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集
關燈
小
中
大
中托邪,冀其雲蒸雨化。
令守原方。
服至六日,病猶未減,舉家憂甚。
予曰:正虧邪重,未易驅除,日來證未變幻,即為見效,須過二候,方望轉機。
方内加入參枸杞杜仲,一意照顧真元,毫不雜投标藥。
屆期得汗熱退,渠家以為病愈,是晚複發寒熱。
诘朝往視,予曰:瘧作矣。
詠兄曰:瘧疾吾生平未曾患過,恐其纏綿,懇為截之。
予曰:子病乃極重傷寒,賴溫補諸劑,守住三陰門戶,不使内陷。
經言少陽為樞,今未淨之邪,得從少陽轉樞而出,乃佳兆也,烏可言截。
于是早進八味丸,晚服補中益氣湯,十數發才止。
予曰:慎之防複。
旬日後瘧果複,更用養營湯,吞八味丸乃愈。
按胎瘧一證,諸書鮮有言及,患者多至淹纏,輕則月餘,重則數月,治不如法,或成虛勞,或變腫脹,即質實之人,亦累成瘧母,為終身之患。
且常瘧有不入陰,胎瘧每多入陰,常瘧愈後少複,胎瘧愈後多複。
又究此病淹纏之故,想由經隧路徑生疏,故邪不易出耳。
續閱《會心錄》雲:常發瘧者,邪從毛竅熟徑而出,其愈易。
若胎瘧則隧道少疏通之機,毛竅非熟由之路,其愈難,乃知昔賢之言,先得我心矣。
再按其證,似與痘疹相類,人生皆不能免。
夫人禀父母之精血以成形,其所以必患痘疹者,蓋因淫火種于有形之先,發于有生之後,不識胎瘧之因,果何所本耶,錄中惜未詳及。
或謂此乃胎中感受風邪,故名胎瘧,是說予未之信。
初集 闵方田兄初患少陰傷寒喉痹治愈後患香港腳雜治成痿 方兄體素清,證見身熱足冷,喉紅腫痛,脈息沉細無力。
診畢謂予曰:賤恙似屬風熱,煩君為我散之。
不蔔喉痛可吹冰硼散否。
予曰:不然。
君病乃少陰傷寒,少陰之脈,循喉嚨,良由腎元下虛,寒邪客之,雷龍不安其宅,是以上熱下寒,其喉為痹。
治當溫補下元,引火歸根。
若泛視為風熱而清散之,殆矣。
方仿鎮陰煎。
一服喉痹愈,再服寒熱退。
是日有何生者,從本裡吳谵泉先生遊,證候相類,向與喉科某善,因便道托診。
某與清散藥一劑,服後徹夜煩躁不安,比曉,吳公迓予,至已逝矣。
歸告闵君,駭為吐舌。
後數年,渠又患香港腳腫痛,予初為祛風滲濕,因其下元素虧,兼益肝腎,診視數次,病猶未減,更醫消散過劑,血氣耗傷,腿膝枯癟,緻成痿廢,足不任地,閱十餘年,始能出戶。
初集 汪心滌兄夫人半産血暈危證 汪心滌兄夫人,體孱多病,懷孕三月,腹痛見血,勢欲小産,延餘至時,胎已下矣。
血來如崩,昏暈汗淋,面白如紙,身冷脈伏。
予曰:事急矣,非參附湯莫挽。
佥謂用參恐阻惡露,予曰:人将死矣,何遠慮為。
亟煎參附湯灌之。
少蘇,旋複暈去,随暈随灌,終夕漸定,續用參術草歸地枸杞大劑濃煎,與粥飲肉汁間服,旬日始安。
再投歸脾湯數十劑乃愈。
後張效伊芳翁夫人,證同,亦照此法治驗。
乾隆甲寅秋,予室人葉孕三月,胎堕血暈,日進參十數兩乃定。
後仍半産數次,勢皆危險,均賴補劑挽回。
倘惑于浮議,并殆矣。
初集 吳立亭翁幼孫傷暑危證治驗 嘉慶辛酉夏,立翁幼孫,傷暑發熱,吐瀉不止,神煩體躁,唇赤舌黃,口渴欲飲,飲後即吐。
診脈沉伏,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料非寒厥。
