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孫子注解卷之七 軍争篇 曹操曰:兩軍争勝。

    李筌曰:争者,趨利也。

    虛實定,乃可與人争利。

    王晳曰:争者,争利,得利則勝,宜先審輕重,計迂直,不可使敵乘我勞也。

    張預曰:以軍争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争利也。

    先知彼我之虛實,然後能與人争勝,故次虛實。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於君, 李筌曰:受君命也。

    遵廟勝之筭,恭行天罰。

    張預曰:受君命伐叛逆。

     合軍聚衆, 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

    梅堯臣曰:聚國之衆,合以為軍。

    王晳曰:大國三軍,總三萬七千五百人;若悉舉其賦,則總七萬五千人。

    此所謂,合軍聚衆。

    張預曰:合國人以為軍,聚兵衆以為陳。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日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交和。

    李筌曰:交間和雜也。

    合軍之後,強弱勇怯,長短向背,間雜而仵之,力相兼,後合諸營壘與敵争之。

    杜牧曰:周禮以旌為左右和門。

    鄭司農曰:軍門日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旗表之,以叙和出入明次第也。

    交者,言與敵人對壘而舍,和門相交對也。

    賈林曰:舍,止也。

    士衆交雜和合,而止於軍中,趨利而動。

    梅堯臣曰:軍門為和門,兩軍交對而舍也。

    何氏曰:和門相望,将合戰争利,兵家難事也。

    張預曰:軍門為和門,言與敵對壘而舍,其門相交對也。

    或曰:與上下交相和睦,然後可以出兵為營舍。

    故吳子曰: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

     莫難於軍争。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於交和,軍争難也。

    杜牧曰:於争利害難也。

    梅堯臣曰:自受命至此為最難。

    張預曰:與人相對而争利,天下之至難也。

     軍争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速其道裡,先敵至也。

    杜牧曰:言欲争奪,先以迂遠為近,以患為利,诳給敵人,使其慢易,然後急趨也。

    陳皥曰:言合軍聚衆,交和而合,皆有舊制,惟軍争最難也。

    苟不知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者,即不能與敵争也。

    賈林曰:全軍而行争於便利之地,而先據之,若不得其地,則輸敵之勝,最其難也。

    杜佑曰:敵途本迂,患在道遠,則先處形勢之地。

    故曰:以患為利。

    梅堯臣曰:能變迂為近,轉患為利,難也。

    王晳曰:曹公曰:示以遠,速其道裡,先敵至。

    晳謂示以遠者,使其不虞而行,或奇兵從間道出也。

    何氏曰:謂所征之國,路由山險,迂曲而遠。

    将欲争利,則當分兵出奇,随逐鄉導,由直路乘其不備,急擊之,雖有陷險之患,得利亦速也。

    如锺會伐蜀,而鄧艾出奇:先至蜀,蜀無備而降。

    故下雲不得鄉導,不能得地利是也。

    張預曰:變迂曲為近直,轉患害為便利,此軍争之難也。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彼人發,先人至者,明於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李筌曰:故迂其途,示不速進,後人發,先人至也。

    用兵若此,以患為利者。

    杜牧曰:上解曰:以迂為直,是示敵人以迂遠,敵意已怠;複誘敵以利,使敵心不專。

    然後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後發先至,而得所争之要害也。

    秦伐韓軍於阏與,趙王令趙奢往救之。

    去邯鄲三十裡,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谏者死,秦軍武安西,秦軍皷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

    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

    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複益增壘。

    秦間來,奢善食而遣之。

    間以報秦,秦将大喜曰:夫去國三十裡而軍不行,乃增壘,阏與非趙地也。

    奢既遣秦間,乃巷甲而趨,二日一夜至。

    令善射者去阏與五十裡而軍。

    秦人聞之,悉甲而至。

    有一卒曰:先據北山者勝。

    奢使萬人據之,秦人來争不得。

    奢因縱擊,大破之,阏與遂得解。

    賈林曰:敵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赢兵,或以小利,於他道誘之,使不得以軍争赴也。

