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家修十善,信用大道,久絕伐害。
與汝無怨。
我為二親棄世歸泉,追思不已,欲建功德。
世無真師,遙聞此山有寒栖仙士,深達至理,曉明齋戒,故我遠來,欲請大師還舍供養。
願汝辟道,令我得度。
爾時,猛獸聞仙童之言,褰牙據爪,努目舐唇,騰伏哮吼,轉劇於前。
爾時,仙童思惟良久,而自念言:計我生身,不覺有過,始欲排進,猛獸忽能啖我。
終不忘孝,建福不就,忍不突進,不見大師,又非孝也。
拭淚而言:大道有靈,願見遙佑。
天神、地祇願哀念我,猛獸開道,得見大師,成就功德,遂我孝心。
泣淚良久,忽聞雲霧之中有人言曰:善男子,來特為此事,複有餘緣。
仙童答曰:豈敢餘緣,遊涉名山。
地神愍仙童之心,而複告仙童曰:子父母在世,惠及昆蟲,天上地下,莫不稱歎。
子為大事,遠見真師。
我不敢障,但以大師降此未久,我等山神瞻仰未足,未有供養。
以此因緣,故令猛獸遏斷道路。
汝是十善之子,百福扶持。
我雖山神,願與善子俱得聞法。
仙童答言:善知識者,不必一類,幽顯交歸,人神不隔,内外相持,善功乃就。
山神攝除惡獸,神乃露形,與仙童交言。
言訖導途,仙童随之,猛獸俠從,上至半山,見寒栖大師居在絕岩之下,碧玉為居,黃金為床,龍虎列侍,神人在傍,紫雲凝蓋,盤璃承爐,金真秉節,玉童焚香。
爾時,仙童拜伏而起,頓首而言:弟子受生不幸,禍不滅身,心無孝養,天喪二親。
上下無依,唯憑道真。
俗纏多累,生死因緣,荼毒崩心,痛不能言。
欲營齋請,以拔罪根。
伏承大師慈悲赴緣。
敢欲奉屈,為證福田。
言畢叩頭,希聞報言。
真人告曰:子二親在生,恒修十善,濟惠窮乏,救活昆蟲,名動上天,功聞帝庭。
天尊命我下來。
我是雲宮中真,受事天尊。
以是因緣,下降此山。
子是神童,生十善門,示有孝養,軌範世間,暫托凡胞,不久應仙。
昔呼子時,還是我身,暫遊下世,或禦流雲。
爾時,仙童聞真人之言,朗然覺悟,悲喜交集。
真人又曰:子欲建福修齋,不可輕陳,且先還家,盛潔道場。
仙童頓首,叩頭啟曰;不審真君上天齋法,建立道場威儀所須,請示其目。
真人告曰:天上請齋威儀不同,下界之法不得及此。
仙童,汝先約勅僮仆效功之人,灰濯垢膩,熏沐五香;男女各居,穢氣不交;香泥塗地,盛灑床座,滌蕩敷具,汲盥器皿,皆度香水;廚爨清浣,不焚蛀薪;澡豆華水,處處置立黃壇之上,更加新土,蓋之令平。
每使綿密,朱柱嚴整,燈燭炫晃,所作精妙,每令盡心。
應市之物,不與争價。
不用穢财以營齋戒,所謂敗生不義之物。
身不慈善,不入道場,不臨齋廚。
前後慎護,一七日中。
齋日雖訖,心行平等,猶不非時而妄所食,況於履穢飲酒食肉,心遊邪肆,志不平等。
身坐道場,情交塵濁,如此建齋,功不補過,徒費香煙,上帝不聞,愆過不解,罪魂不釋,百福不扶,災氣不滅,真道不降,邪精下應。
爾時,山神、五嶽群靈侍立真人,傍聞仙童欲請真人下臨舍宅,證成福田,皆願随從天尊出遊人間。
爾時,五台山神前進作禮,上啟真人而作是言:此世界之中,唯有仙童十善之家與物無怨,天下人神皆樂聞見,悉願輔成就其善功。
真人然之。
爾時,仙童聞山神之言,即問諸神而作是言:無上大道,鄉裡供養。
不審神靈齋須何食?山神答曰:大道降世,五帝大魔及以地祇皆悉侍從,随逐受事,乘道威神,都無所須。
但願與汝作善知識,衛護道場。
若有外道惡人邪心破亂,惱懷善人,诽謗嫉妬,谀佞讒谄,我當滅之,令舌卷縮;呵唾其身,令成癞病;面有瘡庖,眉發堕落。
