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氣濕潤,水草薄惡,故宜急過。
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 曹操曰:不得已與敵會於斥澤中。
李筌曰:急過不得,戰必依水背樹。
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杜牧曰:斥鹵之地,草木不生,謂之飛鋒。
言於此忽遇敵,即須擇有水草林木而止之。
杜佑曰:一本作背衆木。
言不得已與敵戰,而會斥澤之中,當背稠樹以為固守,蓋地利,兵之助也。
梅堯臣曰:不得已而會敵,則依近水草,背倚衆木。
王晳曰:碎與敵遇於此,亦必就利而背固也。
張預曰:不得已而會兵於此地,必依近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為險阻。
此處斥澤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斥澤,當知此二者。
張預曰:處斥澤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平陸處易, 曹操曰:車騎之利也。
杜牧曰:言於平陸,必擇就其中坦易平穩之處以處軍,使我車騎得以馳逐。
王晳同曹操注。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平原廣野,車騎之地,必擇其坦易無坎陷之處以居軍,所以利於馳突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戰便也。
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於右,是以背之。
前死,必敵之地;後生,我自處。
杜牧曰:太公曰:軍必左川澤而右丘陵。
死者,下也;生者,高也。
下不可以禦高,故戰便於軍馬也。
賈林曰:岡阜曰生,戰地曰死。
後岡阜,處軍穩;前臨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轉順也。
梅堯臣曰:擇其坦易,車騎便利;右背丘陵,勢則有憑;前低後隆,戰者所便。
王晳曰:凡兵皆宜向陽,既後背山,即前生後死,疑文誤也。
張預曰:雖是平陸,須有高阜,必右背之,所以恃為形勢者也。
前低後高,所以便乎奔擊也。
此處平陸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平陸,當知此二者。
張預曰:居平陸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凡此四軍之利, 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澤、平陸也。
張預曰:山、水、斥澤、平陸之四軍也。
諸葛亮曰:山陸之戰,不升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
此兵之利也。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於風後,而滅四方,故曰勝四帝也。
梅堯臣曰:四帝當為四軍字之誤欤?言黃帝得四者之利,處山則勝山,處水上則勝水上,處斥澤則勝斥澤,處平陸則勝平陸也。
王晳曰:四帝或曰當作四軍。
曹公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一本無作亦。
何氏曰:梅氏之說得之。
張預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
按史記黃帝紀雲:與炎帝戰於阪泉,與蚩尤戰於涿鹿,北逐葷粥。
又太公六韬言黃帝七十戰而定天下。
此即是有四方諸侯戰也。
兵家之法,皆始於黃帝,故雲然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 梅堯臣曰:高則爽垲,所以安和,亦以便勢;下則卑濕,所以生疾;亦以難戰。
王晳曰:有降無登,且遠水患也。
張預曰:居高則便於觇望,利於馳逐;處下則難以為固,易以生疾。
貴陽而賤陰, 梅堯臣曰:處陽則明順,處陰則晦逆。
王晳曰:久處陰濕之地,則生憂疾,且弊軍器也。
張預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
養生而處實; 曹操曰:恃滿實也。
養生,向水草,可放牧養畜乘。
實,猶高也。
梅堯臣曰:養生,便水草,處實,利糧道。
王晳曰:養生,謂水草糧精之屬,處實者,倚固之謂。
張預曰: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
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李筌曰:夫人處卑下必疠疾,惟高陽之地可居也。
杜牧曰:生者陽也;實者高也。
言養之於高,則無卑濕陰翳,故百疾不生,然後必可勝也。
梅堯臣曰:能知上三者,則勢勝可必,疾氣不生。
張預曰:居高面陽,養生處厚,可以必勝;地氣乾熯,故疾疠不作。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杜牧曰:凡遇丘陵堤防之地,常居其東南也。
梅堯臣曰:雖非至高,亦當前向明而右依實。
王晳曰:處陽則人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張預曰:面陽所以貴明顯,背高所以為險固。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梅堯臣曰:兵所利者,得形勢以為助。
