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也一升半)生艾汁(半升。
無生艾煮熱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用。
)葶苈(熬杵膏一合) 上煎取七合作三服。
(陽毒升麻湯)(十七)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
或服藥吐下之後。
變成陽毒。
腰背痛。
煩悶不安。
面赤狂言。
或走。
或見鬼。
或下利。
脈浮大數。
面赤。
斑斑如錦紋。
喉咽痛。
下膿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也。
升麻(二分)犀角屑(一分)射幹(一分)黃芩(一分)人參(一分)甘草(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以水三升。
煎取一升半。
去滓飲一湯盞。
食頃再服。
溫覆。
手足出汗。
汗出則解。
不解。
重作。
(大黃散)(十八)治陽毒傷寒未解。
熱結在内。
恍惚如狂者。
川大黃(一兩半切)桂心(三分)甘草(一兩炙微赤)川芒硝(二兩)木通(一兩切)大腹皮(一兩切)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令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
以通利為度。
(栀子仁湯)(十九)治陽毒傷寒。
壯熱百節疼痛。
栀子仁(一兩)柴胡(一兩半去苗)川升麻(二兩)黃芩(二兩)赤芍藥(一兩)大青(一兩)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炙赤锉)杏仁(二兩。
湯浸去皮尖。
雙仁者麸炒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
每服抄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豉一百粒。
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
(黑奴丸)(二十)時行熱病。
六七日未得汗。
脈洪大。
或數。
面赤目瞪。
身體大熱。
煩躁狂言欲走。
大渴甚。
又五六日以上不解。
熱在胸中。
口噤不能言。
為壞傷寒。
醫所不治為死。
或人精魂已竭。
心下才暖。
發開其口。
灌藥下咽即活。
兼治陽春及發斑。
大黃(二兩)釜底煤(研入)黃芩芒硝竈突墨(研入)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麻黃(去節泡一二沸焙幹秤三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
煉蜜為九。
如彈子大。
以新汲水研下一丸。
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
須臾當寒。
寒竟汗出便瘥。
若日移五尺不汗。
根據前法服一丸。
瘥即止。
須微利。
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
叢中不成麥。
撚之成黑勃是也。
無此亦得。
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
燥盛渴者。
乃可與之。
不渴若與之。
反為禍耳。
(五積散)(二十一)治陰經傷冷。
脾胃不和。
及感寒邪。
枳殼(五兩麸炒令色黃熟)官桂(去皮二兩)濃樸(三兩去皮淨)人參(二兩)吳白芷(四兩洗淨焙幹)白茯苓(三兩)芍藥(三兩洗淨)當歸(三兩洗)麻黃(去節三兩)半夏(三兩湯洗七遍)川芎(二兩)陳橘皮(八兩洗不去穣)甘草(二兩半)幹姜(三兩)蒼術(二十四兩。
新者淨洗焙幹)桔梗(十二兩。
緊實白者洗淨焙幹) 上件除枳殼肉桂外。
其餘并一處生搗為粗末。
分作六分。
于大镬内用文武火炒。
令黃熟。
不得焦。
用紙攤于闆床。
候冷。
入前件枳殼官桂末一處和勻。
入瓷合盛。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生姜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服。
傷寒入蔥白一莖。
豆豉七粒。
同煎連服。
出汗或脾胃不和。
内傷冷食。
渾身疼痛。
頭昏無力。
胸膈不利。
吃食不下。
氣脈不和。
四肢覺冷。
至晚心躁困倦。
即入鹽少許同煎。
或者陰經傷寒。
手足逆冷。
或睡裡虛驚。
及虛汗不止。
脈細疾。
面青嘔逆。
更宜入附子同煎。
加減多少。
并在臨時。
(霹靂散)(二十二)治陰盛隔陽。
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
炮熟取出。
用冷灰焙之。
去皮臍為粗末。
真臘茶一大錢。
細研同和。
分作二服。
每服用水一盞。
煎六分。
臨熟入蜜半匙。
放溫冷服之。
須臾躁止得睡。
汗出即瘥。
(火焰散)(二十三)治傷寒惡候。
舶上硫黃黑附子(去皮生用)新臘茶(以上各一兩為細末) 上先用好酒一升調藥。
分大新碗五口中。
于火上攤蕩令幹。
合于瓦上。
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
以瓦起。
無令火着。
直至煙盡。
冷即刮取。
卻細研。
入瓷合盛。
每服二錢。
酒一盞。
共煎七分。
有火焰起。
勿訝。
傷寒陰毒者。
四肢冷。
脈沉細。
或吐或瀉。
五心躁煩。
胸中結硬。
或轉早伏陽在内。
湯水不得下。
或無脈。
先吃一服。
如吐卻更進一服。
後心中熱。
其病已瘥。
下至髒腑中表未解者。
渾身壯熱。
脈氣洪大。
便宜用發表藥。
或表解者。
更不發熱。
便得眠睡。
渾身有汗。
方可用調氣湯散。
如服此藥二服不應。
不可治也。
(丹砂丸)(二十四)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
危惡形證。
舶上硫黃水銀太陰石太陽石玄精石(以上各一兩研)硝石(半兩) 上件藥為末。
先用無油铫子。
以文武火炒。
下諸藥末。
令勻。
如灰色。
研如粉面。
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五丸。
