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孫子注解卷之九
行軍篇
曹操曰:擇便利而行也。
王晳曰:行軍當據地便,察敵情也。
張預曰:知九地之變,然後可以擇利而行軍,故次九變。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王晳曰:處軍凡有四,相敵幾三十有一。
張預曰:自絕山依谷,至伏奸之所處,則處軍之事也。
自敵近而靜,至必謹察之,則相敵之事也。
相猶察也,料也。
絕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
李筌曰:軍,我;敵,彼也。
相其依止,則勝敗之數,彼我之勢可知也。
絕山,守險也;谷近水草。
夫列營壘,必先分卒守隘,縱畜牧,收樵采而後甯。
杜牧曰:絕,過也;依,近也。
言行軍經過山險,須近谷而有水草之利也。
吳子曰:無當天竈大谷之口。
言不可當谷,但近谷而處可也。
賈林曰:兩軍相當敵,宜擇利而動。
絕山,跨山;依谷,傍谷也。
跨山無後患,依谷有水草也。
梅堯臣曰:前為山所隔,則依谷以為固。
王晳曰:絕,度也;依,謂附近耳。
曹公曰:近水草便利也。
張預曰:絕,猶越也。
凡行軍越過山險,必依附漢谷而居,一則利水草,一則負險固。
後漢武都羌為寇,馬援讨之。
羌在山上,援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
羌窮困悉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也。
視生處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李筌曰:向陽曰生,在山曰高。
生高之地可居也。
杜牧曰:言須處高而面南也。
陳皥曰:若地有東西,其法何如?答曰:然則面東也。
賈林曰:居陽曰生,視生為無蔽冒物也,處軍當在高。
杜佑曰:高,陽也。
視謂目前生地。
處軍當在高。
梅堯臣曰:若在陵之上,必向陽而居;處高,乘便也。
張預曰:視生,謂面陽也;處軍當在高阜。
戰隆無登; 曹操曰:無迎高也。
李筌曰:敵自高而下,我無登而取之。
杜牧曰:隆,高也。
言敵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敵人而接戰也。
一作戰降無登。
降,下也。
賈林曰:戰宜乘下,不可迎高也。
杜佑曰:無迎高也。
謂山下也。
戰於山下,敵引之上山,無登逐也。
梅堯臣曰:敵處地之高,不可登而戰。
張預曰:敵處隆高之地,不可登迎與戰。
一本作戰降無登迎。
謂敵下山來戰,引我上山,則不可登迎。
此處山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山當知此三者。
張預曰:凡高而崇者,皆謂之山,處山拒敵,以上三事為法。
絕水必遠水; 曹操、李筌曰:引敵使渡。
杜牧曰:魏将郭淮在漢中,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将議衆寡不敵,欲依水為陳以拒之。
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不如遠水為陳,引而必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
既列陳,備疑,不敢渡。
梅堯臣曰:前為水所隔,則遠水以引敵。
王皙曰:我絕水也,曹說是也。
張預曰:凡行軍過水,欲舍止者,必去水稍遠,一則引敵使渡,一則進退無礙。
郭淮遠水為陳,劉備悟之而不渡是也。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内,令半濟而擊之,利; 李筌曰:韓信殺龍沮於濰水,夫槩敗楚子於清發是也。
杜牧曰:楚漢相持,項羽自擊彭越,令其大司馬曹咎守成臯。
漢軍桃戰,咎涉汜水戰。
漢軍候半涉,擊,大破之。
水内乃汭也,誤為内耳。
梅堯臣曰:敵之方來,迎於水濱則不渡。
王晳曰:内當作汭。
迎於水汭,則敵不敢濟;遠則趨利不及,當得其宜也。
何氏曰:如春秋時,宋公及楚人戰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宋公違之故敗也。
吳伐楚,楚師敗;及清發,将擊之。
夫槩王曰:困獸猶鬭,況人乎?若知不免而政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鬭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魏将郭淮在漢中,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
時諸将等議曰:衆寡不敵。
欲依水為陳以拒之。
淮曰:此則示弱,而不足以挫敵,非筭也。
不如遠水為陳,引而緻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
既陳,備疑,不敢渡。
唐武德中,薛萬均與羅藝守幽燕,窦建德率衆十萬寇範陽,萬均謂藝曰:衆寡不敵,今若出鬬,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
可令赢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陳以誘之。
賊若渡水交兵,請公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而擊之。
從之。
建德渡水,萬均擊破之。
張預曰:敵若引兵渡水來戰,不可迎之於水邊,俟其半濟,行列未定,首尾不接,擊之必勝。
公孫瓒敗黃巾賊於東光,薛萬均破窦建德於範陽,皆用此術也。
