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浮為在表。
表之必愈也。
○或得汗而解。
複如瘧狀。
日晡而發者。
此屬陽明也。
若脈實者。
可下之。
宜大柴胡、(正三十)大承氣(正方四一)也。
○若發汗後隻惡寒者。
虛也。
發汗後隻發熱者。
實也。
隻惡寒屬芍藥甘草附子湯。
(正七二)隻發熱屬調胃承氣湯。
(正方四三) ○若厥陰證。
大汗出。
熱不去。
内拘急。
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四逆湯主之。
(正七五) (六十一)問汗之而仍發熱者 素問雲。
溫病汗出辄複熱而脈躁疾。
不為汗衰。
狂言不能食。
謂之陰陽交。
交者死也。
又雲。
熱病已得汗而脈躁盛者死。
今不與汗相應。
是不勝其病也。
其死明矣。
大抵病患得汗而脈靜者生。
今汗之而仍發熱者。
若脈浮數。
則表證猶在。
汗之必愈也。
仲景雲。
發汗解半日許複熱煩。
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桂枝湯。
(正一)發汗後不敢再表者。
為脈沉實耳。
脈若浮者。
須再汗也。
發汗後不惡寒。
隻發熱脈沉實。
或狂語。
此為胃實、陽盛。
即不可再汗也。
須當下之設令下後。
又不解。
表裡邪亦衰矣。
仲景雲。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
蒸蒸發熱者。
宜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和其胃氣也。
太醫雲。
若傷寒得汗後。
熱不退。
發昏及狂言者。
便可用承氣湯。
(正四十二)下之立愈。
未瘥再服。
若汗後熱不解。
但心下痞。
嘔逆。
又自利。
大柴胡去大黃主之。
(正方三十) ○又有太陽證合行桂枝。
卻用麻黃之類。
發汗多。
亡陽仍發熱者。
真武湯(正方一百五)主之。
○更有風溫一證。
初得病發熱而渴。
不惡寒。
雖發汗已。
身灼熱者。
為風溫。
屬葳蕤湯。
(雜四十五)(岐伯所謂汗出而身熱者。
風熱也) ○若傷寒得汗後。
病解。
虛羸微熱不去。
可行竹葉石膏湯。
(正方九五)随其虛實而治之。
(六十二)問下之而熱不退者(勞複食複附) 仲景雲。
病患脈微而澀。
為醫所病。
大發其汗。
使陽氣微。
又大下之。
使陰氣弱。
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
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蓋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
陽微惡寒四逆湯主之。
(正七十五)陰弱發熱。
為内熱葶苈苦酒湯主之。
(雜方十六)大抵傷寒八日以上。
大發熱者。
此為難治。
(仲景雲。
脈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死)又有醫人多用丸子藥下之。
身熱不去微煩者。
栀子幹姜湯主之。
(正方四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
身熱不去。
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
栀子豉湯主之。
(正方四十五) ○又問傷寒瘥後發熱者何也。
此名勞食複也。
病新瘥。
血氣尚虛。
津液未複。
因勞動生熱。
熱氣既還。
複入經絡。
名曰勞複。
仲景雲。
傷寒瘥以後。
更發熱。
小柴胡湯主之。
(正二十九)脈浮者以汗解。
(宜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脈實者以下解。
(宜大柴胡湯)(正方三十)又大病瘥後勞複者。
枳實栀子湯主之。
(正方九十六)麥門冬湯(雜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湯、(雜七十七)七味蔥白湯、(雜一百十八)皆可選用。
○又食複者。
大病新瘥。
脾胃尚弱。
谷氣未複。
強食過多。
停積不化。
因爾發熱名曰食複。
大抵新病瘥。
多因傷食。
便作痞。
幹噫。
食臭。
腹中雷鳴。
下利等證。
可與生姜瀉心湯。
(正方六十三)仲景于枳實栀子湯證雲。
若有宿食。
内大黃如薄棋子五六枚。
服之愈。
黃帝曰。
熱病已愈。
時有所遺者。
何也。
岐伯曰。
諸遺者。
熱甚而強食。
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
皆病已衰。
而熱有所藏。
因其谷食相搏。
兩熱相合。
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
治遺奈河。
岐伯曰。
視其虛實。
