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久也。
曹操、李荃曰:雖拙,有以速勝。
未睹者,言其無也。
杜牧曰:攻取之問,雖拙於機智,然以神速為上;蓋無老師、費财、鈍兵之息,則為巧矣。
孟氏曰:雖拙,有以速勝。
陳埠曰: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瞬目。
杜佑注同孟氏。
梅堯臣曰:拙尚以速勝,未見工而久可也。
王哲曰:哲謂久則師老财費,國虛人困,巧者保無所息也。
何氏曰:速雖拙,不費财力也;久雖巧,恐生後息也。
後秦姚苌與符登相持,苌将苟曜據逆萬堡,密引符登。
苌與登戰,敗於馬頭原,收衆複戰。
姚碩德謂諸将曰:上慎於輕戰,每欲以計取之;今戰既失利,而更逼賊,鈴有由也。
苌聞而謂頭德曰:登用兵遲緩,不識虛實;今輕兵直進,徑據吾束,叉苟曜與之連結也。
事久變成,其禍難測。
所以速戰者,欲使苟曜豎子,謀之未就,好之未深耳。
果大敗之。
武後初,徐敬業舉兵於江都,稱匡複皇家。
以整屋尉魏思恭為謀主,問計於思恭。
對曰:明公既以太後幽繁少主,志在匡複,兵貴拙速,宜早渡淮北,親率大衆,直入東都。
山束将士,知公有勤王之舉,叉以死從。
此則指日刻期,天下叉定。
敬業欲從其策,辟璋又說曰:金陵之地,王氣已見,宜早應之。
兼有大江設險,足可以自固。
請且攻取常、潤等州,以為王霸之業;然後率兵北上,鼓行而前,此則退有所歸,進無不利,實良策也。
敬業以為然。
乃自率兵四千人,南渡以擊潤州。
思恭密謂杜求仁曰:兵勢宜合不可分。
今敬業不知并力渡淮,率山東之衆,以合洛陽,叉無能成事。
果敗。
張預曰:但能取勝,則甯拙速,而無巧久。
若司馬宣王伐上庸,以一月圖一年,不計死傷,與糧競者,斯可謂欲拙速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李荃曰:春秋曰:兵猶火也,弗戢将自焚。
賈林曰:兵久無功,諸侯生心。
杜佑曰:兵者兇器,久則生變。
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
故新序傳曰:好戰窮武,未有不亡者也。
梅堯臣曰:力屈貨禅,何利之有?張預曰:師老财竭,於國何利?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李荃曰: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也。
杜牧曰:害之者勞人費财,利之者吞敵拓境。
苟不顧己之息,則舟中之人,盡為敵國,安能取利於敵人哉?賈林曰:将驕卒惰,食利忘變,此害最甚也。
杜佑曰:言謀國動軍行師,不先慮危亡之禍,則不足取利也。
若秦伯見襲鄭之利,不顧崤函之敗;吳王矜伐齊之功,而忘姑蘇之禍也。
梅堯臣曰:不再籍,不三載,利也;百姓虛,公家費,害也。
苟不知害,又安知利?王哲曰:久而能勝,未免於害;速則利斯盡也。
張預曰:先知老師婵貨之害,然後能知擒敵制勝之利。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曹操曰:籍,猶賦也。
言初賦民,而便取勝,不複歸國發兵也。
始載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複以糧迎之也。
李荃曰:籍,書也;不再籍書,恐人勞怨生也。
秦發關中之卒,是以有陳、吳之難也。
軍出,度遠近績之;軍入,載糧迎之,謂之三載。
越境則館谷於敵,無三載之義也。
杜牧曰:審敵可攻,審我可戰,然後起兵,便能勝敵而還。
鄭司農周禮注曰:役,謂發兵起役;籍,乃伍籍也。
比參為伍,因内政寄軍令,以伍籍發軍起役也。
陳嗥曰:籍,借也;不再借民而役也。
糧者,往則載焉,歸則迎之,是不三載也。
不困乎兵,不竭乎國,言速而利也。
梅堯臣同陳嗥注。
王哲同曹操注。
張預曰:役,謂興兵動衆之役。
故師卦注曰:任大役重,無功則兇。
籍,謂調兵之符籍。
故漢制有尺籍伍符。
言一舉則勝,不可再籍兵役於國也。
糧始出則載之,越境則掠之,歸國則近之,是不三載也。
此言兵不可久暴也。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
李荃曰:具我戎器,因敵之食,雖出師千裡,無匮乏也。
杜佑曰: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
取資用於我國,因糧食於敵家也。
晉師館谷於楚是也。
梅堯臣曰:軍之須用取於國,軍之糧饷因於敵。
何氏曰:因,謂兵出境,鈔聚掠野,至於克敵拔城,得其儲積也。
張預曰:器用取於國者,以物輕而易緻也;糧食因於敵者,以粟重而難運也。
夫千裡績糧,則士有饑色,故因糧則食可足。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财百姓貧。
李荃曰:兵役數起,而賦斂重。
杜牧曰:管子曰:粟行三百裡,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裡,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裡,則衆有饑色。
此言粟重物,輕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則農夫耕牛,俱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貧也。
賈林曰:遠輸則财耗於道路,弊於轉運,百姓日貧。
孟氏曰:兵車轉運千裡之外,财則費於道路,人有困窮者。
張預曰:以七十萬家之力,供饷十萬之師於千裡之外,則百姓不得不貧。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 曹操曰: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貴财,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李荃曰:夫近軍鈴有貨易,百姓徇财婵産而從之,竭也。
賈林曰:師徒所聚,物皆暴貴。
人責非常之利,竭财物以賣之,