欲投涼劑,恐其吐瀉,脾胃受傷,拟用六君子湯,除白術加川連木瓜黃土稻花,安脾胃,祛暑邪。
服藥不效,維時赤日當空,暑氣正酷,偶見庭前花卉,枝葉枯萎,童子汲水溉之。
因悟病機,乃與生脈地黃湯一服,吐瀉即止,再服,脈出肢溫,未及旬而愈。
思前脈伏肢厥者,乃童真未充,吐瀉日頻,津液頓傷,脈乃血派,脾主四肢,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氣故也。
六味大培真陰,生脈保金化液,小兒髒氣易為虛實,是以效速。
初集 梅文彩兄令堂病類噎隔奇證 噎隔一病,古人論之甚詳,尚有似隔非隔之證,猶未言及。
文兄令堂年屆四旬,病經數月,初時不能食飯,後并米飲俱不能咽,強之即吐,隔證無疑。
然每日尚可啖幹面數枚,思古人論隔證,不出胃脘枯槁四字。
又稱陽氣結于上,陰液衰于下,今既不能食飯,何獨能食面?且飲湯即吐,幹食反安,理殊不解,與逍遙散,數服不應。
考《張氏醫通》有飲鵝血法,行之又不驗,更醫多方圖治,亦不效,因勸勿藥,兩載後可食面湯并精豬肉。
今十餘年,肌肉不瘦,起居如常,亦奇證也。
初集 鄭鶴鳴挾陰傷寒 鄭鶴鳴,君平之流,冬月适患傷寒,初起寒熱身痛,不以為意。
延挨數日,陡然肢冷,脈伏肌肉青紫,面赤煩躁,呃逆頻頻,請同道曹肖岩翁診視,詢知系欲事後起病,以為少陰下虧,寒邪乘之,逼其真陽外越,與六味回陽飲。
服之不應,勢已瀕危,邀予商酌。
予曰:景嶽回陽二方,皆能救急,其中尚有分别。
夫寒中陰經,審其陰陽俱傷,而病尚緩者,則從陰陽兩回之法。
苟真陽飛越,重陰用事,須取單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争趨。
若加合陰藥,反牽制其雄入之勢。
定方單用姜附參草四味,煎令冷服,外用蔥艾炒熱熨臍,老姜附子皮煮汁蒸洗手足,于是一晝夜厥始回,脈始出,惟呃未止,每呃必至百聲,知為腎氣上沖,于前藥中參以熟地枸杞五味丁香,攝納真元。
諸恙漸減,改用右歸飲,與服二日,目辣舌燥,投六味地黃湯,浮陽頓平。
複為調理脾胃及脾腎雙補而起。
初集 鄭媪便閉 鄭媪年逾古稀,證患便閉,腹痛肛脹,寝食俱廢,已經兩旬,諸治不應。
延診以下為囑,切脈虛細而澀,謂曰:此虛閉也,一補中益氣湯足矣。
何下為。
服藥兩日,便仍不通,自言脹痛欲死,刻不可耐,必欲下之。
予曰:下法吾非不知,但年高病久,正氣虧虛,下後恐其脫耳。
媪曰:與其脹閉而死,莫若脫之為快。
因憶心悟篇雲:病有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多緻誤人。
沉思良久,于前湯内加入制大黃三錢,仿古人寓攻于補之意。
飲後腸鳴矢氣,當晚便解,結糞數枚,略能安卧。
次日少腹尚痛,知其燥矢未淨,仍用前方大黃分兩減半,再劑便行兩次,先硬後溏,痛止食進而愈。
夫補中益氣湯,原無加大黃之法,此雖予之創見,然醫貴變通,固不容膠柱鼓瑟也。
初集 吳光先翁偏中便閉 光翁年逾七旬,偏中卧床不起,治用地黃飲子,參左右二歸飲。
服藥半月,證已守住,惟大便兩旬未圊,腹痛肛脹,蓋由氣血俱虧,不能傳送。
