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母植種金芝,龍英吐氣,芬芳周流。
是時諸王心眼明朗,遙睹真帝近在目前,胎結銷亡,洞鑒無礙。
不但三萬六千天地、十方世界猶如指掌。
是時諸王各坐瓊林之下,九億大劫而不移處。
爾時雲宮真帝遙錫諸王中真之号。
卻後百億大劫,又錫上真之任。
後又萬億大劫,錫王後聖道君之任,号太虛真王,于今治在常玄天之中。
諸王之身為聞道故,形貌反嬰,猶若盛年。
十六童子亦能分身,遍滿虛空,攝形歸無,絕凡視聽,非是下仙四衆之人所能知也。
所謂幽通藏用,微妙之至,無以比譬。
或見象而無言,或有言而無象。
行一事終會,萬道之宗,總衆妙門,則變通無極。
衰俗紛擾,虛談僞辨,徒勞始卒,無的依憑。
痛傷流俗,糜爛沉溺,學無明師,又無真經,安得周衛而免死厄。
好真之士,可不研精,詳審真僞,驗其邪正。
求其機要,不在狐疑。
專心祈度,誠無迷惑。
上士學道,即身成聖;中士學道,蟬化隐遷,猶應示死而不滅亡;下士學道,積劫勞苦,出入生死、不可計劫。
道言:此諸國王亦勞生死,積劫勤苦,治民事天,功聞上帝。
信用大道,棄舍世榮,入山求道,嘗味百藥,吐故納新,精研至經,明了深義,常行慈悲,專利廣大,專志守一,遠世塵濁,道使之然。
俱得受度而成後聖。
卻後計得百萬億大劫上元真道,遷於三萬六千天王後聖道君,各治一天,遞知化世。
上元真帝升入無形,息諸動用,雖複寂寥,虛豁泯默,無心應物,不違神齊影響,無情而運,不覺有為,是故名之息諸動用。
爾時大唐世界弘道九劫,卻後八年,歲在壬子正月七日,有一大臣,名曰廣德,其姓王氏,年已百歲。
聽察未掩,氣力猶強。
以正輔國,不枉人心,蠢動含靈,皆沐其德,四時八節,常建齋壇,罄其生資,盡心供養。
比國諸臣聞其中正,遙仰德音,密遣使命赍持信好,遙奉大臣。
如是不絕,足滿九年。
大臣廣德,遙感其意,晨夕焚香。
香煙潛熏鄰國諸臣,遍體香氣。
每夕得夢,夢見神人,身長丈六,對近目前。
如是諸臣心各自念而作是言:将非是我供養德人?大道感念,見我威容。
遙誠信向,彌加恭敬。
亦各焚香,晨夕禮願,願得其身親奉大臣,精至齋潔,足滿千日。
卻後十月七日夜半之時,忽見中庭有二童子手執神燭,宣大臣教雲:欲相見,評論道德。
諸神忽聞童子之言,匍匐出外,禮訊童子,目注神燭,不暇還别。
覺行八步,奄見大城,台閣官阙,得睹大臣廣德,作禮問訊。
良久之間,自思神異,始覺已踰八千餘裡。
比近之臣,亦有三千五千裡間。
如一瞬頃,已至中國。
爾時總有五萬九千大臣,俱發道心,願舍名位,入山修道。
執燭童子總有一十一萬八千。
童子俱是雲宮右台中真侍者,遐感好道之人,炳神燭而照之,令心正體堅,目不邪視,耳絕淫聽,執持道要,行趨道場。
内外調善,果業成熟。
速得道真神燭之光。
功德如是。
爾時童子聚諸神燭,為一惠炬,縱廣正等六百餘裡,其光清涼,洞徹照曜無窮。
時諸大臣睹此惠炬,心眼洞明,悉皆歎言:未曾有也。
先禮童子,次禮惠炬,而作是言:弟子凡膚,肌腥骨臭,夙無餘慶,不樹善緣,德薄功微,不足聞道。
不期大道慈憐,示以希有,不勝恩造,喜懼交集。
童子告言:大道慈悲,不須遜謝。
汝等諸人棄榮世祿,山栖求道,先當入此智炬之中,然後秉節除魔,高栖岩岫,咀嚼真經,諷詠天書。
拂圓鏡之遊塵,揮伏日之金精。
神室凝珠,八威吐芒,香煙上騰,以陳子心。
功聞帝庭,上升紫晨。
