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集
關燈
小
中
大
許靜亭翁夫人産後感邪重用清下治驗
丹溪雲:産後當以大補氣血為主,他證從末治之。
言固善矣,然事竟有不可執者。
乾隆乙巳仲夏,岩鎮許靜翁夫人病,延診。
據述:産後十二朝,初起灑淅寒熱,醫投溫散不解,即進溫補,病漸加重,發熱不退,口渴心煩,胸悶便閉。
時值溽暑,病患樓居,閉戶塞牖。
診脈弦數,視舌苔黃。
告靜翁曰:夫人病候,乃産後感邪,醫藥姑息,邪無出路,郁而為熱。
今日本欲即用重劑清解,恐生疑畏,且與一柴胡飲試之,但病重藥輕,不能見效,明早再為進步。
并令移榻下樓,免暑氣蒸逼。
诘朝視之,脈證如故,舌苔轉黑。
衆猶疑是陰證。
予曰:不然。
陰陽二證,舌苔皆黑。
陽證舌黑,黑而潤滑,病初即見,腎水淩心也。
陰證舌黑,黑而焦幹,熱久才見,薪化為炭也。
前方力薄,不能勝任,議用白虎湯加芩連。
飲藥周時,家人報曰:熱退手足微冷。
少頃又曰:周身冷甚。
靜翁駭然,亦謂恐系陰證,服此藥必殆。
予曰無憂。
果系陰證,前服溫補藥效矣,否則昨服柴胡飲死矣,安能延至此刻。
此即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姑待之。
薄暮厥回複熱,煩渴欲飲冷水,令取井水一碗,與飲甚快。
予曰:揚湯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竟與玉燭散下之。
初服不動,再劑便解黑矢五六枚,熱勢稍輕,改用玉女煎數劑,諸候悉平,調養經月而愈。
衆尚慮其産後涼藥服多,不能生育。
予曰無傷。
經雲有故無殒,至今廿載,數生子女矣,壬戍歲,與訂朱陳焉。
予來岩鎮譚醫,自靜翁始。
初集 劉明府少君先天不足心脾内虧治法 劉少君年近三旬,春間由都來徽,抱疾數月,食減形倦,心悸少寐,浮火上升,間或見血。
醫雲:肝肺火盛。
藥投清降,屢治不效。
金文舫中翰薦延予診,謂曰:病由先天不足,心脾内虧所緻。
丹溪雲:虛火可補,實火可瀉。
虛以實治,宜乎無功。
拟黑歸脾湯合生脈散,數服稍應。
複診令照原方再進,諸恙漸平,接服丸藥。
次春北上,秋歸晤之,狀貌豐腴,前病如失。
初集 鮑覺生宮詹郁傷心脾證類噎隔殆而複生 鮑宮詹未第時,遊昆陵幕,抱半載,百治不痊,因買舟回裡,延予治之。
望色,頰赤面青,診脈虛弦細急。
自述數月來通宵不寐,聞聲即驚,畏見親朋,胸膈嘈痛,食粥一盂,且嘔其半,糞如羊矢,色綠而堅,平時作文頗敏,今則隻字難書,得無已成隔證耶。
予曰:君質本弱,兼多抑郁,心脾受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食阻。
二腸無所禀受,故便幹。
若在高年,即慮成隔,今方少壯,猶可無虞。
方仿逍遙、歸脾出入,服至數十劑,病尚未減,衆憂之。
予曰:内傷日久,原無速效,況病關情志,當内觀靜養,未可徒恃藥力,續得弄璋之喜,予曰:喜能勝憂,病可卻矣。
半月後果漸瘥,仍勸往僧齋靜養,共服煎藥百劑,丸藥數斤乃瘳。
因更号覺生,蓋幸其殆而複生也。
初集 洪楚峰孝廉中髒殆證再生奇驗 洪楚峰孝廉病,遣使延診。
