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素問遺篇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本病論下
土運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氣,暝暗赓慘,才施黃埃而布濕,寒化令氣,蒸濕複令。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十二日不降者,即郁其發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痿少力,天布沉陰,蒸濕問作。
黑氣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體重,治可益之也。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
願聞遷正,可得明乎? 晰,明也。
岐伯日:正司中位,是謂遷正位。
司天不得其遷正者,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
以過大寒日,别歲正之,初氣未至也。
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即仍舊治天數,新司天未得遷正也。
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氣未交司故也。
厥陰不遷正,即風暄不時,花卉萎瘁,民病淋搜,目系轉,轉筋喜怒,小便赤。
太陽司天,天數有餘,如退位之日,厥陰得治遷正也。
風欲令而寒由不去,溫暄不正,春正失時。
雖得初氣,天令不傳,木氣不伸,民乃病肝。
少陰不遷正,即冷氣不退,春玲複寒,暄暖不時,民病寒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
厥陰司天,天數有餘。
厥陰雖有餘日,别位司天,皆天數終日始遷正,如少陰至二月春分得位正之時,乃造化變,便可遷正,乃合司天也。
木氣雖有餘,位不過於君火也。
木氣有餘數,不盡有餘日,複治天,治數未終,遇君火得時化,春分日便可遷正,木猶未退,即可同治於天也。
其餘氣皆無此也。
太陰不遷正,即雲雨失令,萬物枯焦,當生不發。
民病手足肢節腫滿,大腹水腫,填臆不食,飧洩脅滿,四肢不舉。
少陰司天,天數未終,故日太陰不得遷正。
少陰數終,可得遷正也。
雨化欲令,熱猶治之,溫煦於氣,亢而不澤。
少陰有餘,未盡天數,故不退位,即太陰未得遷正,即土氣不申,而民病於脾也。
少陽不遷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榮,酷暑於秋,肅殺晚至,霜露不時。
民病瘤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
雖有寅申之年,土尚治之,退位之日,火行酷暑於後,故涉暑於秋也。
陽明不遷正,則暑化於前,肅於後,草木反榮。
民病寒熱歎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1息高,悲傷不樂。
少陽司天,天數有餘,如退位日,陽明不遷正也。
熱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勁未行,肺金複病。
雖得卯酉之年,猶火化熱之令也,故肺重複受病。
太陽不遷正,即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殺霜在前,寒冰於後,陽光複治,凜冽不作,露雲待時。
民病溫疠至,喉閉溢#2乾,煩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陽明司天,天數有餘,退位日太陽遷正,故多煩燥渴喘者也。
寒化待燥,猶治天氣,過失序,與民作災。
雖得辰戌之年,猶尚清化治天,故失序也。
帝曰:遷正早晚,以命其旨,願聞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日:所謂不退者,即天數未終。
天數未終,其氣仍治,雖遇交司,由未退位也。
即天數有餘,名曰複布政,故名日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此治天下過而不退位,猶在天。
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
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頭目痛,伏熱内煩,咽喉乾引飲。
厥陰天數有餘,在本數之上司天,氣高而災化善也,令作布政而複下災,故反甚之者也。
少陰不退位,即溫生春冬,墊蟲早至,草木發生。
民病膈熱咽乾,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疹瘡瘍留毒。
少陰天下#3有餘,過歲而複作布政,天令酷災矣。
太陰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時,埃昏布作,溫令不去。
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洩注淋滿,足經寒,陰痿閉塞,失溺,小便數。
太陰天下#4有餘,過歲而猶尚治天,其氣其#5下矣,病至腎也。
少陽不退位,即熱生於春,暑乃後化,冬溫不凍,流水不冰,墊蟲出見。
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少陽天數有餘,至過歲由治天,甚則氣複下,其災至脾肺藏也。
陽明不退位,即春生清玲,草木晚榮,寒熱問作。
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
