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瘀血。
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
此方主消化瘀血。
兼治瘡疹出得太盛。
以此解之。
芍藥(三分)生地黃(半斤)牡丹皮(去心一兩)犀角(一兩為屑。
如無。
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
性屬兩途)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煎取一盞。
有熱如狂者。
加黃芩二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為無熱。
更不用黃芩也。
(黃連解毒湯)(八十七)治時疾三日已汗解。
或因飲酒複劇。
苦煩悶。
幹嘔口燥。
呻吟錯語。
不得卧。
黃連(三分)黃柏(半兩)黃芩(一兩)栀子(四枚劈)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取一湯盞。
去滓服。
未知再服。
進粥以此漸瘥。
外台雲。
凡大熱盛煩嘔。
呻吟錯語不得眠。
皆傳此方。
諸人用之亦效。
此直解熱毒。
除酷熱。
不必飲酒劇者。
(酸棗湯)(八十八)治傷寒吐下後。
心煩乏氣。
晝夜不眠。
酸棗仁(四升)甘草(一兩炙)知母(二兩)茯苓(三兩去皮)川芎(三兩)幹姜(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栀子烏梅湯)(八十九)治傷寒後。
虛煩不得眠。
心中懊。
栀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一兩)烏梅肉(十四枚微炒用)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生姜三片。
竹葉十四片。
豉五十粒。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橘皮幹姜湯)(九十)治哕。
橘皮通草幹姜(炮)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日進三服。
(羌活附子散)(九十一)治咳逆。
羌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半兩)木香幹姜(炮各大棗許大)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鹽一撚。
同煎一二十沸。
帶熱服。
一服即止。
(半夏生姜湯)(九十二)治哕欲死。
生姜(二兩切)半夏(洗一兩一分) 上以水二盞。
煎至八分去滓。
分溫二服。
(黑膏)(九十三)療溫毒發斑。
好豉(一升)生地黃(半斤切)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
合露之。
煎令三分減一。
絞去滓。
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
内中攪和。
盡服之。
毒便從皮中出則愈。
忌蕪荑。
(葛根橘皮湯)(九十四)療冬溫未即病。
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
至夏得熱。
其寒解。
冬溫始發。
肌中斑爛瘾疹如錦紋而咳。
心悶。
但嘔吐青汁。
服此湯即靜。
葛根橘皮杏仁(去皮尖研炒)知母黃芩麻黃(去節湯泡)甘草(炙。
各半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半。
煎至一中盞。
去滓溫服。
(玄參升麻湯)(九十五)治傷寒發汗吐下後。
毒氣不散。
表虛裡實。
熱發于外。
故身斑如錦文。
甚則煩躁谵語。
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炙。
各半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服。
(大青四物湯)(九十六)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
發汗及吐利後。
熱不除。
身上斑出者。
大青(四兩)豆豉(八合)阿膠(一兩炙)甘草(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旋入膠再煎合烊。
(知母桂心湯)(九十七)治傷寒後不瘥。
朝夕有熱如瘧狀。
知母(一兩)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生姜四片。
煎一盞去滓。
取八厘清汁溫熱服。
日三。
溫覆令微汗。
若心煩不眠。
其人欲飲水。
當稍與之。
令胃中和則愈。
(三黃丸)(九十八)治吐血黃膽。
黃連(三兩)大黃(一兩)黃芩(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滾白湯送下。
(桔梗半夏湯)(九十九)治傷寒冷熱
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
此方主消化瘀血。
兼治瘡疹出得太盛。
以此解之。
芍藥(三分)生地黃(半斤)牡丹皮(去心一兩)犀角(一兩為屑。
如無。
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
性屬兩途)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煎取一盞。
有熱如狂者。
加黃芩二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為無熱。
更不用黃芩也。
(黃連解毒湯)(八十七)治時疾三日已汗解。
或因飲酒複劇。
苦煩悶。
幹嘔口燥。
呻吟錯語。
不得卧。
黃連(三分)黃柏(半兩)黃芩(一兩)栀子(四枚劈)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煎取一湯盞。
去滓服。
未知再服。
進粥以此漸瘥。
外台雲。
凡大熱盛煩嘔。
呻吟錯語不得眠。
皆傳此方。
諸人用之亦效。
此直解熱毒。
除酷熱。
不必飲酒劇者。
(酸棗湯)(八十八)治傷寒吐下後。
心煩乏氣。
晝夜不眠。
酸棗仁(四升)甘草(一兩炙)知母(二兩)茯苓(三兩去皮)川芎(三兩)幹姜(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栀子烏梅湯)(八十九)治傷寒後。
虛煩不得眠。
心中懊。
栀子(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柴胡(一兩)烏梅肉(十四枚微炒用) 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生姜三片。
竹葉十四片。
豉五十粒。
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橘皮幹姜湯)(九十)治哕。
橘皮通草幹姜(炮)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
水一盞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
日進三服。
(羌活附子散)(九十一)治咳逆。
羌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半兩)木香幹姜(炮各大棗許大)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鹽一撚。
同煎一二十沸。
帶熱服。
一服即止。
(半夏生姜湯)(九十二)治哕欲死。
生姜(二兩切)半夏(洗一兩一分) 上以水二盞。
煎至八分去滓。
分溫二服。
(黑膏)(九十三)療溫毒發斑。
好豉(一升)生地黃(半斤切)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
合露之。
煎令三分減一。
絞去滓。
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
内中攪和。
盡服之。
毒便從皮中出則愈。
忌蕪荑。
(葛根橘皮湯)(九十四)療冬溫未即病。
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
至夏得熱。
其寒解。
冬溫始發。
肌中斑爛瘾疹如錦紋而咳。
心悶。
但嘔吐青汁。
服此湯即靜。
葛根橘皮杏仁(去皮尖研炒)知母黃芩麻黃(去節湯泡)甘草(炙。
各半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半。
煎至一中盞。
去滓溫服。
(玄參升麻湯)(九十五)治傷寒發汗吐下後。
毒氣不散。
表虛裡實。
熱發于外。
故身斑如錦文。
甚則煩躁谵語。
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升麻甘草(炙。
各半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
去滓服。
(大青四物湯)(九十六)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
發汗及吐利後。
熱不除。
身上斑出者。
大青(四兩)豆豉(八合)阿膠(一兩炙)甘草(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旋入膠再煎合烊。
(知母桂心湯)(九十七)治傷寒後不瘥。
朝夕有熱如瘧狀。
知母(一兩)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黃芩(一兩)桂心(一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生姜四片。
煎一盞去滓。
取八厘清汁溫熱服。
日三。
溫覆令微汗。
若心煩不眠。
其人欲飲水。
當稍與之。
令胃中和則愈。
(三黃丸)(九十八)治吐血黃膽。
黃連(三兩)大黃(一兩)黃芩(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滾白湯送下。
(桔梗半夏湯)(九十九)治傷寒冷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