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敵所蹶敗。
梅堯臣日:十中得五,猶遠不能勝。
王晳曰:罷勞之患,減於太半,止挫敗而已。
張預日:路不甚遠,十中五至,猶挫軍威,況百裡乎?蹶上将,謂前軍先行也。
或問曰:唐太宗征宋金剛,一日一夜行二百餘裡,亦能克勝者,何也?答曰:此形同而勢異也。
且金剛既敗,衆心已沮,迫而滅之,則河東立平,若其緩之,賊必生計。
此太宗所以不計疲頓而力逐也。
孫子所陳争利之法。
蓋與此異矣。
三十裡而争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無死亡。
杜牧曰:三十裡内,凡十人中可以六七人先往也。
不言其法者,舉上文可知也。
杜佑曰:道近則至者多,故不言死敗,勝負未可知也。
古者用師,日行三十裡,步騎相須;今徒而趨利,三分之二至。
梅堯臣曰:道近至多,庶或有勝。
王晳曰:計彼我之勢,宜須争者,或亦當然。
雖三分二至,蓋其精銳者之力,未至勞乏,不可決以為敗,故不雲其法也。
張預曰:路近不疲,至者太半,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庶幾可以争勝。
上三事,皆謂舉軍而争利也。
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李筌曰:無辎重者,阙所供也。
袁紹有十萬之衆,魏武用荀攸計,焚燒紹辎重,而敗紹於官渡。
無糧食者,雖有金城,不重於食也。
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故漢赤眉百萬衆無食,而君臣面縛宜陽。
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後戰。
無委積者,财乏阙也。
漢高祖無關中,光武無河内,魏武無兖州,軍北身遁,豈能複振也?杜牧曰:辎重者,器械及軍士衣裝;委積者,财貨也。
陳皥曰:此說委軍争利之難也。
梅堯臣曰:三者不可無,是不可委軍而争利也。
王晳曰:委積,謂薪鹽蔬材之屬,軍恃此三者以濟,不可輕離也。
張預曰:無辎重則器用,不供,無糧食則軍饷不足,無委積則财貨不充,皆亡覆之道。
此三者謂委軍而争利也。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
李筌曰:豫,備也。
知敵之情,必備其交也。
杜牧曰:非也。
豫,先也;交,交兵也。
言諸侯之謀,先須知之,然後可交兵合戰;若不知其謀,固不可與交兵也。
陳皥曰:曹說以為不先知敵人之作謀,即不能預結外援。
二說并通。
梅堯臣曰:不知敵國之謀,則不能預交鄰國以為援助也。
張預曰:先知諸侯之實情,然後可與結交;不知其謀,則恐翻覆為患。
其鄰國為援,亦軍争之事,故下文雲,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是也。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衆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衆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
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梅堯臣曰:山林險阻之形,沮澤濘淳之所,必先審知。
張預曰:高而崇者為山,衆木聚者為林,坑坎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衆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凡此地形悉能知之,然後可與人争利而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
易曰:即鹿無虞,則其義也。
杜牧曰:管子曰: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
輾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裡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園殖之地,必盡知之,地形出入之相錯者盡藏之,然後不失地利。
衛公李靖曰:凡是賊徒,好相掩襲。