不久之間,勤苦山林。
我道至神,不虛見聞。
精至之士而能得之。
子欲山栖,當奉明戒,勿傷所疾,謂餈嬰孩,勿犯不淨,動止須清。
一事有虧,萬途盡傾。
子未見聞,安得自明。
時諸臣等從惠炬出,長跪請戒。
童子告言:戒言慎也。
子雖有智,猶未辨微。
聰利之人自恃其智,輕犯所忌,不懼威神,身未成道,猶處方圓,俯仰失儀,勞而無冀。
一至自在,随意無礙,升入無形,都忘衆相。
是時童子即為諸臣而說戒曰:子欲山栖,先擯塵俗勞累之事,道所不為者,勿強為之;真所不履者,勿強履之。
但知行道存身,不慕餘事。
欲棄人世而栖山林者,先求同志之人,不過三五。
上士山栖,不過二三。
多則喧鬧,心意不專,互相窺瞰,輕觸威神。
不履污穢,男女混雜,講及俗事,坐卧慢處,心遊邪肆,察聽外事。
雖居山林,心志不一,穢垢通津,邪風往來,髓腦枯竭,牙凋喪明。
怠不栖沐,皮膚積垢。
真氣遠離,無所希冀。
裸露三光,善神不佑。
耽睡懶起,供繕怠堕。
真君青簡,無功可記;有罪不誨,九玄被考,四司糾彈,立退見敗。
思慮不專,雜想紛擾,真精不守,邪鬼來任。
不辨邪正,妄生異見。
真人造房,不知恭敬。
衣服法具,非類雜用,塵濁流淹,魂神沉滞。
此首便利,不知背向,洿慢神泉,地司舉愆,罪盈黑簿,生身受持。
或竊覽天經,妄授不真,侍經舉過,釁及九玄。
或洩露幽密,輕慢真文;或大言大語,大嗔大喜,陰經畜洩,内外失和。
或洩真诰,自陳夢想;或食肉飲酒,味嗜熏辛,藏神煩惱,亡失正氣。
或朝禮燒香,顧眄回視,招魅來禍,上帝不聞。
如此禁戒,真道所疾。
隐學之士,深宜慎之。
爾時童子告諸臣言:善男子,學道如道,求邪如邪。
以類推之,則可知也。
汝等雖賢,未辨聖教。
諸學聖道者,聖言正也。
以正事
是時諸王心眼明朗,遙睹真帝近在目前,胎結銷亡,洞鑒無礙。
不但三萬六千天地、十方世界猶如指掌。
是時諸王各坐瓊林之下,九億大劫而不移處。
爾時雲宮真帝遙錫諸王中真之号。
卻後百億大劫,又錫上真之任。
後又萬億大劫,錫王後聖道君之任,号太虛真王,于今治在常玄天之中。
諸王之身為聞道故,形貌反嬰,猶若盛年。
十六童子亦能分身,遍滿虛空,攝形歸無,絕凡視聽,非是下仙四衆之人所能知也。
所謂幽通藏用,微妙之至,無以比譬。
或見象而無言,或有言而無象。
行一事終會,萬道之宗,總衆妙門,則變通無極。
衰俗紛擾,虛談僞辨,徒勞始卒,無的依憑。
痛傷流俗,糜爛沉溺,學無明師,又無真經,安得周衛而免死厄。
好真之士,可不研精,詳審真僞,驗其邪正。
求其機要,不在狐疑。
專心祈度,誠無迷惑。
上士學道,即身成聖;中士學道,蟬化隐遷,猶應示死而不滅亡;下士學道,積劫勞苦,出入生死、不可計劫。
道言:此諸國王亦勞生死,積劫勤苦,治民事天,功聞上帝。
信用大道,棄舍世榮,入山求道,嘗味百藥,吐故納新,精研至經,明了深義,常行慈悲,專利廣大,專志守一,遠世塵濁,道使之然。
俱得受度而成後聖。
卻後計得百萬億大劫上元真道,遷於三萬六千天王後聖道君,各治一天,遞知化世。
上元真帝升入無形,息諸動用,雖複寂寥,虛豁泯默,無心應物,不違神齊影響,無情而運,不覺有為,是故名之息諸動用。
爾時大唐世界弘道九劫,卻後八年,歲在壬子正月七日,有一大臣,名曰廣德,其姓王氏,年已百歲。
聽察未掩,氣力猶強。
以正輔國,不枉人心,蠢動含靈,皆沐其德,四時八節,常建齋壇,罄其生資,盡心供養。
比國諸臣聞其中正,遙仰德音,密遣使命赍持信好,遙奉大臣。
