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集
關燈
小
中
大
糜粥,不足彌縫其阙,并未有餘,焉能驟便。
予閱方書,案載一人病後,納食頗多,并不欲便,亦無脹楚,衆疑之。
醫曰:胃津虧耗,燥火用事,所進之食即銷熔,其渣滓須待津回燥潤,方能便利如常,閱月餘便始通,今才兩旬,何慮為?後至三十餘日便通,病亦全卻。
初集 又三郎麻閉急證 肖翁三郎心成兄,幼時出麻,冒風隐閉,喘促煩躁,鼻扇目阖,肌膚枯澀,不啼不食,投藥莫應。
翁商于予,見其勢已瀕危,謂曰:此麻閉急證,藥非精銳,蔑能挽救。
方疏麻杏石甘湯與之。
一服,膚潤麻漸發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痱,神爽躁安,目開喘定,繼用瀉白散,清肺解毒,複用養陰退陽之劑而愈。
予治麻閉危候,每用此方獲驗。
蓋麻出于肺,閉則火毒内攻,多緻喘悶而殆,此方麻黃發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藥簡功專,所以效速。
可見仲景方不獨專治傷寒,并能通治雜病也。
初集 吳芳崖兄幼孫胎瘧 芳兄乃孫,甫生兩月,即患胎瘧。
幼科佥用疏導和解不愈,面色黃滞,口鼻手足俱冷,予疏六君子湯,加炮姜。
芳兄曰:襁褓即可服參耶?予曰:小兒如初生萌芽,不慣風日,攻伐宜少,補益宜多,況瘧久脾傷,溫補脾元,重扶生氣,不易法也。
服藥色澤肢溫,瘧止無恙。
初集 方理豐翁中寒脫陽殆證救蘇 理翁年逾五旬,耽于酒色,時值寒夜,鄰家邀飲,起身小解,昏眩仆地。
促予往視,面白肢厥,口鼻氣冷,神昏遺溺,脈細如絲。
予曰:陽脫矣。
奈何?渠子弟泣求拯治,倉卒市藥不及,令先取艾火,炙氣海關元數壯,并煎姜湯灌之。
少頃,呻吟出聲,方訂參附湯,因其力難辦參,姑用黨參二兩,附子一兩,濃煎服訖,四肢漸溫,目開能言。
舁歸,诘朝脈色略回,惟嘔惡畏寒,不思飲食,将前方分兩減半,參合理中湯方法,與服二日,轉用右歸飲,溫補腎元,月餘方能起箦。
初集 方晉偕翁乃媳咳嗽成痨預決不治 晉翁乃媳,秋間咳嗽,不以為意。
交冬漸甚,午後寒熱。
醫雲外感,服藥不效,遂緻形倦肌瘦,食少便溏。
予視其行動氣促,診脈弦勁無胃,詢其經期,三月未至,私謂晉翁曰:此殆證也,危期速矣。
翁驚曰:是病不過咳嗽寒熱,何以至此?予曰: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傳為風消息贲者,死不治。
矧脈弦勁無胃,乃真髒也。
經又雲: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脈證如此,何以得生。
辭不舉方,逾旬而殁。
初集 潘氏室女經閉成痨不治之證 潘氏室女,年十五歲,初患腹痛,馴至咳嗽寒熱,形瘦食少,診脈細數,詢經事愆期三月。
予曰:瘵證也。
辭不治。
未百日而殁。
曆見婦人咳嗽寒熱,脈數經閉者,多不可治,若室女更無一生。
任用補虛清熱,解郁調經諸法,總無靈效。
求諸古訓,鮮有良法。