張預曰:用兵之利,得地之助。
上雨,水沬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涉而水遽漲也。
李筌曰:恐水暴漲。
杜牧曰:言過漢澗,見上流有沬,此乃上源有雨,待其沬盡水定,乃可涉;不爾,半涉,恐有暴水卒至也。
杜佑曰:恐半渡水而遂漲。
上雨,水當清而反濁沬至,此敵人權遏水之占也,欲以中絕軍。
凡地有水欲漲,沬先至,皆為絕軍,當待其定也。
梅堯臣曰:流沬未定,恐有暴漲。
王晳曰:水漲則沬;涉,步濟也。
曹說是也。
張預曰:渡未及畢濟,而大水忽至也。
沬,謂水上泡漚。
凡地有絕澗、 前後嶮峻,水橫其中。
天井、 四面峻坂,澗壑所歸。
天牢、 三面環絕,易入難出。
天羅、 草木蒙密,鋒镝莫施。
天陷、 卑下污濘,車騎不通。
天隙, 兩山相向,洞道狹惡。
六害皆梅堯臣注。
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為絕澗,中方高、中央下者為天井,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可以羅絕人者為天羅,地形陷者為天陷,山澗道迫狹、地形深數尺長數丈者為天隙。
杜牧曰:軍識曰:地形坳下,大水所及,謂之天井。
山澗迫狹,可以絕人,謂之天牢。
澗水澄闊,不測淺深,道路泥濘,人馬不通,謂之天陷。
地多溝坑,坎陷木石,謂之天隙。
林木隐蔽,蒹葭深遠,謂之天羅。
賈林曰:兩岸深闊斷人行為絕澗;下中之下為天井;四邊澗險,水草相兼,中央傾側,出入皆難為天牢;道路崎岖,或寬或狹,細澀難行為天羅;地多沮洳為天胎;兩邊險絕,形狹長而數裡,中間難通人行,可以絕塞出入為天隙。
此六害之地,不可近背也。
梅堯臣曰:六害尚不可近,況可留乎?王晳曰:晳謂絕澗當作絕天澗,脫天字耳。
此六者皆自然之形也。
牢謂如獄牢,羅謂如網羅也,陷謂溝坑淤濘之屬,隙謂木石若隙罅之地。
軍行過此勿近,不然,則脫有不虞,智力無所施也。
張預曰:谿谷深峻,莫可過者為絕澗,外高中下,衆水所歸者為天井,山險環繞,所入者隘為天牢;林木縱橫,葭葦隐蔽者為天羅;陂池泥濘,漸車凝騎者為天陷;道路迫狹,地多坑坎者為天隙。
凡遇此地,宜遠過不可近之。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遠六害,今敵近背之,則我利敵兇。
李筌曰:善用兵者,緻敵之受害之地也。
杜牧曰:迎,向也;背,倚也。
言遇此六害之地,吾遠之向之,則進止自由;敵人近之倚之,則舉動有阻。
故我利而敵兇也。
梅堯臣曰:言六害當使我遠而敵附,我向而敵倚,則我利敵兇。
張預曰:六害之地,我既遠之,向之,敵自近之,倚之;我則行止有利,彼則進退多兇也。
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 曹操曰:不得已與敵會於斥澤中。
李筌曰:急過不得,戰必依水背樹。
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杜牧曰:斥鹵之地,草木不生,謂之飛鋒。
言於此忽遇敵,即須擇有水草林木而止之。
杜佑曰:一本作背衆木。
言不得已與敵戰,而會斥澤之中,當背稠樹以為固守,蓋地利,兵之助也。
梅堯臣曰:不得已而會敵,則依近水草,背倚衆木。
王晳曰:碎與敵遇於此,亦必就利而背固也。
張預曰:不得已而會兵於此地,必依近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為險阻。
此處斥澤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斥澤,當知此二者。
張預曰:處斥澤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平陸處易, 曹操曰:車騎之利也。
杜牧曰:言於平陸,必擇就其中坦易平穩之處以處軍,使我車騎得以馳逐。
王晳同曹操注。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平原廣野,車騎之地,必擇其坦易無坎陷之處以居軍,所以利於馳突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曹操曰:戰便也。
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於右,是以背之。
前死,必敵之地;後生,我自處。
杜牧曰:太公曰:軍必左川澤而右丘陵。
死者,下也;生者,高也。
下不可以禦高,故戰便於軍馬也。
賈林曰:岡阜曰生,戰地曰死。
後岡阜,處軍穩;前臨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轉順也。
梅堯臣曰:擇其坦易,車騎便利;右背丘陵,勢則有憑;前低後隆,戰者所便。
王晳曰:凡兵皆宜向陽,既後背山,即前生後死,疑文誤也。
張預曰:雖是平陸,須有高阜,必右背之,所以恃為形勢者也。
前低後高,所以便乎奔擊也。
此處平陸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平陸,當知此二者。
張預曰:居平陸之地,以上二事為法。
凡此四軍之利, 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澤、平陸也。
張預曰:山、水、斥澤、平陸之四軍也。
諸葛亮曰:山陸之戰,不升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
