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炮裂锉)皂莢(一挺去皮塗酥炙令黃色去子)
上件搗羅為細末。
每服二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
不計時候。
和滓熱服。
(肉桂散)(十一)治傷寒服冷藥過度。
心腹脹滿。
四肢逆冷。
昏沉不識人。
變為陰毒。
肉桂(三分去皴皮)赤芍藥(一兩)陳橘皮(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一兩)白術(三分)高良姜(三分锉)人參(一兩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濃樸(三分去皮姜汁炙令香熱)木香(三分) 上件搗為粗末。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棗子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頻服。
(回陽丹)(十二)治陰毒傷寒。
面青手足逆冷。
心腹氣脹。
脈候沉細。
宜此治之。
硫黃(半兩細研入)木香(半兩)荜澄茄(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幹姜(一分炮裂锉)幹蠍(半兩)吳茱萸(半兩。
浸七遍焙幹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
酒煮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
以生姜湯下三十丸。
頻服二服。
複以熱酒一盞投之。
以濃衣蓋取汗。
(返陰丹)(十三)治陰毒傷寒。
心神煩躁。
頭痛四肢逆冷。
硫黃(五兩)太陰玄精石(二兩另研)硝石(二兩另研用)附子(炮裂去皮臍)幹姜(炮裂锉)桂心(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用生鐵铫。
先鋪玄精末一半。
次鋪硝石末一半。
中間下硫黃末。
又着硝石蓋硫黃。
都以玄精蓋上訖。
用小盞合著。
以三斤炭火。
燒令得所。
勿令煙出多。
急取瓦盆合着地面。
四向着灰。
蓋勿令煙出。
直候冷。
取出細研如面。
後三味搗羅為末。
與前藥同研令勻。
用軟飯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煎艾湯下。
頻服汗出為度。
病重則三十丸。
此方甚驗。
喘促與吐逆者入口便住。
又服此方藥三五服。
服之不退。
便于臍下一寸灸之。
須是大段。
日夜不住手灸。
不限多少壯數。
灸之。
仍艾炷勿令小。
小則不得力。
若其人手足冷。
小腹硬。
即須更于臍下兩邊各一寸。
各安一道三處臍下灸。
仍與當歸四逆湯。
并返陰丹。
亦須頻服。
内外通透。
方得解退。
若遲慢即便死矣。
又若是陰症。
加以小便不通。
及陰囊縮入。
小腹絞痛欲死者。
更于臍下二寸石門穴。
大段急灸之。
仍須與返陰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
尋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藥。
此是陰毒。
氣在小腹所緻也。
世有醫者。
見小便不通。
便用炒鹽及裹熱藥于臍下便熨。
欲望小便通。
緣陰氣在小腹之間。
緻被熱物熨着。
無處出得。
即便奔上沖心。
往往有死者。
(天雄散)(十四)治陰毒傷寒。
身重背強。
腹中痛。
咽喉不利。
毒氣攻心。
心下堅強。
短氣嘔逆。
唇青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脈沉細而疾。
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麻黃(半兩去根節)當歸(半兩切微炒)白術(半兩)肉桂(一兩去粗皮)半夏(半兩湯泡洗七次去滑)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炒)幹姜(三分炮)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汁)濃樸(一兩去粗皮塗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為粗末。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姜半分。
棗子三枚。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服。
如人行十裡。
未汗再服。
(續添) 正元散退陰散(出百問方) (正元散)治傷寒。
如覺風寒吹着四肢。
頭目百骨節疼痛。
急煎此藥服。
如人行五裡再服。
或連進三服。
出汗立瘥。
若患陰毒傷寒。
入退陰散半錢。
同煎。
或傷冷傷食。
頭昏氣滿。
及心腹諸疾。
服之無有不取效者。
麻黃(去節秤)陳皮大黃(生用)甘草(炙)幹姜(炮用)肉桂(去皮)芍藥附子(炮去皮用)茱萸(湯洗焙炒)半夏(洗。
各等分) 上麻黃加一半。
茱萸減一半。
同為末。
每服一大錢。
水一盞。
生姜三片。
棗一枚。
煎至七分。
熱服。
如出汗。
以衣被蓋覆。
切須候汗幹。
去衣被。
如是陰毒。
不可用麻黃。
免更出汗。
(退陰散)治陰毒傷寒。
手足逆冷。
脈沉細。
頭痛腰重。
連進三服。
小小傷冷。
每服一字。
入正元散内同煎。
入鹽一撚。
陰毒傷寒咳逆。
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川烏幹姜(各等分) 上為粗末。
炒令轉色。
放冷。
再搗為細末。
每服一錢。
水一盞。
鹽一撚。
煎半盞。
去滓溫服。
(蔥熨法)(十五)治氣虛陽脫。
體冷無脈。
氣息欲絕。
不省人。
及傷寒陰厥。
百藥不效。
蔥以索纏如繩許大。
切去根及葉。
唯存白。
長二寸許。
如大餅。
先以火一面。
令通熱。
又匆令灼人。
乃以熱處搭病患臍連臍下。
其上以熨鬥滿貯火熨之。
令蔥餅中熱氣郁郁入肌肉中。
須預作三四餅。
一餅壞。
不可熨。
又易一餅。
良久病患當漸醒。
手足溫。
有汗即瘥。
更服四逆湯輩。
溫其内。
昔曾有患傷寒冥冥不知人。
