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太陽陽明。
脾約是也。
大便堅。
小便利。
其脾為約)少陽陽明者。
本傳到少陽。
因發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實。
大便難也。
正陽陽明者。
病人本風盛氣實也。
三陽明俱宜下。
唯惡寒乃中寒為病在經。
與太陽合病。
屬表。
可發其汗。
蓋太陽與陽明合病。
脈必浮大而長。
外證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幹也。
脈浮大者。
太陽也。
長者。
陽明也。
頭疼腰痛者。
太陽也。
肌熱目痛鼻幹者。
陽明也。
尚惡寒者。
可升麻湯(雜方一)汗之。
若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不秘者。
可白虎湯(正方六十四)解利之。
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秘。
或谵語者。
屬胃家實也。
可調胃承氣湯下之。
(正四十三) ○又問三陽有合病。
有并病。
何也。
脈浮大而長。
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幹者。
合病也。
太陽初得病時。
發其汗。
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
續自微汗出。
不惡寒者。
并病也。
三陽皆有合病。
唯三陰無合病。
不可不知也。
太陽證罷。
但發潮熱。
手足汗出。
大便難而谵語者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
(正四十一)若太陽證不罷。
不可下。
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小發汗。
設面赤色者。
陽氣怫郁在表。
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大徹。
則陽氣怫郁。
不得越散。
當汗不汗。
煩躁不知痛處。
其人短氣但坐。
蓋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以麻黃湯發其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之。
(三)問傷寒三四日。
胸脅痛而耳聾。
或口苦舌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尺寸脈俱弦。
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
(仲景雲。
少陽病欲解時。
從寅至辰上)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
脅下硬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可吐下。
診其脈弦緊者。
小柴胡湯主之。
(正方二十九)蓋脈弦細頭疼發熱屬少陽。
少陽受病。
口苦咽幹目眩。
宜小柴胡湯以解表。
不可發汗。
(仲景少陽證唯小柴胡為解表藥耳)發汗則谵語。
谵語屬胃。
胃和則愈。
不和則煩而燥。
宜調胃承氣湯(正四三)此屬少陽陽明也。
(四)問傷寒四五日。
腹滿咽幹。
手足自溫。
或自利不渴。
或腹滿時痛。
尺寸俱沉細。
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
(仲景雲。
太陰病欲解時。
從亥至醜上)傷寒手足必微冷。
若手足自溫者。
系太陰也。
自利不渴。
屬太陰也。
腹滿時痛。
屬太陰也。
自利不渴者髒寒也。
當溫之。
宜四逆湯、(正方七十五)理中湯也。
(正方七十四)腹滿脈浮者。
可桂枝(正方一)微發汗。
腹痛者。
桂枝加芍藥湯。
(正十二)痛甚者。
桂枝加大黃湯。
(正十三) ○古人以四日太陰證病在胸膈。
可吐而愈何也。
答曰。
不然。
有太陰證脈大胸滿多痰者。
可吐之。
脈大而無吐證者。
可汗而已。
大抵在表者汗之。
在裡者下之。
在上者湧之。
在下者洩之。
瓜蒂(正百十一)栀豉(雜十九)随證施用。
不可拘以日數也。
(五)問傷寒五六日。
尺寸脈俱沉。
或口燥舌幹而渴。
或口中和而惡寒。
此足少陰腎經受病也。
(仲景雲。
少陰病欲解時。
從子至寅上)少陰病口燥舌幹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正四十一)若不渴。
不口燥舌幹而脈沉者。
急溫之。
宜四逆湯。
(正方七十五)太陰厥陰皆不惡寒隻有少陰有惡寒之證。
不可不知也。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惡寒者。
宜着灸并附子湯也。
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
少陰證宜溫。
然仲景于少陰證口燥咽幹即雲急下之。
蓋少陰主腎。
系舌本。
傷寒熱氣入于髒。
流于少陰之經。
腎汁幹。
咽路焦。
故口燥咽幹而渴。
須宜急下之。
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也。
雖然。
陽明亦有一證。
發熱汗出多。
急下之。
陽明屬胃。
汗多則胃汁幹。
亦須急下也。
(六)問傷寒六七日。
煩滿囊縮。
其脈尺寸俱微緩。
此足厥陰肝經受病也。
(仲景雲。
厥陰病欲解時。
從醜至卯上)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
不浮為未愈。
宜小建中湯。
(正三十七)脈浮緩者。
必囊不縮。
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
為欲愈。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方二)若尺寸脈俱沉短者。
必是囊縮毒氣入髒。
宜承氣湯下之。
(正方四十二) ○大抵傷寒病髒腑傳變。
陽經先受病。
故次第傳入陰經。
以陽主生。
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
土傳足少陽木。
為微邪也。
陰主殺。
故木傳足太陰土。
土傳足少陰水。
水傳足厥陰木。
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
必移氣克于脾土。
脾再受賊邪。
則五髒六腑皆困而危殆。
營衛不通。
耳聾囊縮。
不知人而死矣。
速用承氣湯下之。
可保五死一生。
古人雲。
脾熱病則五髒危。
又雲。
土敗木賊則死。
若第六七日傳厥陰。
脈得微緩微浮。
為脾胃脈也。
故知脾氣全。
不再受克。
邪無所容。
痞極泰來。
