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之七 道化四夷品第十七 爾時,玉清天中右瓊台上真,名曰寶光,以為上元,推其降運,下於神州天王皓元之門。

    以七月十五日日中之時,乘紫雲之輿,從二仙人,俱時化為日光,降玄氏之胞,因睡之中,從口而入,處胎三年。

    爾時,夫人年始十八,晝寝而覺有娠。

    神香郁烈,根識郁烈,華容豐偉,膚體充盛。

    獨處之時,恒聞側近有金石之聲,或聞仿佛清誦,如唱真經和心之文。

    身體輕強,倍於常日。

    卻後三月三日日中之時,夫人将三百彩女遊宴東城,觀看花園,息於芳林之台。

    忽聞香氣沖人,須臾之間,見二繡衣童子手執金符在夫人左右。

    夫人問曰:子何人耶?童子答曰:我是玉清天中直事神童,為玉清天尊之所役使,受事至此。

    夫人問言:來此何為?童子答言:上帝有命符召大王。

    夫人答曰:王不在此。

    童子又言;夫人懷中之王也。

    夫人聞喜,即垂腳床前,忽覺嬰兄出其左腸。

    夫人乃擁群侍女抱出嬰兒。

    二仙使者長跪問訊,而作是言:睽間三年,勞於下生。

    嬰兄搖頭,微笑良久。

    目下重瞳,遐映紫光,孩笑三聲,泯然而止,斯須之間,忽見芳春台前月沼騰波,五色龍王湧出池中,口含香水,以沐嬰兒。

    父王聞之,馳駕而赴。

    群臣朝慶,傾國作樂,大赦天下。

    父王命群臣、後宮彩女大張音樂,廣赍束帛,香花幢蓋,迎兒還宮。

    車駕來城,大會七日。

    抱出嬰兒。

    大臣議定,冊為太子。

    錫官百司,厚加寵祿。

     爾時,慶霄下流,天獸來衛,父王自立此兒,名之重光,字曰天挺,育於淩雲之宮。

    保母五人,傳手抱養;侍女八百,晨夕供侍。

    或抱出寝帏,兒見天日,常以仰笑,口出紫光,上連天口,甘露如繩,直注兒口;玉女散花,以拂兒身。

    神烏停空,張翼蔽日,香官揚煙,以熏宮中。

     爾時,重光三歲能言,聲聞百步,常樂獨坐,不須人抱。

    年至四歲,獨言獨笑,談及世表。

    年至七歲,不學而知,遐思遠視,身邊有光,照耀一室。

    坐立如山,行如龍步,側卧東首,四肢半伸,绀發翠眉,目開日角,光含紫映,方口圓鼻,耳長五寸,三門成就,齒白齊密,足三十六數,唇色如丹,方颡高準,人中四起,長十二分。

    闊額平正,玉枕如星,發不參差,柔軟光澤。

    項負三約,四乳方肘,闊胸微偃,心處深厚,臂圓煦直,垂手過膝。

    爪堅色紅,常有光明。

    掌中有華文,三道通達,手心色紫,指長六寸。

    臍中深圓,□有伏骨,雙靥骈脅,腹生白子。

    膊骨方直,藏踝不見。

    足跌微偃,筋脈不露。

    跖底平滿,圓文日輪。

    爪根深下,指端微起。

    膚容細軟,充滿香潔。

    青骨素髓,五藏蓮花。

    紫胃筋腸,食不全粒。

    顧盻回身,坐立平正。

    年至十九,形長一丈,聲響如鐘,韻驚塵飛。

    遙聞十方常有紫虛蓋其頭上,而止之處,無有霜雪,和氣調平,風不狂勃,甘雨微津。

    溫仁忠恕,忍辱慈順。

    仰觀雲天,善明經緯。

    一切伎藝,不習而工。

    幽通至極,預知未然。

    父王珍之,大集群臣,議定禅祚。

    三讓不受。

    爾時,五嶽響應,虛鳴萬歲。

    嘉祥畢集,幽明符會。

    苦不得已,然始受位。

    治民事天,弘道安世,正化無為,不勞人心。

    貴德尚善,不令而從。

    恩流孤弱,惠及昆蟲,人神交歸,異類群睦。

    每以秋冬,天降甘露,五色之雲,以旋日月。

    城阙不閉,郊境無防,四海通同,萬邦歸一。

    嘉禾瑞草,合根離穎。

    一樹十枝,随時四熟。

    仙娥布野,榮絹亘原,絡織成文,以充衣裳。

    鹽池醴泉,随處而出,靈芝夜光,遍挺園苑。

    神禽奇獸,馴狎牆庑。

    麟鳳群萃,晨夕和鳴。

    爾時,有黑水之北,牂羝之狄,斜通河源,雪山之陽,與雜畜之戎,性狡難狎,陰生奸計,聞王善政,不用戎威,相率興兵,來入王國。

    始到雪山之東,羊馬災厲,羝戎疾病,群鬼露形,殺滅戎狄,十分遺七。

    中路自悔,跪拜叩伏。

    王知其逆心,固不加伐,任其進退。

     爾時,大王遍勅國内而作是言:邊戎無知,忽懷逆心。

    天已罰之,即時自翻。

    刀不任進,天下萬兆不須驚疑。

    我若無道,天必喪我。

    三日之中,邊疆報國,雲賊已退。

    是時,群戎複歸,其兵昏氣,天之十喪其八,瘥疠由興,災殃未殄,邊陬恐怖,群聚相謂。

    享人禱天,災氣轉盛。

    荒戎之中有一主者,微辨世事,向諸衆等而作是言:大國之主,德合於天,修道守正,志不邪偏。

    萬福扶持,百神守衛。

    我等雲何相率興兵而恃上善?我國遭災祥,必由於此。

    我當急告鄰近諸王,嚴裝所須,速往辭謝。

    是時,邊戎一百二十五落戎狄之主将諸侍從八萬四千人,俱乘白象,赍香花璎絡,馳入大國,屏氣玉阙,負揭琛賂,肘伏王前,抽膊求哀,劈準流血,拔發如蓬,自撲紛紛,遍體青腫。

