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其身必重。

    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

    可攻裡也手足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此藥主之。

     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

    外未解也。

    (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通者。

    可與小承氣湯。

    微和胃氣。

    勿令大洩下。

     ○陽明病潮熱。

    大便微硬者。

    可與此藥。

    不硬者。

    不可與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

    澀者死。

    微者但發熱谵語者。

    此主之。

     若一服利。

    則止後服。

     ○陽明病。

    谵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

    但硬耳。

    宜服。

     ○陽明病下血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者。

    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

    汗出谵語者。

    以為有燥屎在胃中。

    此為風也。

    須下者。

    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

    以表虛裡實故也。

    下之愈。

    宜服。

     ○二陽并病。

    太陽證罷。

    但發潮熱。

    手足汗出。

    大便難而谵語者。

    下之則愈。

    宜服。

     ○陽明病下之。

    心下懊而煩。

    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滿初頭硬。

    後必溏。

    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

    宜服。

     ○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熱者。

    屬陽明也。

    脈實者。

    宜下之。

    脈浮虛者。

    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

    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

    六七日不大便。

    煩不解腹滿痛者。

    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

    宜服。

     ○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裡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此為實也。

    急下之。

    宜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宜服。

     ○得病二三日。

    脈弱無太陽柴胡證。

    煩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

    雖能食。

    以小承氣湯少少與。

    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與承氣一升。

    若不大便。

    更六七日。

    小便少者。

    雖不大便。

    但初頭硬。

    後必溏。

    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須小便利。

    屎定硬。

    此主之。

     ○發汗不解。

    腹滿痛者。

    急下之。

    宜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

    當下之。

    宜服。

     ○病患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卧者。

    有燥屎也。

    宜服。

     ○陽明少陽合病。

    必下利。

    其脈不負者為順也。

    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

    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服。

    (以上屬陽明) ○少陰病二三日。

    口燥咽幹者。

    急下之。

    宜服。

     ○少陰病自利清水。

    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幹燥者。

    可下之。

    宜服。

     ○少陰病六七日。

    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服。

    (以上屬少陰) ○下利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硬者。

    急下之。

    宜服。

     ○下利脈遲而滑者。

    内實也。

    利未欲止。

    當下之。

    宜服。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

    尺中微而澀。

    故知有宿食。

    當下之。

    宜服。

     ○下利不欲食者。

    以有宿食故也。

    當下之。

    宜服。

     ○下利瘥。

    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此主之。

     ○下利脈反滑。

    當下所去下乃愈。

    此主之。

     ○脈雙弦而遲者。

    必心下硬。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也。

    可下之。

    宜服。

     ○病腹中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服。

    此主之。

    (以上屬可下病脈證) 大黃(二兩。

    錦文者去皮生用酒洗過)枳實(四枚或作三枚去穣炒淨秤用半兩)濃樸(四兩去皮姜汁炙)芒硝(二兩或作一合半。

    樸硝有蘆頭者亦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二盞。

    先煮濃樸枳實至一盞餘。

    下大黃。

    煮取六分。

    去滓。

    入芒硝煎一二沸。

    放溫服。

    以利為度。

    未利再與一服。

     小承氣湯(四十二)陽明病。

    潮熱大便微硬者。

    可與大承氣湯。

    不硬者。

    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與小承氣湯。

    湯入腹中轉失氣者。

    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

    若不轉失氣者。

    此但初頭硬。

    後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脹滿。

    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

    與水則哕。

    其後發熱者。

    必大便複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

    不轉失氣者。

    不可攻也。

     ○陽明病脈遲。

    雖汗出不惡寒。

    其氣必重。

    短氣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為外欲解。

    可攻裡也。

    手足然汗出者。

    此大便硬。

    大承氣湯主之。

     若腹大滿不通者。

    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勿令大洩下。

     ○陽明病。

    其人多汗。

    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硬。

    硬則谵語。

    此藥主之。

     若一服谵語止者。

    更莫後服。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