須擇勇敢之夫,選明察之士,兼使鄉導,潛曆山林,密其聲,晦其迹。
或刻為獸足,而卻履於中途;或上冠微禽,而幽伏於藂薄。
然後傾耳以遠聽,竦目而深視,專智以度事機,注心而視氣色。
覩水痕則知敵濟之早晚,觀樹動則可辨來寇之驅馳。
故烽火莫若謹而審,旌旗莫若齊而一。
賞罰必重而不欺,刑戮必嚴而不舍。
敵之動靜,而我有備也;敵之機謀,而我先知也。
陳皥曰:凡此地利,非用鄉人為導引,則不能知地利也。
杜佑曰:不任彼鄉人而導軍者,則不能得道路之便利也。
梅堯臣曰:凡丘陵原衍之向背,城邑道路之,迂直,非人引導,不能得也。
何氏曰:鄉導略曰:從禽者若無山虞之官,度其形勢之可否,則徒入於林中,終不能獲鹿矣。
出征者,若無彼鄉之人,導其道路之迂直,則雖至于境外,終不能獲寇矣。
夫以奉辭緻讨,趨未曆之地,聲教未通,音驿所絕,深入其阻,不亦艱哉。
我孤軍以往,彼密嚴而待,客主之勢已相遠矣;況其專任詭谲,多方以誤我。
苟不計而直進,冒危而長驅,跻險則有壅決之害,晝#1行則有暴來之鬭,夜止則有虛驚之憂。
倉卒無備,落其彀中,是乃擁熊虎之師,自投於死地,又安能摩逆壘,蕩狡穴乎?故敵國之山川、陵陸丘阜之可以設險者,林木,蒲葦、茂草之可以隐藏者,道裡之遠近,城郭之大小,邑落之寬狹,田壤之肥瘠,溝渠之深淺,蓄積之豐約,卒乘之衆寡,器械之堅脆,必能盡知之;則虜在目中,不足擒也。
昔張骞嘗使大夏,留句奴中久,導軍知利,善水草處,其軍得以無饑渴。
茲亦能獲其便利也。
凡用鄉導,或軍行虜獲其人,須防賊謀,陰持奸計,為其誘誤,必在鑒其色,察其情,參驗數人之言,始終如一,乃可為準。
厚其頒賞,使之懷恩,豐其室家,使之系心,即為吾人,當無翻覆。
然不如素畜堪用者,但能谙練行途,不必土人,亦可任也。
仍選腹心智勇之士,挾而偕往,則巨細必審,指蹤無失矣。
張預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可知其所利而争勝。
吳伐魯,鄫人導之以克武城是也。
故兵以詐立, 杜牧曰:詐敵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後能立勝也。
梅堯臣曰:非詭道不能立事。
王晳曰: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
何氏曰:張形勢玖誤敵也。
張預曰:以變詐為本,使敵不知吾奇正所在,則我可為立。
以利動, 杜牧曰:利者,見利始動也。
梅堯臣曰:非利不可動。
王晳曰:誘之也。
何氏曰:量敵可擊則擊。
張預曰:見利乃動,不妄發也。
傳曰:三軍以利動。
以分合為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李筌曰:以詭詐乘其利動;或合或分,以為變化之形。
杜牧曰:分合者,或分或合,以惑敵人;觀其應我之形,然後能變化以取勝也。
陳皥曰:乍合乍分,随而更變之也。
孟氏曰:兵法詭詐,以利動敵心;或合或離,為變化之術。
梅堯臣王晳同曹操注。
張預曰:或分散其形,或合聚其勢,皆因敵動靜而為變化也。
或曰:變謂奇正相變,使敵莫測。
故衛公兵法雲:兵散則以合為奇,兵合則以散為奇。
三令五申、三散三合,複歸於正焉。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李筌曰:進退也。
其來無迹,其退至疾也。
梅堯臣曰:來無形迹。
王晳曰:速乘虛也。
何氏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其來疾暴,所向皆靡。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李筌曰:整陳而行。
杜牧曰:徐,緩也。
言緩行之時,須有行列如林木也;恐為敵人之掩襲也。
孟氏曰:言緩行須有行列如林,以防其掩襲。
杜佑曰:不見利不前,如風吹林小動,而其大不移。
梅堯臣曰:如林之森然不亂也。
王晳曰:齊肅也。
張預曰:徐,舒也。
舒緩而行,若林木之森森然,謂未見利也。
尉缭子曰:重者如山如林,輕者如炮如燔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李筌曰:如火燎原無遺草。
杜牧曰:猛烈不可向也。
賈林曰:侵掠敵國,若火燎原,不可往複。
張預曰:詩雲:如火烈烈,莫我敢遏。
言勢如猛火之熾,誰敢禦我。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李筌曰:駐車也。
杜牧曰:閑壁屹然,不可搖動也。
賈林曰:未見便利,敵誘诳我,我因不動,如山之安。
