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杜牧曰:已具其上。

    賈林曰:地無關闼,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

    地形之說,一家之理,若号令嚴明,士卒愛服,死且不顧,何散之有?梅堯臣曰:我兵在國,安土懷生,陳則不堅,鬬則不勝,是不可以戰也。

    王晳曰:決於戰則懼散。

    張預曰:士卒懷生,不可輕戰。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不可戰,則必固守不出。

    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來急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專志輕鬬,吾兵安土,陳則不堅,戰則不勝;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輕兵絕其糧道。

    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

    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隐於陰晦,出其不意,襲其懈怠。

     輕地則無止,我 李筌曰:恐逃。

    杜牧曰:兵法之所謂輕地者,出軍行師,始入敵境,未背險要,士卒思還,難進易退,以入為難,故曰輕地也。

    當必選精騎,密有所伏,敵人卒至,擊之勿疑,若是不至,踰之速去。

    杜佑曰:志未堅,不可通敵。

    梅堯臣曰:始入敵境,未背險阻,士心不專,無以戰為。

    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進為利。

    王晳曰:無故不當止也。

    張預曰:士卒輕返,不可辄留。

    吳王曰: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則如之何?武曰:軍在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

    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将去。

    乃選精騎,銜枚先入,掠其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

    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争地則無攻, 曹操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

    李筌曰:敵先居地險,不可攻。

    杜牧曰:無攻者,言敵人若已先得其地,則不可攻也。

    梅堯臣曰:形勝之地,先據乎利;敵若已得其處,則不可攻。

    張預曰:不當攻而争之,當後發先至也。

    吳王曰:敵若先至#3,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曰:争地之法,讓之者得,求之者失。

    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嗚鼓,趣其所愛,焚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

    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争先之道也。

    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鬬,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

     交地則無絕, 曹操曰:相及屬也。

    李筌曰:不可絕間也。

    杜牧曰:川廣地平,四面交戰,須車騎部伍,首尾聯屬,不可使之斷絕,恐敵人因而乘我。

    賈林曰:可以交結,不可杜絕,絕之緻隙。

    杜佑曰:相及屬也。

    俱可進退,不可以兵絕之。

    梅堯臣曰:道既錯通,恐其邀截,當令部伍相及,不可斷也。

    王晳曰:利糧道也。

    交相往來之地,亦謂之通地。

    居高陽以待敵,宜無絕糧道。

    張預曰:往來交通,不可以兵阻絕其路,當以奇伏勝也。

    吳王曰:交地吾将絕敵,使不得來。

    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道,固其隘塞。

    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衆寡又均,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則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阿廬,出其不意。

     衢地則合交, 曹操曰:結諸侯也。

    李筌曰:結行也。

    杜牧曰:諸侯,即上文雲旁國也。

    孟氏曰:得交則安,失交則危也。

    梅堯臣曰:地雖四通,何以得天下之助,當以重币合。

    王晳曰:四通之境,非交援不強。

    張預曰:四通之地,先交結旁國也。

    吳王曰:衢地貴先。

    若吾道遠而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得先,則如之何?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

    所謂先者,必重币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衆已屬矣。

    簡兵練卒,阻利而處,我有衆助,彼失其黨,諸國掎角,敵人莫當。

     重地則掠, 曹操曰:畜積糧食也。

    李筌曰:深入敵境,不可非義失人心也。

    漢高祖入秦,無犯婦女,無取寶貨,得人心如此。

    筌以掠字為無掠字。

    杜牧曰:言居於重地,進未有利,退複不得,則須運糧為持久之計,以伺敵也。

    孟氏曰:因糧於敵也。

    梅堯臣曰:去國既遠,多背城邑,糧道必絕,則掠畜積以繼食。

    王晳曰:深入敵境,則掠其饒野以豐儲也。

    難地,食少則危。

    張預曰:深入敵境,饋饷不繼,當勵士掠食,以備其乏也。

    吳王曰:重地多逾城邑,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

    若欲還出,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乃令輕車銜枚而行,揚其塵,埃,餌以牛馬。

    敵人若出,嗚鼓随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内外相應,其敗可知。

     圮地則行, 曹操曰:無稽留也。

    李筌曰:不可為溝隍,宜急去之。

    梅堯臣曰:既毀圮不可依止,則當速行,勿稽留也。

    王晳曰:合聚軍衆,圮無合止。

    張預曰:難行之地,不可稽留也。

    吳王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

    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骁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裡,與敵相候,接期險阻。

    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将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李筌曰:智者不困。

    杜牧曰:難阻之地,與敵相持,須用奇險詭谲之計。

    杜佑曰:居此當權謀詐谲,可以免難。

    梅堯臣曰:前有隘,後有險,歸道又迂,則發謀慮以取勝。

    張預曰:難以力勝,易以謀取也。

    吳王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彼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必塞其阙,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并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