方如通幽湯、補中益氣湯、五仁湯、濟川煎,屢投不驗。
思用豬膽汁蜜煎導法,無如燥糞已抵肛門,阻不能入,每一努掙,魄汗淋漓,頭暈欲脫,無可如何。
偶記葉氏案中載治便閉,有用挖法,令病患自用中指染油探入肛内,将燥糞挖碎而出。
奈病者肢廢自難掉動,囑其孫根據法行之,當即挖出燥糞數塊,随後自解,穢腐甚多。
不勞餘力,病者稱快,洵治便閉捷法也。
初集 董千雲傷寒格陽證 董千雲賣花為業,年逾四旬,外狀豐腴,冬月患傷寒,診脈沉細無力,證見寒熱煩躁,頭身疼痛,面紅目赤,舌吐唇外數寸,病來勢暴。
詢因房勞感受寒邪,逼其虛陽外露,即格陽證也。
方定六味回陽飲,令其煎成冷服。
無如飲藥旋嘔,并吐蛔蟲,躁擾如故,甚為躊躇。
其母跪求救治,勉取前藥半盞,沖入豬膽汁數匙,試服不嘔,良久又與半盞,夜間盡劑。
晨診躁象略安,舌收吐止,仍照原方再進,次易八味地黃湯。
時屆九朝,忽口噤不語,十一二日,又寒熱如瘧,有從外感起見者,予曰:溫中即可以散邪,強主正所以逐寇。
力排衆議,堅持數日,稍見轉機,此後尚多枝節,極力扶住正氣,守至兩旬,寝食雖安,神采欠爽。
因思前病重時,隻圖固正,未暇驅邪,溫補藥多,未免留邪閉竅,曾記方書論傷寒時疫,愈後神識不清,有屬邪滞心包之語,與服蠻煎兩劑,神明頓清,續為調理而痊。
初集 許妪傷寒疑難證治 許妪冬月病傷寒,寒熱頭痛,醫投疏表和解不應,漸緻昏谵口渴,更進芩連清之亦不應。
便秘經旬,用大黃亦不下。
予初望其面赤煩躁,意屬陽證,及切脈細澀,又疑陽證陰脈,思維未決,因問其汗自病起,至今未出,扪之膚而枯,予曰是矣。
且不立方,姑先與藥一劑,有驗再商。
幸彼農家不谙藥性,與藥即服。
次日往視,面紅稍退,煩躁略平,膚腠微潤。
予曰生矣。
疏方付之,乃大青龍湯也。
又服一劑,更見起色,轉為調理而安。
渠族人佩之兄與予善,亦知醫理。
問曰:君治此病,殆有神助,不然如斯重候,何藥之奇效之速也。
予曰仲聖雲,太陽病不罷,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郁在表,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但坐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之?脈澀故也。
子能參悟此篇,自知此病之治法矣。
初集 吳某時瘧變證 吳某嘗富後貧,體虛多郁,病患時瘧,堅不服藥,已半月矣。
一夕忽發熱不退,胸悶幹嘔,醫投小柴胡湯不應,熱盛汗多,神昏體倦,脈細無力,呓語音低。
急延予診。
按仲師雲:谵語有虛有實,實則谵語,虛則鄭聲。
《素問》雲: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
用補元煎合生脈散,兩服霍然。
初集 族叔曉堂失志狂妄 族叔曉堂,向在吳地貿易,情志不舒,抑郁成病,神迷谵妄,諸醫無效。
同人慮有不測,送回裡中,診脈弦急搏指,知其因郁生火,因火生痰,痰火擾其神明,蒙其心竅,是以語言不正,舉動異常,與陽明胃實狂亂之候不同,故前醫用下藥不應。
病久正氣固虛,補之又恐助其痰火。
