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入極瑤天中,止住十六萬億劫。
次升入元載天中,止住十七萬億劫。
次升入皇崖天中,止住十八萬億劫。
次升入顯定天中,止住十九萬億劫。
次升入始皇天中,止住二十萬億劫。
次升入浮容天中,止住三十萬億劫。
次升入無思天中,止住四十萬億劫。
次升入阮樂天中,止住八千萬億劫。
次升入無極天中,住止九千萬億劫。
次升入皓庭天中,住止百千萬億劫。
次升入元洞天中,住止千千萬億劫。
又次升入妙成天中,住止萬萬億億劫。
次升禁上天中,住止億億億劫。
次升入常融天中,億兆世微塵之劫。
次升入玉隆天中,兆兆大地微塵之劫。
次升入梵度天中,自在止住平育天中,上升太虛,攸往大羅,入於無形,寥廓玄冥。
從皇曾天,上至太虛天,無成壞住止之數。
計於欲界劫運,以示衆生。
已上道境,名之虛無。
道亦虛生,自然之形,光氣成體,不可名言。
皇曾已上天大聖亦然。
及至欲界四天之中,名山洞府,後聖真仙雖睹天地,數有劫運,形随日新,神力自大,永不退轉,常住不變。
一階仙位,永斷生死,綿綿長存,不可思議。
不如邪俗教中經書注内,邪俗之妖,竊号位仙,九萬大劫,生天受樂,轉還退堕。
此是精鬼魍魉,與正真之道更相違背。
聞此說者,即是邪說,非真正也。
爾時,太帝左侍名曰大章,聰敏中正,立性好道。
未達真帝,心猶在疑,前進頓首,上啟道君而作是言:臣生年已二十有五,仕知内史,直侍太極,人世至尊。
四海子來,百司供給,天下宗仰,果報難加。
年來百餘,勞生萬慮,雖處廟堂,心遊遐外,治民事天,心勤寐寤。
行步不逮,耳目失聰,筋窮力衰,髓腦枯竭,氣力微弱,動止苦辛。
每瞻顔色,五情如切,加以悲顧,寝食無甯。
生未百年,萬種煩毒。
不審真仙之士塵劫長存,形神不亡,饑勞辛苦。
是時,大章語未卒間,真師神力,急令太帝容儀複嬰,膚體充潔,猶如凝脂。
太帝夫人色美發黑,肌如冰雪,齒白齊密,氣力倍常,立便上升慶霄之上,朝谒天尊。
亦能五變,所謂入木如木,入火如火,入金如金,入水土如水土,升玄步虛,立便無累。
爾時,真君即入無形,莫知所在。
良久而見,坐空中,去地千丈,八色雲龍以捧神足,七色慶霄覆蓋随應。
三景環照,身洞慈光,安庠而言,語大章曰:七明慮沫,五色舍利,申下二藥。
大王父母服之,尚爾神力自在,況於至道,可得言乎?行屍短見,敢於道前,特疑大聖,示汝小道,威力何如?無上大道改凡成聖,即此之身升入無形,大則無外,小入細微。
我道能之,自外邪道要在灰滅,不能即身而成法身。
由其外法,神木微弱,不能存濟。
以生為累,寒暑破體,是非交胸,疾患饑飽,種種煩毒。
生老病死,無明之形,不任久處,求早滅度。
不如上道轉凡成聖,體如金剛,塵劫如瞬,形随日新,出入無間,何憂累乎?生死象斷,煩惱不繼,誰能勞之?升入無形,誰能滅之?複歸本除,同於太空,誰能見之?神變自在,存亡恍惚,誰能知之?不知其始,焉知其終。
萬天在心,塵界入毫,本相如故。
汝意雲何? 是時,大章匍匐下殿,散發叩頭,悔過自責。
大王重光見其父母,忽爾升玄,焚香仰天,叩頭禮拜天尊,頓首真君,慚謝九夷八十一仙,而作是言:衆緣諧遂,聖凡慶快。