梅堯臣曰:峻不可犯。
王晳曰:堅守也。
何氏曰:止如山之鎮靜。
張預曰:所以持重也。
荀子議兵篇雲:圓居而方正,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
言不動之時,若山石之不可移,犯之者其角立毀。
難知如陰, 李筌曰:其勢不測如陰,不能覩萬象。
杜牧曰:如玄雲蔽天,不見三辰。
梅堯臣曰幽隐莫測。
王晳曰:形藏也。
何氏曰:暗秘而不可料。
張預曰:如陰雲蔽天,莫覩辰象。
動如雷震。
李筌曰:盛怒也。
杜牧曰:如空中擊下,不知所避也。
賈林曰:其動也疾不及應。
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
梅堯臣曰:迅不及避。
王晳曰:不虞而至。
何氏曰:藏謀以奮如此。
張預曰:如迅雷忽擊,不知所避。
故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瞬目。
掠鄉分衆,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李筌曰:抄掠必分兵為數道,懼不虞也。
杜牧曰:敵之鄉邑聚落,無有守兵,六畜财谷,易於剽掠,則須分番次第,使衆人皆得往也,不可獨有所往。
如此,則大小強弱,皆欲與敵争利也。
陳皥曰:夫鄉邑村落,因非一處,察其無備,分兵掠之。
掠鄉一作指向。
賈林曰:三軍不可言遣,故以旌旗指向;隊伍不可語傳,故以麾幟分衆。
故因敵陳形可為勢,此尤順訓練分明師徒服習也。
梅堯臣曰:以飨士卒。
王晳曰:指所鄉以分其衆,鄉音向。
何氏曰:得掠物,則與衆分。
張預曰:用兵之道,大率務因糧於敵;然而鄉邑之民,所積不多,必分兵随處掠之,乃可足用。
廓地分利, 曹操曰:分敵利也。
李筌曰:得敵地必分守利害。
杜牧曰:廓,開也。
開土拓境,則分割與有功者。
韓信言於漢王曰:項王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刻印刓,忍不能與。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天下不足取也。
三略曰:獲地裂之。
陳皥曰:言獲其土地,則屯兵種莳,以分敵之利也。
賈林曰;廓,度也。
度敵所據地
梅堯臣日:十中得五,猶遠不能勝。
王晳曰:罷勞之患,減於太半,止挫敗而已。
張預日:路不甚遠,十中五至,猶挫軍威,況百裡乎?蹶上将,謂前軍先行也。
或問曰:唐太宗征宋金剛,一日一夜行二百餘裡,亦能克勝者,何也?答曰:此形同而勢異也。
且金剛既敗,衆心已沮,迫而滅之,則河東立平,若其緩之,賊必生計。
此太宗所以不計疲頓而力逐也。
孫子所陳争利之法。
蓋與此異矣。
三十裡而争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無死亡。
杜牧曰:三十裡内,凡十人中可以六七人先往也。
不言其法者,舉上文可知也。
杜佑曰:道近則至者多,故不言死敗,勝負未可知也。
古者用師,日行三十裡,步騎相須;今徒而趨利,三分之二至。
梅堯臣曰:道近至多,庶或有勝。
王晳曰:計彼我之勢,宜須争者,或亦當然。
雖三分二至,蓋其精銳者之力,未至勞乏,不可決以為敗,故不雲其法也。
張預曰:路近不疲,至者太半,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庶幾可以争勝。
上三事,皆謂舉軍而争利也。
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李筌曰:無辎重者,阙所供也。
袁紹有十萬之衆,魏武用荀攸計,焚燒紹辎重,而敗紹於官渡。
無糧食者,雖有金城,不重於食也。
夫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故漢赤眉百萬衆無食,而君臣面縛宜陽。
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後戰。
無委積者,财乏阙也。
漢高祖無關中,光武無河内,魏武無兖州,軍北身遁,豈能複振也?杜牧曰:辎重者,器械及軍士衣裝;委積者,财貨也。
陳皥曰:此說委軍争利之難也。
梅堯臣曰:三者不可無,是不可委軍而争利也。
王晳曰:委積,謂薪鹽蔬材之屬,軍恃此三者以濟,不可輕離也。
張預曰:無辎重則器用,不供,無糧食則軍饷不足,無委積則财貨不充,皆亡覆之道。
此三者謂委軍而争利也。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
