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集
關燈
小
中
大
。
初集 家炳然兄女肝郁氣厥實有羸狀 炳兄女在室,年已及笄,性躁多郁,初春曾患吐血,夏間陡然發厥,厥回嘔吐不止,汗冷肢麻,言微氣短,胸膈脹悶,脈息細澀,狀似虛象。
醫投補劑益劇。
予診之曰:此郁病也。
經雲: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又雲:血之與氣,并走于上,乃為大厥。
議與越鞠丸加郁金、枳殼、茯苓、陳皮、半夏。
兄曰:女病卧床數日,粒米不入,脈細言微,恐其虛脫。
奈何?予曰:根據吾用藥則生,否則難救。
蓋此脈乃郁而不流,非真細弱,欲言而讷,乃氣機阻閉故也。
觀其以手頻捶胸臆,全屬中焦郁而不舒。
且叫喊聲徹戶外,豈脫證所有耶。
請速備藥,吾守此,勿遲疑也。
取藥煎服。
少頃,膈間漉漉有聲,嗳氣數口,胸次略寬,再服嘔止,寝食俱安。
轉用八味逍遙散,除白術加香附、郁金、陳皮,病愈血證亦泯。
初集 陳某子感證體脈俱厥 陳某子年十六歲,夏月患感證,壯熱神昏,面赤煩渴,唇燥舌焦,口鼻牙根出血,俱屬熱象。
惟脈息沉細,四肢厥冷,諸醫不效。
時屆九朝,延予商之。
予曰:此非陰證,乃陽證也。
今日本應重用涼藥,恐汝家畏而不服,姑以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生地、花粉、山栀、丹皮試之。
無如歙俗以為吃壞熱藥有救,涼藥無救。
因見方有涼藥果畏不服。
三日後勢更劇,複來迓予,予辭不往,乃浼友人胡君景三代請。
予曰:救病如救焚,彼病已重,況複遷延,恐難治矣。
胡君曰:試往一決,可治則治之。
至診其脈,前之沉細者,今竟絕,撫扪其肢,則冷過肘膝,更加腹痛拒按,欲便不解,驚狂不定。
予曰疾急矣,非承氣湯下之不可。
疏方訖,胡君私叩予曰:從來傷寒陰陽二證,憑脈用藥,不拘浮沉大小,總以有力無力分之。
有力為陽,無力為陰,今按脈全無,四肢冷甚,恐屬陰證奈何。
予曰:此乃陽極似陰,證載吳又可《瘟疫論》中,所謂體脈二厥也。
歸檢書與閱,胡君以為然,竟服下劑,夜間便行二次,比曉厥回脈出,改用甘露飲,後易生脈地黃湯,匝月而痊。
初集 又婦憂勞傳染藥誤緻變 陳某子病愈後,其婦憂勞傳染。
初起頭疼寒熱,予與香蘇飲一服汗解。
旋又勞複發熱,口苦耳聾,兼值經期,恐其熱入血室,酌以柴芩煎加生地、赤芍、丹皮,熱猶不退,更加面赤舌黃,谵語脈數。
予曰:邪犯少陽陽明也。
仿生生子小白湯,炒黃芩換生黃芩,加竹葉燈心為引。
并語某曰:予适有他出,倘明日遲到,可請胡君商之,或照原方先服一渣亦可。
次日午刻予歸,渠已着人相促數次,急造其廬,其泣曰:病大變矣。
問其何狀,曰昨服尊劑,夜來煩熱不眠,今早忽切牙閉目,昏厥遺尿,已請胡君斟酌,并照原方煎服一渣,迄今不轉奈何。
予曰:昨病雖重,然已加增藥味,即不應驗,亦不至此。
豈更服他醫藥欤?某曰:小兒病承救活,深為感佩,今且專心倚仗,曷敢易醫。
胡君恍然曰:往日市藥,吾未之閱,今早閱劑内生黃芩,藥店錯發生黃,比令換去,得無昨劑中誤服黃耶?因驗昨傾之藥渣,果然。
