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對口治訣論
關燈
小
中
大
總論
對口、發背不拘偏正,隻謂形色。
色忌晦滞,貴淡紅明潤;形忌歪邪平塌,要尖圓高突。
所以高為陽,下為陰;紅為陽、白為陰。
有肌膚受寒毒,雖高聳而亦白者,須用柴葛解肌。
或時當寒甚,用淨蘇葉溫解,使之重汗,俾邪從汗解。
若痛在筋骨,外不現形,肉色如故,兩脈或弦硬、細緊、沉伏、細滑,則為流注,須用蒼、陳、樸、草、蘇葉;不效,再用麻黃、姜、桂、附子以解之。
麻黃不拘分量,數分起至二錢為止。
有幹鶴膝,小腿不但不腫脹,并其上大肉盡去,膝轉看得極大,麻黃一服即用三錢。
對口不拘左右,以升陽火為主:右初起柴胡、川芎,可稍緩,即用升麻;左初起升麻可稍緩,且先用柴葛解肌湯;若自左腫之右、自右腫之初,一服升、柴、川芎并用桔梗,不拘左右用錢外至錢半為止,使之載諸藥而上浮。
凡耳後、腦骨中間、軟堂正中必用獨活,以提腎毒。
對口在頭,頭為諸陽之首,雖不高聳,亦不以陰論,止重用發散。
間有時值嚴寒,無汗不解,用麻黃三五分,炒黑;而桂、附等藥不用,發背亦然。
發背并不宜重用發散,倘至大潰之後,亦清補者多。
對乳以上用桔梗,對乳以下不用。
對口右升麻、左柴胡,乃其君也!若火勢炎甚、身熱如炙、痛楚非常,川芎不用。
經雲:川芎佐清陽而升。
頭角火炎者,宜戒火熱。
大痛、極紅而老,倘升陽、散火無效,一面重加升麻,一面加大黃一二錢,謂之将軍定痛散。
發背若大痛楚,亦用定痛散。
毒有遊紅、嫩紅、散腳紅、紅而帶紫如豬肝色,重則用青皮、柴胡以疏肝氣,輕則用柴胡、白蒺藜、丹皮以平之。
遊紅系绛紅色,亦帶紫,是血分稍虧、陰火上發。
輕則用玄參二三錢,如夜加痛楚、發熱則用生地二三錢,以滋陰,非此不可擅用,恐導邪入腎。
當歸去瘀生新、新會皮和中補胃,二味人稱外科勝藥,病未退,切不可擅用,能導邪入胃。
乳香、沒藥能和氣血,亦能損胃,胃弱者亦戒。
至麻黃、姜、桂說之已詳。
大寒如知、柏、芩、連用亦甚少:非身熱不退不用黃芩;非幹惡、神情煩躁、身熱如爐不用黃連;非口中大苦、舌苔焦黃而作渴,不用知母;小便短赤、眼睛淚熱方用黃柏,鹽水炒。
脾善唇滋潤、肝善身輕便、肺善聲音響、心善精神爽、腎善水稀長,是謂五善。
更有七惡:一惡神昏愦,二惡腰身強,三惡形消瘦,四惡皮膚槁,五惡成消渴,六惡身浮腫,七惡瘡倒陷。
《外科正宗》善惡論:患處梗實,如同負重,形色晦暗,歪邪平塌,隐然有黑色在肌肉間,是毒藏于胃,不治。
何則?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且肺屬金、胃屬土,土為金母。
煩躁而指頭不紅,肝病;神昏,心病;口中無味,幹,吊惡而飲食不貪,脾病;肌膚不潤,毛發幹枯而多痰,肺病;小水短赤,骨節疼痛,夜不成眠,飲食不消,大便不實,腎病。
毒色如豬肝,無膿者,死。
潰而不爛,最忌起葡桃之肉腫:毒亦腫者,佳;肉腫,毒不腫者,死。
