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素問遺篇卷之二

關燈
刺法論中 黃帝問日:升降之刺以知要,願聞司天未得遷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萬化之機,其皆妄然,與民為病,可得先除,欲濟群生,願聞其說。

     明其遷正,故可預防。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問。

    言其至理,聖念慈憫,欲濟群生,臣乃盡陳斯道,可申洞微。

     申,顯也;洞,深也;微,妙也。

    言可盡顯深妙。

     太陽複布,即厥陰不遷正。

     即天運不和順,四序失合,而作疫也。

     不遷正,氣塞於上,當寫足厥陰之所流。

     氣舒而複塞之,故寫之。

    當寫足厥陰之所流,行問穴也,在足大趾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足厥陰之榮。

    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之。

     厥陰複布,少陰不遷正。

     天失時令,即氣令不正也。

     不遷正,即氣塞於上。

     熱欲化,而風乃布外也。

     當刺心包胳脈之所流。

     心包胳脈之所流,勞官穴也,在掌中央。

    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動氣至而急出也。

     少陰複布,太陰不遷正。

     子午天數有餘,醜未不得中正也。

     不遷正,即氣留於上。

     雨欲化,而熱布於天。

     當刺足太陰之所流。

     足太陰之所流,大都穴也,在足大趾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榮也。

    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出之。

     太陰複布,少陽不遷正。

     醜未天數有餘,寅申未得中正。

     不遷正,則氣塞未通。

     熱欲化,而雨複布天。

     當刺手少陽之所流。

     手少陽之所流,液門穴也,在手小指次指問陷者中,手少陽之榮也。

    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動氣至而急出也。

     少陽複布,則陽明不遷正。

     寅申天數有餘,卯酉未得司天。

     不遷正,則氣未通上。

     燥欲治天,熱化複治。

     當刺手太陰之所流。

     手太陰之所流,魚際穴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内側,散脈文中,手太陰之榮也。

    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動氣至而急出之。

     陽明複布,太陽不遷正。

     卯酉天數未終,辰戌未得司正。

     不遷正,則複塞其氣。

     寒欲行天而燥複化。

     當刺足少陰之所流。

     足少陰之所流,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之榮也。

    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動氣至而出之。

     帝日:遷正不前,以通其要。

    願聞不退,欲折其餘,無令過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氣過有餘,複作布正,是名不過位也。

     即名布正,再治天而不能退位。

     使地氣不得後化,新司天未可遷正,故複布化令如舊歲#1。

     新歲司天未得中司,去歲司天仍舊治天,是故氣過天令不#2常,故與民作災之病也。

     巳亥之歲,天數有餘,故厥陰不退位也。

     至子午之年,猶尚治天。

     風行於上,木化布天。

     雨濕之化不令,風化至酷作災。

     當刺足厥陰之所入。

     足厥陰之所入,曲泉穴也,在膝内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後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陰之合也。

    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動氣至急出其針也。

     子午之歲,天數有餘,故少陰不退位也。

     至醜未之年,猶尚治天。

     熱行於上,火餘化布天。

     燥清之虧,雨化不令,熱化複行天令也。

     當刺手厥陰之所入。

     心包之所入,曲澤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取之,手厥陰之令#3也。

    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之。

     醜未之歲,天數有餘,故太陰不退位也。

     至寅申之年,猶尚治天也。

     濕行於上,雨化布天。

     寒化虧,熱化不令,濕化複布行天令。

     當刺足太陰之所入。

     足太陰之所入,太#4陰陵泉穴也,在内側輔骨下陷者中,足太陰之合。

    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之也。

     寅申之歲,天數有餘,故少陽不退位也。

     至卯酉之年,猶尚治天。

    熱行於上,火化布天。

     燥清令虧,熱化複治,布行天令。

     當刺手少陽之所入。

     手少陽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後,肘後上一寸,兩筋問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陽之合也。

    刺可同身寸之三分,動氣至而急出之也。

     卯酉之歲,天數有餘,故陽明不退位也。

     至辰戌年,猶尚治天也。

     □#5行於上,燥化布天。

     風化虧,而寒化不令,清化複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