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裡穴也(犢鼻即膝眼處也)。
從足三裡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
從上巨虛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
從條口下行一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
從下巨虛複斜向後,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
從豐隆内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從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沖陽穴也。
從沖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
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内庭穴也。
從内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
胃經穴圖 卷三 脾髒經文 經雲: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雲:谏議之官,知周出焉。
又雲: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
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
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
又雲: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髒,主藏意與智。
《中藏經》曰:脾主消磨五谷,養于四旁。
足太陰脾髒圖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經循行圖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循行歌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内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内踝前,上循經膝裡,股内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從隐白循指内側白肉際,大都穴也。
從大都過核骨後,太白穴也。
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内循胫骨後,漏谷穴也。
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也。
從沖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窦、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
其支者,從胃之絡,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KT,隐白先從内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窦天溪連,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分寸歌 大趾端内側隐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内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内側陰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結上行三寸入,大橫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窦上行三寸間,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周榮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許,大包九肋季脅端。
【注】隐白穴,在足大趾内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隐白行足大趾内側,次節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大都穴也。
從大都行足大趾後内側,内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太白穴也。
從太白上行,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内踝前陷中,公孫穴也。
從公孫上行,内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從商丘上行,内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漏谷穴也。
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側,夾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機穴也。
從地機上行膝下,内側曲膝橫紋頭陷中,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際陷中,血海穴也。
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内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箕門穴也。
從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沖門穴也。
從沖門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府舍穴也。
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結穴也。
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大橫穴也。
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哀穴也。
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食窦穴也。
從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胸鄉穴也。
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周榮穴也。
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大包穴也。
脾經穴圖
從足三裡下行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上巨虛穴也。
從上巨虛下行二寸,舉足取之,條口穴也。
從條口下行一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下巨虛穴也。
從下巨虛複斜向後,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骨外廉陷中,豐隆穴也。
從豐隆内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從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腳面也,高骨間動脈,沖陽穴也。
從沖陽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
從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内庭穴也。
從内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葉許,厲兌穴也。
胃經穴圖 卷三 脾髒經文 經雲: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雲:谏議之官,知周出焉。
又雲: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
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
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于口。
又雲:是經常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髒,主藏意與智。
《中藏經》曰:脾主消磨五谷,養于四旁。
足太陰脾髒圖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循行經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側白肉際,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經循行圖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循行歌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内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内踝前,上循經膝裡,股内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之脈,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
從隐白循指内側白肉際,大都穴也。
從大都過核骨後,太白穴也。
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内循胫骨後,漏谷穴也。
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也。
從沖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窦、天溪、胸鄉、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
其支者,從胃之絡,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陰心經也。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KT,隐白先從内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窦天溪連,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卷三脾髒經文 脾經分寸歌 大趾端内側隐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内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陰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
膝下内側陰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門穴在魚腹上,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動,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結上行三寸入,大橫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窦上行三寸間,天溪上行一寸六,胸鄉周榮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許,大包九肋季脅端。
【注】隐白穴,在足大趾内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隐白行足大趾内側,次節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大都穴也。
從大都行足大趾後内側,内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太白穴也。
從太白上行,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内踝前陷中,公孫穴也。
從公孫上行,内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
從商丘上行,内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漏谷穴也。
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側,夾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機穴也。
從地機上行膝下,内側曲膝橫紋頭陷中,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際陷中,血海穴也。
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内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箕門穴也。
從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沖門穴也。
從沖門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府舍穴也。
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結穴也。
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大橫穴也。
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腹哀穴也。
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食窦穴也。
從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
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胸鄉穴也。
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開六寸,仰而取之,周榮穴也。
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大包穴也。
脾經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