惟《金匮》載有大黃蟲丸,及百勞丸二方,喻氏闡發其義,竊思此證當其初起,血痹不行,痨瘵将成未成之際,即以此藥投之,祛舊生新,或能圖功,亦未可料。
倘遷延時日,元氣已衰,則無及矣。
識此質諸明哲。
初集 方燦侶翁腹痛蓄瘀脫血治愈并商善後法 燦翁年近七旬,向患腹痛,一夕忽吐下紫瘀血塊數碗,頭暈自汗,目阖神疲,診脈芤虛,謂其子曰:此血脫證也。
書雲:久痛多蓄瘀。
蓋腹痛數年,瘀蓄已久,一旦傾囊而出,夫氣為血之帥,高年氣虛,切慮暈脫。
古人治血脫,每用獨參湯以益其氣,但目下參價甚昂,恐難措辦,乃訂大劑黑歸脾湯,資其化源,固其統攝,未幾獲痊,次年病複。
雖不若前之劇,亦覺困倦莫支,仍守前法治愈。
其子憂甚,恐其再發,商圖善後之策。
予思血蓄之故,必有窠囊,如水之盈科而進,按胃為生血之源,脾為統血之髒,苟脾健胃強,則氣血周流,何蓄之有?經以六經為川,腸胃為海,譬諸洪水泛濫,究緣江河失疏,為訂二方,早用歸脾丸,晚用參苓白術散,每方俱加丹參幹漆二味,冀其去瘀生新。
服藥經年,其病遂絕。
初集 農人某攻痞動血昏暈急證 農人某,久患痞積,腹如抱甕。
偶遇方士,教以外用炙法,内服末藥,即可刈根。
某信之,數日後,忽覺心嘈如饑,吐下紫瘀,成碗成盆,頭暈不能起坐,無力延醫。
舁至鎮中戚家,招予往視。
病者倦卧榻上,閉目呻吟,方欲診脈,又血湧出,狀如豚肝,遍地皆污,昏暈手戰切牙。
戚家恐其脫去,急欲扛回。
予按脈雖虛細,尚未散亂,戒勿驚擾,姑俟之。
少頃暈定,令先灌米飲以安其胃,續灌黨參湯以益其氣,再與八珍湯一劑,囑盡今晚服盡,明日再商。
诘朝人來請雲:昨服藥血幸止,惟心慌氣墜,睡卧不安。
思血脫之後,心脾必虧,乃易歸脾湯,加黑姜,令其扛歸,多服自效。
後果如言。
初集 王以仁翁乃郎暑病熱久傷陰 以翁乃郎年五歲,夏月病逾兩旬,諸藥罔效,發熱不退,汗多口渴,色白肌瘦,切脈虛數無力。
閱前方悉皆清散之屬,翁問病勢何如?答曰極重。
又問此為何病?予曰:暑病也。
初治甚易,醫不如法,熱久傷陰,元氣被伐,猶幸肝風未動,急宜養陰,保金生水,尚有生機。
方用首烏、料豆皮、扁豆、沙參、玉竹、麥冬、五味、石斛、茯苓、丹皮,令取稻露煎藥,守服四劑,汗止熱退,更進麥易地黃湯,神采漸轉。
惟飲食欠旺,參用六神散,餐加元複。
初集 又翁自病肝郁證似外感 以翁自病寒熱脅痛,口苦食少,呻吟不寐,已經月餘,服藥不應,自以為殆。
診脈弦急,知其平日情志抑郁,肝木不舒,病似外感,因系内傷,與加味逍遙散,一服而效,數服而安。
初集 吳秀森翁幹香港腳 秀翁年将五十,體虛多勞,初病足痹,醫治數月不效,診脈虛濡無力,視其腓肉枯癟,膝蓋腫大,謂曰:此幹香港腳也。
又名鶴膝風。
病由肝腎下虧,邪乘虛伏,醫者不知溫補托邪,泛從标治,轉緻血氣耗傷,無性命之虞,有終身之患。
治仿大營煎,加附子、黨參、河車、鹿角膠,初服十劑,其痛已減,再服十劑,足能履地,續服丸藥,枯回槁澤,行動如常。
初集 洪臨川兄幼女偏廢 臨兄女三歲,右肢痿軟,不能舉動,醫作風治。
予曰:此偏廢證也。
病由先天不足,肝腎内虧,藥當溫補。
若作風治,誤矣。
臨兄曰:偏廢乃老人病,孩提安得患此。
