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先建此誠,然後聞道。

     爾時,諸戎重複請問:大王無上大道至真妙行以為何宗?全生妙用,升入無形,綿綿長存,絕待無累。

    願垂開示,令得解迷。

    大王告曰:無上至道以自長生為宗,即此之身而為法身。

    以慈悲平等為重,以忍辱柔弱為用,以方便惠物為利,以無為虛白為寂,以智度無礙為通,以道眼觀照為達,以弘廣容物為虛,以形能随神為無,以無作為自然,以無形為長生。

    爾時,諸戎聞大王之言,皆曰未曾有也。

    神識雖鈍,亦以朦胧,未能盡解,猶亦在疑。

     爾時,大王為邊戎釋除疑結,心開意悟。

    於是大王以八月八日為諸戎狄請寒林大師,召集國内出家道士,備陳威儀,為諸邊夷七日七夜齋戒悔過。

    又卻還其所獻珍玩,及以璎絡。

    諸我奉勅,不敢不受,受已轉施寒林大師。

    大師受已,即分璎絡而作二分,一分與衆中貧下給使之人,一分與諸戎。

    白象還令諸戎,為象着此璎絡。

    爾時,二萬四千大象着此璎絡,一時跪拜寒林大師。

    象又四散,以鼻繞花,奉上大師。

    是給使下人佩此璎絡,心生慚愧,皆自歎言:大師平等,一心視物,寶珠璎絡,惠施天下人民,及諸白象,頓首辭謝。

    寒林大師語曰:無上大道寶,轉凡成聖,尚以平等惠利衆生,而不恃功。

    璎絡外飾,邪俗嚴身,塵滓瑕疵,何足及言?外荒雜類,不解獻心。

    将此施我,我以為受,回以與汝,何用謝之?但取勿疑。

    至月十五日日中之時,大師與諸道士九萬七千人同時受食,畢,漱口寶瓶,餘水散灑南西北方,立成雲雨,風雷電擊。

    大師又向三方噓氣,口出金光,遠映諸國。

    是時,邊戎弊疾者,登即差愈,皆於光中遙見大師,如對目前,風雨蕩穢,雷音舉愆,一切災□,應時殄滅。

    又令八萬四千戎夷,悉於光中得見其家。

    至月二十日諸戎留後,各遣使者馳入大國,報奏平安,具狀所見瑞相如前。

     是時,諸戎披發謝過,歡喜道前,頓首伏地,請問大師:不審大師修習何法?神變乃爾,自在無礙。

    隻名大師,複有餘号?向聞大王勅言,大國之中奉事大道。

    不審大師之道與無上大道為一為異?蒙昧不曉,唯願大師廣為分别,開示未聞。

    爾時,大師彈指謦欬,而告群戎曰:善哉善哉,念法邊鄙,哀汝知問,不可思議。

    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我是玉清天中雲宮東台号曰太真,自然虛生,名無上道。

    無所修習,但以大慈大悲,應世神變,随心而成,無心故為,不勞於身。

    我與大王同時應運,下治兆民、國王,因寄凡胎。

    我權号大師,托在寒林。

    互為賓實,潛相影響,不一不異,不處中間。

    汝等諸夷出生欲界,受質邊戎,人心無慈,荒涼弊惡,性便戕害,而不好生。

    飲血茹毛,形骸躁腥,神凝濁氣,體結偏精。

    拔本塞源,抑本崇末。

    性重财貨,不珍大道。

    積劫如此,非獨今時。

    大道不行,其來久矣。

    雖知若此,物有輪轉,罪為善本,惡是慈源。

    汝等衆生向無逆心,終不見我。

    大道無私,冤親不二,以德報怨,不舍大悲。

    是故國王請我法衆為汝悔過,為汝消災,慈心平等,無有異念。

    故令雲雨施散,光音普被。

     爾時,大國太帝及以太妃、王子、群臣,先心不知寒林大師與大王重光,同是降神大師。

    初來之時,國人大小鹹謂大師是凡常之人。

    後見大師随心神變,傾國歸依,悔過自責,随其富貴貧賤,辦諸供具,雲萃國内,列滿東城,芳春之台,大設齋會,合國士女填塞衢路,車駕紛紛,塵飛霧起。

     爾時,大王為施高座,罄國珍玩,裝校道場,開發大藏,巨惠谷帛,周窮濟乏。

    出諸名香,焚煙沖天,結蓋凝雲。

    張設妓樂,驚天聒地。

    五嶽震動,四海波蕩。

    春雲涼風,調和氣序,韶光暧景,同於始春。

    長林再花,和莺重發,百鳥翔舞,魚龍躍鱗,天地吉氣以輔王國。

    時會大衆喜慶無量,行道旋繞,歌頌盈溢,法衆步虛,梵贊歎詠。

    爾時,大師登座撫幾,嶷坐如山,千善為心,萬福成體。

    大衆欣仰,一睹真相,皆發道心,異口同音,百心齊一,合禮道君,願聞希有。

     爾時,無上大道君為衆生故,及命國主重光三撚焚香,遙禮雲宮大悲天尊,長跪立願。

     第一願者,道化流行,普天懷德;二願一切有生,鹹皆悟道;三願九夜悲魂,一時解脫;四願孤爽無依,鹹得受生;五願天下太平,百谷成熟;六願臣忠子孝,君仁父慈;七願四海通同,怨親和解;八願潛胞處殼,俱得生成;九願積疾新痾,登即痊愈;十願孤露衆生,豐衣足食。