問其使曰:何候?曰:中風。
問年幾何。
曰:耋矣。
予曰:殆證也。
辭不往,使者強之。
将及門,聞鄰人語雲:病将就木,醫來何為。
若能起之,其盧扁乎。
入視,身僵若屍,神昏不語,目阖口張,聲鼾痰鳴,遺尿手撒,切脈虛大,歇至。
予曰:此中髒也。
高年髒真已虧,況見五絕之候,不可為矣。
其弟曰:固知病不可為,然尚有一息之存,安忍坐視,求惠一七,姑冀萬一。
勉處地黃飲子合大補元煎,以為聊盡人事而已,讵意服藥後,痰平鼾定,目開能言,再劑神清食進,複診更加河車鹿茸,脈證大轉。
續訂丸方付之,半載後因視他病,過其家,見翁矍铄如常矣。
初集 方萃岩翁公郎滑精證治 萃翁公郎,禀質向虧,誦讀煩勞,心神傷耗。
初病浮火上升,繼則陽強不密,精時自下。
診脈虛細無力,方定六味地黃湯。
除茯苓澤瀉,加麥冬五味遠志棗仁牡蛎芡實,期以功成。
百日服藥數劑未應,更醫病狀依然,複召診視。
予曰:此水火失濟象也,豈能速效。
仍用前方再加龍骨蒺藜桑螵蛸蓮蕊須,合乎滑者澀之之意。
守服兩旬,虛陽漸斂,精下日減。
但病久形羸食少,究由脾胃有虧。
經雲: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腎,非生于腎也。
譬諸錢糧,雖貯庫中,然非庫中自出。
須補脾胃化源,欲于前方内參入脾藥,嫌其雜而不專,乃從脾腎分治之法,早用參苓白術散,晚間仍進前藥。
服之益效,續拟丸方,調養而瘳。
初集 餘氏子瘧後變證 餘氏子八齡,形瘦陰虛,夏患瘅瘧,愈後失調。
值秋燥時,偶作寒熱,幼科泛投疏散之劑,轉緻躁擾搐搦,危證百出。
餘翁求視,以決死生。
予見其兒,肢掣痰鳴,身熱煩躁,勢頗危笃。
診脈神根未敗,予曰:疾固劇矣,然尚可生。
翁喜叩其說,予曰:驚風一證,時世無傳,小兒受害,不可勝數。
喻氏雖辟其謬,特重外感,輕内傷,經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
其病發驚駭,醫昧病因,用方通套,偶遇強實而應者有之,特此兒所患,本非外因,良由腎水下虛,肝失所養,木逢金制,故作寒熱。
狀似外感,誤投疏散,津液更傷。
因而肝風鼓動,變幻若此。
予尚望其生者,因其脈猶未敗耳。
方拟六味地黃湯,滋水生木,更加歸芍甘草鈎藤之屬,和陽熄風,風熄而驚自定矣。
翁聞言甚悅,服藥痰平熱退,不搐不煩,另制膏子藥與服全愈。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典翁外孫女年三歲,病經旬日,發熱便瀉,初服疏導藥不應,忽作抽掣,複請前醫視之,雲系動驚,更加金藥琥珀。
典翁邀予商酌。
望其兒,色白神疲,頭身雖熱,四肢冰冷,按脈沉細無力,謂曰:病乃質虧感邪,便瀉多日,脾元受傷,以緻肝風内動。
金石之品,不可用也,拟六君子湯加炮姜桂枝,服藥熱退瀉稀,再服肢溫瀉止,驚亦不作。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典翁外孫女年三歲,病經旬日,發熱便瀉,初服疏導藥不應,忽作抽掣,複請前醫視之,雲系動驚,更加金藥琥珀。
典翁邀予商酌。
