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分再服。

     半夏散及湯(一百三)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屬少陰)。

     半夏(湯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等分。

    各别搗篩已,令和治之。

    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令冷,少少咽之。

     苦酒湯(一百四)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 半夏(洗碎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納苦酒,着雞子殼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二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 真武湯(一百五)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屬太陽)。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屬少陰)。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白術(二分)芍藥(三分,下利者去芍藥,加幹姜二分)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

    嘔者去附子,加入生姜三兩) 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一分,幹姜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烏梅丸(一百六)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以烏梅丸主之(屬厥陰)。

     烏梅(七十五枚)細辛(一兩半)幹姜(二兩半)黃連(四兩)當歸(一兩)附子(一兩半炮椒(出汗一兩)人參(一兩半)桂枝(一兩半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杵成泥和藥,令千下,桐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日進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一百七)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屬厥陰)。

     幹姜(三分炮)黃芩(三分)黃連(三分)人參(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 白頭翁湯(一百八)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以上屬厥陰)。

     白頭翁(一兩)黃柏(一兩半)秦皮(一兩半)黃連(一兩半) 上锉如麻豆大。

    分五服,以水二大盞,煎至八分,去滓溫 赤石脂禹餘糧湯(一百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屬太陽)。

     赤石脂(四兩)禹餘糧(四兩) 上锉碎。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 旋複代赭湯(一百十)傷寒發熱,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複代赭湯主之(屬太陽)。

     旋複花(三分)人參(半兩)代赭石(一分)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湯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棗子一枚, 瓜蒂散(一百十一)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主之(屬太陽)。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半兩) 上各搗篩已,合治之。

    取一錢匕,豉一合,湯七合,先漬之,須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蜜煎導湯(一百十二)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屎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蜜(四兩)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狀,攪之勿令焦,看欲可丸,撚作挺如指許,長二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用大豬膽一枚,瀉汁,和法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有一食頃,當大便。

     燒散(一百十三)傷寒陰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小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燒散主之。

     婦人裆燒灰上一味,以水和服方寸匕,小便利,陰頭腫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