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火逆下之。
因燒針煩躁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半兩去皮)甘草(炙)牡蛎(熬)龍骨(各一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桂枝甘草湯。
(十五)發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桂枝人參湯。
(十六)太陽病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裡不解者。
此主之。
桂枝(一兩三錢)甘草(一兩三錢炙)幹姜(炮)人參白術(各一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日再、夜一服。
桂附湯。
(十七)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屬太陽) 桂枝(一兩三錢。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一兩三錢)附子(一個炮去皮) 甘草(三分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日三服。
桂枝加葛根湯。
(十八)太陽病。
項強KTKT。
反汗出惡風者。
此主之。
(伊芳尹湯液論。
桂枝湯中加葛根。
今監本用麻黃誤矣) 桂枝甘草(炙)芍藥(各六錢三字)葛根(一兩三錢)麻黃(一兩一錢)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服。
覆取微汗。
桂枝加濃樸杏子湯。
(十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甘草(六錢三字炙)杏仁(去皮尖。
十七個) 濃樸(去皮。
姜汁炙。
六錢三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覆取微汗。
麻黃湯。
(二十)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服。
○太陽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
不可下宜服。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者。
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服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此主之。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衄。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
脈浮無汗而喘。
發汗則愈。
宜服。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服。
若不溺腹滿加哕者。
不治。
(以上屬陽明) 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麻黃(一兩半。
去節。
百沸湯泡去黃汁。
焙幹秤)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覆取微汗。
不須啜粥。
(加減法)傷寒熱病。
藥性須涼。
不可太溫。
夏至後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
石膏一兩。
黃芩一分。
蓋麻黃湯性熱。
夏月服之。
有發黃斑出之失。
唯冬及春。
與病患素虛寒者。
乃用正方。
不在加減。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二十一)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此服之。
(屬太陽) 甘草(一兩炙)石膏(四兩碎綿裹)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麻黃(二兩。
去節。
湯泡。
去黃汁。
焙幹秤)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
(二十二)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可與此藥微發汗。
(以二三日無證。
故微發汗也。
屬少陰) 麻黃(二兩。
去節。
湯泡。
去黃汁。
焙幹秤)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相次三兩服。
以身微汗為度。
麻黃細辛附子湯(二十三)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此主之。
(屬少陰) 麻黃(二兩。
去節。
湯炮去黃汁。
焙幹秤)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二十四)傷寒瘀熱在裡。
身必黃。
此主之。
(屬陽明) 麻黃(一兩。
去節。
湯泡去黃汁。
焙幹秤)甘草(一兩炙)赤小豆(半升)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生梓白皮(切二兩)連翹(一兩。
或作半兩連翹根是)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麻黃升麻湯。
(二十五)傷寒六七日。
大下
因燒針煩躁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半兩去皮)甘草(炙)牡蛎(熬)龍骨(各一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桂枝甘草湯。
(十五)發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欲得按者。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桂枝人參湯。
(十六)太陽病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裡不解者。
此主之。
桂枝(一兩三錢)甘草(一兩三錢炙)幹姜(炮)人參白術(各一兩)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日再、夜一服。
桂附湯。
(十七)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屬太陽) 桂枝(一兩三錢。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一兩三錢)附子(一個炮去皮) 甘草(三分炙)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日三服。
桂枝加葛根湯。
(十八)太陽病。
項強KTKT。
反汗出惡風者。
此主之。
(伊芳尹湯液論。
桂枝湯中加葛根。
今監本用麻黃誤矣) 桂枝甘草(炙)芍藥(各六錢三字)葛根(一兩三錢)麻黃(一兩一錢)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服。
覆取微汗。
桂枝加濃樸杏子湯。
(十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此主之。
(屬太陽) 桂枝(去皮)芍藥(各一兩)甘草(六錢三字炙)杏仁(去皮尖。
十七個) 濃樸(去皮。
姜汁炙。
六錢三字)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覆取微汗。
麻黃湯。
(二十)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服。
○太陽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
不可下宜服。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者。
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服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
此主之。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衄。
此主之。
(以上屬太陽) ○陽明病。
脈浮無汗而喘。
發汗則愈。
宜服。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服。
若不溺腹滿加哕者。
不治。
(以上屬陽明) 甘草(半兩炙)桂枝(一兩)杏仁(三十五個去皮尖)麻黃(一兩半。
去節。
百沸湯泡去黃汁。
焙幹秤)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覆取微汗。
不須啜粥。
(加減法)傷寒熱病。
藥性須涼。
不可太溫。
夏至後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
石膏一兩。
黃芩一分。
蓋麻黃湯性熱。
夏月服之。
有發黃斑出之失。
唯冬及春。
與病患素虛寒者。
乃用正方。
不在加減。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二十一)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此服之。
(屬太陽) 甘草(一兩炙)石膏(四兩碎綿裹)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麻黃(二兩。
去節。
湯泡。
去黃汁。
焙幹秤)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
(二十二)少陰病得之二三日。
可與此藥微發汗。
(以二三日無證。
故微發汗也。
屬少陰) 麻黃(二兩。
去節。
湯泡。
去黃汁。
焙幹秤)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相次三兩服。
以身微汗為度。
麻黃細辛附子湯(二十三)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沉者。
此主之。
(屬少陰) 麻黃(二兩。
去節。
湯炮去黃汁。
焙幹秤)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二十四)傷寒瘀熱在裡。
身必黃。
此主之。
(屬陽明) 麻黃(一兩。
去節。
湯泡去黃汁。
焙幹秤)甘草(一兩炙)赤小豆(半升)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生梓白皮(切二兩)連翹(一兩。
或作半兩連翹根是) 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抄五錢匕。
生姜四片。
棗子一枚。
水一盞半。
煮至八分。
去滓溫服。
麻黃升麻湯。
(二十五)傷寒六七日。
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