願南蠻、西戎、北狄,邊陬異落,非法無聞,戴角披毛,獸心人面,有情無識,飲血茹毛,蠢動含生,幽明人鬼,願生死開度,同入道流。
說此語已,上方慶霄大悲天尊與即座真君俱放慈光,照明下土,慈音普被,異類鹹聞,各見天尊下在其前,為說六度、六通之道,自在解脫無上法門。
是時,大會聞天尊所說,心開意悟,知有為法不離生死,出家修道皆得長存。
爾時,大悲天尊通流法雨,随其緣業,潤有淺深,平等見形。
衆生睹相,容貌各異,一音說法。
衆生領受,悟解不同,信用相反,而不相似。
而此會中略有三種大王父母,運偶善緣,不動而感,成道須臾。
神鄉男女,受用惠利,能令其身以收長生,長守清虛,與道為偶,生身受度,形神不灰。
猶如金剛,不可毀壞。
是諸戎夷聞說長生,心則迷悶,神精狂亂,身毛皆豎,或複五體緩縱,不能自持,昏愦睡熟,呼吼無知。
大道愍之,勤勤不舍。
爾時,真師語諸夷言:各起燒香,自申願行。
時諸戎夷焚香訖已,業緣拘束,不得餘言。
皆願修行因緣之法,一時起請大道真師為說滅度因緣之道。
真師然之。
大衆歡喜,一時作禮,聞真師為說滅度之法。
諸戎狄等無複憤非乎孔之患。
真師又告諸戎曰:善男子,修道樹因,譬如良農,三陽之時,善役調牛,鈎引懸澎,堤捍綿密,踖乘通濘,加以好糞;次選良種,治擇蕪穢,溫濕宜之;然後調樹,芸耗莠稗,壅護苗根,晨夕看視,無令六畜侵食踐蹋。
如是苗子三月假生,萋蔚系盛,水陸通美,無有螫勝。
涼秋結實,高下通熟。
即命僮仆收藏貯積,藏吏監守,不令餘耗,唯供食用,儲備盈長,家給豐足,傍惠貧乏,周濟饑匮,施廣散大,恩德弘普,功聞上天。
一切幽明,鹹皆護善。
福德成就,利涉合諧,所求如意,無願不成。
如是良農,終卒獲利,不可稱量。
善男子,汝等大衆於道福田勤行修習,心無懈倦。
如彼良農,必獲果報而不差也。
善男子,往昔劫中,玄谷之北休酋國王夫人有娠,雙誕二子,六歲已來,形貌相似。
父王重之,每在懷抱。
年至七歲,遠祈師傳,一種訓之。
其王自名此兒,一曰紹光,二曰紹明。
二子同學。
父王時時躬往約勅,令不怠惰。
師以義方,授其業藝。
爾時,二子晨朝之時,俱會受業,受竟思義,各還一院。
爾時,紹光誦曰上口,默坐思惟,晨夕不寐。
爾時,紹明立性疏懶,又多昏睡,耽酒嗜色,神情奔躁。
雖讀其文,都不思義。
若見父王,巧能方便,手不釋簡。
性又陰惡。
爾時,師匠不敢專制。
於是紹明常懷刀刃,兇險悖戾。
年至十七,集群臣議立大子,令諸公卿對衆簡閱,雠校優劣。
紹光伎藝,無言不雠,遍該世伎,性又慈善。
次問紹明,有問無對,即枉師傳,授業遍黨。
師對王言:王子性戾,不遵教命,不授臣訓,情性兇險。
大王不信,試檢懷抱,果懷刀刃。
師言:臣不自衛,焉敢訓之。
王即擯出紹明於城外立。
後懷怨心,便生謀逆,未及聚衆,已被察獲。
心懼刑網,奔入邊郊,鄰國不舍,執而送之。
羞見父王,秘氣而死。
群臣議之,以為逆子亂臣,不收葬,棄於荒外。
鳥獸蟲蟻嫌其兇逆,不啖其肉,脂膏滂沱,流洿草澤。
一為不信,自取滅亡,天地不哀,人神共疾,魂爽徒谪,萬劫不原。
縱得出生,亦失人道。
爾時,紹光拜為太子,大會公卿,普赦天下,焚香登殿,遙望如神,色正顔和,德含春日。