爰仿服蠻煎加梨尖鐵琥珀辰砂為引。
初服谵妄稍定,再劑寝食漸安,共服十二劑,神清語正,舉止如常。
蓋此方能清心肝之熱,而通神明,故效速如此。
初集 族人聯升休息痢證治奇驗 族人聯升,患休息痢,淹纏兩載,藥如清火固澀,補中升提,遍嘗無效。
偶遇諸塗,望其色萎氣怯,知為脫血之候。
謂曰:爾病已深,不治将殆。
渠告其故,予曰:吾寓有藥,能愈爾病。
盍往取之。
比随至寓付藥,再服即愈。
渠以兩年之疾,百治不瘳,此藥效速如此,稱為神丹。
方用鴉膽子一味,去殼取仁,外包桂圓肉撚丸,每早米湯送下三十粒,旋以食壓之。
此方初得之人,傳專治休息痢,并治腸風便血,少則一二服,多則三四服,無不應驗。
其物不載本草,無從稽考,其味極苦,似屬性寒,後閱幼幼集成書雲:痢久邪附大腸屈曲之處,藥力所不能到,用此奇效。
思治虛怯沉,參歸地有用數斤愈者,治傷寒熱病,姜附硝黃有用數兩愈者。
何此物每用不過二三分,治積年之病,其效如神,物理真不可測。
先哲雲: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信矣。
初集 堂妹感冒暑風證治 堂妹适鄰村許姓,夏日浴罷,忽頭暈仆地,家人扶起,旋即發熱,夜間熱盛。
煩渴嘔吐,谵妄不安,手指掣動,醫藥無效。
予診脈息弦數,視舌尖绛苔黃,謂其翁曰:病由暑風相搏,邪熱燔熾,亟宜清解,以杜痙厥之患。
方用川連、香薷、甘草、半夏、茯苓、鈎藤、防風、青蒿、羚羊角、荷葉、扁莢葉。
服藥兩劑,熱緩神清,嘔渴亦止。
方内除川連、香薷、鈎藤、防風、半夏,加沙參麥冬石斛稻露,又服兩日,證減七八,再除青蒿、羚羊角、荷葉、扁莢葉,加玉竹、生扁豆、女貞子、當歸、白芍,調養而愈
令守原方。
服至六日,病猶未減,舉家憂甚。
予曰:正虧邪重,未易驅除,日來證未變幻,即為見效,須過二候,方望轉機。
方内加入參枸杞杜仲,一意照顧真元,毫不雜投标藥。
屆期得汗熱退,渠家以為病愈,是晚複發寒熱。
诘朝往視,予曰:瘧作矣。
詠兄曰:瘧疾吾生平未曾患過,恐其纏綿,懇為截之。
予曰:子病乃極重傷寒,賴溫補諸劑,守住三陰門戶,不使内陷。
經言少陽為樞,今未淨之邪,得從少陽轉樞而出,乃佳兆也,烏可言截。
于是早進八味丸,晚服補中益氣湯,十數發才止。
予曰:慎之防複。
旬日後瘧果複,更用養營湯,吞八味丸乃愈。
按胎瘧一證,諸書鮮有言及,患者多至淹纏,輕則月餘,重則數月,治不如法,或成虛勞,或變腫脹,即質實之人,亦累成瘧母,為終身之患。
且常瘧有不入陰,胎瘧每多入陰,常瘧愈後少複,胎瘧愈後多複。
又究此病淹纏之故,想由經隧路徑生疏,故邪不易出耳。
續閱《會心錄》雲:常發瘧者,邪從毛竅熟徑而出,其愈易。
若胎瘧則隧道少疏通之機,毛竅非熟由之路,其愈難,乃知昔賢之言,先得我心矣。
再按其證,似與痘疹相類,人生皆不能免。
夫人禀父母之精血以成形,其所以必患痘疹者,蓋因淫火種于有形之先,發于有生之後,不識胎瘧之因,果何所本耶,錄中惜未詳及。
或謂此乃胎中感受風邪,故名胎瘧,是說予未之信。
初集 闵方田兄初患少陰傷寒喉痹治愈後患香港腳雜治成痿 方兄體素清,證見身熱足冷,喉紅腫痛,脈息沉細無力。
診畢謂予曰:賤恙似屬風熱,煩君為我散之。
