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對口治訣論
關燈
小
中
大
左加柴胡一錢,右加桔梗七分)大甘草(一兩)制栝蒌仁(八錢,炒研)甲片(六錢,炒研)僵蠶(一錢,炒研)澤蘭(四錢。
純陰證可不用,伏陰證必用)角針(三分)荊芥(一錢) 加引同前。
伏陰證 大甘草(八錢)栝蒌仁(六錢)甲片(四錢)澤蘭(六錢)餘與前同。
半陰半陽證 (宜調和六腑) 大甘草(一兩)制栝蒌仁(八錢)甲片(六錢)澤蘭(八錢)丹參(三錢)餘藥同前。
若勢減收功,手按之而軟者,加芎、歸、芍、地、苓、、人參;若硬者,仍帶攻發,宜加金銀子。
引同前。
托膿 (左柴胡一錢,右桔梗七分)防風(一錢)生黃(一錢。
毒甚者不可用)大貝(二錢)花粉(三錢)白芷(一錢)葛根(二錢)大甘草(四錢)栝蒌仁(二錢,炒)甲片(一錢,炒)僵蠶(一錢,炒,有膿即去)丹參(一錢)澤蘭(三錢)加引同前,如有風寒,加蘇葉(一錢)。
腐肉脫後 (膿後未脫腐肉少用參、,勿要攻發) 防風(一錢)花粉(三錢)大貝(二錢)丹參(三錢,有人參可不用)大甘草(六錢)甲片(一錢,炒,全軟不用。
左柴胡一錢,右桔梗七分)栝蒌仁(四錢)黃(生熟各二錢)澤蘭(五錢)白茯苓(二錢)川芎(八分)當歸(一錢,酒炒)白芍(一錢,酒炒)大生地(二錢,酒炒。
腐肉未去不可用) 此藥服之若痛,即用發散藥;按之而根腳硬者,去人參、芎、歸、芍、地;若不硬,熟地、黃逐日可加,甘草、栝蒌仁、甲片逐日可減。
全要性靈心活,切勿呆闆。
引同。
收功 防風(一錢)黃(四錢,蜜炙)大貝(二錢)花粉(二錢)大熟地(三錢,炙)川芎(八分)當歸(一錢,酒炒)大甘草(二錢,炙)白茯苓(三錢。
有人參不可用)白芍(一錢,酒炒)澤蘭(五錢)外用陳玉紅膏和陳香油調勻搽引(姜一片、棗三枚;否則桂圓肉五枚),若不思飲食,熟地少用,甘草用生,加砂仁、炒谷芽。
引用煨姜。
忌口(除食蝦、蟹、鳗、牛、韭、、生冷及洗浴行房,餘概勿忌)。
收金銀子法(秋分前後三日俱好)。
制甘草法(揀極大者,春分日,大河内潮水浸一晝夜,取出陰幹用)。
制栝蒌法(用好肉桂,切細,和水入粗瓷器内,煎滾,即入栝蒌子煎十數沸,取出,去肉桂渣,研用)。
制花粉法(将人參煎水,再入花粉同煎十數沸,取用)。
附:對口方 在左者:柴胡(一錢五分)葛根(二錢)荊芥(二錢)升麻(八分)川芎(一錢二分)桔梗(一錢二分)花粉(三錢)甲片(二錢,炒)栝蒌仁(三錢,炒)獨活(一錢)大甘草(四錢)蘇葉(一錢)青皮(一錢)加酒一杯,蔥頭三個(去須)。
若在右者,去柴胡、川芎、青皮,加枳殼或陳皮亦可。
引經藥 官桂(流注用。
是寒證皆宜,發背勿用)、僵蠶(炒。
消腫用,膿後不可用)、羌活(兩太陽用)、獨活(托腮、後發際、右腰下、兩頰皆用)、薄荷(發際下用)、白蒺藜(左腰下用)、白芷(額角用。
去寒濕,消毒,止痛,辟邪。
發背、流注用,初起皆用)、蒼術(流注及諸般濕證皆用,發背勿用)、乳香(對口初起用,又消一切無名腫毒并止痛)、沒藥(功同乳香)、秦艽(舒筋散厥陰之風)、本(頭項痛)、幹姜(流注用)、破故紙(臍右用,熱證忌)、制附子(流注用)、益智仁(臍左用)、白芥子(流注用。
溫脾、肺)、知母(右顴用。
寒肺、胃)、角針(能引諸藥直達瘡所。
有膿即止)、川芎(左肩、項俱用)、 大甘草(生用調和六腑,并去大腸火毒;收功用炙熟)、升麻(兩肩用五分多至七分,兩項用七分多至九分,頭上用一錢)、甘草梢、防風(四肢用,右肩、腿皆用。
發背膿後外托尤宜)、陳皮(對口左邊可用,發背大忌)、人參(膿後用,必須兼防風,腐肉盡脫去,可大用)、牛膝(性善下,且舒筋。
左足用)、郁金(解郁)、黃芩(凡大毒慘痛者用,發背用。
其寒涼傷胃也)、木瓜(舒筋,走右足)、蘇葉(發汗用,受寒者必用。
能溫肺,用在初起)、苡仁米(走右足)、花粉(發背必用。
若虛而内陷者,要人參水制,能消火、消毒)、甲片(炙研。
攻利必用之聖藥)、槐頭(食指)、桑頭(大指)、楊頭(無名指、中指、小指)、楊須(足指)、大貝(拔毒必用之聖藥)、澤蘭葉(調和氣血。
