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入髀厭中。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胸中。
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出膝之廉下。
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出小趾次趾之端。
其支别者。
從跗上。
入大趾。
循岐骨内出其端) 足太陰經(圖缺) 舌本:舌本者舌根也 咽門:重十兩為胃之系 胃:絡胃 脾:重二斤三兩象馬蹄内色胃脘象土形也經絡之氣交歸于中以營運真靈之氣意之舍也 上循膝:股内前廉 足太陰脾之經。
為三陰之首。
其脈布于脾胃。
絡于嗌喉。
故病患腹滿而嗌幹。
尺寸俱沉細者。
知太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趾之端。
循趾内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
上(示兖切)内循胫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
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
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複從胃别上膈。
注心中。
足少陰經(圖缺) 腎髒:有二形如紅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裡白表黑主藏精。
足少陰腎之經。
其脈起于小趾之下。
斜趣足心。
别行者。
入跟中。
上至股内後廉。
貫腎絡膀胱。
直行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系舌本。
傷寒熱氣入于髒。
流于少陰之經。
少陰主腎。
腎惡燥。
故渴而引飲。
又經發汗吐下以後。
髒腑空虛。
津液枯竭。
腎有餘熱亦渴。
故病患口燥舌幹而渴。
其脈尺寸俱沉者。
知少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
斜趣足心。
出于然骨之下。
循内踝之後。
别入跟中。
以上(時兖切)内。
出内廉。
上股内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足厥陰經(圖缺) 上:内廉。
循足跗:上廉。
巅:頂上曰巅。
颃颡者:懸雍兩旁肉也又靈樞經曰颃颡者分氣之洩。
肝:重四斤四兩有七布葉一葉小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絡脈進中以宦發陽和之氣魏之宮也 足厥陰肝之經。
厥者。
盡也。
靈樞曰。
亥為左足之厥陰。
戌為右足之厥陰。
兩陰俱盡。
故曰厥陰。
夫陰盡為晦。
陰出為朔。
厥陰者。
以陰盡為義也。
其脈循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
脈弗營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而卵縮。
凡病患煩滿而囊縮。
其尺寸俱微緩者。
知厥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循股陰。
入毛中。
環陰器。
抵小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巅。
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裡。
環唇内。
其支者。
複從肝别貫膈。
上注肺中) (一)問傷寒一二日。
發熱惡寒。
頭項痛。
腰脊強。
尺寸脈俱浮。
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
(仲景雲。
太陽病欲解時。
從巳至未上)太陽病頭疼發熱。
汗出惡風。
宜桂枝湯。
(正一)輕者。
隻與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太陽病頭痛發熱無汗惡寒。
宜麻黃湯。
(正二十)輕者隻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二)麻黃湯桂枝湯。
二者均為解散。
正分陰陽。
不可不慎也。
仲景所謂無汗不得服桂枝。
有汗不得服麻黃。
常須識此。
勿令誤也。
今人才見身熱頭痛。
便發汗。
不知汗孔閉而用麻黃。
汗孔疏而用桂枝。
傷寒傷風。
其治不同。
古人有汗者當解肌。
無汗者可發汗。
(二)問傷寒二三日。
身熱目疼鼻幹。
不得卧。
尺寸脈俱長。
此足陽明胃經受病也。
(仲景雲。
陽明病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傷寒二日。
陽明經受病。
可發其汗。
非正陽明也。
(正陽明者。
身熱汗出不惡寒。
反惡熱。
故可下也)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
身熱目疼。
鼻幹不得卧。
其脈俱長者。
是太陽陽明可表而已。
若無汗尚惡寒。
宜升麻湯。
(雜方)有汗微惡寒者。
表未解也。
宜桂枝湯。
(正方一)無汗脈浮。
其人喘者。
與麻黃湯。
(正二十) ○又問十二經皆一。
而陽明有三。
何也。
有太陽陽明。
有少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也。
太陽陽明者。
本太陽病。
