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敗亡也。

    或曰:敵國衆既不得聚,交又不得合,則我當絕其交,奪其權,得伸己所欲,而威倍於敵國,故人城可得而拔,人國可得而隳之。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賈林曰:欲拔城隳國之時,故懸國外之賞罰,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

    故曰:無法無政。

    梅堯臣曰:瞻功行賞,法不預設;臨敵作誓,政不先懸。

    王晳曰:杜奸隃也。

    曹公曰:軍法令不預施懸之。

    司馬法曰:見敵作誓,瞻功行賞此之謂也。

    張預曰:法不先施,政不預告,皆臨事立制,以勵士心。

    司馬法曰:見敵作誓,瞻功行賞。

     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

     曹操曰:犯,用也。

    言明賞罰,雖用衆,若使一人也。

    李筌曰:善用兵者,為法作攻,而人不知;懸事無令,而人從之。

    是以犯衆如一人也。

    梅堯臣曰:犯,用也。

    賞犯嚴明,用多若用寡也。

    張預曰:賞功不逾時,罰罪不遷列;賞罰之典既明且速,則用衆如寡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梅堯臣曰:但用以戰,不告以謀。

    王皙曰:情洩則謀乖。

    張預曰:任用之於戰鬭,勿谕之以權謀,人知謀則疑也。

    若裴行儉不告士卒以徙營之由是也。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曹操曰:勿使知害。

    李筌曰:犯,用也。

    卒知言與害,則生疑難。

    梅堯臣曰:用令知利,不令知害。

    王晳曰:慮疑懼也。

    張預曰:人情見利則進,知害則避,故勿告以害也。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

    孫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李筌曰:兵居死地,必決命而鬬以求生。

    韓信水上軍,則其義也。

    梅堯臣曰:地雖曰亡,力戰不亡;地雖曰死,死戰不死。

    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何氏曰:如漢王遣将韓信擊趙,未至井陉口三十裡,止合。

    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草山而觀趙軍。

    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汝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幟。

    令其裨将傳養曰:今日破趙會食。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趙軍遙見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軍之旗鼓,行出井陉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於是信走水上軍。

    趙空壁逐信,信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

    趙軍攻信既不得,還壁,見漢幟,大驚,遂亂,遁走。

    於是漢兵夾擊,大破盧趙軍,斬陳餘泜水上,擒趙王。

    諸将因問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将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

    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與之生地,皆走,事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将皆服,曰:非所及也。

    梁将陳慶之守渦陽城,與後魏軍相持,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師老氣衰。

    魏之援兵複飲築壘於軍後,褚将恐腹背受敵,議退師。

    慶之曰:共來至此,涉曆一歲,麋費糧仗,其數極多。

    諸軍并無鬬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鈔暴耳。

    蓋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膚大合,然後與戰必捷。

    諸将壯其計,從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銜枚夜出,陪其四壘。

    所餘九城,兵甲猶盛。

    乃陳其俘馘,鼓噪而攻,遂大奔潰,斬獲略盡。

    後魏末,齊神武興義兵於河北。

    時爾朱兆等四将,兵馬号二十萬,夾洹水而軍。

    時神武士馬不滿三萬,以衆寡不敵,遂於韓陵山為圓陳,系牛驢以塞道。

    於是将士皆死戰,四面奮擊,大破之。

    齊神武兵少天光等兵十倍,圍而缺之,神武乃自塞其缺,士皆有必死之志,是以破敵也。

    高齊北豫州刺史司馬消難請條後周,周将楊忠與柱國達奚武援之。

    於是共率騎士五千人,各乘馬一匹,從間道馳入齊境五百裡,前後遣三使報消難,而皆不反命。

    去豫州三十裡,武疑有變,欲還。

    忠曰:有進死,無退生。

    獨以千騎,夜趣城下,四面峭絕,徒聞擊柝之聲。

    武親來,麾數百騎以西,忠勒餘騎不動,候門開而入。

    乃馳遣召武。

    時齊鎮城将伏敬遠勒甲士二千人據東陣,舉烽嚴警;武憚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财帛,以消難及其屬先歸。

