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筋腰尻痛,膊重更連陰,頭疼脊背急,暴喘滿沖心,舉步行不得,動足即伸吟,若欲求安樂,須将此穴針。

     【注】昆侖穴,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

    主治腰尻疼痛,膊重不能舉,及前陰腫痛,偏正頭痛,脊背拘急,暴咳喘仲,足腫不得履地等證。

    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昆侖穴圖 卷八 環跳穴歌 環跳在髀樞,側卧屈足取。

    能針偏廢軀,折腰返顧難,冷風并濕痹,身體似繩牽,腿胯連痛,屈轉重籲歎,若人能針灸,頃刻病消痊。

     【注】環跳穴,其穴在髀樞中,側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主治半身不遂,閃挫腰痛不能回顧,冷風濕痹,周身拘急,腿胯腿肚疼痛不能動轉等證。

    針一寸,留十呼,灸三壯。

     環跳穴圖 卷八 陽陵泉穴歌 陽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

    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起坐腰背重,面腫滿胸中,舉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注】陽陵泉穴,其穴在膝下一尺,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

    主治兩膝腫痛,及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艱難,面目浮腫,胸中脹滿,兩足疼痛難移,起坐不能支持等證。

    針六分,留十呼,灸七壯。

     陽陵泉穴圖 卷八 通裡穴歌 通裡腕側後,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聲平仍數欠,喉痹氣難通,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注】通裡穴,其穴在腕側後一寸陷中。

    主治聲啞,心煩極甚,怔忡不甯,四肢重痛,頭腮面頰紅腫,倦言,數欠,喉咽疼痛,氣息不通,虛損不思食,暴喑面無潤澤。

    針三分,灸三壯。

     通裡穴圖 卷八 列缺穴歌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能瘥。

     【注】列缺穴,其穴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

    主治偏風頭痛,遍身風痹麻木,痰壅氣堵,口噤不開等證。

    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列缺穴圖 卷八 四季針灸坐向歌 四季針灸坐向理,宜從四季順自然,東南西北四維向,以迎生氣本乎天。

     【注】針灸坐向,避忌之理,《醫學入門》:“春坐東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東,冬坐北向南。

    ”皆背四季生氣之向,不可為法。

    宜從春向東,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維,以迎生氣,本乎天理,順其自然為是也。

     卷八 灸法點穴用火歌 點穴坐卧立直正,炷用蕲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八木火,令時通行一炷香。

     【注】凡灸法,坐點穴則坐灸,卧點穴則卧灸,立點穴則立灸。

    須四體平直,毋令傾側,若傾側穴即不正。

    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艾令幹燥,入臼搗去淨塵屑,作炷堅實,置穴上,用蔥涎粘固。

    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點之,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之火;今時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簡便之法也。

     卷八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溫暖宜于午,上下陽陰先後分,脈數新愈不宜灸,欲灸三裡過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為溫暖經絡,宜在午時陽盛之時,火氣易行,必發上下先後:上下經皆灸者,先灸上,後灸下;陰陽經皆灸者,先灸陽,後灸陰。

    若脈數有熱,新愈氣虛,俱不宜灸,恐傷氣血。

    但人有病,欲灸足三裡者,須年三十以上,方許灸之,恐年少火盛傷目。

    故凡灸頭,必灸足三裡者,以足三裡能下火氣也。

     卷八 灸法大小多少歌 頭骨手足皮薄瘦,巨阙鸠尾小少宜,背腹臍下皮肉濃,大多方能起痼疾。

     【注】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

    然頭與四肢,皮肉淺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其炷宜小,壯數宜少。

    有病必當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壯,艾炷如小麥,恐火氣傷心也。

    背腹下皮肉深濃,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卷八 灸法調養歌 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過極慎起居,生冷醇酒諸濃味,惟茹蔬淡适其宜。

     【注】凡灸後,須謹避風寒,慎其起居,養其氣血,其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可過極,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濃味等物,即食蔬淡,亦當适宜,不可過度,以調養脾胃也。

     卷八 灸瘡調治歌 灸瘡不發氣血竭,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