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明病谵語潮熱。
脈滑而疾者。
此藥主之。
因與承氣湯一升。
腹中轉氣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
勿更與之。
明日又不大便。
脈反微澀者。
裡虛也。
為難治。
不可更與承氣湯。
○太陽病。
若吐。
若下。
若發汗後。
微煩。
小便數。
大便硬者。
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
脈弱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雖能食。
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此主之。
(屬厥陰) 大黃(四兩去皮)濃樸(二兩去皮姜汁炙)枳實(四枚或作三枚。
去穣炒淨秤半兩也)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大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以利為度。
初服湯更衣者。
止後服。
不爾者。
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
(四十三)發汗後。
惡寒。
虛故也。
不惡寒。
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
此主之。
○太陽病未解。
脈陰陽俱停。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
先汗之而解。
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
宜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
與桂枝湯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幹。
煩躁吐逆作。
甘草幹姜湯與之。
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谵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
過經谵語者。
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盒飯硬。
而反下利。
脈調和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
此為内實也。
此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郁郁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服之。
若不爾者。
不可與。
但欲嘔。
胸中痛微溏者。
此非柴胡證。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
心煩者可與服。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
蒸蒸熱者。
屬胃也。
此主之。
○傷寒吐後。
腹脹滿者。
與服。
(以上屬陽明) 甘草(一兩)大黃(二兩去皮)芒硝(一兩三分。
或作一兩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七分。
去滓下硝。
更上火二三沸。
溫、頓服之。
桃核承氣湯(四十四)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結者。
乃可攻之。
宜用此藥。
(屬太陽) 大黃(四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者五十個捶碎)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以水二大盞。
煎至八分。
去滓下硝煎化。
溫服。
以微利為度。
未利。
移時再服。
栀子豉湯(四十五)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此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
胸中窒者。
此主之。
○仲景雲。
凡用栀子湯。
病患舊微溏者。
不可與服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
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身重。
若發汗則燥。
心愦愦反谵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
此主之。
○陽明病下之。
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
此主之。
○下利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此主之。
(屬厥陰) 香豉(二兩)肥栀子(十六個擘碎或作十四個)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二盞。
先煮栀子至一盞。
入豉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得快吐。
止後服。
栀子甘草豉湯(四十六)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栀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栀子(七枚)甘草豉(各一兩) 上分二服。
以水二盞。
先煎栀子甘草至一盞。
内豉同煎。
取七分。
去滓溫服。
得快吐。
止後服。
栀子生姜豉湯。
(四十七)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栀子豉湯主之。
若嘔者。
當主之。
(屬太陽) 栀子(七枚)生姜(二兩半)豉(一兩) 上分二服。
以水二盞。
先煮栀子生姜至一盞。
内豉同煎。
至七分。
去滓溫服。
得快吐。
止後服。
脈滑而疾者。
此藥主之。
因與承氣湯一升。
腹中轉氣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
勿更與之。
明日又不大便。
脈反微澀者。
裡虛也。
為難治。
不可更與承氣湯。
○太陽病。
若吐。
若下。
若發汗後。
微煩。
小便數。
大便硬者。
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
脈弱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雖能食。
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
下利谵語者。
有燥屎也。
此主之。
(屬厥陰) 大黃(四兩去皮)濃樸(二兩去皮姜汁炙)枳實(四枚或作三枚。
去穣炒淨秤半兩也)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以水一大盞半。
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以利為度。
初服湯更衣者。
止後服。
不爾者。
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
(四十三)發汗後。
惡寒。
虛故也。
不惡寒。
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
此主之。
○太陽病未解。
脈陰陽俱停。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
先汗之而解。
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
宜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
與桂枝湯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幹。
煩躁吐逆作。
甘草幹姜湯與之。
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谵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
過經谵語者。
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盒飯硬。
而反下利。
脈調和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
此為内實也。
此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郁郁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服之。
若不爾者。
不可與。
但欲嘔。
胸中痛微溏者。
此非柴胡證。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
心煩者可與服。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
蒸蒸熱者。
屬胃也。
此主之。
○傷寒吐後。
腹脹滿者。
與服。
(以上屬陽明) 甘草(一兩)大黃(二兩去皮)芒硝(一兩三分。
或作一兩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
煎至七分。
去滓下硝。
更上火二三沸。
溫、頓服之。
桃核承氣湯(四十四)太陽病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當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小腹結者。
乃可攻之。
宜用此藥。
(屬太陽) 大黃(四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桃仁(去皮尖雙仁者五十個捶碎)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以水二大盞。
煎至八分。
去滓下硝煎化。
溫服。
以微利為度。
未利。
移時再服。
栀子豉湯(四十五)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此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
胸中窒者。
此主之。
○仲景雲。
凡用栀子湯。
病患舊微溏者。
不可與服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
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身重。
若發汗則燥。
心愦愦反谵語。
若加溫針。
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
此主之。
○陽明病下之。
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
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
此主之。
○下利後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此主之。
(屬厥陰) 香豉(二兩)肥栀子(十六個擘碎或作十四個)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
水二盞。
先煮栀子至一盞。
入豉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得快吐。
止後服。
栀子甘草豉湯(四十六)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栀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栀子(七枚)甘草豉(各一兩) 上分二服。
以水二盞。
先煎栀子甘草至一盞。
内豉同煎。
取七分。
去滓溫服。
得快吐。
止後服。
栀子生姜豉湯。
(四十七)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複颠倒。
心中懊。
栀子豉湯主之。
若嘔者。
當主之。
(屬太陽) 栀子(七枚)生姜(二兩半)豉(一兩) 上分二服。
以水二盞。
先煮栀子生姜至一盞。
内豉同煎。
至七分。
去滓溫服。
得快吐。
止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