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此一卷。

    載雜方。

    大率仲景證多而藥少。

    使皆如仲景調理既正。

    變異不生。

    則麻黃桂枝青龍用之而有餘。

    以後世望聖人難矣。

    仲景藥方缺者甚多。

    至如陰毒傷寒、時行溫疫、溫毒、發斑之類。

    全無方書。

    今采外台千金聖惠金匮玉函補而完之。

    凡百有餘道。

    以證合方。

    以方合病。

    雖非仲景筆削。

    然皆古名方也。

    譬猶周易參同。

    華嚴合論。

    步驟馳騁。

    不外乎聖人之意。

    又況俗學久矣。

    一旦革之。

    悉用古法。

    即陽春白雪。

    複生謗毀。

    适足以杜絕治法。

    今撥歸經絡。

    裁減湯劑。

    參以雜方。

    庶幾庸人易曉。

    日就月将。

    辛甘發散。

    酸苦湧洩之術行。

    即俗方不革而自寝矣。

    此餘所以載雜方之意也。

    又況五積散、敗毒散、升麻湯、葳蕤湯之類。

    縱治不對病。

    用之或瘥。

    亦無所害。

    載之卷末。

    以俟采擇。

     (升麻湯)(一)治傷寒中風頭痛。

    憎寒壯熱。

    支體痛。

    發熱畏寒。

    鼻幹不得睡。

    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

    皆可服。

    兼治寒暄不時。

    人多疾疫。

    乍暖脫着。

    及暴熱之次。

    忽變陰寒。

    身體疼痛。

    頭重如石者。

     升麻白芍藥甘草(炙)幹葛(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以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若大段寒即熱服。

    若熱即溫服。

    瘡疹亦準此。

    服藥已。

    身涼止藥。

    小兒量度多少服。

    如老兒吃。

    去芍藥。

    加柴胡一兩。

    人參半兩。

    雪白芍藥一分。

     (防風白術牡蛎湯)(二)治發汗多。

    頭眩汗出。

    筋惕肉。

     防風(獨莖者去蘆頭)牡蛎粉(炒黃)白術(各等分) 上搗羅為細末。

    每服二錢。

    以酒調下。

    米飲亦得。

    日進二三服。

    汗止。

    便服小建中湯。

     (李根湯)(三)治氣上沖。

    正在心端。

     半夏(湯洗半兩)當歸(一分)芍藥(一分)茯苓(一分)桂枝(一兩)黃芩(一分)甘草(炙一分)甘李根白皮(二合)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大橘皮湯)(四)動氣在下。

    不可發汗。

    發汗則無汗。

    心中大煩。

    骨節疼痛。

    目暈惡寒。

    食則反吐。

    谷不得入。

    先服大橘皮湯。

    吐止後。

    服小建中湯。

     橘皮(一兩半去白)甘草(炙半兩)人參(一分)竹茹(半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以水二鐘。

    煎取一盞。

    去滓分二服。

     (橘皮竹茹湯)(五)治哕逆。

     橘皮(二兩)竹茹(一升)甘草(二兩炙)人參(半兩)半夏(一兩湯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生姜六片。

    棗子一枚。

    以水二大盞。

    煎至一盞。

    去滓溫服。

    日進三服。

     (生姜橘皮湯)(四)治幹嘔哕。

    若手足厥冷者。

     橘皮(四兩)生姜(半斤) 上锉如麻豆大。

    水七盞。

    煎至三盞。

    去滓溫服一盞。

     (陰旦湯)(六)治傷寒肢節疼痛。

    内寒。

    外熱。

    虛煩。

     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幹姜(三兩炮)黃芩(三兩)桂(四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

    棗二枚。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日三夜二。

     (陰毒甘草湯)(七)治傷寒初得病一二日。

    便結。

    成陰毒。

    或服藥六七日以上。

    至十日。

    變成陰毒。

    身重背強。

    腹中絞痛。

    咽喉不利。

    毒氣攻心。

    心下堅強。

    短氣不得息。

    嘔逆唇青。

    面黑。

    四肢厥冷。

    其脈沉細而疾。

    仲景雲。

    此陰毒之候。

    身如被杖。

    喉咽痛。

    五六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升麻當歸(各二分)雄黃(一分)桂枝(去皮二分)鼈甲(一兩半醋炙秤)蜀椒(一分。

    出汗閉口者及子去之)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服。

    如人行五裡頃。

    更進一服。

    溫覆取汗。

    毒當從汗出。

    汗出即愈。

    若未汗再作。

     (白術散)(八)治陰毒傷寒。

    心間煩躁。

    四肢逆冷。

     白術(一兩)細辛(一兩)附子(一兩炮去皮臍用)桔梗(一兩去蘆頭)幹姜(半兩炮裂锉)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

    搗為細末。

    每服二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不計時候。

    稍熱和滓頓服。

     (附子散)(九)治陰毒傷寒。

    唇青面黑。

    身背強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锉微炒)幹姜(一分炮裂锉)半夏(一分湯洗七次去滑)白術(半兩) 上件搗篩為細散。

    每服三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

    熱服。

    衣覆取汗。

    如人行十裡未汗再服。

     (正陽散)(十)治陰毒傷寒。

    面青。

    張口出氣。

    心下硬。

    身不熱。

    隻額上有汗。

    煩渴不止。

    舌黑多睡。

    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麝香(一錢研細入)幹姜(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