四海無事,天下太平。
方外子來,龜朋遠萃,匡贊王國,人神合符。
風雨以時,百谷成熟。
爾時,太子溫仁忠恕,慈善孝敬。
年至三十,父王禅祚,即以國政付囑太子。
太子三辭不受。
又恐逆命,非孝子也。
即以頓首父王,受天正位,以道治國,不施雜令。
未滿一年,頌聲溢路,人神交歸,衆瑞紛錯,芝草盈庭,麟鳳翔集,天人下遊,仙雲四張。
上元真宰以為門師,授其道要,身佩生箓,威神扶衛。
年至九十,老而更丁,色如童稚,耳目聰明,生氣布養,五藏華榮,白發如黑,朽齒更生。
太醫仙王為合神藥,複氣如形,終身不衰。
年百七十,一旦委國,上騰太霄。
于今治在太清天中,處於玉華瓊台,長存無窮,猶故修學無上道法。
一生立信,經必昌期。
道不負人,其義斯在。
善男子,汝諸衆等於道立信,勤修功行,身無缺死,名之道基。
爾時,諸戎聞說至法,領受歡喜,大衆頂禮,一時開悟因緣之道,心無緣外。
着各各嚴裝,所乘之象,辭别天真,各還本國。
是時,胡鬼乘此法力,身度南宮,受生東方極樂世界有道之國。
是時,中國男子亦各還家,尊修至法。
一國道士在會中者,九萬七千人,皆得六通,無礙自在。
或随其人,周遊下界。
九夷諸仙升入無形,莫知所在。
大王父母猶升慶霄,玉清天尊錫太帝之身,号為洞玄、太玄。
又錫夫人為玄台仙君,給以女仙侍衛二十四人,飛蓋猋輪,以升洞天,主諸新學女冠道士。
爾時,真師為世救焚,猶在寒林。
玉清天尊與諸真帝常在玄中,湛然不動,四時八節時放光音。
一切有生鹹皆恃賴。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七竟
次升入元載天中,止住十七萬億劫。
次升入皇崖天中,止住十八萬億劫。
次升入顯定天中,止住十九萬億劫。
次升入始皇天中,止住二十萬億劫。
次升入浮容天中,止住三十萬億劫。
次升入無思天中,止住四十萬億劫。
次升入阮樂天中,止住八千萬億劫。
次升入無極天中,住止九千萬億劫。
次升入皓庭天中,住止百千萬億劫。
次升入元洞天中,住止千千萬億劫。
又次升入妙成天中,住止萬萬億億劫。
次升禁上天中,住止億億億劫。
次升入常融天中,億兆世微塵之劫。
次升入玉隆天中,兆兆大地微塵之劫。
次升入梵度天中,自在止住平育天中,上升太虛,攸往大羅,入於無形,寥廓玄冥。
從皇曾天,上至太虛天,無成壞住止之數。
計於欲界劫運,以示衆生。
已上道境,名之虛無。
道亦虛生,自然之形,光氣成體,不可名言。
皇曾已上天大聖亦然。
及至欲界四天之中,名山洞府,後聖真仙雖睹天地,數有劫運,形随日新,神力自大,永不退轉,常住不變。
一階仙位,永斷生死,綿綿長存,不可思議。
不如邪俗教中經書注内,邪俗之妖,竊号位仙,九萬大劫,生天受樂,轉還退堕。
此是精鬼魍魉,與正真之道更相違背。
聞此說者,即是邪說,非真正也。
爾時,太帝左侍名曰大章,聰敏中正,立性好道。
未達真帝,心猶在疑,前進頓首,上啟道君而作是言:臣生年已二十有五,仕知内史,直侍太極,人世至尊。
四海子來,百司供給,天下宗仰,果報難加。
年來百餘,勞生萬慮,雖處廟堂,心遊遐外,治民事天,心勤寐寤。