予曰:此病受邪本重,前藥悉力驅之,尚不能解,誤服黃,将邪熱補住,内攻心包,迷塞竅隧,故緻變若此。
惟有急瀉心包之熱,通竅避邪,庶有生機。
拟導赤各半湯,除人參,加銀花金汁,外用紫雪點舌。
飲藥至墓,神采略回,連投四劑,浸有起色。
惟神呆耳聾,時多妄語,易以服蠻煎兩服,神明稍清。
後用養陰定志之品,月餘始平。
是役也,使非胡君驗明藥誤,在病家必歸咎于醫,而醫亦不自知其故矣。
識此凡治重病,所市藥劑,醫須親驗,不可忽也。
初集 許生母傷食腹痛 許生詠堂母病請治,據雲因食豚肝面餅後,偶觸怫郁,緻患腹痛,自用麥芽楂曲香砂二陳不應。
因其痛在少腹,以為寒凝厥陰,加吳萸炮姜服之益劇。
予問痛處可按乎?曰拒按。
又問日來便乎?曰未也。
切脈沉細,視舌苔黃,中心焦燥,顧謂生曰:此下證也。
生曰:連服溫消諸劑不驗,思亦及此。
因家母平素質虧,且脈沉細,故未敢下。
予曰:痛劇脈伏,此理之常。
質雖虛而病則實,書稱腑病以通為補,仲師雲: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又雲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今痛滿拒按,舌黃焦燥,下證悉具,夫複何疑。
方定大承氣湯,用元明粉代芒硝,仍加香砂楂曲,兼行氣滞。
服頭煎後便行一次,其痛略定,随服複煎,夜半連下三次,痛勢大減,舌幹轉潤,易以調中和胃,旬後起居如常。
初集 葉習方甥麻疳 予甥習方,稚年出麻,麻後熱久不退,幹咳無痰肌瘠食少,糞如羊矢,神形疲困。
諸醫束手,姊氏憂惶,抱負來舍。
予曰:此麻疳也。
病屬難療,姊囑拯治,思麻後熱久,陰血必傷,幹咳便難,津液必涸,計惟養陰保液,清肺潤腸,庶可望效。
方定麥易地黃湯,加石斛、沙參、玉竹、芝麻、阿膠、梨汁、白蜜,并令飲人乳,食豬肚。
姊言前醫以嗽熱未清,戒勿食葷。
予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今病久腸胃幹枯,須假物類脂膏,以補人身血液,古有豬膚湯,豬肚丸,可法也。
于是藥食并進,熱嗽漸減,便潤食加,調治一月,諸候均愈,肌肉複生,乃送歸焉。
初集 族兄女痘證并婦感證瀕危救回大路 族兄女三歲,出痘如蠶種,醫初認為麻,越日始識為痘,駭甚辭去,更醫泛投清解套藥。
延至九朝,色白頂陷,勢欲癢塌,兄商于予。
予曰:毒盛氣虛,船輕載重,本屬險逆,初起按法圖治,尚望生機,今無及矣。
兄懇救治,勉訂保元湯,用糯米鲫魚羊肉煮汁煎藥,晝夜頻灌,喜得漿行陷起,再加熟地、當歸、枸杞、鹿茸溫補之品,僥幸收功。
無何。
婦病感證,兩進逍遙散不應,熱盛脈數,口渴舌黃,照方加生地黃芩,次日證仍未減,神昏舌苔幹黑。
予曰:疾急矣,非重劑莫挽。
乃用大劑甘露飲,令其濃煎數碗,盡今日夜服盡,诘朝複視,昏熱舌黑如故,反增胸腹脹悶。
旁議二冬寒涼,二地滋膩,與脹不合。
予曰:古人論治感證,始終以存津液為主,今熱熾舌涸如斯,舍是别無良法。
兄曰:固知藥好,然腹脹藥勢不行奈何。
沉思良久,令市大西瓜一枚,取汁與服。
汁盡少頃,忽作寒戰,目阖昏睡,汗出如雨,衣被皆濡,至晚始定。
