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利,分其利也。

    梅堯臣曰:與有功也。

    王晳曰:廓視地形,以據便利,勿使敵專也。

    張預曰:開廓平易之地,必分兵守利,不使敵人得之。

    或雲:得地則分賞有功者。

    今觀上下之文,恐非謂此也。

     懸權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李筌曰:權,量秤也。

    敵輕重與吾有铢镒之别,則動。

    夫先動為客,後動為主,客難而主易。

    太一遁甲定計之筭,明動易也。

    杜牧曰:如衡懸權,秤量已定,然後動也。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如懸權於衡,量知輕重然後動也。

    尉缭子曰:權敵審将而後舉。

    言權#2量敵之輕重,審察将之賢愚,然後舉也。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争之法也。

     李筌曰:迂直道路。

    勞佚餒寒,生於道路。

    杜牧曰:言軍争者,先須計遠近迂直,然後可以為勝。

    其計量之審,如懸權於衡,不失锱铢,然後可以動而取勝。

    此乃軍争勝之法也。

    梅堯臣曰:稱量利害而動,在預知遠近之方則勝。

    王晳曰:量敵審輕重而動,又知迂直必勝之道也。

    張預曰:凡與人争利,必先量道路之迂直;審察而後動,則無勞頓寒餒之患,而且進退遲速,不失其機,故勝也。

     軍政曰: 梅堯臣曰:軍之舊典。

    王晳曰:古軍書。

     言不相聞,故為金鼓; 杜佑曰:金,钲铎也。

    聽其音聲,以為耳候。

    梅堯臣曰:以威耳也。

    耳威於聲,不可不清。

    王晳曰:鼓鼙钲铎之屬,坐作進退,疾徐疏數,皆有其節。

     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杜佑曰:瞻其指麾,以為目候。

    梅堯臣曰:以威目也。

    目威於色,不得不明。

    王晳曰:表部曲行列齊整也。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鼓進铎退旌賞而旗罰,耳聽金鼓目視旌旗,故不亂也。

    勇怯不能進退者,由旗鼓正也。

    張預曰:夫用兵既衆占地必廣,首尾相遼耳目不接,故設金鼓之聲使之相聞,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見,視聽均齊則雖百萬之衆,進退如一矣,故曰鬬衆如鬬寡,形名是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

     杜牧曰:旌以出令,旗以應号。

    蓋旗者,即今之信旗也。

    軍法曰:當進不進,當退不退者,斬之。

    吳起與秦人戰,戰未合,有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返,吳起斬之。

    軍吏進練曰:此材士也,不可斬。

    吳起曰:信材士,非令也。

    乃斬之。

    梅堯臣曰:一人之耳目者,謂使人之視聽齊一而不亂也。

    鼓之則進,金之則止,麾右則右,麾左則左,不可以勇怯而獨先也。

    王晳曰:使三軍之衆,勇怯進退齊一者,鼓铎旌旗之為也。

    張預曰:士卒專心一意,惟在於金鼓旌旗之号令。

    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一有違者必戮。

    故曰:令不進而進,與令不退而退,厥罪惟均。

    尉缭子曰:鼓嗚旗麾,先登者未嘗非多力國士也,将者之過也。

    言不可賞先登獲隽者,恐進退不一耳。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火鼓,夜之所視聽;旌旗,晝之所指揮。

    杜牧曰:令軍士耳目,皆随旌旗火鼓而變也。

    或曰:夜戰多火鼓,其旨如何?夜黑之後,必無原野列陳,與敵刻期而戰也。

    軍襲敵營,鳴鼓然火,适足以警敵人之耳,明敵人之目,於我返害,其義安在?答曰:富哉問乎。

    此乃孫武之微旨也。

    凡夜戰者,蓋敵人來襲我壘,不得已而與之戰;其法在於立營之法,與陳小同。

    故志曰:止則為營,行則為陳。

    蓋大陳之中,必包小陳;大營之内,亦包小營。

    蓋前後左右之軍,各自有營環遶,大将之營,居於中央,諸營環之,偶落鈎聯,曲折相對,象天之壁壘星。

    其營相去上不過百步,下不過五十步,道徑通達,足以出隊列部,壁壘相望,足以弓弩相救。

    每於十字路,必立小堡,上緻柴薪,穴為暗道,胡梯上之,令人看守。

    夜黑之後,聲鼓四起,即以燔燎。

    是以賊夜襲我,雖入營門,四顧屹然,複有小營,各自堅守,東西南北,未知所攻。

    大将營或諸小營中,先知有賊至者,放令盡入,然後擊鼓,諸營齊應,衆堡燎火,明如晝日;諸營兵士於是閉門登壘,下瞰敵人,勁弩強弓,四向俱發,敵人雖有韓、白之将;鬼神之兵,亦無能計也。