予曰:肝主筋,腎主骨,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老人腎氣已衰,小兒腎氣未足,其理一也。
與右歸飲,加參鹿角膠,數十服乃愈。
初集 吳禮庭兄時感腫腮消後睾丸腫痛 禮兄平素體虛,時感寒熱,耳旁腫痛,維時此證盛行,俗稱豬頭瘟。
醫與清散藥兩劑,耳旁腫消,睾丸旋腫,痛不可耐,寒熱更甚。
予思耳旁部位屬少陽。
睾丸屬厥陰肝膽相為表裡,料由少陽之邪,不從表解,内傳厥陰故耳。
仿暖肝煎,加吳萸一劑而效。
同時族人澤瞻兄病此,予診之曰:得無耳旁腫消,睾丸腫痛乎?澤兄驚曰:子何神耶。
亦用煎法治愈。
後閱會心錄,載有腫腮一證,雲醫不知治,混投表散,邪乘虛陷,傳入厥陰,睾丸腫痛,耳後全消,昔賢之言,洵不誣也。
初集 莊炳南兄素禀火體病治與衆不同 炳兄禀質多火,喜涼惡熱,夏月常以冷水灌汗,露卧石地為快,素患痰火,方用生地、丹皮、麥冬、山栀、栝蒌、黃芩、知母等味,發時服之即安,乃至他病亦服此方,并食肚肺馄饨湯,汗出即解。
暇時向予道及,予曰:痰火藥應用涼,若凡病守服一方,似無其理。
倘屬傷寒陰證,恐其誤事,後當慎之。
一日果患陰暑感證,寒熱身痛,脈細肢冷,予投以附子理中湯不應,再強服之,病反加重,堅不服藥。
索食馄饨肚肺湯,予謂葷油膩邪,戒勿與食,不聽。
食後得汗反安,欲服常治痰火方,家人勸阻不可,竟服之。
病卻,後亦無損。
予思咫尺間,人病體質之殊若此。
則南北地土不同,風氣各異,其人其病又何如耶。
《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可不玩索也。
初集 柳蔭千兄令愛無故發 嘉慶甲子秋,予在鄰村,偶值餘朗亭先生雲:日前往富谒視一女子,病甚奇。
初起無故發,醫言是火,多投涼藥,漸變損怯,今脈證俱敗,此何故也?予曰:無故發,事屬罕聞。
若雲變怯,大都清涼過劑,元氣被戕耳。
越日蔭兄令愛,兩胫出,密密形如錦紋,診脈和平,詢其寝食如常,别無他疾。
予曰:勿藥。
蔭兄曰:乃重候,安可勿藥。
因以餘公所雲告之,竟聽予言。
後退無恙,設當時雜投湯藥,不幾踵富谒女子之覆轍乎? 初集 柳聞莺兄挾虛傷寒并後患陰瘧誤截緻變拯治始末 聞兄體虛感邪,兼挾内傷,病起寒熱肢厥,診脈沉細,初投當歸四逆湯,肢厥雖回,身熱未退,審屬少下虧,邪乘虛陷,更進理陰煎兩劑,複診脈轉浮大,舌黑面紅,奄奄欲脫,貧士無力服參,姑以黨參熟地各四兩,熬成濃汁,晝夜與漿粥間進。
神稍回,脈稍斂,尚覺心煩内熱,舌枯津涸,囑煮團魚湯煎藥。
諸候漸平,又轉為瘧。
發時甚劇,多方圖治,百日始痊。
後數年,因夏傷于暑,秋發瘧,邪伏于陰,寒熱夜作,予用補中益氣湯,參香紅飲數劑未止,自求速愈,雜服截瘧諸方,氣血大傷,面青形倦,寝食俱廢,目中時見紅光,溲溺淋漓。
複迓予治,悉屏瘧門套藥,仿四明治久瘧不愈,用養營湯送八味丸法,十劑而止。
初集 方繡文兄夫人懷孕日吐清涎數碗 繡兄夫人,舊冬曾患弱證,今春又病肝風,俱予治愈。
續複得一奇證,口吐清涎,日計數碗,《道經》雲: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
