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骨度尺寸
頭部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自後發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按】頭部折法:以前發際至後發際,折為一尺二寸。
如發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
橫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為一寸。
頭部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
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
胸腹部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之中,長九寸。
胸圍四尺五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當折八寸為當)中下至天樞,長八寸。
(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橫長六寸半。
(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此古數也。
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
胸腹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背部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長三尺。
(膂骨,脊骨也。
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
脊骨二十四節,今雲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内。
尾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圍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
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
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
直寸根據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闊一寸。
凡雲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
)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橫骨上廉下至内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内曰内輔,外曰外輔)内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内輔下廉下至内踝,長一尺二寸。
内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四肢部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末,長四寸半。
(指之後節曰本節)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腿灣也,跗足面也。
膝在前,在後。
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胫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之長短,皆古數也。
然骨之大者太過,小者不及,此亦但言其則耳。
至于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當用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正面骨度尺寸圖 背面骨度尺寸圖 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前頭面頸諸穴行列 頭部頂中中行凡一穴:百會(屬督脈)頭部前中行凡四穴:神庭上星囟會前頂(俱屬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五處承光通天(俱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臨泣目窗正營(俱足少陽穴)正面部中行凡五穴:素水溝兌端龈交(俱督脈穴)承漿(任脈穴)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睛明(俱足太陽穴)迎香禾(俱手陽明穴)巨(足陽明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承泣四白地倉大迎(俱足陽明穴)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童子(俱足少陽穴)絲竹空(手少陽穴)顴(手太陽穴)頸部中行凡二穴:廉泉天突(俱屬任脈) 前頭面頸穴總圖 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胸腹諸穴行列 胸博中行凡七穴:天突璇玑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俱任脈) 仰人諸經起止全圖 俯人諸經起止全圖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俞府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俱足少陰)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俱足陽明)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雲門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雲門中府(俱手太陰)周榮胸鄉天溪食窦(俱足太陰)腹部中行凡十五穴: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裡下脘水分神阙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會陰(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阙兩
【按】頭部折法:以前發際至後發際,折為一尺二寸。
如發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
橫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為一寸。
頭部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
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
胸腹部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缺盆以下之中,長九寸。
胸圍四尺五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當折八寸為當)中下至天樞,長八寸。
(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
橫骨橫長六寸半。
(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此古數也。
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
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
胸腹橫直寸法,并根據此。
背部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節,長三尺。
(膂骨,脊骨也。
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
脊骨二十四節,今雲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内。
尾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圍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
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
不足四厘者,有零未盡也。
直寸根據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闊一寸。
凡雲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
(拄骨,頸項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
(季脅,小肋也)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
)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橫骨上廉下至内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内曰内輔,外曰外輔)内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内輔下廉下至内踝,長一尺二寸。
内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四肢部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末,長四寸半。
(指之後節曰本節)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
膝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
(,腿灣也,跗足面也。
膝在前,在後。
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胫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長一寸。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按】骨度乃《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之長短,皆古數也。
然骨之大者太過,小者不及,此亦但言其則耳。
至于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當用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正面骨度尺寸圖 背面骨度尺寸圖 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前頭面頸諸穴行列 頭部頂中中行凡一穴:百會(屬督脈)頭部前中行凡四穴:神庭上星囟會前頂(俱屬督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五處承光通天(俱足太陽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臨泣目窗正營(俱足少陽穴)正面部中行凡五穴:素水溝兌端龈交(俱督脈穴)承漿(任脈穴)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攢竹睛明(俱足太陽穴)迎香禾(俱手陽明穴)巨(足陽明穴)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陽白(足少陽穴)承泣四白地倉大迎(俱足陽明穴)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童子(俱足少陽穴)絲竹空(手少陽穴)顴(手太陽穴)頸部中行凡二穴:廉泉天突(俱屬任脈) 前頭面頸穴總圖 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胸腹諸穴行列 胸博中行凡七穴:天突璇玑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俱任脈) 仰人諸經起止全圖 俯人諸經起止全圖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俞府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俱足少陰)兩旁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俱足陽明)兩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雲門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雲門中府(俱手太陰)周榮胸鄉天溪食窦(俱足太陰)腹部中行凡十五穴: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裡下脘水分神阙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會陰(俱任脈)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夾巨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