    忠以三千騎為殿。

    到洛南,皆解鞍而卧,齊衆來追,至於洛北。

    忠謂将士曰:但飽食。

    今在死地,賊必不敢渡水以當吾鋒。

    食畢,齊兵佯若渡水,忠馳将擊之,齊兵不敢逼,遂徐引而退。

    張預曰:置之死亡之地,則人自為戰,乃可存活也。

    項将救趙,破釜焚廬,示以必死;諸侯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遂虜秦将是也。

     夫衆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梅堯臣曰:未陷難地,則士卒心不專;既陪危難,然後勝敗在人為之爾。

    張預曰:士卒用命,則勝敗之事在我所為。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曹操曰:佯,愚也。

    或曰:彼欲進,設伏而退;欲去,開而擊之。

    李筌曰:敵欲攻,我以守待之;敵欲戰,我以奇待之。

    退伏利誘,皆順其所欲。

    杜牧曰:夫順敵之意,蓋言我欲擊敵,未見其隙,則藏形閉迹,敵人之所為,順之勿驚。

    假如強以陵我,我則示怯而伏,且順其強,以驕其意,侯其懈怠而攻之。

    假如欲退而歸,則開圍使去,以順其退,使無鬭心,遂因而擊之。

    皆順敵之旨也。

    陳皥曰:順敵之旨,不假多說,但強示之弱,進示之退,使敵心不戒,然後攻而破之必矣。

    梅堯臣曰:佯怯、佯弱、佯亂、佯北,敵人輕來,我志乃得。

    張預曰:彼欲進則誘之令進,彼欲退則緩之令退,奉順其旨,設奇伏以取之。

    或曰:敵有所欲,當順其意以驕之,留為後圖。

    若東胡遣使謂冒頓曰:欲得頭曼千裡馬。

    冒頓與之。

    複遣使來曰:願得單于一阏氏。

    冒頓又與之。

    及其驕怠而擊之,遂滅東胡是也。

     并敵一何,千裡殺将, 曹操曰:并兵向敵,雖千裡能擒其将也。

    杜牧曰:上文言為兵之事,在順敵人之意,此乃未見敵人之隙耳。

    若已見其隙,有可攻之勢,則須并兵專力,以向敵人,雖千裡之遠,亦可以殺其将也。

    賈林曰:能以利誘敵人,使一向趨之,則我雖遠千裡,亦可擒殺其将。

    梅堯臣曰:随敵一向,然後發伏出奇,則能遠擒其将。

    王晳曰:順敵意,随敵形,及其空虛不虞,并兵一力以向之,乘勢可千裡而覆軍殺将也。

    張預曰:敵既驕惰,則并兵力以向之,可以覆其軍,殺其将,則明如冒頓滅東胡之事是也。

     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曹操曰:是成事巧者也。

    一作是謂巧攻成事。

    梅堯臣曰:能順敵而取勝,機巧者也。

    何氏曰:能如此者,是巧攻之成事也。

    張預曰:始順其意,後殺其将,成事之巧也。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曹操曰:謀定,則閉關以絕其符信,勿通其使。