涎亦液屬,久吐真陰必傷,然百計治之不止,語其婦曰:古有咽華池真水之法,咽之不吐何如。
婦曰:若強咽下,即愦愦欲嘔。
診手少陰脈微動,問經事兩月未行,告繡兄曰:脈象似屬妊娠,不蔔昔年懷孕有此證否。
曰:拙荊往年受孕,原有吐證,但所吐者食耳,此番證絕不類。
況舊病體虛未複,焉能受孕?予曰:據脈多屬重身,不然斷無此等奇證,今不論其孕否,專意補養肝腎,兼益脾胃,以俟消息。
交夏後腹中躍動,孕形漸露,複邀診視,繡兄笑曰:拙荊累孕矣。
但吐涎如故奈何?予曰:無傷,産後當自止。
分娩後涎竟止。
計自春徂冬,十月之間,所吐涎沫無算,而津液竟無所損,且胎前諸治不應,産後不治自痊,亦異事也。
初集 曹德酬兄乃郎水腫 德兄乃郎年十四歲,證患水腫,醫投利水諸藥無效,轉緻腹大如鼓,足冷如冰,頭身俱腫,陰囊光亮欲裂,行動喘促,勢甚危急,診脈沉細無力。
謂曰:此脾肺腎三髒内虧之病也。
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水無所制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仲師金匮腎氣丸,如禹之治水,行所無事,實為至當不易之方。
無如病久形羸,消耗藥多,真元敗壞,恐難挽矣。
德兄固請救治,仍用本方,旬日而驗,不月而痊。
初集 方詠葭兄傷寒轉瘧并論胎瘧病因 詠兄先天不足,形瘦質弱,夏夜貪涼,醉而使内,邪乘虛伏,交秋病發。
初診脈細肢冷,舌白面青,畏寒不熱,腰痛無汗,方訂附子理陰煎。
服後夜發壯熱,次日複視,謂其尊人曰:令郎病候,乃夾陰傷寒,勢防内陷,藥當溫
予閱方書,案載一人病後,納食頗多,并不欲便,亦無脹楚,衆疑之。
醫曰:胃津虧耗,燥火用事,所進之食即銷熔,其渣滓須待津回燥潤,方能便利如常,閱月餘便始通,今才兩旬,何慮為?後至三十餘日便通,病亦全卻。
初集 又三郎麻閉急證 肖翁三郎心成兄,幼時出麻,冒風隐閉,喘促煩躁,鼻扇目阖,肌膚枯澀,不啼不食,投藥莫應。
翁商于予,見其勢已瀕危,謂曰:此麻閉急證,藥非精銳,蔑能挽救。
方疏麻杏石甘湯與之。
一服,膚潤麻漸發出,再服,周身麻出如痱,神爽躁安,目開喘定,繼用瀉白散,清肺解毒,複用養陰退陽之劑而愈。
予治麻閉危候,每用此方獲驗。
蓋麻出于肺,閉則火毒内攻,多緻喘悶而殆,此方麻黃發肺邪,杏仁下肺氣,甘草緩肺急,石膏清肺熱,藥簡功專,所以效速。
可見仲景方不獨專治傷寒,并能通治雜病也。
初集 吳芳崖兄幼孫胎瘧 芳兄乃孫,甫生兩月,即患胎瘧。
幼科佥用疏導和解不愈,面色黃滞,口鼻手足俱冷,予疏六君子湯,加炮姜。
芳兄曰:襁褓即可服參耶?予曰:小兒如初生萌芽,不慣風日,攻伐宜少,補益宜多,況瘧久脾傷,溫補脾元,重扶生氣,不易法也。
服藥色澤肢溫,瘧止無恙。
初集 方理豐翁中寒脫陽殆證救蘇 理翁年逾五旬,耽于酒色,時值寒夜,鄰家邀飲,起身小解,昏眩仆地。
促予往視,面白肢厥,口鼻氣冷,神昏遺溺,脈細如絲。
予曰:陽脫矣。
奈何?渠子弟泣求拯治,倉卒市藥不及,令先取艾火,炙氣海關元數壯,并煎姜湯灌之。