兄問故,予曰:此戰汗也,非此則邪不能達,今無憂矣。
嗣此熱退神清,知饑納食,惟覺身輕如葉,倦怠不支,徐為培養血氣而安。
初集 菜傭某單腹脹 菜傭某,初患腹脹,二便不利,予用胃苓之屬,稍效。
渠欲求速功,更醫目為髒寒生滿病,猛進桂附姜萸,脹甚,腹如抱甕,臍突口幹,溲滴如墨,揣無生理。
其兄同來,代為懇治。
予謂某曰:爾病由濕熱内蘊,緻成單脹,複被狠藥吃壞,似非草木可療,吾有妙藥,汝勿嫌穢可乎?某泣曰:我今隻圖愈疾,焉敢嫌穢。
令取幹雞矢一升,炒研為末,分作數次,每次加大黃一錢,五更清酒煎服,有效再商。
某歸根據法制就,初服腸鳴便瀉數行,腹脹稍舒,再服腹軟脹寬。
又服數日,十愈六七,更用理脾末藥而瘳。
衆以為奇,不知此本内經方法,何奇之有。
予治此證,每服此法,效者頗多,視禹功神佑諸方,其功相去遠矣。
初集 胡某乃媳感證 胡某乃媳,夏月患感證,延診時已七日矣。
切脈弦數搏指,壯熱谵狂,面目都赤,舌黑便秘,腹痛拒按。
診畢令先取冷水一碗與服,某有難色,予曰:冷水即是妙藥,飲之無傷。
蓋欲觀其飲水多寡,察其熱勢之輕重耳。
其姑取水至,雖聞予言,心尚猶豫,勉傾半盅與飲。
婦恚曰:何少乃爾。
予令盡碗與之,一飲而罄。
問曰:飲此何如。
婦曰:其甘如饴,心地頓快,吾日來原欲飲水,奈諸人堅禁不與,緻焦煩如此。
予曰:毋憂,今令與汝飲,但勿縱耳。
因謂某曰:汝媳病乃極重感證,邪踞陽明,已成胃實。
問所服何藥,某出前方,乃小柴胡湯也。
予曰:杯水能救車薪之火乎?即投白虎瀉心,尚是揚湯止沸耳。
某曰:然則當用何方?予疏大承氣湯與之。
某持方不決。
鄰人曰:吾婦昔病此,曾服此方得效。
于是取藥煎服,夜間便行兩次,次早腹痛雖止,他證依然。
改用白虎瀉心及甘露飲三方出入,石膏用至四兩,芩連各用數錢,佐以銀花金汁驅穢解毒,數日間共計用藥數斤,冷水十餘碗,始得熱退病除。
衆皆服予膽大。
予曰:非膽大也,此等重證,不得不用此重劑耳。
初集 汪氏婦熱病喜飲沸湯 汪氏婦患熱病,壯熱不退,目赤唇幹,舌黑起刺,便閉溲赤,診脈弦數有力,應用清劑無疑。
試問:渴乎?曰不甚渴,惟喜飲沸湯數口,稍涼即不欲思。
如此熱證,當渴飲水,何反嗜飲沸湯?若以此一端而從陰治,似乎不可。
偶憶律雲:二罪俱犯,以重者論。
今脈證均屬陽熱,烏可以喜飲沸湯一事為疑。
先與小白湯,病狀仿佛,知其藥不勝病,乃進大劑白虎湯,石膏重用四兩,因其胃熱上沖,嘔惡不食,更加蘆根竹茹為引,另取元明粉蜜拌塗舌,以潤其燥。
如此寒涼疊進,閱十四朝,始得熱退神清,便通舌潤。
使拘古法,以喜熱從陰而投溫藥,不幾抱薪救火乎?孟子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斯言可證矣。
初集 蔣某陰暑 蔣某夏月病患發熱,口渴,頭疼,身痛。
醫雲傷暑,初用香薷飲不應,因其熱盛,更加青蒿連翹。
服之益劇,診脈沉細,望色,舌白面青,身雖熱而反近衣,口雖渴而喜熱飲,謂曰:此陰暑證也,非姜附莫治。
其家人曰:病者日來熱盛,連服涼劑,尚未見效,且天時酷暑,姜附恐未可用。
予曰:夏月伏陰在内,人多畏熱貪涼,受寒最易。
若雲夏月不可服熱藥,則冬月不可服涼藥矣。