望其兒,色白神疲,頭身雖熱,四肢冰冷,按脈沉細無力,謂曰:病乃質虧感邪,便瀉多日,脾元受傷,以緻肝風内動。
金石之品,不可用也,拟六君子湯加炮姜桂枝,服藥熱退瀉稀,再服肢溫瀉止,驚亦不作。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典翁外孫女年三歲,病經旬日,發熱便瀉,初服疏導藥不應,忽作抽掣,複請前醫視之,雲系動驚,更加金藥琥珀。
典翁邀予商酌。
望其兒,色白神疲,頭身雖熱,四肢冰冷,按脈沉細無力,謂曰:病乃質虧感邪,便瀉多日,脾元受傷,以緻肝風内動。
金石之品,不可用也,拟六君子湯加炮姜桂枝,服藥熱退瀉稀,再服肢溫瀉止,驚亦不作。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初集 又夫人子嗽 荔翁夫人,懷孕數月,嗽喘胸痹,夜不安卧,食少形羸。
予曰:此子嗽也。
病由胎火上沖,肺金被制,相搏失職,治節不行。
經雲: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夫嗽則周身百脈震動,久嗽不已,必緻動胎。
古治子嗽,有紫菀散,百合湯法,猶未善。
鄙見惟補肺阿膠湯,内有甘草、兜鈴、杏仁、牛蒡清金降火,糯米、阿膠潤肺安胎,一方而胎病兩調,至穩至當。
服藥兩日,咳嗽雖減,喘痹未舒,方内加葦莖一味,取其色白中空,輕清宣痹再服數劑,胸寬喘定,逾月分娩無恙。
初集 族兄奏韓挾虛傷寒,因循贻誤救治原委 族兄奏韓,年逾四旬,外腴内虧,邪乘虛入,寒熱咳嗽,頭身疼痛,脈大無力。
予初投溫散不解,轉用補中益氣湯加姜棗,輔正托邪。
語其侄曰:令叔病候不輕,慎勿泛視。
旁人以為病輕藥重,更醫漫不為意,遷延數日,勢漸鸱張。
延同道餘朗亭先生延醫,不肯立方,既而曰:程某現居比鄰,胡不邀來同議。
乃複相招,觀其病狀增劇,面紅目赤,舌黑唇焦,神識昏亂,脈息豁大空虛,勢欲内陷。
因與餘君商,以壯中溫托,傷六味回陽飲方法。
無如渠家皆系女流,其侄少不谙醫理,或謂煩熱,若此再投姜附,必緻逾牆上屋。
故此遲疑,藥不敢服。
又複因循,病勢更劇,再請餘君不至,阖家張皇,其侄偕鮑履平兄來舍懇治,并乞紮邀餘君,予為作書餘君始至。
賓朋交集,時金融若兄在座,私謂予曰:子可盡力舉方,服藥之事,吾能任之。
複與餘君斟酌,仍用前方,融兄俟藥煎熟,面督服下。
次日神采稍回,脈象漸斂,方除炮姜,加枸杞山萸,又服一劑,熱退舌潤。
再将附子分兩減半,加杜仲山藥。
繼進大補元煎,兩月始康。
初集 方牧夫兄尊堂寒濕内伏加感外邪 嘉慶甲子初秋,牧兄邀視伊芳母恙雲,家慈年逾五旬,外腴内虧,病經八日,上熱下冷,痰多汗少,咳嗽作嘔。
昔患淋痛,茲亦帶發,醫為散風清暑,治俱不應,又以為肝火,拟用龍膽瀉肝湯,求為決之。
予曰:淋證為本,感證為标,從本從标,當觀病之緩急,未可臆斷也。
比往診視,脈細面青,身熱足冷,時正酷熱,病患猶蓋氈被,舌苔白滑,胸腹脹悶,不饑不渴。
謂牧兄曰:尊堂之病,乃寒濕内伏,加感外邪。
治宜溫中逐邪,淋痛無暇兼顧,方用蒼白二陳湯,加姜附、白蔻以溫中燥濕,桂枝、秦艽以徹其表。
牧兄問服藥以何為驗?何期可愈?予曰:傷寒以舌為憑,舌苔退淨,病邪自清,計非二候不可。