不蔔喉痛可吹冰硼散否。
予曰:不然。
君病乃少陰傷寒,少陰之脈,循喉嚨,良由腎元下虛,寒邪客之,雷龍不安其宅,是以上熱下寒,其喉為痹。
治當溫補下元,引火歸根。
若泛視為風熱而清散之,殆矣。
方仿鎮陰煎。
一服喉痹愈,再服寒熱退。
是日有何生者,從本裡吳谵泉先生遊,證候相類,向與喉科某善,因便道托診。
某與清散藥一劑,服後徹夜煩躁不安,比曉,吳公迓予,至已逝矣。
歸告闵君,駭為吐舌。
後數年,渠又患香港腳腫痛,予初為祛風滲濕,因其下元素虧,兼益肝腎,診視數次,病猶未減,更醫消散過劑,血氣耗傷,腿膝枯癟,緻成痿廢,足不任地,閱十餘年,始能出戶。
初集 汪心滌兄夫人半産血暈危證 汪心滌兄夫人,體孱多病,懷孕三月,腹痛見血,勢欲小産,延餘至時,胎已下矣。
血來如崩,昏暈汗淋,面白如紙,身冷脈伏。
予曰:事急矣,非參附湯莫挽。
佥謂用參恐阻惡露,予曰:人将死矣,何遠慮為。
亟煎參附湯灌之。
少蘇,旋複暈去,随暈随灌,終夕漸定,續用參術草歸地枸杞大劑濃煎,與粥飲肉汁間服,旬日始安。
再投歸脾湯數十劑乃愈。
後張效伊芳翁夫人,證同,亦照此法治驗。
乾隆甲寅秋,予室人葉孕三月,胎堕血暈,日進參十數兩乃定。
後仍半産數次,勢皆危險,均賴補劑挽回。
倘惑于浮議,并殆矣。
初集 吳立亭翁幼孫傷暑危證治驗 嘉慶辛酉夏,立翁幼孫,傷暑發熱,吐瀉不止,神煩體躁,唇赤舌黃,口渴欲飲,飲後即吐。
診脈沉伏,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料非寒厥。
欲投涼劑,恐其吐瀉,脾胃受傷,拟用六君子湯,除白術加川連木瓜黃土稻花,安脾胃,祛暑邪。
服藥不效,維時赤日當空,暑氣正酷,偶見庭前花卉,枝葉枯萎,童子汲水溉之。
因悟病機,乃與生脈地黃湯一服,吐瀉即止,再服,脈出肢溫,未及旬而愈。
思前脈伏肢厥者,乃童真未充,吐瀉日頻,津液頓傷,脈乃血派,脾主四肢,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氣故也。
六味大培真陰,生脈保金化液,小兒髒氣易為虛實,是以效速。
初集 梅文彩兄令堂病類噎隔奇證 噎隔一病,古人論之甚詳,尚有似隔非隔之證,猶未言及。
文兄令堂年屆四旬,病經數月,初時不能食飯,後并米飲俱不能咽,強之即吐,隔證無疑。
然每日尚可啖幹面數枚,思古人論隔證,不出胃脘枯槁四字。
又稱陽氣結于上,陰液衰于下,今既不能食飯,何獨能食面?且飲湯即吐,幹食反安,理殊不解,與逍遙散,數服不應。
考《張氏醫通》有飲鵝血法,行之又不驗,更醫多方圖治,亦不效,因勸勿藥,兩載後可食面湯并精豬肉。
今十餘年,肌肉不瘦,起居如常,亦奇證也。
初集 鄭鶴鳴挾陰傷寒 鄭鶴鳴,君平之流,冬月适患傷寒,初起寒熱身痛,不以為意。
延挨數日,陡然肢冷,脈伏肌肉青紫,面赤煩躁,呃逆頻頻,請同道曹肖岩翁診視,詢知系欲事後起病,以為少陰下虧,寒邪乘之,逼其真陽外越,與六味回陽飲。
服之不應,勢已瀕危,邀予商酌。
予曰:景嶽回陽二方,皆能救急,其中尚有分别。
夫寒中陰經,審其陰陽俱傷,而病尚緩者,則從陰陽兩回之法。