四體堅冷如石。
藥不可入。
用此遂瘥。
(葶苈苦酒湯)(十六)治傷寒七八日内熱不解。
苦酒(米醋是
每服二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
不計時候。
和滓熱服。
(肉桂散)(十一)治傷寒服冷藥過度。
心腹脹滿。
四肢逆冷。
昏沉不識人。
變為陰毒。
肉桂(三分去皴皮)赤芍藥(一兩)陳橘皮(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一兩)白術(三分)高良姜(三分锉)人參(一兩去蘆頭)吳茱萸(半兩湯浸)濃樸(三分去皮姜汁炙令香熱)木香(三分) 上件搗為粗末。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棗子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頻服。
(回陽丹)(十二)治陰毒傷寒。
面青手足逆冷。
心腹氣脹。
脈候沉細。
宜此治之。
硫黃(半兩細研入)木香(半兩)荜澄茄(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幹姜(一分炮裂锉)幹蠍(半兩)吳茱萸(半兩。
浸七遍焙幹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
酒煮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
以生姜湯下三十丸。
頻服二服。
複以熱酒一盞投之。
以濃衣蓋取汗。
(返陰丹)(十三)治陰毒傷寒。
心神煩躁。
頭痛四肢逆冷。
硫黃(五兩)太陰玄精石(二兩另研)硝石(二兩另研用)附子(炮裂去皮臍)幹姜(炮裂锉)桂心(以上各半兩) 上件藥用生鐵铫。
先鋪玄精末一半。
次鋪硝石末一半。
中間下硫黃末。
又着硝石蓋硫黃。
都以玄精蓋上訖。
用小盞合著。
以三斤炭火。
燒令得所。
勿令煙出多。
急取瓦盆合着地面。
四向着灰。
蓋勿令煙出。
直候冷。
取出細研如面。
後三味搗羅為末。
與前藥同研令勻。
用軟飯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煎艾湯下。
頻服汗出為度。
病重則三十丸。
此方甚驗。
喘促與吐逆者入口便住。
又服此方藥三五服。
服之不退。
便于臍下一寸灸之。
須是大段。
日夜不住手灸。
不限多少壯數。
灸之。
仍艾炷勿令小。
小則不得力。
若其人手足冷。
小腹硬。
即須更于臍下兩邊各一寸。
各安一道三處臍下灸。
仍與當歸四逆湯。
并返陰丹。
亦須頻服。
内外通透。
方得解退。
若遲慢即便死矣。
又若是陰症。
加以小便不通。
及陰囊縮入。
小腹絞痛欲死者。
更于臍下二寸石門穴。
大段急灸之。
仍須與返陰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
尋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藥。
此是陰毒。
氣在小腹所緻也。
世有醫者。
見小便不通。
便用炒鹽及裹熱藥于臍下便熨。
欲望小便通。
緣陰氣在小腹之間。
緻被熱物熨着。
無處出得。
即便奔上沖心。
往往有死者。
(天雄散)(十四)治陰毒傷寒。
身重背強。
腹中痛。
咽喉不利。
毒氣攻心。
心下堅強。
短氣嘔逆。
唇青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脈沉細而疾。
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麻黃(半兩去根節)當歸(半兩切微炒)白術(半兩)肉桂(一兩去粗皮)半夏(半兩湯泡洗七次去滑)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炒)幹姜(三分炮)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汁)濃樸(一兩去粗皮塗生姜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為粗末。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入生姜半分。
棗子三枚。
煎至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稍熱服。
如人行十裡。
未汗再服。
(續添) 正元散退陰散(出百問方) (正元散)治傷寒。
如覺風寒吹着四肢。
頭目百骨節疼痛。
急煎此藥服。
如人行五裡再服。
或連進三服。
出汗立瘥。
若患陰毒傷寒。
入退陰散半錢。
同煎。
或傷冷傷食。
頭昏氣滿。
及心腹諸疾。
服之無有不取效者。
麻黃(去節秤)陳皮大黃(生用)甘草(炙)幹姜(炮用)肉桂(去皮)芍藥附子(炮去皮用)茱萸(湯洗焙炒)半夏(洗。
各等分) 上麻黃加一半。
茱萸減一半。
同為末。
每服一大錢。
水一盞。
生姜三片。
棗一枚。
煎至七分。
熱服。
如出汗。
以衣被蓋覆。
切須候汗幹。
去衣被。
如是陰毒。
不可用麻黃。
免更出汗。
(退陰散)治陰毒傷寒。
手足逆冷。
脈沉細。
頭痛腰重。
連進三服。
小小傷冷。
每服一字。
入正元散内同煎。
入鹽一撚。
陰毒傷寒咳逆。
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川烏幹姜(各等分) 上為粗末。
炒令轉色。
放冷。
再搗為細末。
每服一錢。
水一盞。
鹽一撚。
煎半盞。
去滓溫服。
(蔥熨法)(十五)治氣虛陽脫。
體冷無脈。
氣息欲絕。
不省人。
及傷寒陰厥。
百藥不效。
蔥以索纏如繩許大。
切去根及葉。
唯存白。
長二寸許。
如大餅。
先以火一面。
令通熱。
又匆令灼人。
乃以熱處搭病患臍連臍下。
其上以熨鬥滿貯火熨之。
令蔥餅中熱氣郁郁入肌肉中。
須預作三四餅。
一餅壞。
不可熨。
又易一餅。
良久病患當漸醒。
手足溫。
有汗即瘥。
更服四逆湯輩。
溫其内。
昔曾有患傷寒冥冥不知人。
四體堅冷如石。
藥不可入。
用此遂瘥。
(葶苈苦酒湯)(十六)治傷寒七八日内熱不解。
苦酒(米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