李筌曰:豫,備也。
知敵之情,必備其交也。
杜牧曰:非也。
豫,先也;交,交兵也。
言諸侯之謀,先須知之,然後可交兵合戰;若不知其謀,固不可與交兵也。
陳皥曰:曹說以為不先知敵人之作謀,即不能預結外援。
二說并通。
梅堯臣曰:不知敵國之謀,則不能預交鄰國以為援助也。
張預曰:先知諸侯之實情,然後可與結交;不知其謀,則恐翻覆為患。
其鄰國為援,亦軍争之事,故下文雲,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為衢地是也。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衆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衆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
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梅堯臣曰:山林險阻之形,沮澤濘淳之所,必先審知。
張預曰:高而崇者為山,衆木聚者為林,坑坎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衆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凡此地形悉能知之,然後可與人争利而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
易曰:即鹿無虞,則其義也。
杜牧曰:管子曰: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
輾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裡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邑園殖之地,必盡知之,地形出入之相錯者盡藏之,然後不失地利。
衛公李靖曰:凡是賊徒,好相掩襲。
須擇勇敢之夫,選明察之士,兼使鄉導,潛曆山林,密其聲,晦其迹。
或刻為獸足,而卻履於中途;或上冠微禽,而幽伏於藂薄。
然後傾耳以遠聽,竦目而深視,專智以度事機,注心而視氣色。
覩水痕則知敵濟之早晚,觀樹動則可辨來寇之驅馳。
故烽火莫若謹而審,旌旗莫若齊而一。
賞罰必重而不欺,刑戮必嚴而不舍。
敵之動靜,而我有備也;敵之機謀,而我先知也。
陳皥曰:凡此地利,非用鄉人為導引,則不能知地利也。
杜佑曰:不任彼鄉人而導軍者,則不能得道路之便利也。
梅堯臣曰:凡丘陵原衍之向背,城邑道路之,迂直,非人引導,不能得也。
何氏曰:鄉導略曰:從禽者若無山虞之官,度其形勢之可否,則徒入於林中,終不能獲鹿矣。
出征者,若無彼鄉之人,導其道路之迂直,則雖至于境外,終不能獲寇矣。
夫以奉辭緻讨,趨未曆之地,聲教未通,音驿所絕,深入其阻,不亦艱哉。
我孤軍以往,彼密嚴而待,客主之勢已相遠矣;況其專任詭谲,多方以誤我。
苟不計而直進,冒危而長驅,跻險則有壅決之害,晝#1行則有暴來之鬭,夜止則有虛驚之憂。
倉卒無備,落其彀中,是乃擁熊虎之師,自投於死地,又安能摩逆壘,蕩狡穴乎?故敵國之山川、陵陸丘阜之可以設險者,林木,蒲葦、茂草之可以隐藏者,道裡之遠近,城郭之大小,邑落之寬狹,田壤之肥瘠,溝渠之深淺,蓄積之豐約,卒乘之衆寡,器械之堅脆,必能盡知之;則虜在目中,不足擒也。
昔張骞嘗使大夏,留句奴中久,導軍知利,善水草處,其軍得以無饑渴。
茲亦能獲其便利也。
凡用鄉導,或軍行虜獲其人,須防賊謀,陰持奸計,為其誘誤,必在鑒其色,察其情,參驗數人之言,始終如一,乃可為準。
厚其頒賞,使之懷恩,豐其室家,使之系心,即為吾人,當無翻覆。
然不如素畜堪用者,但能谙練行途,不必土人,亦可任也。
仍選腹心智勇之士,挾而偕往,則巨細必審,指蹤無失矣。
張預曰: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可知其所利而争勝。
吳伐魯,鄫人導之以克武城是也。
故兵以詐立, 杜牧曰:詐敵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後能立勝也。
梅堯臣曰:非詭道不能立事。
王晳曰: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
何氏曰:張形勢玖誤敵也。
張預曰:以變詐為本,使敵不知吾奇正所在,則我可為立。