何仲景治冬月傷寒,每用石膏芩連耶。
舍時從證,自古有之,乃投附子理中湯,一服熱退,再服病卻。
初集 汪木工感證舌苔變易之奇 汪木工年二旬餘,夏間患感證,初起寒熱嘔瀉,自汗頭痛,他醫與疏表和中藥,嘔瀉雖止,發熱不退,汗多口渴,形倦懶言,望色青白不澤,舌苔黑黃而潤,診脈虛細。
經雲: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因拟清暑益氣湯加減。
服藥一劑,夜熱更甚,谵狂不安,次早複診,其脈更細,凝為陽證陰脈。
及視舌苔與昨大異,色紫肉碎,凝有血痕,渴嗜冷凍飲料。
予思此必内有熱邪,蘊伏未透,當舍脈從證,改用白虎湯,加生地、丹皮、山栀、黃芩、竹茹、燈心。
下午人來請雲:服頭煎藥後周身汗出,谵狂雖定,神呆肢冷,不識何故。
予往扪其手足,果冰冷異常,按脈至骨不見,阖目不省人事,知為熱厥。
命再進藥,旁議以為體脈如此,怕系陰證,前藥恐未合宜。
予曰:此非陰證,乃陽極似陰耳。
若誤投熱劑,則殆,否則今晚勿藥,明日再看何如。
衆然之。
次日神呆略回,體脈如故,視其舌苔,又與昨異,形短而濃,滿舌俱起紫泡,大如葡萄,并有青黃黑綠雜色,膩胎罩于其上,予甚驚異,辭以不治。
其母哀懇拯救。
予憫之,揣摩再四,令取紫雪蜜調塗舌,于前方内加入犀角、黃連、元參以清熱,金汁、人中黃、銀花、綠豆以解毒,另用雪水煎藥。
翌日再診,厥回脈出,觀其舌泡消退,苔僅幹紫耳。
再劑熱淨神清,舌色如常。
是役也,予雖能審其陽證似陰于後,然未能察其實證類虛于前。
自咎學力未到,但生平曆治傷
初集 家炳然兄女肝郁氣厥實有羸狀 炳兄女在室,年已及笄,性躁多郁,初春曾患吐血,夏間陡然發厥,厥回嘔吐不止,汗冷肢麻,言微氣短,胸膈脹悶,脈息細澀,狀似虛象。
醫投補劑益劇。
予診之曰:此郁病也。
經雲: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又雲:血之與氣,并走于上,乃為大厥。
議與越鞠丸加郁金、枳殼、茯苓、陳皮、半夏。
兄曰:女病卧床數日,粒米不入,脈細言微,恐其虛脫。
奈何?予曰:根據吾用藥則生,否則難救。
蓋此脈乃郁而不流,非真細弱,欲言而讷,乃氣機阻閉故也。
觀其以手頻捶胸臆,全屬中焦郁而不舒。
且叫喊聲徹戶外,豈脫證所有耶。
請速備藥,吾守此,勿遲疑也。
取藥煎服。
少頃,膈間漉漉有聲,嗳氣數口,胸次略寬,再服嘔止,寝食俱安。
轉用八味逍遙散,除白術加香附、郁金、陳皮,病愈血證亦泯。
初集 陳某子感證體脈俱厥 陳某子年十六歲,夏月患感證,壯熱神昏,面赤煩渴,唇燥舌焦,口鼻牙根出血,俱屬熱象。
惟脈息沉細,四肢厥冷,諸醫不效。
時屆九朝,延予商之。
予曰:此非陰證,乃陽證也。
今日本應重用涼藥,恐汝家畏而不服,姑以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生地、花粉、山栀、丹皮試之。
無如歙俗以為吃壞熱藥有救,涼藥無救。
因見方有涼藥果畏不服。
三日後勢更劇,複來迓予,予辭不往,乃浼友人胡君景三代請。
予曰:救病如救焚,彼病已重,況複遷延,恐難治矣。