内外影響,名為護法。
我常助道,興顯正化,非今日也。
爾時,仙童聞此語已,歡喜而歸,教令其家一依真人金口之敕。
時諸六親聞仙童歸還,遽來問訊。
是時仙童具向親表述此上事。
諸人聞之,身雖坐馳,深思遠想,曉夕忘寐,皆願真道降臨其舍。
各從仙童求乞教令。
爾時,仙靈出見其目,是時諸人各各傳寫,教敕其家,傍示親族,鹹悉依戒。
各浄其家,随其富貧,盡心供養,遙思遠念,如對目前。
爾時,仙童裝校壇宇,一一事畢,複向山中迎請真人。
諸人聞已,悉願随往。
是時有千二百人,其名日月愛長者、弘心長者、大權長者、德王長者、達命長者、心海長者,如是長者而為大衆之所首領,各赍香花,随逐仙童,北向五台,一十二日到於山門,俱時焚香,遙禮山神。
食頃之間,仰望山上,見師子、虎、狼俠侍道側,盤螭交結,三匝真君。
地祇作樂,仙卿焚香,仙童拜伏,問訊道君,上勞雲駕降此空山,下界衆生無可供養。
又複再拜,時六大長者仰睹真威,悉皆自失,五體戰動,喜懼交集,拜伏不暇,流汗負水,瞻仰金容,不覺忘言,誠惶誠恐,倚立不甯。
爾時,山神而作是言:大士仙童,今得重來。
六大老人并何色目,為宿習善根,為始知回向?恐心無貞操,志不殊堅,來此何緣?況心未冥真,體猶凡濁,污我名迹,不宜屍臭,以見真君。
我雖名山之靈,身無濁穢,受形已定,雖不任道,常為真君而作外護,不欲濁惡,以此忤真。
仙童答曰:此六老人是我法親,聞我請道,心助歡喜。
雖非十善,亦無重罪;身雖俗士,亦有好心。
聞有真道,目不曾睹,遙思遠念,誠在可哀。
山神聞仙童之言,複語老公曰:子審如仙童之言,安定身心,不須震懾。
思惟正法,依教修行。
時諸長者作禮而退。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之五竟
與汝無怨。
我為二親棄世歸泉,追思不已,欲建功德。
世無真師,遙聞此山有寒栖仙士,深達至理,曉明齋戒,故我遠來,欲請大師還舍供養。
願汝辟道,令我得度。
爾時,猛獸聞仙童之言,褰牙據爪,努目舐唇,騰伏哮吼,轉劇於前。
爾時,仙童思惟良久,而自念言:計我生身,不覺有過,始欲排進,猛獸忽能啖我。
終不忘孝,建福不就,忍不突進,不見大師,又非孝也。
拭淚而言:大道有靈,願見遙佑。
天神、地祇願哀念我,猛獸開道,得見大師,成就功德,遂我孝心。
泣淚良久,忽聞雲霧之中有人言曰:善男子,來特為此事,複有餘緣。
仙童答曰:豈敢餘緣,遊涉名山。
地神愍仙童之心,而複告仙童曰:子父母在世,惠及昆蟲,天上地下,莫不稱歎。
子為大事,遠見真師。
我不敢障,但以大師降此未久,我等山神瞻仰未足,未有供養。
以此因緣,故令猛獸遏斷道路。
汝是十善之子,百福扶持。
我雖山神,願與善子俱得聞法。
仙童答言:善知識者,不必一類,幽顯交歸,人神不隔,内外相持,善功乃就。
山神攝除惡獸,神乃露形,與仙童交言。
言訖導途,仙童随之,猛獸俠從,上至半山,見寒栖大師居在絕岩之下,碧玉為居,黃金為床,龍虎列侍,神人在傍,紫雲凝蓋,盤璃承爐,金真秉節,玉童焚香。
爾時,仙童拜伏而起,頓首而言:弟子受生不幸,禍不滅身,心無孝養,天喪二親。
上下無依,唯憑道真。
俗纏多累,生死因緣,荼毒崩心,痛不能言。
欲營齋請,以拔罪根。
伏承大師慈悲赴緣。
敢欲奉屈,為證福田。
言畢叩頭,希聞報言。
真人告曰:子二親在生,恒修十善,濟惠窮乏,救活昆蟲,名動上天,功聞帝庭。
天尊命我下來。
我是雲宮中真,受事天尊。
以是因緣,下降此山。
