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素問遺篇卷之二

關燈
至,小差徐徐而至之也。

     徐至即後三年,至甚即首三年。

     推數差速,即知運遲。

     當先補心俞。

     心俞在背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用圓利針,於日中令溫暖,次以手按穴,得其氣動乃咒日:太始上清,丹元守靈。

    誦之三遍,先想火光於穴下,然後刺,可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

    得氣至,次進針三分。

    以手彈之,令氣至而下針,得動氣至而徐徐出針。

    次以手扪其穴,令受針人閉氣三息而咽氣也。

     次五日,可刺腎之所入。

     腎之所入,陰谷穴也,在膝内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

    用圓利針,令口中溫暖,先以手按穴,乃咒日:大微帝君,五氣及真,六辛都司,符扶黑雲。

    誦之一遍,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得動氣至而急出之。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剛,亦名失守,即地運皆虛,後三年變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

     即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辛醜、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如此上下失守,皆推大小差而刺之。

     其刺如畢,慎其大喜欲情於中,如不忌,即其氣複散也,令靜七日。

     七日後神氣實,而水疫不傷。

    心欲實,令少思。

    思即傷神。

    居當澄心,而神守中,即道自降,而其氣複上。

    人亂想勞神,即陰中鬼王勞神,即神役苦志心亂,故夭人命,實即神和志安,心靜即中也。

     假令庚辰,剛柔失守。

     乙得其位,上失其庚,即謂柔失其剛也。

    雖得其歲,即庚未得中位也,乙得下位,□治其地。

    上位庚失其剛幹,故中金運不得太過,反受火勝之也。

     上位失守,下位無合。

     乙未在下主地,孤立也,上無剛幹正之,天運虛。

     乙庚金運,故非相招。

     上下相招,陰陽相合也。

    司天與運各得其化。

     布天未退,中運勝來。

     不以陽年元勝複,支幹不合有。

     上下相錯,謂之失守。

     庚不與乙相對合也。

     姑洗林锺,商音不應也。

     失守即同聲不相應也,姑洗,上管庚辰,太商不如應;林锺,下管乙未,少商獨應矣。

     如此即天運化易。

     故四序非常也。

     三年變大疫。

     金疫又名殺疫。

     詳其天數,差有微甚。

     大差七分,即氣過一百五日,即甚矣。

    小差五分,即氣過七十五日,即微也。

     微即微,三年至。

     微即徐也。

     甚即甚,三年至。

     甚即速也。

     當先補肝俞。

     肝俞在背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用圓利針,以口溫暖,先以手按穴得動氣,欲下針而咒日:氣從始清,帝符六丁,左施蒼城,右入黃庭。

    誦之三過#9,先想青氣於穴下,然後刺之三分,得氣而進針,針入五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扪其穴,令受針人咽氣。

     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

     肺之所行,經渠穴也,在手寸口陷中,手太陰經也。

    用圓利針,於口内溫令暖,先以左手按穴,乃咒日:太始上真,五符帝君,元和氣合,司入其神。

    誦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動氣至而出其針也。

     刺畢,可靜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一。

    柔幹,即上庚獨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孤主之,三年變疠,名日金疠。

     亦名殺疠。

     其至待時也,詳其地數之口#10差,亦推其微甚,可知遲速爾。

     速至共三年,遲即後三年,其至如金疫,刺法同前也。

     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

     即天運各異,金殺丁之災,化民病也同,刺而卻之也。

     肝欲平,即勿怒。

     怒即陰生,肝為腸神也,陰生即陽、夭,夜外念安其志,勿誦惡語,即陽神魂守中。

     假令壬午,剛柔失守。

     下得其位,上失其主,即司天布正,木運反虛也。

    雖交歲而天未遷正,中運勝即地見丁酉,獨主其運,故行之燥勝天未熱化,是名二虛者已。

     上壬未遷正,下丁獨然,即雖陽年,虧及不同。

     災亦然。

    三日肝自病,風化不令,運失其壬,未得其位,天如布退,可得遷正,不假複而正角。

     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

     推之天别,又及幾分,天如複位,故得相招者也。

     差之微甚,各有其數也。

     差七分,計一百五日,即大差之期也。

    差五分,即七十五日,其下者又微也。

     律呂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

     上律蘿賓,下呂南呂,上大角不應,下少角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