苟真陽飛越,重陰用事,須取單騎突入重圍,搴旗樹幟使,既散之陽,望幟争趨。
若加合陰藥,反牽制其雄入之勢。
定方單用姜附參草四味,煎令冷服,外用蔥艾炒熱熨臍,老姜附子皮煮汁蒸洗手足,于是一晝夜厥始回,脈始出,惟呃未止,每呃必至百聲,知為腎氣上沖,于前藥中參以熟地枸杞五味丁香,攝納真元。
諸恙漸減,改用右歸飲,與服二日,目辣舌燥,投六味地黃湯,浮陽頓平。
複為調理脾胃及脾腎雙補而起。
初集 鄭媪便閉 鄭媪年逾古稀,證患便閉,腹痛肛脹,寝食俱廢,已經兩旬,諸治不應。
延診以下為囑,切脈虛細而澀,謂曰:此虛閉也,一補中益氣湯足矣。
何下為。
服藥兩日,便仍不通,自言脹痛欲死,刻不可耐,必欲下之。
予曰:下法吾非不知,但年高病久,正氣虧虛,下後恐其脫耳。
媪曰:與其脹閉而死,莫若脫之為快。
因憶心悟篇雲:病有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多緻誤人。
沉思良久,于前湯内加入制大黃三錢,仿古人寓攻于補之意。
飲後腸鳴矢氣,當晚便解,結糞數枚,略能安卧。
次日少腹尚痛,知其燥矢未淨,仍用前方大黃分兩減半,再劑便行兩次,先硬後溏,痛止食進而愈。
夫補中益氣湯,原無加大黃之法,此雖予之創見,然醫貴變通,固不容膠柱鼓瑟也。
初集 吳光先翁偏中便閉 光翁年逾七旬,偏中卧床不起,治用地黃飲子,參左右二歸飲。
服藥半月,證已守住,惟大便兩旬未圊,腹痛肛脹,蓋由氣血俱虧,不能傳送。
方如通幽湯、補中益氣湯、五仁湯、濟川煎,屢投不驗。
思用豬膽汁蜜煎導法,無如燥糞已抵肛門,阻不能入,每一努掙,魄汗淋漓,頭暈欲脫,無可如何。
偶記葉氏案中載治便閉,有用挖法,令病患自用中指染油探入肛内,将燥糞挖碎而出。
奈病者肢廢自難掉動,囑其孫根據法行之,當即挖出燥糞數塊,随後自解,穢腐甚多。
不勞餘力,病者稱快,洵治便閉捷法也。
初集 董千雲傷寒格陽證 董千雲賣花為業,年逾四旬,外狀豐腴,冬月患傷寒,診脈沉細無力,證見寒熱煩躁,頭身疼痛,面紅目赤,舌吐唇外數寸,病來勢暴。
詢因房勞感受寒邪,逼其虛陽外露,即格陽證也。
方定六味回陽飲,令其煎成冷服。
無如飲藥旋嘔,并吐蛔蟲,躁擾如故,甚為躊躇。
其母跪求救治,勉取前藥半盞,沖入豬膽汁數匙,試服不嘔,良久又與半盞,夜間盡劑。
晨診躁象略安,舌收吐止,仍照原方再進,次易八味地黃湯。
時屆九朝,忽口噤不語,十一二日,又寒熱如瘧,有從外感起見者,予曰:溫中即可以散邪,強主正所以逐寇。
力排衆議,堅持數日,稍見轉機,此後尚多枝節,極力扶住正氣,守至兩旬,寝食雖安,神采欠爽。
因思前病重時,隻圖固正,未暇驅邪,溫補藥多,未免留邪閉竅,曾記方書論傷寒時疫,愈後神識不清,有屬邪滞心包之語,與服蠻煎兩劑,神明頓清,續為調理而痊。
初集 許妪傷寒疑難證治 許妪冬月病傷寒,寒熱頭痛,醫投疏表和解不應,漸緻昏谵口渴,更進芩連清之亦不應。
便秘經旬,用大黃亦不下。
予初望其面赤煩躁,意屬陽證,及切脈細澀,又疑陽證陰脈,思維未決,因問其汗自病起,至今未出,扪之膚而枯,予曰是矣。
且不立方,姑先與藥一劑,有驗再商。
幸彼農家不谙藥性,與藥即服。
次日往視,面紅稍退,煩躁略平,膚腠微潤。