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
胃中幹燥。
因轉屬陽明也。
(
其直者。
從缺盆下腋。
循胸中。
過季脅。
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出膝之廉下。
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出小趾次趾之端。
其支别者。
從跗上。
入大趾。
循岐骨内出其端) 足太陰經(圖缺) 舌本:舌本者舌根也 咽門:重十兩為胃之系 胃:絡胃 脾:重二斤三兩象馬蹄内色胃脘象土形也經絡之氣交歸于中以營運真靈之氣意之舍也 上循膝:股内前廉 足太陰脾之經。
為三陰之首。
其脈布于脾胃。
絡于嗌喉。
故病患腹滿而嗌幹。
尺寸俱沉細者。
知太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趾之端。
循趾内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
上(示兖切)内循胫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
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
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複從胃别上膈。
注心中。
足少陰經(圖缺) 腎髒:有二形如紅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裡白表黑主藏精。
足少陰腎之經。
其脈起于小趾之下。
斜趣足心。
别行者。
入跟中。
上至股内後廉。
貫腎絡膀胱。
直行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系舌本。
傷寒熱氣入于髒。
流于少陰之經。
少陰主腎。
腎惡燥。
故渴而引飲。
又經發汗吐下以後。
髒腑空虛。
津液枯竭。
腎有餘熱亦渴。
故病患口燥舌幹而渴。
其脈尺寸俱沉者。
知少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
斜趣足心。
出于然骨之下。
循内踝之後。
别入跟中。
以上(時兖切)内。
出内廉。
上股内後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足厥陰經(圖缺) 上:内廉。
循足跗:上廉。
巅:頂上曰巅。
颃颡者:懸雍兩旁肉也又靈樞經曰颃颡者分氣之洩。
肝:重四斤四兩有七布葉一葉小如木甲拆之象也各有支絡脈進中以宦發陽和之氣魏之宮也 足厥陰肝之經。
厥者。
盡也。
靈樞曰。
亥為左足之厥陰。
戌為右足之厥陰。
兩陰俱盡。
故曰厥陰。
夫陰盡為晦。
陰出為朔。
厥陰者。
以陰盡為義也。
其脈循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
脈弗營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而卵縮。
凡病患煩滿而囊縮。
其尺寸俱微緩者。
知厥陰經受病也。
(靈樞經雲。
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趾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循股陰。
入毛中。
環陰器。
抵小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
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巅。
其支者。
從目系下頰裡。
環唇内。
其支者。
複從肝别貫膈。
上注肺中) (一)問傷寒一二日。
發熱惡寒。
頭項痛。
腰脊強。
尺寸脈俱浮。
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
(仲景雲。
太陽病欲解時。
從巳至未上)太陽病頭疼發熱。
汗出惡風。
宜桂枝湯。
(正一)輕者。
隻與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太陽病頭痛發熱無汗惡寒。
宜麻黃湯。
(正二十)輕者隻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正二)麻黃湯桂枝湯。
二者均為解散。
正分陰陽。
不可不慎也。
仲景所謂無汗不得服桂枝。
有汗不得服麻黃。
常須識此。
勿令誤也。
今人才見身熱頭痛。
便發汗。
不知汗孔閉而用麻黃。
汗孔疏而用桂枝。
傷寒傷風。
其治不同。
古人有汗者當解肌。
無汗者可發汗。
(二)問傷寒二三日。
身熱目疼鼻幹。
不得卧。
尺寸脈俱長。
此足陽明胃經受病也。
(仲景雲。
陽明病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傷寒二日。
陽明經受病。
可發其汗。
非正陽明也。
(正陽明者。
身熱汗出不惡寒。
反惡熱。
故可下也)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
身熱目疼。
鼻幹不得卧。
其脈俱長者。
是太陽陽明可表而已。
若無汗尚惡寒。
宜升麻湯。
(雜方)有汗微惡寒者。
表未解也。
宜桂枝湯。
(正方一)無汗脈浮。
其人喘者。
與麻黃湯。
(正二十) ○又問十二經皆一。
而陽明有三。
何也。
有太陽陽明。
有少陽陽明。
有正陽陽明也。
太陽陽明者。
本太陽病。
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
胃中幹燥。
因轉屬陽明也。
(