    李筌曰:政令既行,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惑衆士心也。

    杜牧曰:其所不通,豈敵人之使乎?若敵人之使不受,則何必夷關折符,然後為不通乎?答曰:夷關折符者,不令國人出入。

    蓋恐敵人有間使潛來,或藏形隐迹,由危曆險,或竊符盜信,假托姓名,而來窺我也。

    無通其使者,敵人若有使來聘,亦不可受之,恐有智能之士,如張孟談、婁敬之屬,見其微而知着,測我虛實也。

    此乃兵形未成,恐敵人先事以制我也。

    兵形已成,出境之後,則使在其間,古之道也。

    梅堯臣曰:夷,滅也;折,斷也。

    舉政之日,滅塞關梁,斷毀符節,使不通也。

    使不通者,恐洩我事也。

    張預曰:廟筭已定,軍謀已成,則夷塞關粱,殷折符信,勿通使命,恐洩我事也。

    彼有使來,則當納之。

    故下文雲:敵之開阖,必亟入之。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曹操曰:誅,治也。

    杜牧曰:厲,揣厲也。

    言廊廟之上,株治其事,成敗先定,然後興師。

    一本作以謀其事。

    梅堯臣曰:嚴整於廊廟之上,以計其事,言其密也。

    何氏曰:磨厲廟勝之策,以責成其事。

    張預曰: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厲於廟堂之上,密治其事,貴謀不外洩也。

     敵人開阖,必亟入之。

     曹操曰: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

    李筌曰:敵開阖未定,必急來也。

    孟氏曰:開阖,間者也。

    有間來,則疾内之。

    梅堯臣同孟氏注。

    張預曰:開阖,間謂使也。

    敵有間來,當急受之。

    或曰:謂敵人或開或阖,出入無常,進退未次,則宜速乘之。

     先其所愛, 曹操曰:據利便也。

    李筌曰:先攻其積聚及妻子,利不擇其用也。

    杜牧曰:凡是敵人所愛惜倚恃以為軍者,則先奪之也。

    梅堯臣曰:先察其便利愛惜之所也。

    何氏同杜牧注。

     微與之期。

     曹操曰:後人發,先人至。

    杜牧曰:微者,潛也。

    言以敵人所愛利便之處為期,将歌謀奪之,故潛往赴期,不令敵人知也。

    陳皥曰:我若先奪便地,而敵不至,雖有其利,亦奚用之?是以欲取其愛惜之處,必先微與敵人相期,誤之使必至。

    梅堯臣曰:微露之期,使間歸告,然後我後人發,先人至也。

    後發者,欲其必赴也;先至者,奪其所愛也。

    王晳曰:權,谲也。

    微者,所以示密。

    曹公曰:先敵至也。

    張預曰:兵所愛者便利之地,我欲先據,當微露其意,與之相期;敵方趨之,我乃後發而先至也。

    所以使敵先趨者,恐我至而敵不來也。

    故曰:争地,吾将趨其後。

     踐墨随敵,以決戰事。

     曹操曰:行踐規矩,無常也。

    李筌曰:墨者,出道也。

    出遲道而從之恐不及。

    杜牧曰:墨,規矩也。

    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制,随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也。

    陳皥曰:兵雖要在迅速,以決戰事,然自始及末,須守法制,縱獲勝捷,亦不可争競擾亂也。

    城濮之戰,晉文公登有莘之墟以望其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踐墨一作剗墨。

    賈林曰:剗,除也;墨,繩墨也。

    随敵計以決戰事,惟勝是利,不可守以繩墨而為。

    梅堯臣曰:舉動必踐法度,而随敵屈伸,因利以次戰也。

    王晳曰:踐兵法如繩墨,然後可以順敵決勝。

    張預曰: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随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

    墨,繩墨也。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是也。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曹操、李筌曰: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杜牧曰:言敵人初時謂我無所能為,如處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險迅疾速,如兔之脫走,不可扞拒也。

    或曰:我避敵走如脫兔。

    曰:非也。

    梅堯臣曰:始若處女,踐規矩之謂也;後若脫兔,應敵決戰之速也。

    王晳曰:處女,随敵也;開戶,不虞也;脫兔,疾也。

    若田單守即墨而破燕軍是也。

    張預曰:守則如處女之弱,令敵懈怠,是以啟隙;攻則猶脫兔之疾,乘敵倉卒,是以莫禦。

    太史公謂田單守即墨攻騎劫,正如此語,不其然乎? 孫子注解卷之十一竟 #1『渴』原作『竭』,據宋本改。

     #2『憑』原作『息』,據宋本改。

     #3據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補『言敵人若已先得其地,則不可攻也。

    梅堯臣曰:形勝之地,先據乎利;敵若已得其處,則不可攻。

    張預曰:不當攻而争之,當後發先至也。

    吳王曰:敵若先至』。

     #4『生矣』原脫,據宋本補。

     #5『武曰彼兵』原脫,據宋本補。

     #6『孟』原作『初』,據宋本改。

     #7『匕』原作『上』,據宋本改。

     #8『雖』原作『設』,據宋本改。

     #9『皆須』原作『故順』,據宋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