行步不逮,耳目失聰,筋窮力衰,髓腦枯竭,氣力微弱,動止苦辛。
每瞻顔色,五情如切,加以悲顧,寝食無甯。
生未百年,萬種煩毒。
不審真仙之士塵劫長存,形神不亡,饑勞辛苦。
是時,大章語未卒間,真師神力,急令太帝容儀複嬰,膚體充潔,猶如凝脂。
太帝夫人色美發黑,肌如冰雪,齒白齊密,氣力倍常,立便上升慶霄之上,朝谒天尊。
亦能五變,所謂入木如木,入火如火,入金如金,入水土如水土,升玄步虛,立便無累。
爾時,真君即入無形,莫知所在。
良久而見,坐空中,去地千丈,八色雲龍以捧神足,七色慶霄覆蓋随應。
三景環照,身洞慈光,安庠而言,語大章曰:七明慮沫,五色舍利,申下二藥。
大王父母服之,尚爾神力自在,況於至道,可得言乎?行屍短見,敢於道前,特疑大聖,示汝小道,威力何如?無上大道改凡成聖,即此之身升入無形,大則無外,小入細微。
我道能之,自外邪道要在灰滅,不能即身而成法身。
由其外法,神木微弱,不能存濟。
以生為累,寒暑破體,是非交胸,疾患饑飽,種種煩毒。
生老病死,無明之形,不任久處,求早滅度。
不如上道轉凡成聖,體如金剛,塵劫如瞬,形随日新,出入無間,何憂累乎?生死象斷,煩惱不繼,誰能勞之?升入無形,誰能滅之?複歸本除,同於太空,誰能見之?神變自在,存亡恍惚,誰能知之?不知其始,焉知其終。
萬天在心,塵界入毫,本相如故。
汝意雲何? 是時,大章匍匐下殿,散發叩頭,悔過自責。
大王重光見其父母,忽爾升玄,焚香仰天,叩頭禮拜天尊,頓首真君,慚謝九夷八十一仙,而作是言:衆緣諧遂,聖凡慶快。
願南蠻、西戎、北狄,邊陬異落,非法無聞,戴角披毛,獸心人面,有情無識,飲血茹毛,蠢動含生,幽明人鬼,願生死開度,同入道流。
說此語已,上方慶霄大悲天尊與即座真君俱放慈光,照明下土,慈音普被,異類鹹聞,各見天尊下在其前,為說六度、六通之道,自在解脫無上法門。
是時,大會聞天尊所說,心開意悟,知有為法不離生死,出家修道皆得長存。
爾時,大悲天尊通流法雨,随其緣業,潤有淺深,平等見形。
衆生睹相,容貌各異,一音說法。
衆生領受,悟解不同,信用相反,而不相似。
而此會中略有三種大王父母,運偶善緣,不動而感,成道須臾。
神鄉男女,受用惠利,能令其身以收長生,長守清虛,與道為偶,生身受度,形神不灰。
猶如金剛,不可毀壞。
是諸戎夷聞說長生,心則迷悶,神精狂亂,身毛皆豎,或複五體緩縱,不能自持,昏愦睡熟,呼吼無知。
大道愍之,勤勤不舍。
爾時,真師語諸夷言:各起燒香,自申願行。
時諸戎夷焚香訖已,業緣拘束,不得餘言。
皆願修行因緣之法,一時起請大道真師為說滅度因緣之道。
真師然之。
大衆歡喜,一時作禮,聞真師為說滅度之法。
諸戎狄等無複憤非乎孔之患。
真師又告諸戎曰:善男子,修道樹因,譬如良農,三陽之時,善役調牛,鈎引懸澎,堤捍綿密,踖乘通濘,加以好糞;次選良種,治擇蕪穢,溫濕宜之;然後調樹,芸耗莠稗,壅護苗根,晨夕看視,無令六畜侵食踐蹋。
如是苗子三月假生,萋蔚系盛,水陸通美,無有螫勝。
涼秋結實,高下通熟。
即命僮仆收藏貯積,藏吏監守,不令餘耗,唯供食用,儲備盈長,家給豐足,傍惠貧乏,周濟饑匮,施廣散大,恩德弘普,功聞上天。
一切幽明,鹹皆護善。