胡君曰:試往一決,可治則治之。
至診其脈,前之沉細者,今竟絕,撫扪其肢,則冷過肘膝,更加腹痛拒按,欲便不解,驚狂不定。
予曰疾急矣,非承氣湯下之不可。
疏方訖,胡君私叩予曰:從來傷寒陰陽二證,憑脈用藥,不拘浮沉大小,總以有力無力分之。
有力為陽,無力為陰,今按脈全無,四肢冷甚,恐屬陰證奈何。
予曰:此乃陽極似陰,證載吳又可《瘟疫論》中,所謂體脈二厥也。
歸檢書與閱,胡君以為然,竟服下劑,夜間便行二次,比曉厥回脈出,改用甘露飲,後易生脈地黃湯,匝月而痊。
初集 又婦憂勞傳染藥誤緻變 陳某子病愈後,其婦憂勞傳染。
初起頭疼寒熱,予與香蘇飲一服汗解。
旋又勞複發熱,口苦耳聾,兼值經期,恐其熱入血室,酌以柴芩煎加生地、赤芍、丹皮,熱猶不退,更加面赤舌黃,谵語脈數。
予曰:邪犯少陽陽明也。
仿生生子小白湯,炒黃芩換生黃芩,加竹葉燈心為引。
并語某曰:予适有他出,倘明日遲到,可請胡君商之,或照原方先服一渣亦可。
次日午刻予歸,渠已着人相促數次,急造其廬,其泣曰:病大變矣。
問其何狀,曰昨服尊劑,夜來煩熱不眠,今早忽切牙閉目,昏厥遺尿,已請胡君斟酌,并照原方煎服一渣,迄今不轉奈何。
予曰:昨病雖重,然已加增藥味,即不應驗,亦不至此。
豈更服他醫藥欤?某曰:小兒病承救活,深為感佩,今且專心倚仗,曷敢易醫。
胡君恍然曰:往日市藥,吾未之閱,今早閱劑内生黃芩,藥店錯發生黃,比令換去,得無昨劑中誤服黃耶?因驗昨傾之藥渣,果然。
予曰:此病受邪本重,前藥悉力驅之,尚不能解,誤服黃,将邪熱補住,内攻心包,迷塞竅隧,故緻變若此。
惟有急瀉心包之熱,通竅避邪,庶有生機。
拟導赤各半湯,除人參,加銀花金汁,外用紫雪點舌。
飲藥至墓,神采略回,連投四劑,浸有起色。
惟神呆耳聾,時多妄語,易以服蠻煎兩服,神明稍清。
後用養陰定志之品,月餘始平。
是役也,使非胡君驗明藥誤,在病家必歸咎于醫,而醫亦不自知其故矣。
識此凡治重病,所市藥劑,醫須親驗,不可忽也。
初集 許生母傷食腹痛 許生詠堂母病請治,據雲因食豚肝面餅後,偶觸怫郁,緻患腹痛,自用麥芽楂曲香砂二陳不應。
因其痛在少腹,以為寒凝厥陰,加吳萸炮姜服之益劇。
予問痛處可按乎?曰拒按。
又問日來便乎?曰未也。
切脈沉細,視舌苔黃,中心焦燥,顧謂生曰:此下證也。
生曰:連服溫消諸劑不驗,思亦及此。
因家母平素質虧,且脈沉細,故未敢下。
予曰:痛劇脈伏,此理之常。
質雖虛而病則實,書稱腑病以通為補,仲師雲: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又雲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今痛滿拒按,舌黃焦燥,下證悉具,夫複何疑。
方定大承氣湯,用元明粉代芒硝,仍加香砂楂曲,兼行氣滞。
服頭煎後便行一次,其痛略定,随服複煎,夜半連下三次,痛勢大減,舌幹轉潤,易以調中和胃,旬後起居如常。
初集 葉習方甥麻疳 予甥習方,稚年出麻,麻後熱久不退,幹咳無痰肌瘠食少,糞如羊矢,神形疲困。
諸醫束手,姊氏憂惶,抱負來舍。
予曰:此麻疳也。