初服舌苔稍退,再劑已退其半,服至四劑,寒熱全解,舌苔退淨,淋痛亦止。
惟腹悶食少,大便未行,次日忽便瀉數次,佥以傷寒漏底為慮。
予曰:無妨。
仲聖雲:胃家實,穢腐當去也。
方易六君子湯,加谷芽苡仁澤瀉神曲,健脾滲濕。
三日内共瀉二十餘行,始得胸寬食進。
越日忽又發熱,診脈浮大。
予曰:此複感也。
牧兄曰:病患日來俱卧帳中,邪何由入。
予曰:想因日前便瀉,夜間下床,恙久體虛,易于感耳。
仍用六君子湯,加姜附秦艽,一服即平。
初集 曹近軒翁感後食複 近翁同道友也,夏月患感證,自用白虎湯治愈。
後因飲食不節,病複發熱腹脹,服消導藥不效,再服白虎湯亦不效,熱盛口渴,舌黃便閉。
予曰:此食複也。
投以枳實栀豉湯,加大黃,一劑和,二劑已。
仲景祖方,用之對證,無不桴鼓相應。
初集 曹肖岩翁春溫兩感危證 道友曹肖岩翁,故居楊村,僑寓岩鎮,乾隆甲寅春初病寒熱頭痛,自服溫散不解,又因胸膈脹悶,疑夾食滞,加用消導亦不效。
直至七朝,熱發不退,精神恍惚,予視之曰:病由冬不藏精,又傷于寒,邪伏少陰,乘時觸發,即春溫兩感證也。
渠慮客中不便,乃歸,诘朝延診,勢漸加重,神昏脈大,面赤舌黑。
方仿理陰煎,補中托邪。
渠師仇心谷先生,見方稱善。
次早複診,予告仇公曰:此病全是真元内虧,邪伏于裡,猝難驅逐,吾料其熱煩過二候,始能退去。
熱退神自清耳。
複訂六味回陽飲與之。
越日再視,熱盛舌幹,煩躁脈數,因易左歸飲,令服兩劑,期屆二候,果汗出熱退。
守至兩旬,飲食大進,日啜糜粥十餘碗,便猶未圊,其昆季問故。
予曰:人胃中常留水谷三鬥五升,每日入五升,出五升。
緣病中全不能食,胃中水谷,久經告竭,今雖日啜
言固善矣,然事竟有不可執者。
乾隆乙巳仲夏,岩鎮許靜翁夫人病,延診。
據述:産後十二朝,初起灑淅寒熱,醫投溫散不解,即進溫補,病漸加重,發熱不退,口渴心煩,胸悶便閉。
時值溽暑,病患樓居,閉戶塞牖。
診脈弦數,視舌苔黃。
告靜翁曰:夫人病候,乃産後感邪,醫藥姑息,邪無出路,郁而為熱。
今日本欲即用重劑清解,恐生疑畏,且與一柴胡飲試之,但病重藥輕,不能見效,明早再為進步。
并令移榻下樓,免暑氣蒸逼。
诘朝視之,脈證如故,舌苔轉黑。
衆猶疑是陰證。
予曰:不然。
陰陽二證,舌苔皆黑。
陽證舌黑,黑而潤滑,病初即見,腎水淩心也。
陰證舌黑,黑而焦幹,熱久才見,薪化為炭也。
前方力薄,不能勝任,議用白虎湯加芩連。
飲藥周時,家人報曰:熱退手足微冷。
少頃又曰:周身冷甚。
靜翁駭然,亦謂恐系陰證,服此藥必殆。
予曰無憂。
果系陰證,前服溫補藥效矣,否則昨服柴胡飲死矣,安能延至此刻。
此即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姑待之。
薄暮厥回複熱,煩渴欲飲冷水,令取井水一碗,與飲甚快。
予曰:揚湯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竟與玉燭散下之。
初服不動,再劑便解黑矢五六枚,熱勢稍輕,改用玉女煎數劑,諸候悉平,調養經月而愈。
衆尚慮其産後涼藥服多,不能生育。
予曰無傷。
經雲有故無殒,至今廿載,數生子女矣,壬戍歲,與訂朱陳焉。
