞衣不下誤藥暈脫 呂婦年甫三旬,平時面黃體弱,因少乳求方,與八珍湯服之,有驗。

    數年後又因胎産胞衣不下,予診之,曰:此氣虛不能傳送,血虛不能濡潤故也。

    令服礙十全大補湯,衆議以為新産,胞衣積血,阻障不出,補之不宜,或授以單方,用芒硝一兩煎服,雲下胞如神,衆鹹稱善,一七入喉,實時暈脫。

     初集 族媪血崩奇證 族媪年逾八旬,天癸複行,日漸淋漓,時或如崩,頭昏食少,心悸不寐,予與黑歸脾湯,服之不應,他醫投以清補固澀諸方,亦不效。

    淹纏數月而殁。

    予曆見老婦病此,皆不能治,古罕言之,亦奇疾也。

     初集 方氏女孩帶下罕見之證 鄰村方氏女,年才四歲,其母抱負來舍求治。

    予問何疾,曰帶下。

    問疾何時起,曰女夜遺溺,常以帛墊卧,舊春晨起曬帛,乍見白物,以為偶然,後頻下不已,漸覺面黃肌瘦,飲食減少。

    今經一載,時發時止,附近求醫,皆言未見之證。

    予曰:此先天禀弱,脾虛挾溫故也。

     但童真未充,早洩誠非所宜,令夜服地黃丸,早服參苓白術散,匝月而效。

    半載後疾複發,仍令守原方服愈,嗣後不聞消息,及閱《怡堂散記》載一七歲幼女,患此證,雖已治痊,後出室懷孕,一産即脫,亦夭之由也。

    方氏女孩得無類此。

     初集 洪大登痙病 洪大登為人役,體虛多勞,初病夾車緊痛,服疏風藥二劑,卧不能起,口不能張,日飲米泔,僅以茶瓶嘴灌入,四肢攣急,每小便須兩人擡起,痛甚汗淋,診脈細濡,兩尺尤弱,有從外感起見,仍欲用風藥者,予曰:此痙病也。

    氣血大虧,服此即不救。

    拟用大劑補元煎,旬餘未效,病家亟請更方。

    予曰:毋庸,藥力未到耳。

    原方令守服二十劑,漸能掉動,服至兩月,始出戶庭。

     初集 王木工反關脈 王某木工也,向患胃痛,諸治不效,一醫以草藥與服,陡然便血半桶,時時暈去,閉目懶言,汗淋氣怯,診脈全無。

    按脈乃血派,此必血脫之故。

    然血脫益氣,須用人參,彼木工,焉能得此。

    辭不與治,料其旦晚必脫也。

    越月遇諸途,見其行動如常,心竊訝之。

    後因他病來視,問其前恙如何得愈。

    曰:先生言我病危非參莫救,求醫無益,隻得日煎黨參湯飲之,僥幸得活。

    予曰:此亦血脫益氣法也。

    再診兩手仍然無脈,思人久無脈,焉能得生,沉吟半響,恍然悟曰,此必反關脈也,覆候之果然。

     渠乃匠人,脈之如何,原不自知,予前診時,因見其外證之危,倉卒未及細究,識此,告諸診家,務須留神詳察也。

     初集 王某血證頻發 老醫方星岩曾向予言:昔從上海王協中先生遊,論及血證愈後,每多反複者,此由胃膜破傷,須用法補之。

    思之至再,訂方用白芨魚膘絲綿三味,燒灰等分為丸,服之永不複發。

    王某患此證,莫能除根,令服此丸,果驗。

     初集 族子石淋奇證 族子年方舞勺,初時小便欠利,不以為意,後每溺,莖中澀痛,醫作淋治,溺更點滴不通,少腹脹硬,卧床号叫,晝夜靡安。

    延予至家,其母手拈一物,與予視之。

    雲病者連日小便全無,昨夕努掙多時,突然溺出此物,當覺通快,喜為疾卻,今又複閉,豈尿管内尚有此物塞住耶?予視其形如豆,色蒼而堅,置臼中搗之不碎。

    考方書雖有石淋一證,即予平素目睹患此者,亦不過如鹽沙之細,今此石形大如豆,從未之見,初以為妄,試取簪柄探入莖中撥之,然有聲,方信溺之不通,竟由于此。

    思将此石取出,特古無是法,不敢妄出意見,辭不與治。

    聞後石不得出,莖根爛開一孔,溲又彼洩,遷延而殁。

    越數年道出廬江,遇呂墨從先生言,彼邑昔有徐姓老醫,能治此證。

    親見其治愈數人。

    其術用刀将陰莖剖開,取出石子,敷以末藥,旬日即愈。

    予心異之,欲求其方。

    其人已物故矣。

    因并志之,倘後有患此者,須求巧手剖之可也。

     初集 曹某忍精淋痛 淋痛一證,今人多用八正厘清等方,然有效有不效者,蓋陰莖有精溺二竅,若因濕熱阻閉膀胱,病在溺竅,則前藥投之是矣。

    尚因房勞忍精,病在精竅,乃有形敗濁,阻于隧道,徒進清利無益。

    此證葉香岩論之甚詳,言古有虎杖散,近世不識此藥,治用杜牛膝根絞汁一盅,沖入麝香少許,隔湯炖服,并宗朱南陽方法,用兩頭尖川楝子韭白歸尾等味,曹某患此證,予仿前法治愈,後治數人俱驗,因并識之。

     初集 王氏婦痹證 王婦周體痹痛,醫作風治,卧箦月餘,肢攣頭暈。

    予見之曰:此痹證也。

    軀殼外疾,雖無害命之理,但病久寝食不安,神形困頓,速救根本,猶可支撐。

    若見病醫病,則殆矣。

    方定十全大補湯,加枸杞、杜仲、鹿角膠,兩服未應,衆疑之。

    予曰:緩則療病,急則顧命。

    今病勢敗壞如斯,舍是不救。

    且補虛與攻實不同,非數十劑莫效。

    又服十日,周身發腫,衆稱病變,予曰勿憂。

    凡風寒客于人,壯者氣行則已,怯者着而為病,本由營氣不足,邪陷于裡,今服補劑,托邪外出,乃佳兆也。

    仍命照方多服,痛止腫消而愈。

    識此為治痹恣用風燥藥者戒。

     初集 自病臂痛 嘉慶癸亥歲,予因夏熱,夜卧石地受涼,秋後臂痛,莫能屈伸。

    初服溫經散邪之劑,不效,外貼膏藥,又不效。

    思筋骨間病,藥力難到,古有暖洗一法,日洗藥水,其痛如故。

    偶閱《韓氏醫通》雲:有痿痹疾者,偎卧患處于壯陰之懷,久之生氣和浃,病氣潛消。

    試仿其法,将痛臂夜令室人以熱體偎之,數日而愈。

    按《歸田錄》雲:人氣能粉犀,則療痹。

    固其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