去腐生新,形如石榴子者,佳;腐肉已脫,而有紅絲絲于其上者,死;新肉如闆片,不進食者,死。
又有毒已潰爛,根腳尚不清楚,膿勢亦不湧出,飲食不貪,欲攻而毒已潰爛,身軀已弱;欲補而根腳不清,膿不湧,食不貪,肺胃邪不退,攻補兩難。
經雲:攻則死,補亦亡,謂和六腑最為良。
更有新肉已滿,外口亦閉,按之不實,如皮袋狀,不治。
凡至根腳清、痛減,膿雖未湧,不妨少用生以佐膿。
根腳清、毒軟、痛止,急用炙黃、山藥合八珍湯,扶正卻邪;有受寒、闆痛,毒清消時、不消膿時,停(似有誤字),用柴、葛、白芷以解之;有重用蘇葉合真人活命飲解之。
有受暑而然者,用六一散、香薷合真人活命飲。
有房欲反複,未潰、未膿用獨活合柴葛湯與活命飲;既潰、既膿用川斷、制首烏,輕用活命飲。
有受氣而然者,已潰、未潰俱用柴胡、青皮、郁金、香附,未潰合活命飲,已潰輕用。
受風而反複名為破傷風,不治者頗有,已潰用楝冬二三錢、八珍兼活命飲;未潰用黃芩、柴、葛與活命飲。
婦人産後不可脫去生化湯,胎前、帶下,黃芩、白術、苎麻根,不可擅用甲片;有白淋者用石羔腐炒黑為引,赤淋用鹽鹵腐炒黑、或用龜闆、或用烏羔,潰後用川斷、台術、大熟地。
男婦兼血證,引加童便一大杯。
或男人遺精加蓮須、芡實,潰後用連皮、建蓮為引。
有傷魚積,青果一枚為引;肉積,臘肉、骨灰加山杏一;飯積,用麥芽、神曲元;米積,用白酒元;酒積,用白葛花、雞巨子;面積,用白酒元、濃樸;芋頭積,用陳酒;瓜果積,用草果、麝香。
又有潰爛
色忌晦滞,貴淡紅明潤;形忌歪邪平塌,要尖圓高突。
所以高為陽,下為陰;紅為陽、白為陰。
有肌膚受寒毒,雖高聳而亦白者,須用柴葛解肌。
或時當寒甚,用淨蘇葉溫解,使之重汗,俾邪從汗解。
若痛在筋骨,外不現形,肉色如故,兩脈或弦硬、細緊、沉伏、細滑,則為流注,須用蒼、陳、樸、草、蘇葉;不效,再用麻黃、姜、桂、附子以解之。
麻黃不拘分量,數分起至二錢為止。
有幹鶴膝,小腿不但不腫脹,并其上大肉盡去,膝轉看得極大,麻黃一服即用三錢。
對口不拘左右,以升陽火為主:右初起柴胡、川芎,可稍緩,即用升麻;左初起升麻可稍緩,且先用柴葛解肌湯;若自左腫之右、自右腫之初,一服升、柴、川芎并用桔梗,不拘左右用錢外至錢半為止,使之載諸藥而上浮。
凡耳後、腦骨中間、軟堂正中必用獨活,以提腎毒。
對口在頭,頭為諸陽之首,雖不高聳,亦不以陰論,止重用發散。
間有時值嚴寒,無汗不解,用麻黃三五分,炒黑;而桂、附等藥不用,發背亦然。
發背并不宜重用發散,倘至大潰之後,亦清補者多。
對乳以上用桔梗,對乳以下不用。
對口右升麻、左柴胡,乃其君也!若火勢炎甚、身熱如炙、痛楚非常,川芎不用。
經雲:川芎佐清陽而升。
頭角火炎者,宜戒火熱。
大痛、極紅而老,倘升陽、散火無效,一面重加升麻,一面加大黃一二錢,謂之将軍定痛散。
發背若大痛楚,亦用定痛散。
毒有遊紅、嫩紅、散腳紅、紅而帶紫如豬肝色,重則用青皮、柴胡以疏肝氣,輕則用柴胡、白蒺藜、丹皮以平之。