少頃,呻吟出聲,方訂參附湯,因其力難辦參,姑用黨參二兩,附子一兩,濃煎服訖,四肢漸溫,目開能言。
舁歸,诘朝脈色略回,惟嘔惡畏寒,不思飲食,将前方分兩減半,參合理中湯方法,與服二日,轉用右歸飲,溫補腎元,月餘方能起箦。
初集 方晉偕翁乃媳咳嗽成痨預決不治 晉翁乃媳,秋間咳嗽,不以為意。
交冬漸甚,午後寒熱。
醫雲外感,服藥不效,遂緻形倦肌瘦,食少便溏。
予視其行動氣促,診脈弦勁無胃,詢其經期,三月未至,私謂晉翁曰:此殆證也,危期速矣。
翁驚曰:是病不過咳嗽寒熱,何以至此?予曰:經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傳為風消息贲者,死不治。
矧脈弦勁無胃,乃真髒也。
經又雲: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脈證如此,何以得生。
辭不舉方,逾旬而殁。
初集 潘氏室女經閉成痨不治之證 潘氏室女,年十五歲,初患腹痛,馴至咳嗽寒熱,形瘦食少,診脈細數,詢經事愆期三月。
予曰:瘵證也。
辭不治。
未百日而殁。
曆見婦人咳嗽寒熱,脈數經閉者,多不可治,若室女更無一生。
任用補虛清熱,解郁調經諸法,總無靈效。
求諸古訓,鮮有良法。
惟《金匮》載有大黃蟲丸,及百勞丸二方,喻氏闡發其義,竊思此證當其初起,血痹不行,痨瘵将成未成之際,即以此藥投之,祛舊生新,或能圖功,亦未可料。
倘遷延時日,元氣已衰,則無及矣。
識此質諸明哲。
初集 方燦侶翁腹痛蓄瘀脫血治愈并商善後法 燦翁年近七旬,向患腹痛,一夕忽吐下紫瘀血塊數碗,頭暈自汗,目阖神疲,診脈芤虛,謂其子曰:此血脫證也。
書雲:久痛多蓄瘀。
蓋腹痛數年,瘀蓄已久,一旦傾囊而出,夫氣為血之帥,高年氣虛,切慮暈脫。
古人治血脫,每用獨參湯以益其氣,但目下參價甚昂,恐難措辦,乃訂大劑黑歸脾湯,資其化源,固其統攝,未幾獲痊,次年病複。
雖不若前之劇,亦覺困倦莫支,仍守前法治愈。
其子憂甚,恐其再發,商圖善後之策。
予思血蓄之故,必有窠囊,如水之盈科而進,按胃為生血之源,脾為統血之髒,苟脾健胃強,則氣血周流,何蓄之有?經以六經為川,腸胃為海,譬諸洪水泛濫,究緣江河失疏,為訂二方,早用歸脾丸,晚用參苓白術散,每方俱加丹參幹漆二味,冀其去瘀生新。
服藥經年,其病遂絕。
初集 農人某攻痞動血昏暈急證 農人某,久患痞積,腹如抱甕。
偶遇方士,教以外用炙法,内服末藥,即可刈根。
某信之,數日後,忽覺心嘈如饑,吐下紫瘀,成碗成盆,頭暈不能起坐,無力延醫。
舁至鎮中戚家,招予往視。
病者倦卧榻上,閉目呻吟,方欲診脈,又血湧出,狀如豚肝,遍地皆污,昏暈手戰切牙。
戚家恐其脫去,急欲扛回。
予按脈雖虛細,尚未散亂,戒勿驚擾,姑俟之。
少頃暈定,令先灌米飲以安其胃,續灌黨參湯以益其氣,再與八珍湯一劑,囑盡今晚服盡,明日再商。
诘朝人來請雲:昨服藥血幸止,惟心慌氣墜,睡卧不安。
思血脫之後,心脾必虧,乃易歸脾湯,加黑姜,令其扛歸,多服自效。
後果如言。
初集 王以仁翁乃郎暑病熱久傷陰 以翁乃郎年五歲,夏月病逾兩旬,諸藥罔效,發熱不退,汗多口渴,色白肌瘦,切脈虛數無力。