予來岩鎮譚醫,自靜翁始。
初集 劉明府少君先天不足心脾内虧治法 劉少君年近三旬,春間由都來徽,抱疾數月,食減形倦,心悸少寐,浮火上升,間或見血。
醫雲:肝肺火盛。
藥投清降,屢治不效。
金文舫中翰薦延予診,謂曰:病由先天不足,心脾内虧所緻。
丹溪雲:虛火可補,實火可瀉。
虛以實治,宜乎無功。
拟黑歸脾湯合生脈散,數服稍應。
複診令照原方再進,諸恙漸平,接服丸藥。
次春北上,秋歸晤之,狀貌豐腴,前病如失。
初集 鮑覺生宮詹郁傷心脾證類噎隔殆而複生 鮑宮詹未第時,遊昆陵幕,抱半載,百治不痊,因買舟回裡,延予治之。
望色,頰赤面青,診脈虛弦細急。
自述數月來通宵不寐,聞聲即驚,畏見親朋,胸膈嘈痛,食粥一盂,且嘔其半,糞如羊矢,色綠而堅,平時作文頗敏,今則隻字難書,得無已成隔證耶。
予曰:君質本弱,兼多抑郁,心脾受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食阻。
二腸無所禀受,故便幹。
若在高年,即慮成隔,今方少壯,猶可無虞。
方仿逍遙、歸脾出入,服至數十劑,病尚未減,衆憂之。
予曰:内傷日久,原無速效,況病關情志,當内觀靜養,未可徒恃藥力,續得弄璋之喜,予曰:喜能勝憂,病可卻矣。
半月後果漸瘥,仍勸往僧齋靜養,共服煎藥百劑,丸藥數斤乃瘳。
因更号覺生,蓋幸其殆而複生也。
初集 洪楚峰孝廉中髒殆證再生奇驗 洪楚峰孝廉病,遣使延診。
問其使曰:何候?曰:中風。
問年幾何。
曰:耋矣。
予曰:殆證也。
辭不往,使者強之。
将及門,聞鄰人語雲:病将就木,醫來何為。
若能起之,其盧扁乎。
入視,身僵若屍,神昏不語,目阖口張,聲鼾痰鳴,遺尿手撒,切脈虛大,歇至。
予曰:此中髒也。
高年髒真已虧,況見五絕之候,不可為矣。
其弟曰:固知病不可為,然尚有一息之存,安忍坐視,求惠一七,姑冀萬一。
勉處地黃飲子合大補元煎,以為聊盡人事而已,讵意服藥後,痰平鼾定,目開能言,再劑神清食進,複診更加河車鹿茸,脈證大轉。
續訂丸方付之,半載後因視他病,過其家,見翁矍铄如常矣。
初集 方萃岩翁公郎滑精證治 萃翁公郎,禀質向虧,誦讀煩勞,心神傷耗。
初病浮火上升,繼則陽強不密,精時自下。
診脈虛細無力,方定六味地黃湯。
除茯苓澤瀉,加麥冬五味遠志棗仁牡蛎芡實,期以功成。
百日服藥數劑未應,更醫病狀依然,複召診視。
予曰:此水火失濟象也,豈能速效。
仍用前方再加龍骨蒺藜桑螵蛸蓮蕊須,合乎滑者澀之之意。
守服兩旬,虛陽漸斂,精下日減。
但病久形羸食少,究由脾胃有虧。
經雲: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腎,非生于腎也。
譬諸錢糧,雖貯庫中,然非庫中自出。
須補脾胃化源,欲于前方内參入脾藥,嫌其雜而不專,乃從脾腎分治之法,早用參苓白術散,晚間仍進前藥。
服之益效,續拟丸方,調養而瘳。
初集 餘氏子瘧後變證 餘氏子八齡,形瘦陰虛,夏患瘅瘧,愈後失調。
值秋燥時,偶作寒熱,幼科泛投疏散之劑,轉緻躁擾搐搦,危證百出。
餘翁求視,以決死生。
予見其兒,肢掣痰鳴,身熱煩躁,勢頗危笃。
診脈神根未敗,予曰:疾固劇矣,然尚可生。
