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心要論
關燈
小
中
大
夫傷寒者,前三日在表,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若不解者,病已傳變。
後三日在裡,法當下。
殊不知下之太早,表熱乘虛入裡,遂成結胸、虛痞、懊、斑疹、發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
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裡,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而愈。
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
三藥,合而服之。
病若半在表、半在裡,法當和解,小柴胡、涼膈主之。
若裡熱微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
主之。
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
下之,兩除表裡之熱。
病至七八日,裡證已甚,表熱漸微,脈雖浮數,則以三一承氣合解毒。
下之。
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甚者,可用瓜蒂散。
湧之。
汗吐下三法之後,别無異證者,涼膈散。
調之。
大熱已去,微熱者,以益元散。
服之,無令再病,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去麻黃。
以汗之。
其病半表半裡,白虎湯。
和解之。
病在裡,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裡證俱不已,或内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谵語煩躁,蓄熱内盛,但是脈沉者,并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解以白虎湯。
(《直格》雲:夏至前為熱,夏至後為暑,是以至後而用白虎,宜乎?《局方》:立秋後不用白虎。
子和雲:若有白虎證,亦不用乎?卻用,詳審之耳。
)白虎解後,以五苓合天水。
調之。
多進數服無妨。
或腹滿脈沉者,亦當承氣合解毒。
微下之。
或發汗之後,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術。
再解之。
或裡熱内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緻身冷脈微,昏懵将死。
切不得以寒藥下之,誤下即死。
又,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易換,用真武、四逆溫熱之劑投之,下咽立死。
殊不知此證乃陰耗陽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竭。
蓄熱怫郁,将欲死者。
凡此之證,寒劑熱劑俱不可投,但進涼膈、解毒。
以養陰退陽,宣散蓄熱,脈氣漸生,得大汗而愈。
(使汗氣和而愈者。
)未愈,卻解毒合承氣。
下之,次以解毒、涼膈、天水。
合而為一,調合陰陽,洗滌髒腑,則其他别證,自不生矣。
有大下之後,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盛。
若下之不愈,脈微氣虛力弱,不加以法,則無可生之理。
若辍而不下,則邪熱盛極,陰氣極衰,脈息斷絕,必不可救,似此之證,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
醫者至此,活人殺人,一彈指間,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幾希矣。
(《直格》雲:傷寒汗後,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脈尚浮,白虎加蒼術湯再解之。
又按,餘論雲:傷寒下後,自汗,虛熱不已,白虎加蒼術、人參,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通仙之法也。
如此則汗下之後熱不退,無問有汗無汗,通宜白虎加蒼術解之,又加人參亦妙。
仍服涼膈、解毒調之。
)經雲三下而熱不退者即死,後人有四五次下,以至十數行而生者,此乃誤中耳,活者未一二,死者千百,後學切不可以為法。
但當根據前,用解毒合涼膈調之,使陽熱除退,陰氣漸生,庶不失命。
若傷飲,不解散,或結胸之證,臨時擇用大小陷胸湯丸。
累下之。
脈浮者,不可下,是表證未除,小柴胡合小陷胸湯。
投之。
脈雖浮而熱太極者,大承氣。