病屬難療,姊囑拯治,思麻後熱久,陰血必傷,幹咳便難,津液必涸,計惟養陰保液,清肺潤腸,庶可望效。
方定麥易地黃湯,加石斛、沙參、玉竹、芝麻、阿膠、梨汁、白蜜,并令飲人乳,食豬肚。
姊言前醫以嗽熱未清,戒勿食葷。
予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今病久腸胃幹枯,須假物類脂膏,以補人身血液,古有豬膚湯,豬肚丸,可法也。
于是藥食并進,熱嗽漸減,便潤食加,調治一月,諸候均愈,肌肉複生,乃送歸焉。
初集 族兄女痘證并婦感證瀕危救回大路 族兄女三歲,出痘如蠶種,醫初認為麻,越日始識為痘,駭甚辭去,更醫泛投清解套藥。
延至九朝,色白頂陷,勢欲癢塌,兄商于予。
予曰:毒盛氣虛,船輕載重,本屬險逆,初起按法圖治,尚望生機,今無及矣。
兄懇救治,勉訂保元湯,用糯米鲫魚羊肉煮汁煎藥,晝夜頻灌,喜得漿行陷起,再加熟地、當歸、枸杞、鹿茸溫補之品,僥幸收功。
無何。
婦病感證,兩進逍遙散不應,熱盛脈數,口渴舌黃,照方加生地黃芩,次日證仍未減,神昏舌苔幹黑。
予曰:疾急矣,非重劑莫挽。
乃用大劑甘露飲,令其濃煎數碗,盡今日夜服盡,诘朝複視,昏熱舌黑如故,反增胸腹脹悶。
旁議二冬寒涼,二地滋膩,與脹不合。
予曰:古人論治感證,始終以存津液為主,今熱熾舌涸如斯,舍是别無良法。
兄曰:固知藥好,然腹脹藥勢不行奈何。
沉思良久,令市大西瓜一枚,取汁與服。
汁盡少頃,忽作寒戰,目阖昏睡,汗出如雨,衣被皆濡,至晚始定。
兄問故,予曰:此戰汗也,非此則邪不能達,今無憂矣。
嗣此熱退神清,知饑納食,惟覺身輕如葉,倦怠不支,徐為培養血氣而安。
初集 菜傭某單腹脹 菜傭某,初患腹脹,二便不利,予用胃苓之屬,稍效。
渠欲求速功,更醫目為髒寒生滿病,猛進桂附姜萸,脹甚,腹如抱甕,臍突口幹,溲滴如墨,揣無生理。
其兄同來,代為懇治。
予謂某曰:爾病由濕熱内蘊,緻成單脹,複被狠藥吃壞,似非草木可療,吾有妙藥,汝勿嫌穢可乎?某泣曰:我今隻圖愈疾,焉敢嫌穢。
令取幹雞矢一升,炒研為末,分作數次,每次加大黃一錢,五更清酒煎服,有效再商。
某歸根據法制就,初服腸鳴便瀉數行,腹脹稍舒,再服腹軟脹寬。
又服數日,十愈六七,更用理脾末藥而瘳。
衆以為奇,不知此本内經方法,何奇之有。
予治此證,每服此法,效者頗多,視禹功神佑諸方,其功相去遠矣。
初集 胡某乃媳感證 胡某乃媳,夏月患感證,延診時已七日矣。
切脈弦數搏指,壯熱谵狂,面目都赤,舌黑便秘,腹痛拒按。
診畢令先取冷水一碗與服,某有難色,予曰:冷水即是妙藥,飲之無傷。
蓋欲觀其飲水多寡,察其熱勢之輕重耳。
其姑取水至,雖聞予言,心尚猶豫,勉傾半盅與飲。
婦恚曰:何少乃爾。
予令盡碗與之,一飲而罄。
問曰:飲此何如。
婦曰:其甘如饴,心地頓快,吾日來原欲飲水,奈諸人堅禁不與,緻焦煩如此。
予曰:毋憂,今令與汝飲,但勿縱耳。
因謂某曰:汝媳病乃極重感證,邪踞陽明,已成胃實。
問所服何藥,某出前方,乃小柴胡湯也。
予曰:杯水能救車薪之火乎?即投白虎瀉心,尚是揚湯止沸耳。
某曰:然則當用何方?予疏大承氣湯與之。
某持方不決。
鄰人曰:吾婦昔病此,曾服此方得效。
于是取藥煎服,夜間便行兩次,次早腹痛雖止,他證依然。