子是神童,生十善門,示有孝養,軌範世間,暫托凡胞,不久應仙。
昔呼子時,還是我身,暫遊下世,或禦流雲。
爾時,仙童聞真人之言,朗然覺悟,悲喜交集。
真人又曰:子欲建福修齋,不可輕陳,且先還家,盛潔道場。
仙童頓首,叩頭啟曰;不審真君上天齋法,建立道場威儀所須,請示其目。
真人告曰:天上請齋威儀不同,下界之法不得及此。
仙童,汝先約勅僮仆效功之人,灰濯垢膩,熏沐五香;男女各居,穢氣不交;香泥塗地,盛灑床座,滌蕩敷具,汲盥器皿,皆度香水;廚爨清浣,不焚蛀薪;澡豆華水,處處置立黃壇之上,更加新土,蓋之令平。
每使綿密,朱柱嚴整,燈燭炫晃,所作精妙,每令盡心。
應市之物,不與争價。
不用穢财以營齋戒,所謂敗生不義之物。
身不慈善,不入道場,不臨齋廚。
前後慎護,一七日中。
齋日雖訖,心行平等,猶不非時而妄所食,況於履穢飲酒食肉,心遊邪肆,志不平等。
身坐道場,情交塵濁,如此建齋,功不補過,徒費香煙,上帝不聞,愆過不解,罪魂不釋,百福不扶,災氣不滅,真道不降,邪精下應。
爾時,山神、五嶽群靈侍立真人,傍聞仙童欲請真人下臨舍宅,證成福田,皆願随從天尊出遊人間。
爾時,五台山神前進作禮,上啟真人而作是言:此世界之中,唯有仙童十善之家與物無怨,天下人神皆樂聞見,悉願輔成就其善功。
真人然之。
爾時,仙童聞山神之言,即問諸神而作是言:無上大道,鄉裡供養。
不審神靈齋須何食?山神答曰:大道降世,五帝大魔及以地祇皆悉侍從,随逐受事,乘道威神,都無所須。
但願與汝作善知識,衛護道場。
若有外道惡人邪心破亂,惱懷善人,诽謗嫉妬,谀佞讒谄,我當滅之,令舌卷縮;呵唾其身,令成癞病;面有瘡庖,眉發堕落。
内外影響,名為護法。
我常助道,興顯正化,非今日也。
爾時,仙童聞此語已,歡喜而歸,教令其家一依真人金口之敕。
時諸六親聞仙童歸還,遽來問訊。
是時仙童具向親表述此上事。
諸人聞之,身雖坐馳,深思遠想,曉夕忘寐,皆願真道降臨其舍。
各從仙童求乞教令。
爾時,仙靈出見其目,是時諸人各各傳寫,教敕其家,傍示親族,鹹悉依戒。
各浄其家,随其富貧,盡心供養,遙思遠念,如對目前。
爾時,仙童裝校壇宇,一一事畢,複向山中迎請真人。
諸人聞已,悉願随往。
是時有千二百人,其名日月愛長者、弘心長者、大權長者、德王長者、達命長者、心海長者,如是長者而為大衆之所首領,各赍香花,随逐仙童,北向五台,一十二日到於山門,俱時焚香,遙禮山神。
食頃之間,仰望山上,見師子、虎、狼俠侍道側,盤螭交結,三匝真君。
地祇作樂,仙卿焚香,仙童拜伏,問訊道君,上勞雲駕降此空山,下界衆生無可供養。
又複再拜,時六大長者仰睹真威,悉皆自失,五體戰動,喜懼交集,拜伏不暇,流汗負水,瞻仰金容,不覺忘言,誠惶誠恐,倚立不甯。
爾時,山神而作是言:大士仙童,今得重來。
六大老人并何色目,為宿習善根,為始知回向?恐心無貞操,志不殊堅,來此何緣?況心未冥真,體猶凡濁,污我名迹,不宜屍臭,以見真君。
我雖名山之靈,身無濁穢,受形已定,雖不任道,常為真君而作外護,不欲濁惡,以此忤真。
仙童答曰:此六老人是我法親,聞我請道,心助歡喜。
雖非十善,亦無重罪;身雖俗士,亦有好心。
聞有真道,目不曾睹,遙思遠念,誠在可哀。
山神聞仙童之言,複語老公曰:子審如仙童之言,安定身心,不須震懾。
思惟正法,依教修行。
時諸長者作禮而退。
太上大道玉清經卷之五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