    獸鳴鳥噪,不可悉解。

    強人重譯,悔過謝愆,而作是言:我等邊隅不治正朔,三才濁氣,二象醜形,雜類之種,不識恩美。

    雖日有生,實非正氣,忽起兇頑,率心不義,而興獸心,塵穢大國。

    群聚未久,已遭天罰,荒陬殇夭,十分喪八。

    毒氣未休,故猶興盛。

    讓者以為反逆,上天縱毒,享人梼祀,轉加增甚。

    敢從大天求乞哀愍。

    言畢自撲,披發悲号。

    大王告勅:我承有道之君,系統天下,唯善是履,不務其餘。

    猶不自哀,雲何哀汝?我於萬物受同一子,未曾偏黨,乃至幽冥,亦複如是。

    汝生逆心,來向我者,我身不知,付之於天。

    我無情而責汝,天無心而伐汝。

    汝身受罰,如仰唾天,不離其身;如仰射天,箭還自中。

    自然之道,理無差也。

    汝等所赍香花璎絡,非我所珍。

    我此國中,唯修道德。

    及以谷帛、頸珠、璎絡,邪俗嚴身,非正所貴,轉重累物,外滞塵滓。

    何以故?此名外飾,故不足珍。

    我此國中一切人民盡用忍辱、退讓精進,儉約以為嚴身之具,以道德戒行為諸香花,不須汝之所有。

    爾時,諸戎見大國之王不受其獻,恐畏無福,災害不消,悲泣相顧而作是言:大王不受我獻,或恐熑薄。

    我等大衆各以白象奉上大王,以求哀愍。

    大王動言:璎絡寶珠,尚非我貴,況於白象,腥躁臭處水草巨大,又須看牧,為我國累。

    龍鳳輕妙,吾尚不須。

    時諸陰戎煩冤懊惱,自拔頭發,悲泣而言:大王不受我獻。

    我身無福,定不免災,不如自殺以遠此禍。

     大王勅言:夫求福者空心奉道。

    身心既空,道亦虛無。

    以空虛故,則無禍患。

    既無禍患,名為福德。

    又求福者,無希無望。

    汝所獻者,誠有希望,故我不受希望之獻。

    我此國中諸賢良等常以善心而自嚴身,不以纓絡、白象為求福也。

    大王又言:我此國中,唯當奉行無上大道,餘無所求。

    諸戎當知,諸求福者,心不邪偏,平等一行,不順利,不違害,亦不變禍為福,亦不恃福,故能無禍。

    何以故?惡不勝善,兇自成吉,禍自變滅,亦不見福。

    汝欲求福,所避禍者,是汝颠倒,不達禍福,心生背向。

    何以故?禍福同門,根於虛無。

    汝審此禍從何所報?知禍所起,自明福本。

    諸求福者,先知其禍。

    譬如良醫,欲療衆病,先識病源,然後與藥。

    病藥相當,無疾不愈。

    汝諸戎等,挾禍求福,不除禍本,望福降者,譬如有人執杖和怨,負水求火,勤苦積紀,終不能得。

    汝禍所起,起汝身中。

    雲何求福,二滅汝身?夫滅身者,不名為福。

    雲何戎狄自欲滅身?身為福本。

    雲何滅之?諸滅身者,名之滅福。

    又身為道本,諸滅身者,名之滅道,非滅禍也。

    諸滅禍者,不恃福以滅禍;諸求福者,不因禍而緻福。

     是時,諸戎聞大王勅言,不能辨了,請譯人譯之,斂衽畏懼,不解報答,唯知頂禮,内懷厚媿,跪立不安。

    爾時,陰戎之中有一主者,名釋頭分,請譯人宣傳,自稱是浮提竺乾之王,而作是言:慚愧大天為我等衆說希有法。

    但以邊戎淺識,不究至道,迷遠相傳,沉滞邪津,曆劫未悟,不但今日。

    唯願大天哀愍昏惑。

    狂胡無知,情所不了,念達一言,以陳鄙志。

    向聞大天示以此國,唯奉大道,無上至真,可得聞乎? 大王勅言:無上大道常以希聲,而聾者不聞。

    大道甚微,而盲者不見。

    汝等衆生,雖有眼目,不能正視;雖有耳根,不能正聞。

    衆色紛紛,引汝之明;邪音凄咽,窒汝之聰。

    汝雖有耳目,不異聾盲。

    以是因緣,不能聞道。

    汝欲聞道,除汝邪聞;汝欲念道,除汝邪念;汝欲修道,除汝邪修;汝欲行道,除汝邪行。

    行於正行,慈悲善順,名為道行。

    行此行者,自當聞道;既得聞道,亦能見道;既能行道,即能平等,觀諸衆生與己無異,觸物生慈,心不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