閱前方悉皆清散之屬,翁問病勢何如?答曰極重。
又問此為何病?予曰:暑病也。
初治甚易,醫不如法,熱久傷陰,元氣被伐,猶幸肝風未動,急宜養陰,保金生水,尚有生機。
方用首烏、料豆皮、扁豆、沙參、玉竹、麥冬、五味、石斛、茯苓、丹皮,令取稻露煎藥,守服四劑,汗止熱退,更進麥易地黃湯,神采漸轉。
惟飲食欠旺,參用六神散,餐加元複。
初集 又翁自病肝郁證似外感 以翁自病寒熱脅痛,口苦食少,呻吟不寐,已經月餘,服藥不應,自以為殆。
診脈弦急,知其平日情志抑郁,肝木不舒,病似外感,因系内傷,與加味逍遙散,一服而效,數服而安。
初集 吳秀森翁幹香港腳 秀翁年将五十,體虛多勞,初病足痹,醫治數月不效,診脈虛濡無力,視其腓肉枯癟,膝蓋腫大,謂曰:此幹香港腳也。
又名鶴膝風。
病由肝腎下虧,邪乘虛伏,醫者不知溫補托邪,泛從标治,轉緻血氣耗傷,無性命之虞,有終身之患。
治仿大營煎,加附子、黨參、河車、鹿角膠,初服十劑,其痛已減,再服十劑,足能履地,續服丸藥,枯回槁澤,行動如常。
初集 洪臨川兄幼女偏廢 臨兄女三歲,右肢痿軟,不能舉動,醫作風治。
予曰:此偏廢證也。
病由先天不足,肝腎内虧,藥當溫補。
若作風治,誤矣。
臨兄曰:偏廢乃老人病,孩提安得患此。
予曰:肝主筋,腎主骨,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老人腎氣已衰,小兒腎氣未足,其理一也。
與右歸飲,加參鹿角膠,數十服乃愈。
初集 吳禮庭兄時感腫腮消後睾丸腫痛 禮兄平素體虛,時感寒熱,耳旁腫痛,維時此證盛行,俗稱豬頭瘟。
醫與清散藥兩劑,耳旁腫消,睾丸旋腫,痛不可耐,寒熱更甚。
予思耳旁部位屬少陽。
睾丸屬厥陰肝膽相為表裡,料由少陽之邪,不從表解,内傳厥陰故耳。
仿暖肝煎,加吳萸一劑而效。
同時族人澤瞻兄病此,予診之曰:得無耳旁腫消,睾丸腫痛乎?澤兄驚曰:子何神耶。
亦用煎法治愈。
後閱會心錄,載有腫腮一證,雲醫不知治,混投表散,邪乘虛陷,傳入厥陰,睾丸腫痛,耳後全消,昔賢之言,洵不誣也。
初集 莊炳南兄素禀火體病治與衆不同 炳兄禀質多火,喜涼惡熱,夏月常以冷水灌汗,露卧石地為快,素患痰火,方用生地、丹皮、麥冬、山栀、栝蒌、黃芩、知母等味,發時服之即安,乃至他病亦服此方,并食肚肺馄饨湯,汗出即解。
暇時向予道及,予曰:痰火藥應用涼,若凡病守服一方,似無其理。
倘屬傷寒陰證,恐其誤事,後當慎之。
一日果患陰暑感證,寒熱身痛,脈細肢冷,予投以附子理中湯不應,再強服之,病反加重,堅不服藥。
索食馄饨肚肺湯,予謂葷油膩邪,戒勿與食,不聽。
食後得汗反安,欲服常治痰火方,家人勸阻不可,竟服之。
病卻,後亦無損。
予思咫尺間,人病體質之殊若此。
則南北地土不同,風氣各異,其人其病又何如耶。
《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可不玩索也。
初集 柳蔭千兄令愛無故發 嘉慶甲子秋,予在鄰村,偶值餘朗亭先生雲:日前往富谒視一女子,病甚奇。