營衛将複。
水升火降。
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脾約是也。
大便堅。
小便利。
其脾為約)少陽陽明者。
本傳到少陽。
因發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實。
大便難也。
正陽陽明者。
病人本風盛氣實也。
三陽明俱宜下。
唯惡寒乃中寒為病在經。
與太陽合病。
屬表。
可發其汗。
蓋太陽與陽明合病。
脈必浮大而長。
外證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幹也。
脈浮大者。
太陽也。
長者。
陽明也。
頭疼腰痛者。
太陽也。
肌熱目痛鼻幹者。
陽明也。
尚惡寒者。
可升麻湯(雜方一)汗之。
若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不秘者。
可白虎湯(正方六十四)解利之。
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秘。
或谵語者。
屬胃家實也。
可調胃承氣湯下之。
(正四十三) ○又問三陽有合病。
有并病。
何也。
脈浮大而長。
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幹者。
合病也。
太陽初得病時。
發其汗。
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
續自微汗出。
不惡寒者。
并病也。
三陽皆有合病。
唯三陰無合病。
不可不知也。
太陽證罷。
但發潮熱。
手足汗出。
大便難而谵語者下之愈。
宜大承氣湯。
(正四十一)若太陽證不罷。
不可下。
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正方二)小發汗。
設面赤色者。
陽氣怫郁在表。
當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大徹。
則陽氣怫郁。
不得越散。
當汗不汗。
煩躁不知痛處。
其人短氣但坐。
蓋以汗出不徹故也。
更以麻黃湯發其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之。
(三)問傷寒三四日。
胸脅痛而耳聾。
或口苦舌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尺寸脈俱弦。
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
(仲景雲。
少陽病欲解時。
從寅至辰上)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
脅下硬滿。
幹嘔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尚未可吐下。
診其脈弦緊者。
小柴胡湯主之。
(正方二十九)蓋脈弦細頭疼發熱屬少陽。
少陽受病。
口苦咽幹目眩。
宜小柴胡湯以解表。
不可發汗。
(仲景少陽證唯小柴胡為解表藥耳)發汗則谵語。
谵語屬胃。
胃和則愈。
不和則煩而燥。
宜調胃承氣湯(正四三)此屬少陽陽明也。
(四)問傷寒四五日。
腹滿咽幹。
手足自溫。
或自利不渴。
或腹滿時痛。
尺寸俱沉細。
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
(仲景雲。
太陰病欲解時。
從亥至醜上)傷寒手足必微冷。
若手足自溫者。
系太陰也。
自利不渴。
屬太陰也。
腹滿時痛。
屬太陰也。
自利不渴者髒寒也。
當溫之。
宜四逆湯、(正方七十五)理中湯也。
(正方七十四)腹滿脈浮者。
可桂枝(正方一)微發汗。
腹痛者。
桂枝加芍藥湯。
(正十二)痛甚者。
桂枝加大黃湯。
(正十三) ○古人以四日太陰證病在胸膈。
可吐而愈何也。
答曰。
不然。
有太陰證脈大胸滿多痰者。
可吐之。
脈大而無吐證者。
可汗而已。
大抵在表者汗之。
在裡者下之。
在上者湧之。
在下者洩之。
瓜蒂(正百十一)栀豉(雜十九)随證施用。
不可拘以日數也。
(五)問傷寒五六日。
尺寸脈俱沉。
或口燥舌幹而渴。
或口中和而惡寒。
此足少陰腎經受病也。
(仲景雲。
少陰病欲解時。
從子至寅上)少陰病口燥舌幹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正四十一)若不渴。
不口燥舌幹而脈沉者。
急溫之。
宜四逆湯。
(正方七十五)太陰厥陰皆不惡寒隻有少陰有惡寒之證。
不可不知也。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惡寒者。
宜着灸并附子湯也。
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
少陰證宜溫。
然仲景于少陰證口燥咽幹即雲急下之。
蓋少陰主腎。
系舌本。
傷寒熱氣入于髒。
流于少陰之經。
腎汁幹。
咽路焦。
故口燥咽幹而渴。
須宜急下之。
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也。
雖然。
陽明亦有一證。
發熱汗出多。
急下之。
陽明屬胃。
汗多則胃汁幹。
亦須急下也。
(六)問傷寒六七日。
煩滿囊縮。
其脈尺寸俱微緩。
此足厥陰肝經受病也。
(仲景雲。
厥陰病欲解時。
從醜至卯上)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
不浮為未愈。
宜小建中湯。
(正三十七)脈浮緩者。
必囊不縮。
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
為欲愈。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方二)若尺寸脈俱沉短者。
必是囊縮毒氣入髒。
宜承氣湯下之。
(正方四十二) ○大抵傷寒病髒腑傳變。
陽經先受病。
故次第傳入陰經。
以陽主生。
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
土傳足少陽木。
為微邪也。
陰主殺。
故木傳足太陰土。
土傳足少陰水。
水傳足厥陰木。
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
必移氣克于脾土。
脾再受賊邪。
則五髒六腑皆困而危殆。
營衛不通。
耳聾囊縮。
不知人而死矣。
速用承氣湯下之。
可保五死一生。
古人雲。
脾熱病則五髒危。
又雲。
土敗木賊則死。
若第六七日傳厥陰。
脈得微緩微浮。
為脾胃脈也。
故知脾氣全。
不再受克。
邪無所容。
痞極泰來。
營衛将複。
水升火降。
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