陽明天數太過,至交歲而猶尚治天,氣複降,其災至甚於肝藏也。
帝日:天歲早晚,餘以知之。
願聞地數,可得聞乎?岐伯日:地下遷
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十二日不降者,即郁其發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痿少力,天布沉陰,蒸濕問作。
黑氣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體重,治可益之也。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
願聞遷正,可得明乎? 晰,明也。
岐伯日:正司中位,是謂遷正位。
司天不得其遷正者,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
以過大寒日,别歲正之,初氣未至也。
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即仍舊治天數,新司天未得遷正也。
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氣未交司故也。
厥陰不遷正,即風暄不時,花卉萎瘁,民病淋搜,目系轉,轉筋喜怒,小便赤。
太陽司天,天數有餘,如退位之日,厥陰得治遷正也。
風欲令而寒由不去,溫暄不正,春正失時。
雖得初氣,天令不傳,木氣不伸,民乃病肝。
少陰不遷正,即冷氣不退,春玲複寒,暄暖不時,民病寒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
厥陰司天,天數有餘。
厥陰雖有餘日,别位司天,皆天數終日始遷正,如少陰至二月春分得位正之時,乃造化變,便可遷正,乃合司天也。
木氣雖有餘,位不過於君火也。
木氣有餘數,不盡有餘日,複治天,治數未終,遇君火得時化,春分日便可遷正,木猶未退,即可同治於天也。
其餘氣皆無此也。
太陰不遷正,即雲雨失令,萬物枯焦,當生不發。
民病手足肢節腫滿,大腹水腫,填臆不食,飧洩脅滿,四肢不舉。
少陰司天,天數未終,故日太陰不得遷正。
少陰數終,可得遷正也。
雨化欲令,熱猶治之,溫煦於氣,亢而不澤。
少陰有餘,未盡天數,故不退位,即太陰未得遷正,即土氣不申,而民病於脾也。
少陽不遷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榮,酷暑於秋,肅殺晚至,霜露不時。
民病瘤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
雖有寅申之年,土尚治之,退位之日,火行酷暑於後,故涉暑於秋也。
陽明不遷正,則暑化於前,肅於後,草木反榮。
民病寒熱歎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1息高,悲傷不樂。
少陽司天,天數有餘,如退位日,陽明不遷正也。
熱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勁未行,肺金複病。
雖得卯酉之年,猶火化熱之令也,故肺重複受病。
太陽不遷正,即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殺霜在前,寒冰於後,陽光複治,凜冽不作,露雲待時。
民病溫疠至,喉閉溢#2乾,煩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陽明司天,天數有餘,退位日太陽遷正,故多煩燥渴喘者也。
寒化待燥,猶治天氣,過失序,與民作災。
雖得辰戌之年,猶尚清化治天,故失序也。
帝曰:遷正早晚,以命其旨,願聞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日:所謂不退者,即天數未終。
天數未終,其氣仍治,雖遇交司,由未退位也。
即天數有餘,名曰複布政,故名日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此治天下過而不退位,猶在天。
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
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頭目痛,伏熱内煩,咽喉乾引飲。
厥陰天數有餘,在本數之上司天,氣高而災化善也,令作布政而複下災,故反甚之者也。
少陰不退位,即溫生春冬,墊蟲早至,草木發生。
民病膈熱咽乾,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疹瘡瘍留毒。
少陰天下#3有餘,過歲而複作布政,天令酷災矣。
太陰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時,埃昏布作,溫令不去。
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洩注淋滿,足經寒,陰痿閉塞,失溺,小便數。
太陰天下#4有餘,過歲而猶尚治天,其氣其#5下矣,病至腎也。
少陽不退位,即熱生於春,暑乃後化,冬溫不凍,流水不冰,墊蟲出見。
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少陽天數有餘,至過歲由治天,甚則氣複下,其災至脾肺藏也。
陽明不退位,即春生清玲,草木晚榮,寒熱問作。
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
陽明天數太過,至交歲而猶尚治天,氣複降,其災至甚於肝藏也。
帝日:天歲早晚,餘以知之。
願聞地數,可得聞乎?岐伯日:地下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