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李筌曰:附水迎客,敵必不得渡而與我戰。
杜牧曰:言我欲用戰,不可近水迎敵,恐敵人疑我不渡也。
義與上同,但客主詞異耳。
杜佑曰;附,近也。
近水待敵,不得渡也。
梅堯臣曰:必欲戰,亦莫若遠水。
王晳曰:我利在戰,則當差遠,使敵必渡而與之戰也。
張預曰: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戰,則阻水拒之,使不能濟。
晉将陽處父與楚将子上夾泜水而軍。
陽子退舍,欲使楚人渡;子上亦退舍,欲令晉師渡。
遂皆不戰而歸。
視生處高, 曹操曰:水上亦當處其高也;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之。
梅堯臣曰:水上亦據高而向陽。
王晳曰:曹公曰:水上亦當處其高。
晳謂非謂近水之地;下曹注雲:恐溉我也。
疑當在此下。
何氏曰:視生,向陽遠視也。
軍處高,遠見敵勢,則敵人不得潛來出我不意也。
張預曰:或岸邊為陳,或水上泊舟,皆須面陽而居高。
無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李筌曰:恐溉我也。
智伯灌趙襄子,光武潰王尋,迎水處高乃敗之。
杜牧曰:水流就下,不可於卑下處軍也,恐敵人開決,灌浸我也。
上文雲,視生處高也。
諸葛武侯曰:水上之陳,不逆其流。
此言我軍舟船,亦不可泊於下流,言敵人得以乘流而薄我也。
賈林曰:水流之地,可以溉吾軍,可以流毒藥。
迎,逆也。
一雲:逆流而營軍,兵家所忌。
梅堯臣曰:無軍下流,防其決灌。
舶舻之戰,逆亦非便。
王晳曰:當乘上流。
魏曹仁征吳,欲攻濡須洲中。
蔣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謂自内地獄,危亡之道也。
仁不從而敗。
何氏曰:順流而戰,則易為力。
張預曰:卑地勿居,恐決水溉我。
舟戰亦不可處下流,以彼沿我沂戰不便也。
兼慮敵人投毒於上流。
楚令尹拒吳,蔔戰不吉。
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決戰,果勝。
是軍須居上流也。
此處水上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水上,當知此五者。
張預曰:凡近水為陳,皆謂水上之軍。
水上拒敵,以上五事為法。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 陳皥曰:斥,鹹鹵之地,水草惡,漸沙不可處軍。
新訓曰地固斥澤不生五谷者是也。
賈林曰:鹹鹵之地,多無水草,不可久留。
梅堯臣曰:斥,遠也。
曠蕩難守,故不可留。
王晳曰:斥,鹵也。
地廣且下,而無所依。
張預曰:刑法志雲:山川沈斥。
顔師古注曰:沈,深水之下;斥,鹹鹵之地。
然則斥澤謂瘠鹵漸洳之所也。
以其地
王晳曰:行軍當據地便,察敵情也。
張預曰:知九地之變,然後可以擇利而行軍,故次九變。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王晳曰:處軍凡有四,相敵幾三十有一。
張預曰:自絕山依谷,至伏奸之所處,則處軍之事也。
自敵近而靜,至必謹察之,則相敵之事也。
相猶察也,料也。
絕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
李筌曰:軍,我;敵,彼也。
相其依止,則勝敗之數,彼我之勢可知也。
絕山,守險也;谷近水草。
夫列營壘,必先分卒守隘,縱畜牧,收樵采而後甯。
杜牧曰:絕,過也;依,近也。
言行軍經過山險,須近谷而有水草之利也。
吳子曰:無當天竈大谷之口。
言不可當谷,但近谷而處可也。
賈林曰:兩軍相當敵,宜擇利而動。
絕山,跨山;依谷,傍谷也。
跨山無後患,依谷有水草也。
梅堯臣曰:前為山所隔,則依谷以為固。
王晳曰:絕,度也;依,謂附近耳。
曹公曰:近水草便利也。
張預曰:絕,猶越也。
凡行軍越過山險,必依附漢谷而居,一則利水草,一則負險固。
後漢武都羌為寇,馬援讨之。
羌在山上,援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
羌窮困悉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也。
視生處高; 曹操曰:生者,陽也。
李筌曰:向陽曰生,在山曰高。
生高之地可居也。
杜牧曰:言須處高而面南也。
陳皥曰:若地有東西,其法何如?答曰:然則面東也。
賈林曰:居陽曰生,視生為無蔽冒物也,處軍當在高。
杜佑曰:高,陽也。
視謂目前生地。
處軍當在高。
梅堯臣曰:若在陵之上,必向陽而居;處高,乘便也。
張預曰:視生,謂面陽也;處軍當在高阜。
戰隆無登; 曹操曰:無迎高也。
李筌曰:敵自高而下,我無登而取之。
杜牧曰:隆,高也。
言敵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敵人而接戰也。
一作戰降無登。
降,下也。
賈林曰:戰宜乘下,不可迎高也。
杜佑曰:無迎高也。
謂山下也。
戰於山下,敵引之上山,無登逐也。
梅堯臣曰:敵處地之高,不可登而戰。
張預曰:敵處隆高之地,不可登迎與戰。
一本作戰降無登迎。
謂敵下山來戰,引我上山,則不可登迎。
此處山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山當知此三者。
張預曰:凡高而崇者,皆謂之山,處山拒敵,以上三事為法。
絕水必遠水; 曹操、李筌曰:引敵使渡。
杜牧曰:魏将郭淮在漢中,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将議衆寡不敵,欲依水為陳以拒之。