予曰生矣。
疏方付之,乃大青龍湯也。
又服一劑,更見起色,轉為調理而安。
渠族人佩之兄與予善,亦知醫理。
問曰:君治此病,殆有神助,不然如斯重候,何藥之奇效之速也。
予曰仲聖雲,太陽病不罷,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郁在表,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但坐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之?脈澀故也。
子能參悟此篇,自知此病之治法矣。
初集 吳某時瘧變證 吳某嘗富後貧,體虛多郁,病患時瘧,堅不服藥,已半月矣。
一夕忽發熱不退,胸悶幹嘔,醫投小柴胡湯不應,熱盛汗多,神昏體倦,脈細無力,呓語音低。
急延予診。
按仲師雲:谵語有虛有實,實則谵語,虛則鄭聲。
《素問》雲: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
用補元煎合生脈散,兩服霍然。
初集 族叔曉堂失志狂妄 族叔曉堂,向在吳地貿易,情志不舒,抑郁成病,神迷谵妄,諸醫無效。
同人慮有不測,送回裡中,診脈弦急搏指,知其因郁生火,因火生痰,痰火擾其神明,蒙其心竅,是以語言不正,舉動異常,與陽明胃實狂亂之候不同,故前醫用下藥不應。
病久正氣固虛,補之又恐助其痰火。
爰仿服蠻煎加梨尖鐵琥珀辰砂為引。
初服谵妄稍定,再劑寝食漸安,共服十二劑,神清語正,舉止如常。
蓋此方能清心肝之熱,而通神明,故效速如此。
初集 族人聯升休息痢證治奇驗 族人聯升,患休息痢,淹纏兩載,藥如清火固澀,補中升提,遍嘗無效。
偶遇諸塗,望其色萎氣怯,知為脫血之候。
謂曰:爾病已深,不治将殆。
渠告其故,予曰:吾寓有藥,能愈爾病。
盍往取之。
比随至寓付藥,再服即愈。
渠以兩年之疾,百治不瘳,此藥效速如此,稱為神丹。
方用鴉膽子一味,去殼取仁,外包桂圓肉撚丸,每早米湯送下三十粒,旋以食壓之。
此方初得之人,傳專治休息痢,并治腸風便血,少則一二服,多則三四服,無不應驗。
其物不載本草,無從稽考,其味極苦,似屬性寒,後閱幼幼集成書雲:痢久邪附大腸屈曲之處,藥力所不能到,用此奇效。
思治虛怯沉,參歸地有用數斤愈者,治傷寒熱病,姜附硝黃有用數兩愈者。
何此物每用不過二三分,治積年之病,其效如神,物理真不可測。
先哲雲:千方易得,一效難求。
信矣。
初集 堂妹感冒暑風證治 堂妹适鄰村許姓,夏日浴罷,忽頭暈仆地,家人扶起,旋即發熱,夜間熱盛。
煩渴嘔吐,谵妄不安,手指掣動,醫藥無效。
予診脈息弦數,視舌尖绛苔黃,謂其翁曰:病由暑風相搏,邪熱燔熾,亟宜清解,以杜痙厥之患。
方用川連、香薷、甘草、半夏、茯苓、鈎藤、防風、青蒿、羚羊角、荷葉、扁莢葉。
服藥兩劑,熱緩神清,嘔渴亦止。
方内除川連、香薷、鈎藤、防風、半夏,加沙參麥冬石斛稻露,又服兩日,證減七八,再除青蒿、羚羊角、荷葉、扁莢葉,加玉竹、生扁豆、女貞子、當歸、白芍,調養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