遊紅系绛紅色,亦帶紫,是血分稍虧、陰火上發。
輕則用玄參二三錢,如夜加痛楚、發熱則用生地二三錢,以滋陰,非此不可擅用,恐導邪入腎。
當歸去瘀生新、新會皮和中補胃,二味人稱外科勝藥,病未退,切不可擅用,能導邪入胃。
乳香、沒藥能和氣血,亦能損胃,胃弱者亦戒。
至麻黃、姜、桂說之已詳。
大寒如知、柏、芩、連用亦甚少:非身熱不退不用黃芩;非幹惡、神情煩躁、身熱如爐不用黃連;非口中大苦、舌苔焦黃而作渴,不用知母;小便短赤、眼睛淚熱方用黃柏,鹽水炒。
脾善唇滋潤、肝善身輕便、肺善聲音響、心善精神爽、腎善水稀長,是謂五善。
更有七惡:一惡神昏愦,二惡腰身強,三惡形消瘦,四惡皮膚槁,五惡成消渴,六惡身浮腫,七惡瘡倒陷。
《外科正宗》善惡論:患處梗實,如同負重,形色晦暗,歪邪平塌,隐然有黑色在肌肉間,是毒藏于胃,不治。
何則?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且肺屬金、胃屬土,土為金母。
煩躁而指頭不紅,肝病;神昏,心病;口中無味,幹,吊惡而飲食不貪,脾病;肌膚不潤,毛發幹枯而多痰,肺病;小水短赤,骨節疼痛,夜不成眠,飲食不消,大便不實,腎病。
毒色如豬肝,無膿者,死。
潰而不爛,最忌起葡桃之肉腫:毒亦腫者,佳;肉腫,毒不腫者,死。
去腐生新,形如石榴子者,佳;腐肉已脫,而有紅絲絲于其上者,死;新肉如闆片,不進食者,死。
又有毒已潰爛,根腳尚不清楚,膿勢亦不湧出,飲食不貪,欲攻而毒已潰爛,身軀已弱;欲補而根腳不清,膿不湧,食不貪,肺胃邪不退,攻補兩難。
經雲:攻則死,補亦亡,謂和六腑最為良。
更有新肉已滿,外口亦閉,按之不實,如皮袋狀,不治。
凡至根腳清、痛減,膿雖未湧,不妨少用生以佐膿。
根腳清、毒軟、痛止,急用炙黃、山藥合八珍湯,扶正卻邪;有受寒、闆痛,毒清消時、不消膿時,停(似有誤字),用柴、葛、白芷以解之;有重用蘇葉合真人活命飲解之。
有受暑而然者,用六一散、香薷合真人活命飲。
有房欲反複,未潰、未膿用獨活合柴葛湯與活命飲;既潰、既膿用川斷、制首烏,輕用活命飲。
有受氣而然者,已潰、未潰俱用柴胡、青皮、郁金、香附,未潰合活命飲,已潰輕用。
受風而反複名為破傷風,不治者頗有,已潰用楝冬二三錢、八珍兼活命飲;未潰用黃芩、柴、葛與活命飲。
婦人産後不可脫去生化湯,胎前、帶下,黃芩、白術、苎麻根,不可擅用甲片;有白淋者用石羔腐炒黑為引,赤淋用鹽鹵腐炒黑、或用龜闆、或用烏羔,潰後用川斷、台術、大熟地。
男婦兼血證,引加童便一大杯。
或男人遺精加蓮須、芡實,潰後用連皮、建蓮為引。
有傷魚積,青果一枚為引;肉積,臘肉、骨灰加山杏一;飯積,用麥芽、神曲元;米積,用白酒元;酒積,用白葛花、雞巨子;面積,用白酒元、濃樸;芋頭積,用陳酒;瓜果積,用草果、麝香。
又有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