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敵,不如遠水為陳,引而必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
既列陳,備疑,不敢渡。
梅堯臣曰:前為水所隔,則遠水以引敵。
王皙曰:我絕水也,曹說是也。
張預曰:凡行軍過水,欲舍止者,必去水稍遠,一則引敵使渡,一則進退無礙。
郭淮遠水為陳,劉備悟之而不渡是也。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内,令半濟而擊之,利; 李筌曰:韓信殺龍沮於濰水,夫槩敗楚子於清發是也。
杜牧曰:楚漢相持,項羽自擊彭越,令其大司馬曹咎守成臯。
漢軍桃戰,咎涉汜水戰。
漢軍候半涉,擊,大破之。
水内乃汭也,誤為内耳。
梅堯臣曰:敵之方來,迎於水濱則不渡。
王晳曰:内當作汭。
迎於水汭,則敵不敢濟;遠則趨利不及,當得其宜也。
何氏曰:如春秋時,宋公及楚人戰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
司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宋公違之故敗也。
吳伐楚,楚師敗;及清發,将擊之。
夫槩王曰:困獸猶鬭,況人乎?若知不免而政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鬭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又敗之。
魏将郭淮在漢中,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
時諸将等議曰:衆寡不敵。
欲依水為陳以拒之。
淮曰:此則示弱,而不足以挫敵,非筭也。
不如遠水為陳,引而緻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
既陳,備疑,不敢渡。
唐武德中,薛萬均與羅藝守幽燕,窦建德率衆十萬寇範陽,萬均謂藝曰:衆寡不敵,今若出鬬,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
可令赢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陳以誘之。
賊若渡水交兵,請公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而擊之。
從之。
建德渡水,萬均擊破之。
張預曰:敵若引兵渡水來戰,不可迎之於水邊,俟其半濟,行列未定,首尾不接,擊之必勝。
公孫瓒敗黃巾賊於東光,薛萬均破窦建德於範陽,皆用此術也。
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 曹操曰:附,近也。
李筌曰:附水迎客,敵必不得渡而與我戰。
杜牧曰:言我欲用戰,不可近水迎敵,恐敵人疑我不渡也。
義與上同,但客主詞異耳。
杜佑曰;附,近也。
近水待敵,不得渡也。
梅堯臣曰:必欲戰,亦莫若遠水。
王晳曰:我利在戰,則當差遠,使敵必渡而與之戰也。
張預曰: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戰,則阻水拒之,使不能濟。
晉将陽處父與楚将子上夾泜水而軍。
陽子退舍,欲使楚人渡;子上亦退舍,欲令晉師渡。
遂皆不戰而歸。
視生處高, 曹操曰:水上亦當處其高也;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之。
梅堯臣曰:水上亦據高而向陽。
王晳曰:曹公曰:水上亦當處其高。
晳謂非謂近水之地;下曹注雲:恐溉我也。
疑當在此下。
何氏曰:視生,向陽遠視也。
軍處高,遠見敵勢,則敵人不得潛來出我不意也。
張預曰:或岸邊為陳,或水上泊舟,皆須面陽而居高。
無迎水流, 曹操曰:恐溉我也。
李筌曰:恐溉我也。
智伯灌趙襄子,光武潰王尋,迎水處高乃敗之。
杜牧曰:水流就下,不可於卑下處軍也,恐敵人開決,灌浸我也。
上文雲,視生處高也。
諸葛武侯曰:水上之陳,不逆其流。
此言我軍舟船,亦不可泊於下流,言敵人得以乘流而薄我也。
賈林曰:水流之地,可以溉吾軍,可以流毒藥。
迎,逆也。
一雲:逆流而營軍,兵家所忌。
梅堯臣曰:無軍下流,防其決灌。
舶舻之戰,逆亦非便。
王晳曰:當乘上流。
魏曹仁征吳,欲攻濡須洲中。
蔣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謂自内地獄,危亡之道也。
仁不從而敗。
何氏曰:順流而戰,則易為力。
張預曰:卑地勿居,恐決水溉我。
舟戰亦不可處下流,以彼沿我沂戰不便也。
兼慮敵人投毒於上流。
楚令尹拒吳,蔔戰不吉。
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決戰,果勝。
是軍須居上流也。
此處水上之軍也。
梅堯臣曰:處水上,當知此五者。
張預曰:凡近水為陳,皆謂水上之軍。
水上拒敵,以上五事為法。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 陳皥曰:斥,鹹鹵之地,水草惡,漸沙不可處軍。
新訓曰地固斥澤不生五谷者是也。
賈林曰:鹹鹵之地,多無水草,不可久留。
梅堯臣曰:斥,遠也。
曠蕩難守,故不可留。
王晳曰:斥,鹵也。
地廣且下,而無所依。
張預曰:刑法志雲:山川沈斥。
顔師古注曰:沈,深水之下;斥,鹹鹵之地。
然則斥澤謂瘠鹵漸洳之所也。
以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