改用白虎瀉心及甘露飲三方出入,石膏用至四兩,芩連各用數錢,佐以銀花金汁驅穢解毒,數日間共計用藥數斤,冷水十餘碗,始得熱退病除。
衆皆服予膽大。
予曰:非膽大也,此等重證,不得不用此重劑耳。
初集 汪氏婦熱病喜飲沸湯 汪氏婦患熱病,壯熱不退,目赤唇幹,舌黑起刺,便閉溲赤,診脈弦數有力,應用清劑無疑。
試問:渴乎?曰不甚渴,惟喜飲沸湯數口,稍涼即不欲思。
如此熱證,當渴飲水,何反嗜飲沸湯?若以此一端而從陰治,似乎不可。
偶憶律雲:二罪俱犯,以重者論。
今脈證均屬陽熱,烏可以喜飲沸湯一事為疑。
先與小白湯,病狀仿佛,知其藥不勝病,乃進大劑白虎湯,石膏重用四兩,因其胃熱上沖,嘔惡不食,更加蘆根竹茹為引,另取元明粉蜜拌塗舌,以潤其燥。
如此寒涼疊進,閱十四朝,始得熱退神清,便通舌潤。
使拘古法,以喜熱從陰而投溫藥,不幾抱薪救火乎?孟子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斯言可證矣。
初集 蔣某陰暑 蔣某夏月病患發熱,口渴,頭疼,身痛。
醫雲傷暑,初用香薷飲不應,因其熱盛,更加青蒿連翹。
服之益劇,診脈沉細,望色,舌白面青,身雖熱而反近衣,口雖渴而喜熱飲,謂曰:此陰暑證也,非姜附莫治。
其家人曰:病者日來熱盛,連服涼劑,尚未見效,且天時酷暑,姜附恐未可用。
予曰:夏月伏陰在内,人多畏熱貪涼,受寒最易。
若雲夏月不可服熱藥,則冬月不可服涼藥矣。
何仲景治冬月傷寒,每用石膏芩連耶。
舍時從證,自古有之,乃投附子理中湯,一服熱退,再服病卻。
初集 汪木工感證舌苔變易之奇 汪木工年二旬餘,夏間患感證,初起寒熱嘔瀉,自汗頭痛,他醫與疏表和中藥,嘔瀉雖止,發熱不退,汗多口渴,形倦懶言,望色青白不澤,舌苔黑黃而潤,診脈虛細。
經雲: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因拟清暑益氣湯加減。
服藥一劑,夜熱更甚,谵狂不安,次早複診,其脈更細,凝為陽證陰脈。
及視舌苔與昨大異,色紫肉碎,凝有血痕,渴嗜冷凍飲料。
予思此必内有熱邪,蘊伏未透,當舍脈從證,改用白虎湯,加生地、丹皮、山栀、黃芩、竹茹、燈心。
下午人來請雲:服頭煎藥後周身汗出,谵狂雖定,神呆肢冷,不識何故。
予往扪其手足,果冰冷異常,按脈至骨不見,阖目不省人事,知為熱厥。
命再進藥,旁議以為體脈如此,怕系陰證,前藥恐未合宜。
予曰:此非陰證,乃陽極似陰耳。
若誤投熱劑,則殆,否則今晚勿藥,明日再看何如。
衆然之。
次日神呆略回,體脈如故,視其舌苔,又與昨異,形短而濃,滿舌俱起紫泡,大如葡萄,并有青黃黑綠雜色,膩胎罩于其上,予甚驚異,辭以不治。
其母哀懇拯救。
予憫之,揣摩再四,令取紫雪蜜調塗舌,于前方内加入犀角、黃連、元參以清熱,金汁、人中黃、銀花、綠豆以解毒,另用雪水煎藥。
翌日再診,厥回脈出,觀其舌泡消退,苔僅幹紫耳。
再劑熱淨神清,舌色如常。
是役也,予雖能審其陽證似陰于後,然未能察其實證類虛于前。
自咎學力未到,但生平曆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