龍腦牛黃生姜蜜水下。
壓躁也。
若陽毒。
棗湯下。
陰毒荏湯下。
不得于屋底炒。
無生艾煮熱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用。
)葶苈(熬杵膏一合) 上煎取七合作三服。
(陽毒升麻湯)(十七)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
或服藥吐下之後。
變成陽毒。
腰背痛。
煩悶不安。
面赤狂言。
或走。
或見鬼。
或下利。
脈浮大數。
面赤。
斑斑如錦紋。
喉咽痛。
下膿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也。
升麻(二分)犀角屑(一分)射幹(一分)黃芩(一分)人參(一分)甘草(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以水三升。
煎取一升半。
去滓飲一湯盞。
食頃再服。
溫覆。
手足出汗。
汗出則解。
不解。
重作。
(大黃散)(十八)治陽毒傷寒未解。
熱結在内。
恍惚如狂者。
川大黃(一兩半切)桂心(三分)甘草(一兩炙微赤)川芒硝(二兩)木通(一兩切)大腹皮(一兩切)桃仁(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令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
以通利為度。
(栀子仁湯)(十九)治陽毒傷寒。
壯熱百節疼痛。
栀子仁(一兩)柴胡(一兩半去苗)川升麻(二兩)黃芩(二兩)赤芍藥(一兩)大青(一兩)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炙赤锉)杏仁(二兩。
湯浸去皮尖。
雙仁者麸炒微黃) 上件搗為粗末。
每服抄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豉一百粒。
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
溫服。
(黑奴丸)(二十)時行熱病。
六七日未得汗。
脈洪大。
或數。
面赤目瞪。
身體大熱。
煩躁狂言欲走。
大渴甚。
又五六日以上不解。
熱在胸中。
口噤不能言。
為壞傷寒。
醫所不治為死。
或人精魂已竭。
心下才暖。
發開其口。
灌藥下咽即活。
兼治陽春及發斑。
大黃(二兩)釜底煤(研入)黃芩芒硝竈突墨(研入)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麻黃(去節泡一二沸焙幹秤三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
煉蜜為九。
如彈子大。
以新汲水研下一丸。
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
須臾當寒。
寒竟汗出便瘥。
若日移五尺不汗。
根據前法服一丸。
瘥即止。
須微利。
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
叢中不成麥。
撚之成黑勃是也。
無此亦得。
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
燥盛渴者。
乃可與之。
不渴若與之。
反為禍耳。
(五積散)(二十一)治陰經傷冷。
脾胃不和。
及感寒邪。
枳殼(五兩麸炒令色黃熟)官桂(去皮二兩)濃樸(三兩去皮淨)人參(二兩)吳白芷(四兩洗淨焙幹)白茯苓(三兩)芍藥(三兩洗淨)當歸(三兩洗)麻黃(去節三兩)半夏(三兩湯洗七遍)川芎(二兩)陳橘皮(八兩洗不去穣)甘草(二兩半)幹姜(三兩)蒼術(二十四兩。
新者淨洗焙幹)桔梗(十二兩。
緊實白者洗淨焙幹) 上件除枳殼肉桂外。
其餘并一處生搗為粗末。
分作六分。
于大镬内用文武火炒。
令黃熟。
不得焦。
用紙攤于闆床。
候冷。
入前件枳殼官桂末一處和勻。
入瓷合盛。
每服二錢。
水一盞。
生姜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服。
傷寒入蔥白一莖。
豆豉七粒。
同煎連服。
出汗或脾胃不和。
内傷冷食。
渾身疼痛。
頭昏無力。
胸膈不利。
吃食不下。
氣脈不和。
四肢覺冷。
至晚心躁困倦。
即入鹽少許同煎。
或者陰經傷寒。
手足逆冷。
或睡裡虛驚。
及虛汗不止。
脈細疾。
面青嘔逆。
更宜入附子同煎。
加減多少。
并在臨時。
(霹靂散)(二十二)治陰盛隔陽。
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
炮熟取出。
用冷灰焙之。
去皮臍為粗末。
真臘茶一大錢。
細研同和。
分作二服。
每服用水一盞。
煎六分。
臨熟入蜜半匙。
放溫冷服之。
須臾躁止得睡。
汗出即瘥。
(火焰散)(二十三)治傷寒惡候。
舶上硫黃黑附子(去皮生用)新臘茶(以上各一兩為細末) 上先用好酒一升調藥。
分大新碗五口中。
于火上攤蕩令幹。
合于瓦上。
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
以瓦起。
無令火着。
直至煙盡。
冷即刮取。
卻細研。
入瓷合盛。
每服二錢。
酒一盞。
共煎七分。
有火焰起。
勿訝。
傷寒陰毒者。
四肢冷。
脈沉細。
或吐或瀉。
五心躁煩。
胸中結硬。
或轉早伏陽在内。
湯水不得下。
或無脈。
先吃一服。
如吐卻更進一服。
後心中熱。
其病已瘥。
下至髒腑中表未解者。
渾身壯熱。
脈氣洪大。
便宜用發表藥。
或表解者。
更不發熱。
便得眠睡。
渾身有汗。
方可用調氣湯散。
如服此藥二服不應。
不可治也。
(丹砂丸)(二十四)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
危惡形證。
舶上硫黃水銀太陰石太陽石玄精石(以上各一兩研)硝石(半兩) 上件藥為末。
先用無油铫子。
以文武火炒。
下諸藥末。
令勻。
如灰色。
研如粉面。
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
如綠豆大。
每服五丸。
龍腦牛黃生姜蜜水下。
壓躁也。
若陽毒。
棗湯下。
陰毒荏湯下。
不得于屋底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