初起無故發,醫言是火,多投涼藥,漸變損怯,今脈證俱敗,此何故也?予曰:無故發,事屬罕聞。
若雲變怯,大都清涼過劑,元氣被戕耳。
越日蔭兄令愛,兩胫出,密密形如錦紋,診脈和平,詢其寝食如常,别無他疾。
予曰:勿藥。
蔭兄曰:乃重候,安可勿藥。
因以餘公所雲告之,竟聽予言。
後退無恙,設當時雜投湯藥,不幾踵富谒女子之覆轍乎? 初集 柳聞莺兄挾虛傷寒并後患陰瘧誤截緻變拯治始末 聞兄體虛感邪,兼挾内傷,病起寒熱肢厥,診脈沉細,初投當歸四逆湯,肢厥雖回,身熱未退,審屬少下虧,邪乘虛陷,更進理陰煎兩劑,複診脈轉浮大,舌黑面紅,奄奄欲脫,貧士無力服參,姑以黨參熟地各四兩,熬成濃汁,晝夜與漿粥間進。
神稍回,脈稍斂,尚覺心煩内熱,舌枯津涸,囑煮團魚湯煎藥。
諸候漸平,又轉為瘧。
發時甚劇,多方圖治,百日始痊。
後數年,因夏傷于暑,秋發瘧,邪伏于陰,寒熱夜作,予用補中益氣湯,參香紅飲數劑未止,自求速愈,雜服截瘧諸方,氣血大傷,面青形倦,寝食俱廢,目中時見紅光,溲溺淋漓。
複迓予治,悉屏瘧門套藥,仿四明治久瘧不愈,用養營湯送八味丸法,十劑而止。
初集 方繡文兄夫人懷孕日吐清涎數碗 繡兄夫人,舊冬曾患弱證,今春又病肝風,俱予治愈。
續複得一奇證,口吐清涎,日計數碗,《道經》雲: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
涎亦液屬,久吐真陰必傷,然百計治之不止,語其婦曰:古有咽華池真水之法,咽之不吐何如。
婦曰:若強咽下,即愦愦欲嘔。
診手少陰脈微動,問經事兩月未行,告繡兄曰:脈象似屬妊娠,不蔔昔年懷孕有此證否。
曰:拙荊往年受孕,原有吐證,但所吐者食耳,此番證絕不類。
況舊病體虛未複,焉能受孕?予曰:據脈多屬重身,不然斷無此等奇證,今不論其孕否,專意補養肝腎,兼益脾胃,以俟消息。
交夏後腹中躍動,孕形漸露,複邀診視,繡兄笑曰:拙荊累孕矣。
但吐涎如故奈何?予曰:無傷,産後當自止。
分娩後涎竟止。
計自春徂冬,十月之間,所吐涎沫無算,而津液竟無所損,且胎前諸治不應,産後不治自痊,亦異事也。
初集 曹德酬兄乃郎水腫 德兄乃郎年十四歲,證患水腫,醫投利水諸藥無效,轉緻腹大如鼓,足冷如冰,頭身俱腫,陰囊光亮欲裂,行動喘促,勢甚危急,診脈沉細無力。
謂曰:此脾肺腎三髒内虧之病也。
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水無所制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仲師金匮腎氣丸,如禹之治水,行所無事,實為至當不易之方。
無如病久形羸,消耗藥多,真元敗壞,恐難挽矣。
德兄固請救治,仍用本方,旬日而驗,不月而痊。
初集 方詠葭兄傷寒轉瘧并論胎瘧病因 詠兄先天不足,形瘦質弱,夏夜貪涼,醉而使内,邪乘虛伏,交秋病發。
初診脈細肢冷,舌白面青,畏寒不熱,腰痛無汗,方訂附子理陰煎。
服後夜發壯熱,次日複視,謂其尊人曰:令郎病候,乃夾陰傷寒,勢防内陷,藥當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