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下接腕骨也。
腕【注】腕者,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
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掌骨【注】掌者,手之衆指之本也。
掌之衆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魚【注】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手【注】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
手心【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注】手背者,手之表也指骨【注】指者,手指之骨也。
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節,本節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四指名無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五指為小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其節節交接處,皆有碎骨筋膜聯系。
爪甲【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岐骨【注】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注】者,肩下内側對腋處,高起軟白肉也。
腋【注】腋者,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肢窩。
脅肋【注】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
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
季脅【注】季脅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注】者,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腦後骨【注】腦後骨者,俗呼腦杓。
枕骨【注】枕骨者,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
其骨或棱、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注】耳後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棱骨也。
頸項【注】頸項者,頸之莖也。
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
頸骨【注】頸者,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注】項骨者,頭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注】背者,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膂【注】膂者,夾脊骨兩旁肉也。
脊骨【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
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也。
胂【注】胂者,腰下兩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注】臀者,胛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
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闾,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着兩髁骨上端,俗名骨。
肛【注】肛者,大腸下口也。
下橫骨、髁骨、楗骨【注】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
其骨左右二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
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
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俠髋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
股【注】股者,下體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
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
上端如杵,接于髀樞,下端如錘,接于骨也。
骨【注】骨者,俗名胫骨也。
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内側之小骨也。
伏兔【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注】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膑骨【注】膑骨者,膝上蓋骨也。
連骸【注】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注】者,膝後屈外,俗名腿凹也。
【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踝骨【注】踝者,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實出之高骨。
在外為外踝,在内為内踝也。
足【注】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跗骨【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
跗骨者,足趾本節之衆骨也。
足心【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注】跟,足後根之骨也。
趾【注】趾者,足之指也。
其數五,名為趾者,别于手也。
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
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内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注】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
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謂也,俗名腳底闆。
正面骨度部位圖 背面骨度部位圖 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腕【注】腕者,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
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掌骨【注】掌者,手之衆指之本也。
掌之衆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魚【注】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手【注】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
手心【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注】手背者,手之表也指骨【注】指者,手指之骨也。
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節,本節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四指名無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第五指為小指,三節在外,本節在掌。
其節節交接處,皆有碎骨筋膜聯系。
爪甲【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岐骨【注】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注】者,肩下内側對腋處,高起軟白肉也。
腋【注】腋者,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肢窩。
脅肋【注】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
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
季脅【注】季脅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注】者,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腦後骨【注】腦後骨者,俗呼腦杓。
枕骨【注】枕骨者,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
其骨或棱、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注】耳後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棱骨也。
頸項【注】頸項者,頸之莖也。
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
頸骨【注】頸者,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注】項骨者,頭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注】背者,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膂【注】膂者,夾脊骨兩旁肉也。
脊骨【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
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也。
胂【注】胂者,腰下兩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注】臀者,胛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
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闾,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着兩髁骨上端,俗名骨。
肛【注】肛者,大腸下口也。
下橫骨、髁骨、楗骨【注】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也。
其骨左右二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
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
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俠髋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骨五名也。
股【注】股者,下體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
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
上端如杵,接于髀樞,下端如錘,接于骨也。
骨【注】骨者,俗名胫骨也。
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内側之小骨也。
伏兔【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注】膝解者,膝之節解也。
膑骨【注】膑骨者,膝上蓋骨也。
連骸【注】連骸者,膝外側二高骨也。
【注】者,膝後屈外,俗名腿凹也。
【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
踝骨【注】踝者,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實出之高骨。
在外為外踝,在内為内踝也。
足【注】足者,下體所以趨走也,俗名腳。
跗骨【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
跗骨者,足趾本節之衆骨也。
足心【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注】跟,足後根之骨也。
趾【注】趾者,足之指也。
其數五,名為趾者,别于手也。
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
足之指節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内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注】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
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謂也,俗名腳底闆。
正面骨度部位圖 背面骨度部位圖 卷二周身名位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