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之十 法印品第二十 爾時玄台玉宮中和真人為諸後學,以七月七日大會昆侖玉輪之阿,停留三月,以十月七日大會昆侖金壇之上。

    辰星之精,夕炳神燭,耀靈陽景,分晖停照。

    又經三月,以正月七日,上玄首元,青天之氣流入萬象,群有化生之初,中和流變之始,中和真人動用三元,三會之初,良辰吉日,以朝上帝。

    爾時中和真人法衆、真位三萬六千上真,俱乘正一中和法輪,真精靈轄,雲龍導途,勝蛇俠儀,三界大魔飛空從車,四部靈仙以擁飛蓋。

    香官揚煙,燔之反魂;龍吟鳳歌,和以天鈞。

    神風微吹,周流和雅。

    香花幡蓋,飄飄上升。

    是諸法衆神足蹈虛,不勞運動。

    譬如浮雲,霏霏輕妙。

    須臾之頃,上登玉清大慈天尊法門之前。

     爾時上界諸真晨朝之時,朝谒天尊,又往玉清右雲宮中朝慶大悲真帝。

    時遷於巳,十方上仙之衆集朝上帝大慈天尊。

    時遷於中,次有下仙天官上司簡度仙箓。

    時遷於子,次有水火下司注記生死之簿。

    天尊為諸衆生,亦以三元之月,月十五日三司進朝,後學朝慶,但用三元之月月初七日,晨夕願念,悔過求願。

    大慈大悲二尊真帝是天地之祖宗,萬化之元根也。

    一切後學聖人無不祖於慈悲之道。

    朝禮思念,先當行慈。

    以是義故,十方世界天上地下凡聖所雲大慈大悲正言、二帝慈悲之道,下世衆生但用其末,希識其根。

    三司之官四時八節不朝二尊則失慈悲之道,不能含養萬物。

    是故天覆地載一切萬物而不有辭。

    上則三尊慈悲之道、二尊之号施於下界凡俗之夫所言慈親象於此也。

    一切衆生得慈悲之道,故能子育群生,雖不普得大道一心,不如大道而能子育一切動植。

    一切含氣若無慈悲,則不自養,安能養萬物?是故上學之士先具慈悲,則修學易成,言必聞上。

    凡夫有心,可於密室修學上道,道亦感之。

    是以四部下仙道心不退。

    吾見其志,方便示導,為升玉清朝谒真帝,我諸真衆當所神交,恒與二尊以為親侍。

    雖隔三萬六千天地,亦猶凡夫同一室住,不以為遠。

    何以故?十方塵界同一道體。

    以是義故,十方世界未有一物一法能離道體,一切有生皆是二尊之道氣也。

    故我為諸下仙升於上界,朝慶二尊,作禮問訊,而請仙印,教悟後學。

     爾時中和真人與諸侍從稽首雲門,拜伏良久,焚香心念,未兆所言,複良久間。

    如是良久,計於下界已經九萬大劫。

    仰觀雲宮之中,虛白清曠,寥亮皎潔,唯有九色慶雲垂布圍繞,光彩交晖,無以為喻。

    虛中真氣,結成天經,遍於道境。

    文字分明,谛觀易曉,輕誦之者無由解悟。

    是諸真仙心念大慈天尊,欲陳心願,而作是言:願為後學之人斷諸疑結,欲請天尊金口法印。

    作是言已,默住良久。

    忽見大慈天尊雲龍座前百寶香爐煙氣自浮,猶如神嶽蒸發大雲,停勃蓊蔚,遍流他境。

    天花飛空,雲龍舞虛,甘露微潤,風塵不動,鸾和鳳吟,音響相和,合成靈章,吟詠天經,動經億劫而不休息。

    聽者忘倦,遺其雜想,正心憶念,皆得蒙益。

    如是良久,奄見天尊凝神出虛,光氣法身遍滿空有。

    真氣遐布,無所不在,不獨上界而有天尊,十方世界所在皆有,森羅萬象無非法身。

     爾時執蓋直事四部靈仙八萬四千人不在衆數,見大慈天尊道力奇特,一時驚歎,皆言未曾有也。