調其逆從。
可使必已。
食肉則複。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
表之必愈也。
○或得汗而解。
複如瘧狀。
日晡而發者。
此屬陽明也。
若脈實者。
可下之。
宜大柴胡、(正三十)大承氣(正方四一)也。
○若發汗後隻惡寒者。
虛也。
發汗後隻發熱者。
實也。
隻惡寒屬芍藥甘草附子湯。
(正七二)隻發熱屬調胃承氣湯。
(正方四三) ○若厥陰證。
大汗出。
熱不去。
内拘急。
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
四逆湯主之。
(正七五) (六十一)問汗之而仍發熱者 素問雲。
溫病汗出辄複熱而脈躁疾。
不為汗衰。
狂言不能食。
謂之陰陽交。
交者死也。
又雲。
熱病已得汗而脈躁盛者死。
今不與汗相應。
是不勝其病也。
其死明矣。
大抵病患得汗而脈靜者生。
今汗之而仍發熱者。
若脈浮數。
則表證猶在。
汗之必愈也。
仲景雲。
發汗解半日許複熱煩。
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桂枝湯。
(正一)發汗後不敢再表者。
為脈沉實耳。
脈若浮者。
須再汗也。
發汗後不惡寒。
隻發熱脈沉實。
或狂語。
此為胃實、陽盛。
即不可再汗也。
須當下之設令下後。
又不解。
表裡邪亦衰矣。
仲景雲。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
蒸蒸發熱者。
宜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和其胃氣也。
太醫雲。
若傷寒得汗後。
熱不退。
發昏及狂言者。
便可用承氣湯。
(正四十二)下之立愈。
未瘥再服。
若汗後熱不解。
但心下痞。
嘔逆。
又自利。
大柴胡去大黃主之。
(正方三十) ○又有太陽證合行桂枝。
卻用麻黃之類。
發汗多。
亡陽仍發熱者。
真武湯(正方一百五)主之。
○更有風溫一證。
初得病發熱而渴。
不惡寒。
雖發汗已。
身灼熱者。
為風溫。
屬葳蕤湯。
(雜四十五)(岐伯所謂汗出而身熱者。
風熱也) ○若傷寒得汗後。
病解。
虛羸微熱不去。
可行竹葉石膏湯。
(正方九五)随其虛實而治之。
(六十二)問下之而熱不退者(勞複食複附) 仲景雲。
病患脈微而澀。
為醫所病。
大發其汗。
使陽氣微。
又大下之。
使陰氣弱。
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
後乃發熱無休止時。
蓋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
陽微惡寒四逆湯主之。
(正七十五)陰弱發熱。
為内熱葶苈苦酒湯主之。
(雜方十六)大抵傷寒八日以上。
大發熱者。
此為難治。
(仲景雲。
脈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死)又有醫人多用丸子藥下之。
身熱不去微煩者。
栀子幹姜湯主之。
(正方四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
身熱不去。
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
栀子豉湯主之。
(正方四十五) ○又問傷寒瘥後發熱者何也。
此名勞食複也。
病新瘥。
血氣尚虛。
津液未複。
因勞動生熱。
熱氣既還。
複入經絡。
名曰勞複。
仲景雲。
傷寒瘥以後。
更發熱。
小柴胡湯主之。
(正二十九)脈浮者以汗解。
(宜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脈實者以下解。
(宜大柴胡湯)(正方三十)又大病瘥後勞複者。
枳實栀子湯主之。
(正方九十六)麥門冬湯(雜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湯、(雜七十七)七味蔥白湯、(雜一百十八)皆可選用。
○又食複者。
大病新瘥。
脾胃尚弱。
谷氣未複。
強食過多。
停積不化。
因爾發熱名曰食複。
大抵新病瘥。
多因傷食。
便作痞。
幹噫。
食臭。
腹中雷鳴。
下利等證。
可與生姜瀉心湯。
(正方六十三)仲景于枳實栀子湯證雲。
若有宿食。
内大黃如薄棋子五六枚。
服之愈。
黃帝曰。
熱病已愈。
時有所遺者。
何也。
岐伯曰。
諸遺者。
熱甚而強食。
故有所遺也。
若此者。
皆病已衰。
而熱有所藏。
因其谷食相搏。
兩熱相合。
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
治遺奈河。
岐伯曰。
視其虛實。
調其逆從。
可使必已。
食肉則複。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