福德成就,利涉合諧,所求如意,無願不成。
如是良農,終卒獲利,不可稱量。
善男子,汝等大衆於道福田勤行修習,心無懈倦。
如彼良農,必獲果報而不差也。
善男子,往昔劫中,玄谷之北休酋國王夫人有娠,雙誕二子,六歲已來,形貌相似。
父王重之,每在懷抱。
年至七歲,遠祈師傳,一種訓之。
其王自名此兒,一曰紹光,二曰紹明。
二子同學。
父王時時躬往約勅,令不怠惰。
師以義方,授其業藝。
爾時,二子晨朝之時,俱會受業,受竟思義,各還一院。
爾時,紹光誦曰上口,默坐思惟,晨夕不寐。
爾時,紹明立性疏懶,又多昏睡,耽酒嗜色,神情奔躁。
雖讀其文,都不思義。
若見父王,巧能方便,手不釋簡。
性又陰惡。
爾時,師匠不敢專制。
於是紹明常懷刀刃,兇險悖戾。
年至十七,集群臣議立大子,令諸公卿對衆簡閱,雠校優劣。
紹光伎藝,無言不雠,遍該世伎,性又慈善。
次問紹明,有問無對,即枉師傳,授業遍黨。
師對王言:王子性戾,不遵教命,不授臣訓,情性兇險。
大王不信,試檢懷抱,果懷刀刃。
師言:臣不自衛,焉敢訓之。
王即擯出紹明於城外立。
後懷怨心,便生謀逆,未及聚衆,已被察獲。
心懼刑網,奔入邊郊,鄰國不舍,執而送之。
羞見父王,秘氣而死。
群臣議之,以為逆子亂臣,不收葬,棄於荒外。
鳥獸蟲蟻嫌其兇逆,不啖其肉,脂膏滂沱,流洿草澤。
一為不信,自取滅亡,天地不哀,人神共疾,魂爽徒谪,萬劫不原。
縱得出生,亦失人道。
爾時,紹光拜為太子,大會公卿,普赦天下,焚香登殿,遙望如神,色正顔和,德含春日。
四海無事,天下太平。
方外子來,龜朋遠萃,匡贊王國,人神合符。
風雨以時,百谷成熟。
爾時,太子溫仁忠恕,慈善孝敬。
年至三十,父王禅祚,即以國政付囑太子。
太子三辭不受。
又恐逆命,非孝子也。
即以頓首父王,受天正位,以道治國,不施雜令。
未滿一年,頌聲溢路,人神交歸,衆瑞紛錯,芝草盈庭,麟鳳翔集,天人下遊,仙雲四張。
上元真宰以為門師,授其道要,身佩生箓,威神扶衛。
年至九十,老而更丁,色如童稚,耳目聰明,生氣布養,五藏華榮,白發如黑,朽齒更生。
太醫仙王為合神藥,複氣如形,終身不衰。
年百七十,一旦委國,上騰太霄。
于今治在太清天中,處於玉華瓊台,長存無窮,猶故修學無上道法。
一生立信,經必昌期。
道不負人,其義斯在。
善男子,汝諸衆等於道立信,勤修功行,身無缺死,名之道基。
爾時,諸戎聞說至法,領受歡喜,大衆頂禮,一時開悟因緣之道,心無緣外。
着各各嚴裝,所乘之象,辭别天真,各還本國。
是時,胡鬼乘此法力,身度南宮,受生東方極樂世界有道之國。
是時,中國男子亦各還家,尊修至法。
一國道士在會中者,九萬七千人,皆得六通,無礙自在。
或随其人,周遊下界。
九夷諸仙升入無形,莫知所在。
大王父母猶升慶霄,玉清天尊錫太帝之身,号為洞玄、太玄。
又錫夫人為玄台仙君,給以女仙侍衛二十四人,飛蓋猋輪,以升洞天,主諸新學女冠道士。
爾時,真師為世救焚,猶在寒林。
玉清天尊與諸真帝常在玄中,湛然不動,四時八節時放光音。
一切有生鹹皆恃賴。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