    唯恐夜不襲我,來則必敗。

    若敵人或能潛入一營,即諸營舉火出兵,四面繞之,号令營中,不得辄動,須臾之際,善惡自分。

    賊若出走,皆在羅綱矣。

    故司馬宣王入諸葛亮營壘,見其曲折,曰:此兵下之奇才也。

    今之立營,通洞豁達,維以居之,若有賊夜來斫營,萬人一時驚擾。

    雖多緻斥侯,嚴為備守,晦黑之後,彼我不分,雖有衆力,亦不能用。

    陳皥曰:杜言夜黑之後,必無原野列陳,與敵人刻期而戰,非也。

    天寶末,李光弼以五百騎趨河陽,多列火炬,首尾不息。

    史思明數萬之衆,不敢逼之,豈止待賊斫營而已?賈林曰:火鼓旌旗,可以聽望,故晝夜異用之。

    梅堯臣曰:多者,欲以變惑敵人耳目。

    王晳曰:多者所以震駭視聽,使慹我之威武聲氣也。

    傳曰:多鼓鈞聲,以夜軍之。

    張預曰:凡與敵戰,夜則火鼓不息,晝則旌旗相續,所以變亂敵人之耳目,使不知其所以備我之計。

    越伐吳,夾水而陳。

    越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課而進。

    吳師分以禦之,遂為越所敗。

    是惑以火鼓也。

    晉伐齊,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斾而疏陳之。

    齊侯畏而脫歸。

    是惑以旌旗也。

     故#3三軍可奪氣,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李筌曰:奪氣,奪其銳勇。

    齊伐魯,戰於長勺。

    齊人一鼓,公将戰。

    曹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乃戰,齊師敗續。

    公問其故。

    刿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奪三軍之氣也。

    杜牧曰:司馬法戰以力久,以氣勝。

    齊伐魯,莊公将戰於長勺。

    公将鼓之。

    曹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晉将毋丘、儉文欽反,諸軍屯樂嘉,司馬景王禦枚徑造之。

    欽子鴦,年十八,勇冠三軍。

    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噪擊之,可破。

    既而三噪之,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

    景王謂諸将曰:欽走矣。

    發銳軍以追之。

    諸将曰:欽舊将齋小而銳,引軍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

    王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鴦鼓而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

    欽果引去。

    王晳曰:震慹衰惰,則軍氣奪矣。

    何氏曰:淮南子曰:将充勇而輕敵,卒果敢而樂戰,三軍之衆,百萬之師,志厲青雲,氣如飄風,聲如雷霆,誠積踰而威加敵人,此謂氣勢。

    吳子曰:三軍之衆,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謂氣機。

    故奪氣者有所待,有所乘,則可矣。

    張預曰:氣者,戰之所恃也。

    夫舍生禀血,鼓作鬭争,雖死不省者,氣使然也。

    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則其鋒不可當。

    故敵人新來而氣銳,則且以不戰挫之,伺其衰倦而後擊;故彼之銳氣,可以奪也。

    尉缭子謂氣實則鬬,氣奪則走者,此之謂也。

    曹刿言一鼓作氣者,謂初來之氣盛也;再而衰、三而竭者,謂陳久而人倦也。

    又李靖曰: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陳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

    所謂守其氣者,常養吾之氣,使銳盛而不衰,然後彼之氣可得而奪也。

     将軍可奪心。

     李筌曰:心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疏,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

    杜牧曰:心者,将軍心中所倚賴以為軍者也。

    後漢寇恂征隗嚣,嚣将高峻守高平第一,峻遣軍将皇甫文出谒恂,辭禮不屈;恂怒斬之,遣其副。

    峻惶恐,即日開城門降。

    諸将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

    今來辭氣不屈,必無降心。

    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降耳。

    後燕慕容垂遣子寶率衆伐後魏。

    始寶之來,垂已有疾。

    自到五原,道武帝斷其來路,父子問絕。

    道武乃詭其行人之辭,令臨河告之曰:父已死,何不遽還寶兄弟聞之,憂懼以為信然,因夜遁去。

    道武襲之,大破於參合陂。

    梅堯臣曰:以鼓旗之變惑奪其氣;軍既奪氣,将亦奪心。

    王晳曰:紛亂諠譁,則将心奪矣。

    何氏曰:先須己心能固,然後可以奪敵将之心。

    故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司馬法曰本心固新氣勝者是也,張預曰:心者将之所主也。

    夫治亂勇怯,皆主於心,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

    傳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謂奪其本心之計也。

    又李靖曰:攻者不止攻其城、擊其陳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

    所謂攻其心者,常養吾之心,使安閑而不亂,然後彼之心可得而奪也。

     是故朝氣銳, 陳皥曰:初來之氣,氣方盛銳,勿與之争也。

    孟氏曰:司馬法曰:新氣勝舊氣。

    新氣即朝氣也。

    王晳曰:士衆凡初舉氣說也。

     晝氣惰, 王晳曰:漸久少怠。

     暮氣歸。

     孟氏曰:朝氣,初氣也;晝氣,再作之氣也;暮氣,衰竭之氣也。

    梅堯臣曰:朝,言其始也;晝,言其中也;暮,言其終也。

    謂兵始而銳,久則惰而思歸,故可擊。

    王晳曰:怠久意歸,無複戰理。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李筌曰:氣者,軍之氣勇。

    杜牧曰:陽氣生於子,成於寅,衰於午,伏於申。

    凡晨朝陽氣初盛,其來必銳,故須避之;侯其衰,伏擊之,必勝。

    武德中,太宗與窦建德戰於汜水東,建德列陳,彌亘數裡。

    太宗将數騎登高觀之,謂諸将曰:賊度險而嚣,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陳,有輕我心。

    按兵不出,待敵氣衰,陳久卒饑,必将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

    建德列陳自卯至午,兵士饑倦,悉列坐石,又争飲水。

    太宗曰:可擊矣。

    遂戰,生擒建德。

    陳皥曰:有辰巳列陳,至午未未勝者,午未列陳至申酉未勝者,不必事須晨旦而為陽氣,申午而為衰氣也。

    太宗之攻建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