此兵之利也。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曹操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李筌曰:黃帝始受兵法於風後,而滅四方,故曰勝四帝也。
梅堯臣曰:四帝當為四軍字之誤欤?言黃帝得四者之利,處山則勝山,處水上則勝水上,處斥澤則勝斥澤,處平陸則勝平陸也。
王晳曰:四帝或曰當作四軍。
曹公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一本無作亦。
何氏曰:梅氏之說得之。
張預曰: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
按史記黃帝紀雲:與炎帝戰於阪泉,與蚩尤戰於涿鹿,北逐葷粥。
又太公六韬言黃帝七十戰而定天下。
此即是有四方諸侯戰也。
兵家之法,皆始於黃帝,故雲然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 梅堯臣曰:高則爽垲,所以安和,亦以便勢;下則卑濕,所以生疾;亦以難戰。
王晳曰:有降無登,且遠水患也。
張預曰:居高則便於觇望,利於馳逐;處下則難以為固,易以生疾。
貴陽而賤陰, 梅堯臣曰:處陽則明順,處陰則晦逆。
王晳曰:久處陰濕之地,則生憂疾,且弊軍器也。
張預曰:東南為陽,西北為陰。
養生而處實; 曹操曰:恃滿實也。
養生,向水草,可放牧養畜乘。
實,猶高也。
梅堯臣曰:養生,便水草,處實,利糧道。
王晳曰:養生,謂水草糧精之屬,處實者,倚固之謂。
張預曰: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
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李筌曰:夫人處卑下必疠疾,惟高陽之地可居也。
杜牧曰:生者陽也;實者高也。
言養之於高,則無卑濕陰翳,故百疾不生,然後必可勝也。
梅堯臣曰:能知上三者,則勢勝可必,疾氣不生。
張預曰:居高面陽,養生處厚,可以必勝;地氣乾熯,故疾疠不作。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杜牧曰:凡遇丘陵堤防之地,常居其東南也。
梅堯臣曰:雖非至高,亦當前向明而右依實。
王晳曰:處陽則人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張預曰:面陽所以貴明顯,背高所以為險固。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梅堯臣曰:兵所利者,得形勢以為助。
張預曰:用兵之利,得地之助。
上雨,水沬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涉而水遽漲也。
李筌曰:恐水暴漲。
杜牧曰:言過漢澗,見上流有沬,此乃上源有雨,待其沬盡水定,乃可涉;不爾,半涉,恐有暴水卒至也。
杜佑曰:恐半渡水而遂漲。
上雨,水當清而反濁沬至,此敵人權遏水之占也,欲以中絕軍。
凡地有水欲漲,沬先至,皆為絕軍,當待其定也。
梅堯臣曰:流沬未定,恐有暴漲。
王晳曰:水漲則沬;涉,步濟也。
曹說是也。
張預曰:渡未及畢濟,而大水忽至也。
沬,謂水上泡漚。
凡地有絕澗、 前後嶮峻,水橫其中。
天井、 四面峻坂,澗壑所歸。
天牢、 三面環絕,易入難出。
天羅、 草木蒙密,鋒镝莫施。
天陷、 卑下污濘,車騎不通。
天隙, 兩山相向,洞道狹惡。
六害皆梅堯臣注。
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為絕澗,中方高、中央下者為天井,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可以羅絕人者為天羅,地形陷者為天陷,山澗道迫狹、地形深數尺長數丈者為天隙。
杜牧曰:軍識曰:地形坳下,大水所及,謂之天井。
山澗迫狹,可以絕人,謂之天牢。
澗水澄闊,不測淺深,道路泥濘,人馬不通,謂之天陷。
地多溝坑,坎陷木石,謂之天隙。
林木隐蔽,蒹葭深遠,謂之天羅。
賈林曰:兩岸深闊斷人行為絕澗;下中之下為天井;四邊澗險,水草相兼,中央傾側,出入皆難為天牢;道路崎岖,或寬或狹,細澀難行為天羅;地多沮洳為天胎;兩邊險絕,形狹長而數裡,中間難通人行,可以絕塞出入為天隙。
此六害之地,不可近背也。
梅堯臣曰:六害尚不可近,況可留乎?王晳曰:晳謂絕澗當作絕天澗,脫天字耳。
此六者皆自然之形也。
牢謂如獄牢,羅謂如網羅也,陷謂溝坑淤濘之屬,隙謂木石若隙罅之地。
軍行過此勿近,不然,則脫有不虞,智力無所施也。
張預曰:谿谷深峻,莫可過者為絕澗,外高中下,衆水所歸者為天井,山險環繞,所入者隘為天牢;林木縱橫,葭葦隐蔽者為天羅;陂池泥濘,漸車凝騎者為天陷;道路迫狹,地多坑坎者為天隙。
凡遇此地,宜遠過不可近之。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曹操曰:用兵常遠六害,今敵近背之,則我利敵兇。
李筌曰:善用兵者,緻敵之受害之地也。
杜牧曰:迎,向也;背,倚也。
言遇此六害之地,吾遠之向之,則進止自由;敵人近之倚之,則舉動有阻。
故我利而敵兇也。
梅堯臣曰:言六害當使我遠而敵附,我向而敵倚,則我利敵兇。
張預曰:六害之地,我既遠之,向之,敵自近之,倚之;我則行止有利,彼則進退多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