     爾時,大王陳此十願,起禮大師,而作是言:唯願大師為衆久處,降迹同凡,不棄塵穢。

    大王作此語已,感動天地,虛空雨花,天灑甘露,萬變仙樂,鳴玄駭空,天地震動,麟吟鳳歌,龍魚鼓淵。

     爾時,道君面門,洞曉真光,遐朗無際,靈音遠暢,和适群化,沉屍受生,槁林吐葩,有情無情,含英發花。

    道雖不言,諸法已備。

    令此衆會生希有心,自然而然,吾亦不知其然所。

     爾時,諸戎仰視忘瞬,自失其形,兀而不動,猶如枯本。

    須臾之頃,雲宮天尊降於應身,與諸侍從九億上真下臨青雲之上,凝結慶霄,方入萬裡。

    其霄四方,平整如地。

    時諸上真列坐其端。

    慶霄正中,有紫霞之座,五色雲龍,交結負座。

    座高八萬四千九百九仞。

    大悲天尊升此座坐,漸下玄中,去地七百八仞,正臨東城,眈眈若虛,湛然不動。

    唯見明霞之上,紫光含雲,彤彤混然。

    衆目仰視,不覺天真大師分身上騰,入於雲中先所座上。

    複入二真,容貌相似。

    良久之間,二會寂然,無有音響,真儀不動,猶如金山,光明洞映,不測邊際。

    大會之中,人及非人,默然不動,心無疲厭,歡喜仰視,樂真觀相,傾心注念,不覺有身。

    九日九夜,寂無饑渴,身心不動。

     爾時,諸戎重睹浮雲之上大悲天尊威儀侍從,大驚恐,自拔頭發,悔過責己,刀劈其準,遍體血見,踴身自撲,猶如山崩。

    睹此希有,求欲舍眼、施頭、燒身、破骨,以為供養,聲徹大王。

     王因出勅而告諸戎曰:無上道法,好生惡殺。

    莫以邊鄙穢法洿我大邦,燒身謝過,過在身亡,魂神受弊,永失人道。

    燒身求道,道存身滅;滅身求道,道非滅法。

    雲何滅身而求道乎?汝諸夷等入我大國,永不陶化,雲何欲聞無上道乎?汝欲聞道,應全耳根,不以耳聽而聞道也。

    汝欲見道,應全眼根,不以敗壞之眼而見道也。

    汝欲行道,應須全生,不以滅生而行道也。

    汝欲行道,先全汝身,不以缺犯之身而行道也。

    汝欲懷道,應除十惡,不以五逆之心然後行道。

    汝今當知,生不全者,不足聞道;身不全者,不足學道。

    汝諸戎夷,雖非法器,得睹天尊,萬劫之後,承此功德,轉輪受形,必生大國、有道之邦。

    能立誓願,必不重生鄙野之方。

    從今已往,當全汝形,勿以披發燒身破骨,反天逆地,心無慈順,生死堕邪,永不見道。

    諸戎夷等一時拜跪,答大王言:我之風俗,殘形滅生,燒身粉骨,浮煙上騰,謂之升天;或棄屍深水,謂之水仙;或棄屍林野,以饴禽獸。

    不貴生身受度,勞於長存。

     大王告曰:汝戎狄等以長存為勞,以發膚為累。

    我此大國之法,以生滅為累,故求長存無生之道,升入無形,不覺煩惱,不以殘形滅生,以遠勞累,亦不吹累而累自消亡。

    汝諸戎等不舍邪心,具足外道,不除十惡,樂處生死,不遣三毒,人形獸心,不足見道。

    勿以戎狄之法穢我大邦。

     是時,諸戎直以謝過,不敢拔發,燒身破骨,皆雲:不達至道,忽出僞言,以幹正直。

    隻言生而必死,是故升求滅度。

    不知無上大道長生無窮,升入無形,絕待無累。

    願垂哀愍,賜以自新。

     爾時,大王又勅諸戎:汝野性暗鈍,不識道德,自作兇逆,招求罪罰,來此悔過。

    大道慈悲,念汝無知。

    寒林真師降汝景福,大悲天尊愍汝癡頑。

    無上大聖來會我國,萬兆無言,傾心注玄,專志大道。

    汝諸戎狄輕陳短見,不能安靖,驚觸法衆,自鬧鬧他,亡失惠利。

    汝但默住,雖不解法,亦得魂識漸漸受潤。

     是時,諸戎奉大王勅,胡跪默住,不敢動搖,七日七夜。

    卻後日晡之時,忽見南、西、北方三大天魔各從地司飛空而至,頻首真君,頂禮大王,回诃諸戎,怒目切齒,話而言:大王道國,人無三毒,久離十惡,守正修仁,尊道貴德,國無亂臣,家無逆子。

    汝諸狂胡,将此罪鬼、行屍之魂,塵穢王國,悔過請福,求聞道乎?天科地律,十惡無原;反逆君父,罪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