    梅堯臣曰:遠其途,誘以利,款之也。

    後其發,先其至,争之也。

    能知此者,變迂轉害之謀也。

    何氏曰:迂途者,當行之途也。

    以分兵出奇,則當行之途,示以迂變,設勢以誘敵,令得小利縻之,則出奇之兵,雖後發亦先至也。

    言争利須料迂直之勢出奇,故下雲分合為變,其疾如風是也。

    張預曰:形勢之地,争得則勝。

    凡欲近争便地,先引兵遠去,複以小利啗敵,使彼不意我進,又貪我利,故我得以後發而先至。

    此所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

    趙奢據北山而敗秦軍,郭淮屯北原而走諸葛是也。

    能後發先至者,明於度數,知以迂為直之謀者也。

     故軍争為利,軍争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李筌曰:夫軍者,将善則利,不善則危。

    杜牧曰:善者,計度審也。

    賈林曰:我軍先至,得其便利之地,則為利。

    彼敵先據其地,我三軍之衆,馳往争之,則敵佚我勞,危之道也。

    梅堯臣曰:軍争之事,有利也,有危也。

    又一本作軍争為利,衆争為危。

    何氏曰:此又言出軍行師,驅三軍之衆,與敵人相角逐,以争一日之勝,得之則為利,失之則為危,不可輕舉。

    張預曰:智者争之則為利,庸人争之則為危;明者知迂直,愚者昧之故也。

     舉軍而争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李筌曰:辎重行遲。

    賈林曰:行軍用師,必趨其利。

    遠近之勢,直以舉軍往争其利,難以速至;可以潛設奇計,迂敵途程,敵不識我謀,則我先而敵後也。

    杜佑曰:遲不及也。

    舉軍悉行,争赴其利,則道路悉不相逮。

    梅堯臣曰:舉軍中所有而行,則遲緩。

    王晳曰:以辎重故。

    張預曰:竭軍而前則行緩而不能及利。

     委軍而争利,則辎重捐。

     曹操曰:置辎重,則恐捐棄也。

    李筌曰:委棄辎重,則軍資阙也。

    杜牧曰:舉一軍之物行,則重滞遲緩,不及於利;委棄辎重,輕兵前追,則恐辎重因此棄捐也。

    賈林曰:恐敵知而絕我後糧也。

    杜佑曰:委置庫藏,輕師而行,若敵乘虛而來,抄絕其後,則己辎重皆悉棄捐。

    梅堯臣曰:委軍中所有而行,則辎重棄。

    王晳同曹操注。

    何氏同杜佑注。

    張·預曰:委置重滞,輕兵獨進,則恐辎重為敵所掠,故棄捐也。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罷也。

     倍道兼行,百裡而争利,則擒三将軍; 杜佑曰:若不慮上二事,欲從速疾,卷甲束仗,潛軍夜行;若敵知其情,邀而擊之,則三軍之将,為敵所擒也。

    若秦伯襲鄭,三帥皆獲是也。

     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曹操曰:百裡而争利,非也;三将軍皆以為擒。

    李筌曰:一日行一百二十裡,則為倍道未行二,行若如此,則勁健者先到,疲者後至。

    軍健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餘悉在後,以此遇敵,何三将軍不擒哉?魏武逐劉備,一日一夜行三百裡,諸葛亮以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缟,言無力也。

    是以有赤壁之敗。

    龐涓追孫膑,死於馬陵,亦其義也。

    杜牧曰:此說未盡也。

    凡軍一日行三十裡為一舍,倍道兼行者再舍;晝夜不息,乃得百裡為一舍倍道。

    若如此争利,衆疲倦,則三将軍皆須為敵所擒。

    其法什一而至者;不得已必須争利,凡十人中擇一人,最勁者先往,其餘者則令繼後而往。

    萬人中先擇十人,平旦先至,其餘繼至;有巳午時至者,有申未時至者,各得不竭其力,相續而至,與先往者足得聲響相接。

    凡争利必是争奪要害,雖千人守之,亦足以拒抗敵人,以待繼至者。

    太宗以三千五百騎先據武牢,窦建德十八萬衆而不能前,此可知也。

    陳皥曰:杜說别是用兵一途,非什一而至之義也。

    蓋言百裡争利,勁者先,疲者後,十中得一而至,九皆疲困,一則勁者也。

    賈林曰:路遠人疲,奔馳力盡,如此則我勞敵佚,被擊何疑。

    百裡争利,慎勿為也。

    杜佑曰:百裡争利,非也;三将軍皆為擒也。

    強弱不伏相待,率十有一人至軍也。

    罷音疲。

    梅堯臣曰:軍日行三十裡而合。

    今乃晝夜不休行百裡,故三将軍為其擒也。

    何則?涉途既遠,勁者少,罷者多,十中得一至耳,三将軍者三軍之師也。

    王晳曰:罷,赢也。

    此言争利之道,宜近不宜遠耳。

    夫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缟。

    苟日夜兼行,百裡趨利,縱使一分勁者能至,固已困乏矣。

    即敵人以佚擊我之勞,自當不戰而敗。

    故司馬宣王曰:吾倍道兼行,此曉兵者之所忌也。

    或曰:趙奢亦卷甲而趨,二日一夜卒勝秦者,何也?曰:奢久并氣積力,增壘遣間,示怯以驕之;使秦不意其至,兵又堅。

    奢又去阏與五十裡而軍,比秦聞之,及發兵至,非二三日不能也。

    能來,是彼有五十裡趨敵之勞,而我固已二三日休息,士卒不勝其佚。

    具又投之險難,先據高陽,奇正相因,曷為不勝哉?何氏曰:言三将出奇求利,委軍衆辎重,卷甲務速;若晝夜百裡不息,則勁者能十至其一。

    我勞敵佚,敵衆我寡,擊之未必勝也;敗則三将俱擒。

    以此見武之深戒也。

    張預曰:卷甲,猶悉甲也。

    悉甲而進,謂輕重俱行也。

    凡軍日行三十裡則止,過六十裡已上為倍道,晝夜不息為兼行。

    言百裡之遠,與人争利,輕兵在前,辎重在後,人罷馬倦,渴者不得飲,饑者不得食;忽遇敵,則以勞對佚,以饑敵飽,又複首尾不相及,故三軍之帥,必皆為敵所擒。

    若晉人獲秦三帥是也。

    輕兵之中,十人得一人勁捷者先至,下九人悉疲困而在後,況重兵乎?何以知輕重俱行?下文雲:五十裡而争利則半至。

    若止是輕兵,則一日行五十裡,不為遠也,焉有半至之理?是必重兵偕行也。

     五十裡而争利,則蹶上将軍,其法半至; 曹操日:蹶,猶挫也。

    李筌曰:百裡則十人一人至,五十裡十人五人至,挫軍之威,不至擒也。

    言道近不至疲。

    杜牧曰:半至者,凡十人中擇五人勁者先往也。

    賈林曰:上猶先也。

    杜佑曰:蹶,猶挫也。

    前軍之将,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