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谛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湯(以上屬太陽)。
陽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病患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主之(以上屬陽明)。
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锉斷,用鍛石虻蟲(十枚去翅足熬)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用) 上锉如麻豆出,作二服。
以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
麻仁丸(九十二)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屬麻仁(五兩) 芍藥(四兩)濃樸(五寸半去皮,姜汁炙)枳實(四兩炙)杏仁(二兩半去皮尖)大黃(八兩去皮 上為散,蜜和為丸,如桐子大。
飲下十丸,未知益之,日進三服。
茵陳蒿湯(九十三)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以茵陳蒿湯主之(屬陽明)。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三錢半去皮)栀子 上锉如麻豆大。
以水二大白盞,先煎茵陳減半盞,次内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牡蛎澤瀉散(九十四)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蛎澤瀉散主之(陰陽易瘥後,勞複 牡蛎(熬)澤瀉蜀漆(洗去腥)商陸 上為散。
飲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竹葉石膏湯(九十五)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證)。
淡竹葉(半把)半夏(六錢一字湯泡洗)石膏(四兩杵碎)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炙)麥門冬(一兩一分去心)嘔者,加生姜一兩半。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四片、粳米百餘粒,煎取八分,米熟湯成 枳實栀子湯(九十六)大病瘥後,勞複者,枳實栀子湯主之。
枳實(一枚去穣麸炒)栀子(三枚半肥者)豉(一 上以清漿水二盞半,空煮退八分,内枳實、栀子,煎取九分,下豉再煎五六沸,去滓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白通湯(九十七)少陰病,下利脈微,白通湯主之(屬少陰)。
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炮)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九十八)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豬膽(半合)幹姜(半兩炮)蔥白(四莖)溺(二合半)附子半個( 上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納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桃花湯(九十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屬少陰)。
赤石脂(四兩。
一半碎,一半篩末用)幹姜(一分炮)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入糯米一撮,水一盞半,服愈,勿再服。
吳茱萸湯(一百)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屬陽明)。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 人參(一兩去蘆)吳茱萸(一兩六錢五分,湯洗三遍)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分二服。
豬膚湯(一百一)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屬少陰)。
豬膚(二兩六錢半) 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盞半,煮取一盞許,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
相和溫服。
桔梗湯(一百二)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屬少陰)。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炙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湯(以上屬太陽)。
陽明症,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病患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主之(以上屬陽明)。
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為害尤甚,須锉斷,用鍛石虻蟲(十枚去翅足熬)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用) 上锉如麻豆出,作二服。
以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
麻仁丸(九十二)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屬麻仁(五兩) 芍藥(四兩)濃樸(五寸半去皮,姜汁炙)枳實(四兩炙)杏仁(二兩半去皮尖)大黃(八兩去皮 上為散,蜜和為丸,如桐子大。
飲下十丸,未知益之,日進三服。
茵陳蒿湯(九十三)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以茵陳蒿湯主之(屬陽明)。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三錢半去皮)栀子 上锉如麻豆大。
以水二大白盞,先煎茵陳減半盞,次内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小盒飯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牡蛎澤瀉散(九十四)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蛎澤瀉散主之(陰陽易瘥後,勞複 牡蛎(熬)澤瀉蜀漆(洗去腥)商陸 上為散。
飲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竹葉石膏湯(九十五)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證)。
淡竹葉(半把)半夏(六錢一字湯泡洗)石膏(四兩杵碎)人參(半兩)甘草(半兩炙)麥門冬(一兩一分去心)嘔者,加生姜一兩半。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四片、粳米百餘粒,煎取八分,米熟湯成 枳實栀子湯(九十六)大病瘥後,勞複者,枳實栀子湯主之。
枳實(一枚去穣麸炒)栀子(三枚半肥者)豉(一 上以清漿水二盞半,空煮退八分,内枳實、栀子,煎取九分,下豉再煎五六沸,去滓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白通湯(九十七)少陰病,下利脈微,白通湯主之(屬少陰)。
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炮)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蔥白四寸,煮至七分,去滓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九十八)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豬膽(半合)幹姜(半兩炮)蔥白(四莖)溺(二合半)附子半個( 上以水一盞,煎五分,去滓,納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
桃花湯(九十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屬少陰)。
赤石脂(四兩。
一半碎,一半篩末用)幹姜(一分炮)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入糯米一撮,水一盞半,服愈,勿再服。
吳茱萸湯(一百)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屬陽明)。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 人參(一兩去蘆)吳茱萸(一兩六錢五分,湯洗三遍)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四錢,生姜四片,棗子一枚,以水二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分二服。
豬膚湯(一百一)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屬少陰)。
豬膚(二兩六錢半) 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盞半,煮取一盞許,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
相和溫服。
桔梗湯(一百二)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屬少陰)。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