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

    汗出而死。

    下之則愈。

    今三十三問誤寫作陽盛則内熱。

    陰盛則外寒。

    竊詳内外寒熱不同。

    則汗下差誤。

    便分死生。

    又按将作監簿王宗正難經疏義有陰陽盛虛汗下圖。

    與素問合。

    以理考之。

    此是三十三問誤寫。

    合行刊正。

    勿誤後人。

     (三十四)問仲景有發汗者。

    有和解之者。

    
傷寒表證須看營衛淺深。

    故仲景有正發汗湯劑。

    如麻黃湯(正二十)、桂枝湯(正一)、大青龍湯(正三五)、是也。

    有和解其表。

    如小青龍湯(正三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白虎湯(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湯(正四)、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小柴胡湯(正二十九)、之類是也。

    後人不能深究寒熱淺深。

    藥性緊慢。

    一概用藥。

    因茲夭傷。

    其間縱獲生全。

    往往汗後虛乏。

    遂緻勞複。

    或變生百病。

    淹引歲月。

    卒至不救。

    此皆由汗下過度。

    陰陽并竭。

    血氣羸損。

    以緻此禍。

    如遇病輕。

    但當和解之。

    所謂和其營衛以通津液。

    令其自解也。

     (三十五)問仲景有宜下之。

    有微和其胃氣者。

    
傷寒裡證須看熱氣淺深。

    故仲景有宜下之。

    如大承氣湯(正四一)、小承氣湯(正四二)、十棗湯(正八九)、大柴胡湯(正三十)、是也。

    有微和其胃氣。

    如調胃承氣湯(正四三)、脾約丸、(雜六六)少與小承氣(正四二)、微和之之類是也。

    金匮玉函雲。

    虛者十補勿一瀉。

    強實者瀉之。

    虛實等者。

    瀉勿大洩之。

    故王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

     ○又問轉藥孰緊。

    答曰。

    大承氣最緊。

    小承氣次之。

    調胃承氣湯又次之。

    大柴胡又次之。

    仲景治法。

    蕩滌熱積。

    皆用湯液。

    不得用丸子藥。

    不可不知也。

    (大柴胡加大黃。

    小柴胡加芒硝。

    方為轉藥。

    蓋為病輕者設也) (三十六)問傷寒一日頭疼口幹煩滿而渴。

    二日腹滿身熱不欲食谵語。

    三日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不知人。

    
此名兩感傷寒也。

    兩感者。

    表裡俱病也。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陰陽雙傳。

    髒腑俱病。

    此為難治。

    六日而死矣。

    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口幹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

    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谵語。

    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囊縮而厥。

    仲景無治法。

    但雲兩感病俱作。

    治有先後。

    發表攻裡。

    本自不同。

    尋至第三卷中。

    言傷寒下之後複下利不止、身疼痛者。

    當急救裡。

    宜四逆湯。

    (正七五)複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

    急當救表。

    宜桂枝湯(正一)。

    遂以意尋比仿效。

    治兩感有先後。

    宜先救裡。

    若陽氣内正。

    即可醫也。

    内才正。

    急當救表。

    蓋内尤為急。

    才溫内。

    則急救表。

    亦不可緩也。

     (三十七)問傷寒已經發汗吐下仍不解。

    (古人謂之壞病)
仲景雲。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

    若吐若下若溫針。

    仍不解者。

    為壞病。

    桂枝不中與也。

    當知何逆。

    随證治之。

    又雲。

    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者。

    脅下硬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其脈沉緊者。

    可與小柴胡湯。

    (正二十九)若已吐下發汗。

    小柴胡證罷。

    此為壞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

    蓋為病中又感異氣。

    變為壞病。

    以時令寒暑燥濕風氣不節。

    脈息與少陽相異。

    (小柴胡證罷)證候與傷寒不同。

    (麻黃桂枝不中與也)明當消息其由。

    以法治之。

    若脈尺寸俱盛。

    重感于寒。

    變為溫瘧。

    (先熱後寒。

    名曰溫瘧。

    在第六卷四十四問)陽脈浮滑。

    陰脈濡弱。

    更遇于風。

    變為風溫。

    (四肢不收。

    頭疼身熱。

    常自汗出。

    在第六卷四十五問)陽脈浮數。

    陰脈實大。

    更遇溫熱。

    變為溫毒。

    為病最重。

    (春月肌肉發斑。

    名曰溫毒。

    在第六卷又五十問)陽脈濡弱。

    陰脈弦緊。

    更遇溫氣。

    變為溫疫。

    (一歲之中。

    長幼疾狀多相似。

    感四時不正之氣。

    在第六卷四十六問)脈證之變。

    方治不同。

    仲景謂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

    随其經而取之也。

    又有傷寒過經。

    再受熱邪。

    留蓄髒腑。

    病候多變。

    久而不瘥。

    陰陽無複綱紀。

    及傷寒解後虛羸少氣。

    皆名壞傷寒也。

    知母麻黃湯(雜二十八)鼈甲散(雜二十九)黑奴丸(雜二十)檢方與病證相參選用之。

    若傷寒解後。

    虛羸少氣。

    氣逆吐者。

    竹葉石膏湯主之。

    (正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