膿前少用,膿後收功大用可至八錢)、地松根(兩足)、黃(毒前不能輕用,托膿時用生,潰時半
純陰證可不用,伏陰證必用)角針(三分)荊芥(一錢) 加引同前。
伏陰證 大甘草(八錢)栝蒌仁(六錢)甲片(四錢)澤蘭(六錢)餘與前同。
半陰半陽證 (宜調和六腑) 大甘草(一兩)制栝蒌仁(八錢)甲片(六錢)澤蘭(八錢)丹參(三錢)餘藥同前。
若勢減收功,手按之而軟者,加芎、歸、芍、地、苓、、人參;若硬者,仍帶攻發,宜加金銀子。
引同前。
托膿 (左柴胡一錢,右桔梗七分)防風(一錢)生黃(一錢。
毒甚者不可用)大貝(二錢)花粉(三錢)白芷(一錢)葛根(二錢)大甘草(四錢)栝蒌仁(二錢,炒)甲片(一錢,炒)僵蠶(一錢,炒,有膿即去)丹參(一錢)澤蘭(三錢)加引同前,如有風寒,加蘇葉(一錢)。
腐肉脫後 (膿後未脫腐肉少用參、,勿要攻發) 防風(一錢)花粉(三錢)大貝(二錢)丹參(三錢,有人參可不用)大甘草(六錢)甲片(一錢,炒,全軟不用。
左柴胡一錢,右桔梗七分)栝蒌仁(四錢)黃(生熟各二錢)澤蘭(五錢)白茯苓(二錢)川芎(八分)當歸(一錢,酒炒)白芍(一錢,酒炒)大生地(二錢,酒炒。
腐肉未去不可用) 此藥服之若痛,即用發散藥;按之而根腳硬者,去人參、芎、歸、芍、地;若不硬,熟地、黃逐日可加,甘草、栝蒌仁、甲片逐日可減。
全要性靈心活,切勿呆闆。
引同。
收功 防風(一錢)黃(四錢,蜜炙)大貝(二錢)花粉(二錢)大熟地(三錢,炙)川芎(八分)當歸(一錢,酒炒)大甘草(二錢,炙)白茯苓(三錢。
有人參不可用)白芍(一錢,酒炒)澤蘭(五錢)外用陳玉紅膏和陳香油調勻搽引(姜一片、棗三枚;否則桂圓肉五枚),若不思飲食,熟地少用,甘草用生,加砂仁、炒谷芽。
引用煨姜。
忌口(除食蝦、蟹、鳗、牛、韭、、生冷及洗浴行房,餘概勿忌)。
收金銀子法(秋分前後三日俱好)。
制甘草法(揀極大者,春分日,大河内潮水浸一晝夜,取出陰幹用)。
制栝蒌法(用好肉桂,切細,和水入粗瓷器内,煎滾,即入栝蒌子煎十數沸,取出,去肉桂渣,研用)。
制花粉法(将人參煎水,再入花粉同煎十數沸,取用)。
附:對口方 在左者:柴胡(一錢五分)葛根(二錢)荊芥(二錢)升麻(八分)川芎(一錢二分)桔梗(一錢二分)花粉(三錢)甲片(二錢,炒)栝蒌仁(三錢,炒)獨活(一錢)大甘草(四錢)蘇葉(一錢)青皮(一錢)加酒一杯,蔥頭三個(去須)。
若在右者,去柴胡、川芎、青皮,加枳殼或陳皮亦可。
引經藥 官桂(流注用。
是寒證皆宜,發背勿用)、僵蠶(炒。
消腫用,膿後不可用)、羌活(兩太陽用)、獨活(托腮、後發際、右腰下、兩頰皆用)、薄荷(發際下用)、白蒺藜(左腰下用)、白芷(額角用。
去寒濕,消毒,止痛,辟邪。
發背、流注用,初起皆用)、蒼術(流注及諸般濕證皆用,發背勿用)、乳香(對口初起用,又消一切無名腫毒并止痛)、沒藥(功同乳香)、秦艽(舒筋散厥陰之風)、本(頭項痛)、幹姜(流注用)、破故紙(臍右用,熱證忌)、制附子(流注用)、益智仁(臍左用)、白芥子(流注用。
溫脾、肺)、知母(右顴用。
寒肺、胃)、角針(能引諸藥直達瘡所。
有膿即止)、川芎(左肩、項俱用)、 大甘草(生用調和六腑,并去大腸火毒;收功用炙熟)、升麻(兩肩用五分多至七分,兩項用七分多至九分,頭上用一錢)、甘草梢、防風(四肢用,右肩、腿皆用。
發背膿後外托尤宜)、陳皮(對口左邊可用,發背大忌)、人參(膿後用,必須兼防風,腐肉盡脫去,可大用)、牛膝(性善下,且舒筋。
左足用)、郁金(解郁)、黃芩(凡大毒慘痛者用,發背用。
其寒涼傷胃也)、木瓜(舒筋,走右足)、蘇葉(發汗用,受寒者必用。
能溫肺,用在初起)、苡仁米(走右足)、花粉(發背必用。
若虛而内陷者,要人參水制,能消火、消毒)、甲片(炙研。
攻利必用之聖藥)、槐頭(食指)、桑頭(大指)、楊頭(無名指、中指、小指)、楊須(足指)、大貝(拔毒必用之聖藥)、澤蘭葉(調和氣血。
膿前少用,膿後收功大用可至八錢)、地松根(兩足)、黃(毒前不能輕用,托膿時用生,潰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