徐徐疏利之。
或有留飲過度,濕熱内生,小便自利,濕熱未退,以解毒湯。
治之。
陽證生斑,涼膈加當歸。
怫郁熱盛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裡,不能發于外,相搏遂成發黃,茵陳蒿湯調五苓散、茵陳合承氣下之。
心煩,不得眠,栀子豉湯。
誤下太早,遂成結胸、虛痞,涼膈加枳殼、桔梗。
剛柔二,谵語發狂,逾垣赴井,皆陽熱極盛者,承氣合解毒。
下之。
汗下後,煩渴飲水,則涼膈減桂、五苓、桂苓甘露飲、益元,選而用之。
小便不通,五苓洩之。
大便閉結,承氣下之。
更有外證,加減防風通聖散方内随證用藥。
婦人證治皆然,惟三四月并七八月不用硝,其餘
若不解者,病已傳變。
後三日在裡,法當下。
殊不知下之太早,表熱乘虛入裡,遂成結胸、虛痞、懊、斑疹、發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
但當以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裡,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而愈。
當用小柴胡、涼膈、天水。
三藥,合而服之。
病若半在表、半在裡,法當和解,小柴胡、涼膈主之。
若裡熱微者,則當微下,大柴胡合解毒湯。
主之。
熱勢未退,又以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
下之,兩除表裡之熱。
病至七八日,裡證已甚,表熱漸微,脈雖浮數,則以三一承氣合解毒。
下之。
其病胸膈滿悶,或喘或嘔,陽脈緊甚者,可用瓜蒂散。
湧之。
汗吐下三法之後,别無異證者,涼膈散。
調之。
大熱已去,微熱者,以益元散。
服之,無令再病,此傷寒治法之大要也。
或傷風自汗,脈浮緩者,雙解去麻黃。
以汗之。
其病半表半裡,白虎湯。
和解之。
病在裡,脈沉細者,無問風寒暑濕,或表裡證俱不已,或内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痛滿,谵語煩躁,蓄熱内盛,但是脈沉者,并用承氣合解毒下之。
或中暑自汗,解以白虎湯。
(《直格》雲:夏至前為熱,夏至後為暑,是以至後而用白虎,宜乎?《局方》:立秋後不用白虎。
子和雲:若有白虎證,亦不用乎?卻用,詳審之耳。
)白虎解後,以五苓合天水。
調之。
多進數服無妨。
或腹滿脈沉者,亦當承氣合解毒。
微下之。
或發汗之後,熱不解,脈尚浮者,白虎加蒼術。
再解之。
或裡熱内盛,陽厥極深,皆因失下而成此證,以緻身冷脈微,昏懵将死。
切不得以寒藥下之,誤下即死。
又,一輩庸醫,妄言是陰厥,便欲易換,用真武、四逆溫熱之劑投之,下咽立死。
殊不知此證乃陰耗陽竭,陰氣極弱謂之耗,陽厥極深謂之竭。
蓄熱怫郁,将欲死者。
凡此之證,寒劑熱劑俱不可投,但進涼膈、解毒。
以養陰退陽,宣散蓄熱,脈氣漸生,得大汗而愈。
(使汗氣和而愈者。
)未愈,卻解毒合承氣。
下之,次以解毒、涼膈、天水。
合而為一,調合陰陽,洗滌髒腑,則其他别證,自不生矣。
有大下之後,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盛。
若下之不愈,脈微氣虛力弱,不加以法,則無可生之理。
若辍而不下,則邪熱盛極,陰氣極衰,脈息斷絕,必不可救,似此之證,是下之亦死,不下亦死。
醫者至此,活人殺人,一彈指間,其不至手足失措者,幾希矣。
(《直格》雲:傷寒汗後,汗出不解,或反不汗,脈尚浮,白虎加蒼術湯再解之。
又按,餘論雲:傷寒下後,自汗,虛熱不已,白虎加蒼術、人參,一服如神,汗止身涼,此通仙之法也。
如此則汗下之後熱不退,無問有汗無汗,通宜白虎加蒼術解之,又加人參亦妙。
仍服涼膈、解毒調之。
)經雲三下而熱不退者即死,後人有四五次下,以至十數行而生者,此乃誤中耳,活者未一二,死者千百,後學切不可以為法。
但當根據前,用解毒合涼膈調之,使陽熱除退,陰氣漸生,庶不失命。
若傷飲,不解散,或結胸之證,臨時擇用大小陷胸湯丸。
累下之。
脈浮者,不可下,是表證未除,小柴胡合小陷胸湯。
投之。
脈雖浮而熱太極者,大承氣。
徐徐疏利之。
或有留飲過度,濕熱内生,小便自利,濕熱未退,以解毒湯。
治之。
陽證生斑,涼膈加當歸。
怫郁熱盛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裡,不能發于外,相搏遂成發黃,茵陳蒿湯調五苓散、茵陳合承氣下之。
心煩,不得眠,栀子豉湯。
誤下太早,遂成結胸、虛痞,涼膈加枳殼、桔梗。
剛柔二,谵語發狂,逾垣赴井,皆陽熱極盛者,承氣合解毒。
下之。
汗下後,煩渴飲水,則涼膈減桂、五苓、桂苓甘露飲、益元,選而用之。
小便不通,五苓洩之。
大便閉結,承氣下之。
更有外證,加減防風通聖散方内随證用藥。
婦人證治皆然,惟三四月并七八月不用硝,其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