翁喜叩其說,予曰:驚風一證,時世無傳,小兒受害,不可勝數。
喻氏雖辟其謬,特重外感,輕内傷,經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
其病發驚駭,醫昧病因,用方通套,偶遇強實而應者有之,特此兒所患,本非外因,良由腎水下虛,肝失所養,木逢金制,故作寒熱。
狀似外感,誤投疏散,津液更傷。
因而肝風鼓動,變幻若此。
予尚望其生者,因其脈猶未敗耳。
方拟六味地黃湯,滋水生木,更加歸芍甘草鈎藤之屬,和陽熄風,風熄而驚自定矣。
翁聞言甚悅,服藥痰平熱退,不搐不煩,另制膏子藥與服全愈。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典翁外孫女年三歲,病經旬日,發熱便瀉,初服疏導藥不應,忽作抽掣,複請前醫視之,雲系動驚,更加金藥琥珀。
典翁邀予商酌。
望其兒,色白神疲,頭身雖熱,四肢冰冷,按脈沉細無力,謂曰:病乃質虧感邪,便瀉多日,脾元受傷,以緻肝風内動。
金石之品,不可用也,拟六君子湯加炮姜桂枝,服藥熱退瀉稀,再服肢溫瀉止,驚亦不作。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典翁外孫女年三歲,病經旬日,發熱便瀉,初服疏導藥不應,忽作抽掣,複請前醫視之,雲系動驚,更加金藥琥珀。
典翁邀予商酌。
望其兒,色白神疲,頭身雖熱,四肢冰冷,按脈沉細無力,謂曰:病乃質虧感邪,便瀉多日,脾元受傷,以緻肝風内動。
金石之品,不可用也,拟六君子湯加炮姜桂枝,服藥熱退瀉稀,再服肢溫瀉止,驚亦不作。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典翁外孫女年三歲,病經旬日,發熱便瀉,初服疏導藥不應,忽作抽掣,複請前醫視之,雲系動驚,更加金藥琥珀。
典翁邀予商酌。
望其兒,色白神疲,頭身雖熱,四肢冰冷,按脈沉細無力,謂曰:病乃質虧感邪,便瀉多日,脾元受傷,以緻肝風内動。
金石之品,不可用也,拟六君子湯加炮姜桂枝,服藥熱退瀉稀,再服肢溫瀉止,驚亦不作。
初集 汪典揚翁外孫女體弱感邪證變抽掣 初集 又夫人子嗽 荔翁夫人,懷孕數月,嗽喘胸痹,夜不安卧,食少形羸。
予曰:此子嗽也。
病由胎火上沖,肺金被制,相搏失職,治節不行。
經雲: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夫嗽則周身百脈震動,久嗽不已,必緻動胎。
古治子嗽,有紫菀散,百合湯法,猶未善。
鄙見惟補肺阿膠湯,内有甘草、兜鈴、杏仁、牛蒡清金降火,糯米、阿膠潤肺安胎,一方而胎病兩調,至穩至當。
服藥兩日,咳嗽雖減,喘痹未舒,方内加葦莖一味,取其色白中空,輕清宣痹再服數劑,胸寬喘定,逾月分娩無恙。
初集 族兄奏韓挾虛傷寒,因循贻誤救治原委 族兄奏韓,年逾四旬,外腴内虧,邪乘虛入,寒熱咳嗽,頭身疼痛,脈大無力。
予初投溫散不解,轉用補中益氣湯加姜棗,輔正托邪。
語其侄曰:令叔病候不輕,慎勿泛視。
旁人以為病輕藥重,更醫漫不為意,遷延數日,勢漸鸱張。
延同道餘朗亭先生延醫,不肯立方,既而曰:程某現居比鄰,胡不邀來同議。