以利動, 杜牧曰:利者,見利始動也。
梅堯臣曰:非利不可動。
王晳曰:誘之也。
何氏曰:量敵可擊則擊。
張預曰:見利乃動,不妄發也。
傳曰:三軍以利動。
以分合為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李筌曰:以詭詐乘其利動;或合或分,以為變化之形。
杜牧曰:分合者,或分或合,以惑敵人;觀其應我之形,然後能變化以取勝也。
陳皥曰:乍合乍分,随而更變之也。
孟氏曰:兵法詭詐,以利動敵心;或合或離,為變化之術。
梅堯臣王晳同曹操注。
張預曰:或分散其形,或合聚其勢,皆因敵動靜而為變化也。
或曰:變謂奇正相變,使敵莫測。
故衛公兵法雲:兵散則以合為奇,兵合則以散為奇。
三令五申、三散三合,複歸於正焉。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李筌曰:進退也。
其來無迹,其退至疾也。
梅堯臣曰:來無形迹。
王晳曰:速乘虛也。
何氏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其來疾暴,所向皆靡。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李筌曰:整陳而行。
杜牧曰:徐,緩也。
言緩行之時,須有行列如林木也;恐為敵人之掩襲也。
孟氏曰:言緩行須有行列如林,以防其掩襲。
杜佑曰:不見利不前,如風吹林小動,而其大不移。
梅堯臣曰:如林之森然不亂也。
王晳曰:齊肅也。
張預曰:徐,舒也。
舒緩而行,若林木之森森然,謂未見利也。
尉缭子曰:重者如山如林,輕者如炮如燔也。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李筌曰:如火燎原無遺草。
杜牧曰:猛烈不可向也。
賈林曰:侵掠敵國,若火燎原,不可往複。
張預曰:詩雲:如火烈烈,莫我敢遏。
言勢如猛火之熾,誰敢禦我。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李筌曰:駐車也。
杜牧曰:閑壁屹然,不可搖動也。
賈林曰:未見便利,敵誘诳我,我因不動,如山之安。
梅堯臣曰:峻不可犯。
王晳曰:堅守也。
何氏曰:止如山之鎮靜。
張預曰:所以持重也。
荀子議兵篇雲:圓居而方正,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
言不動之時,若山石之不可移,犯之者其角立毀。
難知如陰, 李筌曰:其勢不測如陰,不能覩萬象。
杜牧曰:如玄雲蔽天,不見三辰。
梅堯臣曰幽隐莫測。
王晳曰:形藏也。
何氏曰:暗秘而不可料。
張預曰:如陰雲蔽天,莫覩辰象。
動如雷震。
李筌曰:盛怒也。
杜牧曰:如空中擊下,不知所避也。
賈林曰:其動也疾不及應。
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
梅堯臣曰:迅不及避。
王晳曰:不虞而至。
何氏曰:藏謀以奮如此。
張預曰:如迅雷忽擊,不知所避。
故太公曰: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瞬目。
掠鄉分衆, 曹操曰:因敵而制勝也。
李筌曰:抄掠必分兵為數道,懼不虞也。
杜牧曰:敵之鄉邑聚落,無有守兵,六畜财谷,易於剽掠,則須分番次第,使衆人皆得往也,不可獨有所往。
如此,則大小強弱,皆欲與敵争利也。
陳皥曰:夫鄉邑村落,因非一處,察其無備,分兵掠之。
掠鄉一作指向。
賈林曰:三軍不可言遣,故以旌旗指向;隊伍不可語傳,故以麾幟分衆。
故因敵陳形可為勢,此尤順訓練分明師徒服習也。
梅堯臣曰:以飨士卒。
王晳曰:指所鄉以分其衆,鄉音向。
何氏曰:得掠物,則與衆分。
張預曰:用兵之道,大率務因糧於敵;然而鄉邑之民,所積不多,必分兵随處掠之,乃可足用。
廓地分利, 曹操曰:分敵利也。
李筌曰:得敵地必分守利害。
杜牧曰:廓,開也。
開土拓境,則分割與有功者。
韓信言於漢王曰:項王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刻印刓,忍不能與。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天下不足取也。
三略曰:獲地裂之。
陳皥曰:言獲其土地,則屯兵種莳,以分敵之利也。
賈林曰;廓,度也。
度敵所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