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穴循食指上廉,二間、三間穴也。

    從三間穴循出兩骨之間,合谷穴也。

    從合谷上兩筋之間,陽溪穴也。

    從陽溪穴循臂上廉至偏曆、溫溜、下廉、上廉、三裡穴也。

    從三裡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

    從曲池穴上外前廉,肘、五裡、臂穴也。

     從臂穴上肩,肩穴也。

    從肩穴出骨之前廉,巨骨穴也。

    從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會上,言會于督脈之大椎穴也;自督脈大椎穴入交足陽明胃經之缺盆穴。

    絡肺下膈屬大腸者,謂其支從缺盆上頸,複循本經之天鼎穴,貫頰至扶突穴也。

    從扶突穴入下齒中禾穴,從禾穴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而終,以交于足陽明胃經也。

     卷三大腸經文 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曆曆溫溜,下廉上廉三裡長,曲池肘迎五裡,臂肩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終以迎香二十止。

     卷三大腸經文 大腸經分寸歌 商陽食指内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三間節後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間,陽溪上側腕中是,偏曆腕後三寸安,溫溜腕後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裡逢,曲池曲肘紋頭盡,肘上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裡,肘上三寸行向裡,臂肘上七寸量,肩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水溝旁五分,迎香禾上一寸,大腸經穴自分明。

     【注】商陽穴在手食指内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是其穴也。

    從商陽穴循食指上廉,本節前内側陷中,二間穴也。

    從二間穴循食指本節後,内側陷中,三間穴也。

    從三間穴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合谷穴也。

    從合谷穴循行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陽溪穴也。

    從陽溪穴上行手腕後,上側三寸,偏曆穴也。

     從偏曆穴上行三寸,溫溜穴也。

    從溫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輔銳肉分,下廉穴也。

    從下廉穴上行一寸,上廉穴也。

    從上廉穴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手三裡穴也。

    從手三裡穴上二寸,以手拱胸屈肘,橫紋頭陷中取之,曲池穴也。

    從曲池穴上行大骨外廉陷中,肘穴也。

    從肘穴循行肘上三寸,向裡大脈中央,五裡穴也。

    從五裡穴上行四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臂穴也。

    從臂穴上行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處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肩穴也。

    從肩穴上行臂端,兩叉骨間陷中,巨骨穴也。

    從巨骨穴循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天鼎穴也。

    從天鼎穴上直行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扶突穴也。

    從扶突穴貫頰直鼻孔下,水溝旁五分,禾穴也。

    從禾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迎香穴也。

     大腸經穴圖 卷三 胃腑經文 經雲: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又雲: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又雲: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

    又雲: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于脾肺,宣布于諸脈。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足陽明胃腑圖 卷三胃腑經文 胃經循行經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俠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間;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胃經循行圖 卷三胃腑經文 胃經循行歌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還出俠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耳前發際到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街逢,遂由髀關抵膝膑,跗足趾内間同;一支下膝注三裡,前出中趾外間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已。

     【注】足陽明胃經之脈,起于鼻者,是謂由迎香穴上交頰中兩旁,約過足太陽脈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陽明之承泣、四白、巨穴也;從巨入上齒中,還出俠口之地倉穴;還繞唇下,交會任脈之承漿穴,卻循頤後下廉,複交本經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頰車穴,上行耳前,過客主人穴,合少陽經,循發際至額顱兩旁之懸顱穴、颔厭穴,複交足陽明之頭維穴下關穴。

    其支者,行大迎穴,從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氣舍穴,循喉嚨入缺盆穴,下膈屬胃絡脾,散布髒腑。

    其直者,從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