乃複相招,觀其病狀增劇,面紅目赤,舌黑唇焦,神識昏亂,脈息豁大空虛,勢欲内陷。
因與餘君商,以壯中溫托,傷六味回陽飲方法。
無如渠家皆系女流,其侄少不谙醫理,或謂煩熱,若此再投姜附,必緻逾牆上屋。
故此遲疑,藥不敢服。
又複因循,病勢更劇,再請餘君不至,阖家張皇,其侄偕鮑履平兄來舍懇治,并乞紮邀餘君,予為作書餘君始至。
賓朋交集,時金融若兄在座,私謂予曰:子可盡力舉方,服藥之事,吾能任之。
複與餘君斟酌,仍用前方,融兄俟藥煎熟,面督服下。
次日神采稍回,脈象漸斂,方除炮姜,加枸杞山萸,又服一劑,熱退舌潤。
再将附子分兩減半,加杜仲山藥。
繼進大補元煎,兩月始康。
初集 方牧夫兄尊堂寒濕内伏加感外邪 嘉慶甲子初秋,牧兄邀視伊芳母恙雲,家慈年逾五旬,外腴内虧,病經八日,上熱下冷,痰多汗少,咳嗽作嘔。
昔患淋痛,茲亦帶發,醫為散風清暑,治俱不應,又以為肝火,拟用龍膽瀉肝湯,求為決之。
予曰:淋證為本,感證為标,從本從标,當觀病之緩急,未可臆斷也。
比往診視,脈細面青,身熱足冷,時正酷熱,病患猶蓋氈被,舌苔白滑,胸腹脹悶,不饑不渴。
謂牧兄曰:尊堂之病,乃寒濕内伏,加感外邪。
治宜溫中逐邪,淋痛無暇兼顧,方用蒼白二陳湯,加姜附、白蔻以溫中燥濕,桂枝、秦艽以徹其表。
牧兄問服藥以何為驗?何期可愈?予曰:傷寒以舌為憑,舌苔退淨,病邪自清,計非二候不可。
初服舌苔稍退,再劑已退其半,服至四劑,寒熱全解,舌苔退淨,淋痛亦止。
惟腹悶食少,大便未行,次日忽便瀉數次,佥以傷寒漏底為慮。
予曰:無妨。
仲聖雲:胃家實,穢腐當去也。
方易六君子湯,加谷芽苡仁澤瀉神曲,健脾滲濕。
三日内共瀉二十餘行,始得胸寬食進。
越日忽又發熱,診脈浮大。
予曰:此複感也。
牧兄曰:病患日來俱卧帳中,邪何由入。
予曰:想因日前便瀉,夜間下床,恙久體虛,易于感耳。
仍用六君子湯,加姜附秦艽,一服即平。
初集 曹近軒翁感後食複 近翁同道友也,夏月患感證,自用白虎湯治愈。
後因飲食不節,病複發熱腹脹,服消導藥不效,再服白虎湯亦不效,熱盛口渴,舌黃便閉。
予曰:此食複也。
投以枳實栀豉湯,加大黃,一劑和,二劑已。
仲景祖方,用之對證,無不桴鼓相應。
初集 曹肖岩翁春溫兩感危證 道友曹肖岩翁,故居楊村,僑寓岩鎮,乾隆甲寅春初病寒熱頭痛,自服溫散不解,又因胸膈脹悶,疑夾食滞,加用消導亦不效。
直至七朝,熱發不退,精神恍惚,予視之曰:病由冬不藏精,又傷于寒,邪伏少陰,乘時觸發,即春溫兩感證也。
渠慮客中不便,乃歸,诘朝延診,勢漸加重,神昏脈大,面赤舌黑。
方仿理陰煎,補中托邪。
渠師仇心谷先生,見方稱善。
次早複診,予告仇公曰:此病全是真元内虧,邪伏于裡,猝難驅逐,吾料其熱煩過二候,始能退去。
熱退神自清耳。
複訂六味回陽飲與之。
越日再視,熱盛舌幹,煩躁脈數,因易左歸飲,令服兩劑,期屆二候,果汗出熱退。
守至兩旬,飲食大進,日啜糜粥十餘碗,便猶未圊,其昆季問故。
予曰:人胃中常留水谷三鬥五升,每日入五升,出五升。
緣病中全不能食,胃中水谷,久經告竭,今雖日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