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數在左寸。

    浮之得者熱入小腸。

    沉之得者熱入于心。

    餘皆仿此。

    脈理精微。

    非言可盡。

    論其梗概。

    不出于此矣。

    王叔和雲。

    在心易了。

    指下難明。

    亦在乎人熟之而已矣。

     (十)問七表 七表陽也。

    陽數奇。

    浮。

    按之不足。

    舉之有餘。

    (寸口浮。

    其人傷風。

    發熱頭疼。

    關上浮腹滿。

    尺中浮小便難。

    趺陽浮即為虛)芤。

    浮大而軟。

    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芤主失血。

    寸口芤主吐血。

    微芤者衄。

    關上芤。

    大便血。

    尺中芤。

    小便血)滑。

    往來前卻流利。

    替替然與數相似。

    (脈滑為陽。

    寸口滑為陽盛。

    關上滑為嘔逆。

    尺中滑小便赤。

    婦人經脈不利。

    然而尺脈滑者。

    亦本形也。

    趺陽脈滑者。

    胃氣實)實。

    脈大而長。

    按之隐指。

    然。

    浮沉皆得。

    (寸口實。

    主上焦熱。

    關上見之腹脹。

    尺中有此。

    主小腹痛。

    并小便澀)弦。

    舉之無有。

    按之如弓弦狀。

    又曰。

    浮緊乃為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陽弦則頭痛。

    陰弦則腹痛。

    大抵傷寒脈須弦。

    蓋人迎緊盛傷于寒。

    人迎者少陽之分。

    少陽脈主弦故也。

    寒邪中人。

    其脈必弦。

    弦則多兼洪數。

    為其先有邪熱也。

    洪數甚者。

    正為陽證。

    若沉細而弦疾。

    乃正陰證也)緊。

    按之實。

    數似切繩狀。

    (緊則為寒。

    寸口緊頭痛。

    關緊心中滿痛。

    尺緊臍下痛。

    陰陽俱緊。

    當清邪中于上。

    濁邪中于下)洪。

    極大在指下。

    舉按滿指。

    (寸口洪主胸膈煩熱。

    關洪主胃熱口幹。

    尺中洪。

    主大小便血。

    三部洪。

    三焦俱熱) (十一)問八裡 八裡。

    陰也。

    陰數耦。

    微。

    若有若無。

    極細而軟。

    (微則為虛。

    寸口微為陽不足。

    陽微則惡寒。

    陰微則下利)沉。

    舉之不足。

    按之有餘。

    (沉為在裡。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

    然沉而遲者。

    乃陰證也。

    宜溫之。

    沉而數者有熱也。

    宜下之)緩。

    去來亦遲。

    小快于遲。

    (緩則為虛。

    太陽病。

    其脈緩者為傷風。

    惟脾得之即是本形)澀。

    細而遲。

    往來難。

    時一止。

    (澀則少血。

    寸口澀少氣。

    上焦冷。

    關上澀胃冷脾痛。

    尺中澀小便數。

    小腹冷。

    三部俱澀。

    腹中氣結。

    王冰曰。

    陽有餘則血少。

    故脈澀也。

    又曰。

    澀者陽氣有餘。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遲。

    呼吸三至。

    去來極遲。

    (遲則為寒。

    寸口遲則上焦冷。

    關上遲胃冷不欲食。

    吞酸吐水。

    尺中遲。

    小便多。

    并白濁) 伏。

    極重按之。

    指着骨乃得。

    (伏主物聚。

    寸口伏胸中逆氣。

    關上伏有水氣。

    溏洩。

    尺中伏。

    水谷不化。

    大抵關前得之多為熱。

    關後得之多為冷。

    關中得之陰陽結。

    或冷或熱不定。

    當以餘證參之)濡。

    按之似無。

    舉之全無力。

    (形與緩澀遲脈雖稍殊。

    其為冷證皆一也)弱極軟而沉細。

    按之欲絕指下。

    (弱為虛。

    寸口弱。

    陽氣虛。

    汗自出。

    關弱無胃氣。

    胃中有熱。

    脈弱為虛熱病作。

    不可大攻。

    熱去寒起。

    尺中弱。

    氣少發熱也) (十二)問脈按之來緩。

    時一止複來。

    又脈來動而中止。

    不能自還。

    因而複動。

    
有結脈。

    有促脈。

    有代脈。

    結者。

    陰也。

    陰盛則結。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曰結。

    主胸滿煩躁。

    促者。

    陽也。

    陽盛則促。

    脈來數時一止複來。

    曰促。

    主積聚氣痞。

    憂思所成。

    太陽病。

    下之後。

    脈促胸滿者。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正方七)若微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正八)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脈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正二十八)大抵結促之脈。

    雖時一止為病脈。

    非死脈也。

    惟代脈者。

    真死矣。

    往來緩。

    動而中止。

    不能自還。

    因而複動。

    名曰代也。

    代者。

    死也。

    仲景傷寒。

    脈結代。

    心動悸。

    炙甘草湯主之。

    (正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