曹操、李荃曰:雖拙,有以速勝。
未睹者,言其無也。
杜牧曰:攻取之問,雖拙於機智,然以神速為上;蓋無老師、費财、鈍兵之息,則為巧矣。
孟氏曰:雖拙,有以速勝。
陳埠曰: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瞬目。
杜佑注同孟氏。
梅堯臣曰:拙尚以速勝,未見工而久可也。
王哲曰:哲謂久則師老财費,國虛人困,巧者保無所息也。
何氏曰:速雖拙,不費财力也;久雖巧,恐生後息也。
後秦姚苌與符登相持,苌将苟曜據逆萬堡,密引符登。
苌與登戰,敗於馬頭原,收衆複戰。
姚碩德謂諸将曰:上慎於輕戰,每欲以計取之;今戰既失利,而更逼賊,鈴有由也。
苌聞而謂頭德曰:登用兵遲緩,不識虛實;今輕兵直進,徑據吾束,叉苟曜與之連結也。
事久變成,其禍難測。
所以速戰者,欲使苟曜豎子,謀之未就,好之未深耳。
果大敗之。
武後初,徐敬業舉兵於江都,稱匡複皇家。
以整屋尉魏思恭為謀主,問計於思恭。
對曰:明公既以太後幽繁少主,志在匡複,兵貴拙速,宜早渡淮北,親率大衆,直入東都。
山束将士,知公有勤王之舉,叉以死從。
此則指日刻期,天下叉定。
敬業欲從其策,辟璋又說曰:金陵之地,王氣已見,宜早應之。
兼有大江設險,足可以自固。
請且攻取常、潤等州,以為王霸之業;然後率兵北上,鼓行而前,此則退有所歸,進無不利,實良策也。
敬業以為然。
乃自率兵四千人,南渡以擊潤州。
思恭密謂杜求仁曰:兵勢宜合不可分。
今敬業不知并力渡淮,率山東之衆,以合洛陽,叉無能成事。
果敗。
張預曰:但能取勝,則甯拙速,而無巧久。
若司馬宣王伐上庸,以一月圖一年,不計死傷,與糧競者,斯可謂欲拙速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李荃曰:春秋曰:兵猶火也,弗戢将自焚。
賈林曰:兵久無功,諸侯生心。
杜佑曰:兵者兇器,久則生變。
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
故新序傳曰:好戰窮武,未有不亡者也。
梅堯臣曰:力屈貨禅,何利之有?張預曰:師老财竭,於國何利?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李荃曰: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也。
杜牧曰:害之者勞人費财,利之者吞敵拓境。
苟不顧己之息,則舟中之人,盡為敵國,安能取利於敵人哉?賈林曰:将驕卒惰,食利忘變,此害最甚也。
杜佑曰:言謀國動軍行師,不先慮危亡之禍,則不足取利也。
若秦伯見襲鄭之利,不顧崤函之敗;吳王矜伐齊之功,而忘姑蘇之禍也。
梅堯臣曰:不再籍,不三載,利也;百姓虛,公家費,害也。
苟不知害,又安知利?王哲曰:久而能勝,未免於害;速則利斯盡也。
張預曰:先知老師婵貨之害,然後能知擒敵制勝之利。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曹操曰:籍,猶賦也。
言初賦民,而便取勝,不複歸國發兵也。
始載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複以糧迎之也。
李荃曰:籍,書也;不再籍書,恐人勞怨生也。
秦發關中之卒,是以有陳、吳之難也。
軍出,度遠近績之;軍入,載糧迎之,謂之三載。
越境則館谷於敵,無三載之義也。
杜牧曰:審敵可攻,審我可戰,然後起兵,便能勝敵而還。
鄭司農周禮注曰:役,謂發兵起役;籍,乃伍籍也。
比參為伍,因内政寄軍令,以伍籍發軍起役也。
陳嗥曰:籍,借也;不再借民而役也。
糧者,往則載焉,歸則迎之,是不三載也。
不困乎兵,不竭乎國,言速而利也。
梅堯臣同陳嗥注。
王哲同曹操注。
張預曰:役,謂興兵動衆之役。
故師卦注曰:任大役重,無功則兇。
籍,謂調兵之符籍。
故漢制有尺籍伍符。
言一舉則勝,不可再籍兵役於國也。
糧始出則載之,越境則掠之,歸國則近之,是不三載也。
此言兵不可久暴也。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
李荃曰:具我戎器,因敵之食,雖出師千裡,無匮乏也。
杜佑曰: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食因敵也。
取資用於我國,因糧食於敵家也。
晉師館谷於楚是也。
梅堯臣曰:軍之須用取於國,軍之糧饷因於敵。
何氏曰:因,謂兵出境,鈔聚掠野,至於克敵拔城,得其儲積也。
張預曰:器用取於國者,以物輕而易緻也;糧食因於敵者,以粟重而難運也。
夫千裡績糧,則士有饑色,故因糧則食可足。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财百姓貧。
李荃曰:兵役數起,而賦斂重。
杜牧曰:管子曰:粟行三百裡,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裡,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裡,則衆有饑色。
此言粟重物,輕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則農夫耕牛,俱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貧也。
賈林曰:遠輸則财耗於道路,弊於轉運,百姓日貧。
孟氏曰:兵車轉運千裡之外,财則費於道路,人有困窮者。
張預曰:以七十萬家之力,供饷十萬之師於千裡之外,則百姓不得不貧。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 曹操曰: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貴财,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李荃曰:夫近軍鈴有貨易,百姓徇财婵産而從之,竭也。
賈林曰:師徒所聚,物皆暴貴。
人責非常之利,竭财物以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