    是時中和真人與諸上仙先果六通,默而無言,并以神交沙界,無所滞礙,但以方便,欲令下仙見聞上道,升入上界,朝谒天尊,為諸後學而請法印,不自為師,法應上聞大慈真帝。

     爾時中和真人為諸後學上啟天尊,而作是言:下界塵臭,煩惱多途。

    沐浴玄恩,積經劫數。

    常蒙法手攜引愚迷,流浪之徒未能盡善,五情内争,六賊外馳。

    後學之夫多懷異見,不行大道,迷堕邪津,順入苦流,生老病死。

    為此因緣,不忍聞見。

     天尊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下世凡夫後學道淺,何由能超生死苦流。

    生老病死,世間常事。

    逆苦流者,唯有道者能之。

    諸俗法中雖有逆言,而無逆體,雖有逆理,而無逆事。

    理通事壅,非道所尚;有言無體,又非所尚。

    理事俱通,言體雙達,我道能之。

    淺俗浮僞,因緣穢賤,下土所尚。

    如此之事,不足緻問。

     爾時真人頓首受命。

    於是八萬四千直使、執蓋小仙、四部靈人未聞至道,不辯深義,誠在質疑。

    爾時衆中有一小仙,名曰寶相,前進作禮,上啟天尊而作是言:臣等末學道淺,不曉深義,常聞下士凡庸書記傳說亦言我法能度生老病死,出生死流,身得六通,智能無礙。

    複見此人與凡不異,生而老病,終不免死。

    不審此說虛實雲何?唯願天尊慈悲高鑒,哀所不悟。

    言畢叩頭,伏聽哀旨。

     爾時大慈天尊愍諸小仙,以大慈故,而語之言:善男子,汝等得道,位階四部,始入道流,未免生死。

    以汝等衆得承宿慶,遇會天真,延續性命。

    若不爾者,久以灰沉。

    子所言者,世俗經書之所傳說,亦言我法能度生老病死,出生死流,複見其身随世生滅。

    此是入理之人作如此說,事體不通,但明空義,辯能無礙,非能理身而得無礙。

    方寸之心與凡有異,生老病死不能異。

    俗間苦惱、生死流轉。

    入理之人,身無道力,不能逆之。

    獨有大道而能超之。

    無上道法能度生老病死,逆諸苦流。

    善男子,用我法者,理於生人,能得長存,轉凡成聖,複歸於無。

    吻合光氣,出有入無,無所妨礙。

    善男子,善用我法,理於衰老,其形反嬰,歸於長生,此名度老。

    用我道法,度於癡人及病苦者,令其不病,所苦得差,此名度諸病人,令其不病。

    用我道法,度諸死魂及諸罪魂,令得離苦。

    欲受生者,令其如意;不願生者,令其無生,此名度死。

    善男子,世法苦流,以貪欲為本。

    大道法中有除屍制魄,修學此道,即無欲想。

    又苦流者以恩愛煩惱、衣食為累,而我大道有八寶天衣、自然之服,随其大小及與長短。

    大道法中有太和生氣、陰生靈符、神水玉液,以充饑渴,卻除老死、煩惱疾病,與世服用危固不同。

    此名大道正法,逆煩惱苦,永斷生死。

    諸浮俗法,言能度生老病死,逆世苦流。

    譬如有人身嬰百病,又複貧苦,所求不得,即出僞言诳惑下凡,自言我是天人大師,善療衆病,辨諸方藥,及以針灸。

    愚人聞之,赍持競往,依止愚師,受其方法,所疾不愈而久彌癡。

    一切貧病與師相似。

    賢人觀之,心知其謬,舍置而去。

    於是賢人擇師承受,既遇明師,實能愈疾,門徒慈善,憐諸貧病,諸有病苦,施為療治。

    下手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