如是不絕,足滿九年。
大臣廣德,遙感其意,晨夕焚香。
香煙潛熏鄰國諸臣,遍體香氣。
每夕得夢,夢見神人,身長丈六,對近目前。
如是諸臣心各自念而作是言:将非是我供養德人?大道感念,見我威容。
遙誠信向,彌加恭敬。
亦各焚香,晨夕禮願,願得其身親奉大臣,精至齋潔,足滿千日。
卻後十月七日夜半之時,忽見中庭有二童子手執神燭,宣大臣教雲:欲相見,評論道德。
諸神忽聞童子之言,匍匐出外,禮訊童子,目注神燭,不暇還别。
覺行八步,奄見大城,台閣官阙,得睹大臣廣德,作禮問訊。
良久之間,自思神異,始覺已踰八千餘裡。
比近之臣,亦有三千五千裡間。
如一瞬頃,已至中國。
爾時總有五萬九千大臣,俱發道心,願舍名位,入山修道。
執燭童子總有一十一萬八千。
童子俱是雲宮右台中真侍者,遐感好道之人,炳神燭而照之,令心正體堅,目不邪視,耳絕淫聽,執持道要,行趨道場。
内外調善,果業成熟。
速得道真神燭之光。
功德如是。
爾時童子聚諸神燭,為一惠炬,縱廣正等六百餘裡,其光清涼,洞徹照曜無窮。
時諸大臣睹此惠炬,心眼洞明,悉皆歎言:未曾有也。
先禮童子,次禮惠炬,而作是言:弟子凡膚,肌腥骨臭,夙無餘慶,不樹善緣,德薄功微,不足聞道。
不期大道慈憐,示以希有,不勝恩造,喜懼交集。
童子告言:大道慈悲,不須遜謝。
汝等諸人棄榮世祿,山栖求道,先當入此智炬之中,然後秉節除魔,高栖岩岫,咀嚼真經,諷詠天書。
拂圓鏡之遊塵,揮伏日之金精。
神室凝珠,八威吐芒,香煙上騰,以陳子心。
功聞帝庭,上升紫晨。
不久之間,勤苦山林。
我道至神,不虛見聞。
精至之士而能得之。
子欲山栖,當奉明戒,勿傷所疾,謂餈嬰孩,勿犯不淨,動止須清。
一事有虧,萬途盡傾。
子未見聞,安得自明。
時諸臣等從惠炬出,長跪請戒。
童子告言:戒言慎也。
子雖有智,猶未辨微。
聰利之人自恃其智,輕犯所忌,不懼威神,身未成道,猶處方圓,俯仰失儀,勞而無冀。
一至自在,随意無礙,升入無形,都忘衆相。
是時童子即為諸臣而說戒曰:子欲山栖,先擯塵俗勞累之事,道所不為者,勿強為之;真所不履者,勿強履之。
但知行道存身,不慕餘事。
欲棄人世而栖山林者,先求同志之人,不過三五。
上士山栖,不過二三。
多則喧鬧,心意不專,互相窺瞰,輕觸威神。
不履污穢,男女混雜,講及俗事,坐卧慢處,心遊邪肆,察聽外事。
雖居山林,心志不一,穢垢通津,邪風往來,髓腦枯竭,牙凋喪明。
怠不栖沐,皮膚積垢。
真氣遠離,無所希冀。
裸露三光,善神不佑。
耽睡懶起,供繕怠堕。
真君青簡,無功可記;有罪不誨,九玄被考,四司糾彈,立退見敗。
思慮不專,雜想紛擾,真精不守,邪鬼來任。
不辨邪正,妄生異見。
真人造房,不知恭敬。
衣服法具,非類雜用,塵濁流淹,魂神沉滞。
此首便利,不知背向,洿慢神泉,地司舉愆,罪盈黑簿,生身受持。
或竊覽天經,妄授不真,侍經舉過,釁及九玄。
或洩露幽密,輕慢真文;或大言大語,大嗔大喜,陰經畜洩,内外失和。
或洩真诰,自陳夢想;或食肉飲酒,味嗜熏辛,藏神煩惱,亡失正氣。
或朝禮燒香,顧眄回視,招魅來禍,上帝不聞。
如此禁戒,真道所疾。
隐學之士,深宜慎之。
爾時童子告諸臣言:善男子,學道如道,求邪如邪。
以類推之,則可知也。
汝等雖賢,未辨聖教。
諸學聖道者,聖言正也。
以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