    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練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

    敵人若當,疾擊務突,則前鬬後拓,左右掎角。

     死地則戰。

     曹操曰:死地戰也。

    李筌曰:殊死戰,不求生矣#4。

    陳皥曰:陷在死地,則軍中人人自戰,故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賈林曰:力戰或生,守隅則死。

    梅堯臣曰:前後左右無所之,示必死,人人自戰也。

    張預曰:陷在死地,則人自為戰。

    吳王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衆,使之投命,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安靜勿動;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飨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竈;割發捐冠,絕去生慮,砥甲砺刃,并氣一力。

    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

    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

    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梅堯臣曰:設奇沖掩。

     衆寡不相恃, 梅堯臣曰:驚撓之也。

     貴賤不相救, 梅堯臣曰:散亂也。

     上下不相收, 梅堯臣曰:倉惶也。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李筌曰:設變以疑之,救左則擊其右,惶亂不暇計。

    杜牧曰:多設變詐以亂敵人。

    或沖前掩後,或驚東擊西,或立僞形,或張奇勢,我則無形以合戰,敵則必備而衆分。

    使其意懾離散,上下驚擾,不能和合,不得齊集,此善用兵也。

    孟氏曰:多設疑事,出東見西,攻南引北,使彼狂惑散擾,而集聚不得也。

    梅堯臣曰:或已離而不能集,或雖合而不能齊。

    王晳曰:将有優劣則然,要在於奇正相生,手足相應也。

    張預曰:出其不意,掩其無備,骁兵說卒,碎然突擊。

    彼救前則後虛,應左則右隙;使倉惶散亂,不知所禦,将吏士卒,不能相赴;其卒已散而不複聚,其兵雖合而不能一。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

    李筌曰:撓之令見利乃動,不亂則止。

    梅堯臣曰:然能使敵若此,當須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張預曰:彼雖驚擾,亦當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敢問:敵衆整而将來,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問也。

    梅堯臣曰:此設疑以自問。

    言敵人甚衆,将又嚴整,我何以待之耶?張預曰:前所陳者,須兵衆相敵,然後可為。

    故或人問武曰:彼兵#5衆於我,而又整肅,則以何衍待之也?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曹操曰:奪其所恃之利。

    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李筌曰:孫子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秘要也。

    所愛,謂敵所便愛也,或财帛子女,吾先困辱之,則敵進退皆聽也。

    杜牧曰:據我便地,略我田野,利其糧道,斯三者,敵人之所愛惜倚恃者也。

    若能俱奪之,則敵人雖強,進退勝敗,皆須聽我也。

    陳皥曰:愛者不止所恃利,但敵人所顧之事,皆可奪也。

    梅堯臣曰:當先奪其所顧愛,則我志得行,然後使其驚撓散亂,無所不至也。

    王晳曰:先據利地,以奇兵絕其糧道,則如我之謀也。

    張預曰:武曰:敵所愛者,便地與糧食耳;我先奪之,則無不從我之計。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敵之速。

    杜牧曰:此統言兵之情狀,以乘敵間隙。

    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處,此乃兵之深情,将之至事也。

    陳皥曰:此言乘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則須速進,不可遲疑也。

    蓋孫子之旨,言用兵貴疾速也。

    梅堯臣曰:兵機貴速,當乘人之不備。

    乘人之不備者,行不虞之道,攻不戒之所也。

    王晳曰:兵上神速,奪愛尤當然也。

    何氏曰:如蜀将孟#6達之降魏,魏朝以達領新城太守。

    達複連吳固蜀,潛圖中國。

    謀洩,司馬宣王秉政,恐達速發,以書給達以安之。

    達得書,猶與不決。

    宣王乃潛軍進讨,諸将皆言達與二賊交構,宜審察而後動。

    宣王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

    當及其未定,往讨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吳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宣王分諸将拒之。

    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一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将來,吾無患矣。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下為木栅以自固。

    宣王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

    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将李輔等開門出降,遂斬達。

    李靖征蕭銑,集兵於夔州。

    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陷,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

    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将下峽,諸将皆請停兵待水退。

    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今兵始集,銑尚未知。

    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遂降蕭銑。

    衛公兵法曰:兵用上神,戰貴其速。

    簡練士卒,申明号令,曉其目以麾幟,習其耳以鼓金,嚴賞罰以誡之,重刍豢以養之,浚溝塹以防之,指山川以導之,召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

    如此,則雖敵人有雷電之疾,而我則有所待也。

    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

    故呂氏春秋雲:凡兵者,欲急捷,所以一決取勝,不可久而用之矣。

    故曰: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

    然敵将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邪?答曰:若此則當巷迹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